第2章 化学键 化学反应规律 单元测试题-高一下学期鲁科版(2019)化学必修第二册 (1).docx
-
资源ID:70840800
资源大小:793.01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2章 化学键 化学反应规律 单元测试题-高一下学期鲁科版(2019)化学必修第二册 (1).docx
第2章化学键 化学反应规律测试题一、单选题(共12题)1X、Y、Z、W均为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递增。Y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3倍,Z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数等于族序数,Z的简单阳离子与YX-含有相同的电子数,W元素的基态原子最高能级和最低能级填充电子的数目相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Y和Z组成的某种微粒中,可以只有离子键,也可以只有共价键B第一电离能大小:Z>W>YC工业上常用电解法制备元素Z的单质DZ、W的最高价氧化物均可溶于氢氧化钠溶液中2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高纯硅晶体可用于制作太阳能电池B稀土永磁材料是电子通讯技术中的重要材料,稀土元素都是金属元素C生活中制作油条的口诀是“一碱、二矾、三钱盐”,其中的“碱”是烧碱D干电池低汞化、无汞化,有利于减少废电池造成的土壤污染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是由化学反应中旧化学键断裂时吸收的能量与新化学键形成时放出的能量不同引起的,如图为N2(g)和O2(g)反应生成NO(g)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通常情况下,NO比N2稳定B通常情况下,N2(g)和O2(g)混合能直接生成NOC1molN2(g)和1molO2(g)反应吸收的能量为180kJD1molN2(g)和1molO2(g)具有的总能量大于2molNO(g)具有的总能量4下列化学用语中,表示正确的是A氯化氢的电子式:BCH4的球棍模型:C二氧化碳的电子式:D乙醇的结构式:C2H6O5在一定温度下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N2 + 3H22NH3 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AN2、H2、NH3在容器中共存B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发生变化C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再发生变化Dv正(N2)=2v逆(NH3)6一定温度下,在1L的密闭容器中,X、Y、Z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反应开始到10s,用X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158mol/(Ls)B反应开始到10s,X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少了0.395mol/L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g)+Y(g)Z(g)D反应开始到10s时,Y的转化率为79.0%7目前认为酸催化乙烯水合制乙醇的反应机理及能量与反应进程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第、步反应均释放能量B该反应进程中有二个过渡态C酸催化剂能同时降低正、逆反应的活化能D总反应速率由第步反应决定8为了研究外界条件对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某同学在相应条件下进行实验,实验记录如下表:实验序号反应物温度催化剂收集V mL气体所用时间5 mL 5% 溶液252滴1 mol/L 5 mL 5% 溶液452滴1 mol/L 5 mL 10% 溶液252滴1 mol/L 5 mL 5% 溶液25不使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通过实验,可研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B所用时间:C通过实验,可研究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D反应速率:9氯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氯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B氯原子易得到电子形成稳定的氯离子C氯元素的化合价只有-1价D氯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3周期第族10下列属于放热反应的是A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反应B碳酸氢钠受热分解C镁条与盐酸反应D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反应11一定条件下存在反应:CO(g)+H2O(g)CO2(g)+H2(g),其正反应放热。现有三个相同的2L恒容绝热(与外界没有热量交换) 密闭容器、,在中充入1mol CO和1mol H2O,在中充入1mol CO2 和1mol H2,在中充入2mol CO 和2mol H2O,700条件下开始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容器中正反应速率:IIIB两容器中的平衡常数:IIIC容器 中CO2的物质的量比容器中CO2的少D容器 中CO 的转化率与容器II中CO2 的转化率之和大于112X、Y、Z、W为不同周期的四种主族元素,且原子序数不大于20,X、Z、W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等于Y的最外层电子数,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常用来检验Y的最高价氧化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X和Z组成的化合物是一种强氧化剂BY的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小于H2O的稳定性CW与Y形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为:DY、Z、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别为强酸、强碱、强碱二、非选择题(共10题)13如图所示,将锌、铜通过导线相连,置于稀硫酸中。(1)将锌片直接插入稀硫酸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用导线将锌片和石墨棒连接,再插入稀硫酸中,构成原电池反应。铜片上的现象是_,电极反应式为_。(2)电子由_经导线流向_(填“锌”或“铜”),说明_为负极。(3)若反应过程中有电子发生转移,则生成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14500时,在2L密闭容器内发生的反应,其中随时间的变化如下表:时间(s)0123450.0200.0100.0080.0070.0070.007(1)用O2表示从02s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_(2)在第5s时,SO2的转化率为_。(3)如图所示,表示SO3变化曲线的是_。(4)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a b 混合气体中的体积分数保持不变cv逆()=2v正()d 容器内密度保持不变15H2(g)+ I2(g)2HI(g)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_(填序号)。、不再随时间而改变单位时间内生成的同时生成单位时间内生成的同时生成反应速率一个键断裂的同时有两个键断裂温度和体积一定时,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温度和压强一定时,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16恒温恒容下,将2molA气体和2molB气体通入体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2A(g)+B(g)xC(g)+2D(s),2min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此时剩余1.2molB,并测得C的浓度为1.2mol·L-1。(1)从开始反应至达到平衡状态,生成C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2)x=_。(3)下列各项可作为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的是_。A压强不再变化B气体密度不再变化CA的消耗速率与B的消耗速率之比为21DA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17一定条件下可发生反应:2SO2(g)+O2(g)2SO3(g)。现取2molSO2和1molO2混合,当反应到达平衡后,测得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反应前的70%。求:(1)SO2的转化率_。(2)平衡混合气体中SO3的体积分数_。18反应aA(g)+bB(g)cC(g)(H0)在等容条件下进行。改变其他反应条件,在I、II、III阶段体系中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问题:(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为_。(2)A的平均反应速率vI(A)、vII(A)、vIII(A)从大到小排列次序为_。(3)B的平衡转化率I(B)、II(B)、III(B)中最小的是_,其值是_。(4)由第一次平衡到第二次平衡,平衡向_移动,采取的措施是_。(5)比较第II阶段反应温度(T2)和第III阶段反应温度(T3)的高低;T2_T3(填“”“”“=”),判断的理由是_。19某课外兴趣小组实验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1)硫代硫酸钠()俗称大苏打、海波,广泛应用于照相定影等领域。乙同学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硫代硫酸钠与稀硫酸反应速率的因素时,设计了如下系列实验:实验序号反应温度/浓度稀硫酸V/mLc/(mol/L)V/mLc/(mol/L)V/mL12010.00.1010.00.5002400.100.503200.104.00.50从类别的角度分析,硫代硫酸钠()属于_(填标号)。A盐 B碱 C酸 D氧化物写出硫代硫酸钠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该实验1和2可探究_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因此是_。实验1和3可探究硫酸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因此_。实验中利用了出现黄色沉淀的快慢来比较反应速率的快慢,请你分析为何不采用测量单位时间内产生气体体积的大小进行比较:_。(2)为更精确地研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小组同学利用压强传感器等数字化实验设备,探究镁与不同浓度硫酸的反应速率,两组实验所用药品如表:序号镁条的质量/g硫酸物质的量浓度(mol/L)体积/mL0.011.020.010.52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实验对应图中曲线_(填字母);图中曲线上的斜率越大,说明反应速率越_(填“快”、“慢”或“无法确定”)。分析实验对应曲线可知,反应开始阶段,反应速率不断加快,原因是_。随着反应的不断进行,化学反应速率减慢,原因是_。20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探究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探究过程如下:(1)实验1:向包有过氧化钠粉末的脱脂棉上滴水,脱脂棉燃烧起来。请分析脱脂棉燃烧的原因_。(2)实验2:取一支试管,向其中加入少量过氧化钠固体,然后加入少量蒸馏水,有气泡冒出,充分振荡后再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先变红后褪色。提出问题:溶液为什么先变红,过了一会,红色又褪去了呢?猜想:甲同学认为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的缘故,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猜想不正确,理由是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查阅资料:i.H2O2可以破坏酚酞的结构,使酚酞在碱性溶液中不能再显红色;ii.NaOH溶液浓度过高,酚酞不变色或变色后迅速褪色。设计实验方案:取少量褪色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MnO2固体,若有气泡冒出,用_检验该气体,则证明该反应过程中生成了_(填化学式)使溶液褪色。另取少量褪色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蒸馏水稀释,若溶液变红,则证明溶液褪色原因可能为_。(3)为进一步探究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实质,运用pH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氧气传感器等仪器进行实验探究,得到如下图象。根据图象,得出结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过程的方程式为_、_。21作为一种绿色消毒剂,H2O2在公共卫生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用3%的医用H2O2溶液对传染病房喷洒消毒时,水泥地板上有气泡快速冒出。(1)向3%的双氧水中加入少许块状水泥颗粒,有气泡快速逸出,该气体为_,反应中水泥起_作用。(2)为了精准测定在水泥颗粒作用下3%的双氧水的分解速率,A、B两个小组分别利用下图装置I、II进行实验:除了上述仪器,还需要的仪器是_。检验装置II的气密性的方法是_。用装置I进行实验时,经过52s收集到15mL气体,则装置I中双氧水的分解速率可用气体表示为_mLs-1(结果保留2位小数)。相比装置II,装置I具有的优点有_、_(写2条即可)。22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参照元素等在图中的位置,回答下列问题。族周期A01AAAAAA23(1)第三周期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_。(2)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别与、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3)下列可以判断和金属性强弱的是_(填序号)。a.单质的熔点:< b.化合价:<c.单质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 d.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4)的最高价氧化物均是_(填“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5)为验证第A族部分元素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设计如图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仪器A的名称是_,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验证溴与碘的非金属性强弱:通入少量的单质,充分反应后,将A中液体滴入试管内,取下试管,振荡、静置,可观察到_。第A族元素非金属性随元素核电荷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弱的原因: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_,_。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答案:1BX、Y、Z、W均为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递增。Y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的3倍,则Y为O元素;Z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数等于族序数,则Z为Al元素;Z的简单阳离子是Al3+,含有10个电子,Z的简单阳离子与YX-含有相同的电子数,YX-含有10个电子,Y为O元素,含有8个电子,则X为H元素;W元素的基态原子最高能级和最低能级填充电子的数目相等,W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s23p2,则W为Si元素。AY为O元素,Z为Al元素,二者组成的某种微粒中,只含有共价键,Al2O3只含有离子键,A项正确;B非金属性OSiAl,非金属性越强,第一电离能越强,则第一电离能大小:Y >W>Z,B项错误;C工业上通过电解熔融氧化铝冶炼铝,C项正确;DZ的最高价氧化物为Al2O3,具有两性,可溶于氢氧化钠溶液中,W的最高价氧化物为SiO2,是酸性氧化物,可溶于氢氧化钠溶液中,D项正确;答案选B。2CA太阳能电池工作原理的基础是半导体PN结的光生伏特效应,高纯硅晶体是一种良好的半导体材料,故可用于制作太阳能电池,A正确;B稀土元素都位于周期表中的过渡金属区,故稀土永磁材料是电子通讯技术中的重要材料,稀土元素都是金属元素,B正确;C生活中制作油条的口诀是“一碱、二矾、三钱盐”,其中的“碱”是纯碱,和明矾中的Al3+发生双水解反应产生CO2,使油条疏松多孔,C错误;D由于Hg为重金属,重金属离子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故干电池低汞化、无汞化,有利于减少废电池造成的土壤污染,D正确;故答案为:C。3CA N2键能为946kJ/mol,NO键能为632kJ/mol,键能越大,越稳定,则通常情况下,N2比NO稳定,选项A错误;B 通常情况下,N2(g)和O2(g)混合反应生成NO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直接生成NO,选项B错误;C 断开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为946kJ/mol+498kJ/mol=1444kJ/mol,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为2×632kJ/mol=1264kJ/mol,则1mol N2(g)和1mol O2(g)反应吸收的能量为(1444-1264)kJ=180kJ,则1mol N2(g)和1mol O2(g)反应吸收的能量为180kJ,选项C正确;D 吸收能量为1444kJ/mol,放出的能量为1264kJ/mol,说明该反应是吸热反应,1mol N2(g)和1mol O2(g)具有的总能量小于2mol NO(g)具有的总能量,选项D错误,答案选C。4CA氯化氢是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故A错误;B为甲烷的空间填充模型,球棍模型中,用大小不同的小球和短棍分别表示原子、共价键,同时要体现分子的空间构型,故甲烷的球棍模型是,故B错误;C二氧化碳中碳原子和氧原子之间为双键,故二氧化碳的电子式为,故C正确;D用一条短线代表一对共用电子对的式子为结构式,故C2H6O是其分子式,不是结构式,故D错误;故选C。5CN2 + 3H22NH3为气体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组分的浓度、百分含量等变量不再变化,据此判断。A该反应为可逆反应,所以N2、H2、NH3在容器中共存,无法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故A错误;B反应前后混合气体的质量和容器容积均不变,因此密度始终不变,不能据此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故B错误;C该反应为气体体积缩小的反应,平衡前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变量,当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不再发生变化时,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状态,故C正确;Dv正(N2)=2v逆(NH3),速率之比不等于系数之比,说明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没有达到平衡状态,故D错误;故选C。6DA由图可知,反应开始到10s,用X表示的反应速率为mol/(Ls),A错误;B由图可知,反应开始到10s,X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少了(1.00-0.21)mol÷1L=0.79mol/L,B错误;C根据化学反应进行时,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由图可知,10s内X变化了1.20-0.42=0.78mol,Y变化了:1.00-0.21=0.79mol,Z变化了1.58mol,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g)+Y(g)2Z(g),C错误;D由图可知,反应开始到10s时,Y的转化率为=79.0%,D正确;故答案为:D。7BA. 根据反应历程,结合图可知,第步均为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为放热反应,选项A正确;B. 根据过渡态理论,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的过程中要经过能量较高的过渡态,由图可知,该反应进程中有三个过渡态,选项B错误;C. 酸催化剂能同时降低正、逆反应的活化能,选项C正确;D. 活化能越大,反应速率越慢,决定这总反应的反应速率,由图可知,第步反应的活化能最大,总反应速率由第步反应决定,选项D正确;答案选B。8DA实验中除温度外其他条件均相同,可研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A正确;B实验中除过氧化氢浓度不同外其他条件均相同,浓度大的反应速率快,故收集相同体积的气体实验用的时间短,故t1>t3,B正确;C实验中,采用了催化剂,其他条件均相同,可研究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C正确;D实验中有浓度和催化剂两个变量,故不能比较反应速率:,D错误;故选D。9BA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易得到电子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A项错误;B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易得到1个电子形成稳定的氯离子,B项正确;C氯元素的化合价有1,0,+1,+4,+5,+7等价,C项错误;D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3周期第A族,D项错误;答案选B。10CA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反应产生BaCl2和氨水,该反应发生吸收热量,因此该反应为吸热反应,A不符合题意;B碳酸氢钠受热分解产生碳酸钠、水、二氧化碳,该反应发生会吸收热量,因此该反应为吸热反应,B不符合题意;C镁条与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镁和氢气,该反应发生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因此反应为放热反应,C符合题意;D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CO,反应发生吸收热量,因此该反应为吸热反应,D不符合题意;故合理选项是C。11CA若两容器保持恒温,则为等效平衡,正反应速率相等,现为恒容绝热容器,I中温度升高,II中温度降低,所以达平衡时,混合气体的温度I比II高,正反应速率:III,A不正确;B由A中分析可知,达平衡时容器I的温度比II高,由于正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越高平衡常数越小,所以两容器中的平衡常数:III,B不正确;C若温度不变,容器I和容器II中CO2的物质的量相等,现达平衡时,容器I的温度比II高,升温时平衡逆向移动,所以容器中CO2的物质的量比容器中CO2的少,C正确;D若温度不变,容器I和容器II为等效平衡,则此时容器中CO 的转化率与容器II中CO2 的转化率之和等于1,现容器II的温度比容器I低,相当于容器I降温,平衡正向移动,容器II中CO2的转化率减小,所以容器 中CO 的转化率与容器II中CO2 的转化率之和小于1,D不正确;故选C。12B四种元素为不同周期的四种主族元素,且原子序数不大于20,因此四种元素分别位于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周期元素,则X为H,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常用来检验Y的最高价氧化物,应是利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W为Ca,Y为C,X、Z、W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等于Y的最外层电子数,推出Z的最外层有1个电子,从而得出Z为Na,据此分析;AH和Na组成的化合物是NaH,H显-1价,具有强还原剂,故A错误;BC简单氢化物为CH4,非金属性越强,其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CO,因此甲烷的稳定性小于H2O的稳定性,故B正确;C组成的化合物是CaC2,属于离子方程式,其电子式为,故C错误;D三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分别为H2CO3、NaOH、Ca(OH)2,分别为弱酸、强碱、强碱,故D错误;答案为B。13(1) 铜片上有气泡产生 (2) 锌片 铜片 锌片(3)【解析】(1)锌片直接插入稀硫酸中,锌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 ;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接,该装置为原电池装置,锌为负极,铜片为正极,铜片上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现象是:铜片上有气泡产生;电极反应为:2H+2e=H2;(2)该原电池中锌片为负极,电子由负极流出,沿着导线流向正极,故电子由锌片经导线流向铜片,说明锌片为负极;(3)根据正极的电极反应,电路中转移电子0.2mol时,生成氢气0.1mol,标况下氢气的体积为2.24L。14(1) 0.003molL-1s-1 0.0015molL-1s-1(2)65%(3)b(4)bc【解析】(1)02s内消耗二氧化硫是0.02mol-0.008mol=0.012mol,根据方程式,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则;(2)在第5s时,SO2的转化量为0.02mol-0.007mol=0.013mol,则转化率为;(3)由于从开始至平衡,SO2物质的量减小了0.013,所以浓度减少了0.0065 ,则SO3浓度增加了0.0065,所以表示SO3变化曲线的是b;(4)a未标明正逆,任一时刻该速率关系均成立,a错误;b反应在密闭容器内进行,则总体积不变,当SO2的体积分数不变时,说明SO2体积不变,即SO2的量不变,达到平衡状态,b正确;c因为2v正(O2)=v正(SO2),v逆(SO2)=2v正(O2),所以v逆(SO2)=v正(SO2),说明反应达到平衡,c正确;d容器内气体的质量和体积不变,即容器内密度始终不变,d错误;答案选bc。15,无法判断各组分的浓度是否继续变化,则无法判断平衡状态,故错误; ,无法判断各组分的浓度是否继续变化,无法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故错误;、不再随时间而改变,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正确;单位时间内生成的同时生成,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正确;单位时间内生成的同时生成,表示的都是逆反应速率,无法判断正逆反应速率的关系,故错误;反应速率,没有正逆反应速率,则无法判断平衡状态,故错误; 一个HH键断裂的同时有两个HI键断裂,表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正确;该反应为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压强始终不变,不能根据压强判断平衡状态,故错误; 温度和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正确;气体总质量不变、容器容积不变,密度为定值,故错误;该反应前后气体质量不变,气体总物质的量不变,则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为定值,不能据此判断平衡状态,故错误;综上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故答案为:。16 0.6mol·L-1·min-1 3 BD由题意可建立如下三段式:(1)从开始反应至达到平衡状态,由三段式数据可知生成C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6mol·L-1·min-1,故答案为:0.6mol·L-1·min-1;(2)由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可得:1:x=0.4mol/L:1.2mol/L,解得x=3,故答案为:3;(3) A由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为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无论是否达到平衡,气体压强均不会变化,则压强不再变化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错误;B该反应是气体质量减小的、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反应中气体密度减小,则气体密度不再变化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故正确;CA的消耗速率与B的消耗速率之比为21不能表示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不能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故错误;DA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故正确;BD正确,故答案为:BD。17(1)90%(2)85.6%设反应到达平衡时生成amol三氧化硫,由方程式可知,平衡时二氧化硫、氧气、三氧化硫的物质的量分别为(2a)mol、(10.5a)mol、amol,由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反应前的70%可得:3-0.5a =3×70%,解得a=1.8。(1)由分析可知,平衡时生成1.8mol三氧化硫,由方程式可知,平衡时二氧化硫的转化率为×100%=90%,故答案为:90%;(2)由分析可知,平衡时生成1.8mol三氧化硫,则平衡混合气体中三氧化硫的体积分数为×100%=85.6%,故答案为:85.6%。18(1)132(2)v(A)v(A)v(A)(3) (B) 0.19(4) 向右 从平衡混合物中分离出了C(5) 因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降温才能正向移动根据图象中第阶段,平衡时A、B、C的浓度变化量,结合浓度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计算;分别计算三个阶段B的转化率;第阶段中,C是从0开始的,瞬间A、B浓度不变,因此可以确定第一次平衡后,从体系中移出了C,据此分析解答。(1)阶段,20min内,c(A)2.0molL11.00molL11.00molL1,c(B)6.0molL13.00molL13.00molL1,c(C)2.00molL1,则abcc(A)c(B)c(C)132;故答案为132;(2)v(A),v(A),v(A);所以v(A)v(A)v(A);故答案为v(A)v(A)v(A);(3)(B),(B),(B);故(B)最小;故答案为(B),0.19;(4)由图示可知,由第一次平衡到第二次平衡,A、B的浓度减小,说明平衡正向移动。由物质C的浓度变化可知,导致平衡正向移动的措施是从反应体系中移出了产物C;故答案为向右,从平衡混合物中分离出了C;(5)由图示可知,平衡正向移动,由于正反应是放热反应,故是降温过程,即T2T3;故答案为,因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降温才能正向移动。19(1) A 反应温度 10.0 6.0 易溶于水,测量体积时误差较大(2) a 快 镁与硫酸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硫酸的浓度逐渐降低,化学反应速率减慢【解析】(1)根据物质的分类,酸是电离出来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是电离出来的阴离子全部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盐是指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则属于盐,答案选A;硫代硫酸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硫沉淀、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答案为:;实验1温度20,实验2温度40,实验1和实验2探究反应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此其余实验条件相同,是10.0;实验1和3可探究硫酸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其余实验条件相同,液体体积相同,因此,故答案位:反应温度;10.0;6.0;二氧化硫易溶于水,1体积谁能溶解40体积的二氧化硫,所以导致测量不精确,且该实验装置较复杂,不易控制,所以不采用排水法测量单位时间内产生气体体积的大小进行比较,故答案为:易溶于水,测量体积时误差较大;(2)根据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可知,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实验的硫酸浓度大于实验,则反应速率越快,单位时间内产生气体越多,则实验对应图中曲线a;图中曲线上的斜率表示单位时间内压强的变化量,斜率越大,说明反应速率越越快,故答案为:a;快;活泼金属与酸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实验对应曲线可知,反应开始阶段,反应速率不断加快,原因是:镁与硫酸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加快,故答案为:镁与硫酸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加快;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的浓度逐渐减小,反应速率减小,则随着反应的不断进行,化学反应速率减慢,故答案为:硫酸的浓度逐渐降低,化学反应速率减慢。20(1)反应产生氧气和放出热量(2) 带火星的木条 H2O2 生成的氢氧化钠溶液太浓(3) Na2O2+2H2O=2NaOH+H2O2 2H2O2=2H2O+O2Na2O2与水反应生成NaOH、H2O2,同时还会放出热量,通常情况下,H2O2缓慢分解,生成水和O2,若加入催化剂,H2O2能快速分解。(1)实验1:向包有过氧化钠粉末的脱脂棉上滴水,脱脂棉燃烧起来,则表明反应生成了助燃剂,同时提供了燃烧所需的温度。由此得出脱脂棉燃烧的原因:反应产生氧气和放出热量。答案为:反应产生氧气和放出热量;(2)MnO2是H2O2分解的催化剂,溶液中加入MnO2,有气泡冒出,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该气体,确认是O2,则证明该反应过程中生成了H2O2使溶液褪色。另取少量褪色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蒸馏水稀释,从而减小NaOH溶液的浓度,若溶液变红,则证明溶液褪色原因可能为生成的氢氧化钠溶液太浓。答案为:带火星的木条;H2O2;生成的氢氧化钠溶液太浓;(3)分析图象可知,图1表示实验进行20s后pH突然增大,溶液的碱性迅速增强,表明迅速发生反应生成NaOH;图2表示实验进行20s后溶液的温度迅速升高,表明反应放热;图3表示反应进行60s时加入MnO2,O2的百分含量迅速增大,则表明H2O2快速分解放出O2。则可得出结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过程的方程式为Na2O2+2H2O=2NaOH+H2O2、2H2O2=2H2O+O2。答案为:Na2O2+2H2O=2NaOH+H2O2;2H2O2=2H2O+O2。21 氧气或O2 催化剂 计时器或秒表 连接好装置,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向外拉针筒活塞,然后放手,若活塞又回到原来的位置,则气密性良好 0.29 利于双氧水顺利滴入 测定的气体体积较准确(1)根据过氧化氢的性质,可推断出产生的气体为氧气;有气泡快速逸出说明水泥起催化剂的作用。(2)测定分解速率需要测定时间,故还需要计时器。可用密闭法检验装置气密性:连接好装置,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向外拉针筒活塞,然后放手,若活塞又回到原来的位置,则气密性良好。反应速率等于单位时间内气体体积的变化,代入数据得双氧水的分解速率可用气体表示为。装置中恒压滴液漏斗可以保持恒压,利于溶液顺利滴入,同时可以避免双氧水体积带来的误差,所以更准确;装置还可以通过拉伸使水泥颗粒脱离双氧水,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22(1)(2) Al(OH)3+OH-=AlO+2H2O Al(OH)3+3H+=Al3+3H2O(3)cd(4)共价化合物(5) 分液漏斗 2Br-+Cl2=2Cl-+Br2 溶液由无色变为褐(或棕黄)色 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由所给信息知,为H,为C,为N,为Na,为Al,为Si,为Cl。(1)第三周期元素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为氯元素,对应原子结构示意图为:;(2)为Al,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为Al(OH)3,为Na,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为NaOH,为Cl,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为HClO4,Al(OH)3与两者反应离子方程式为:Al(OH)3+OH-=AlO+2H2O、Al(OH)3+3H+=Al3+3H2O;(3)a单质的熔点为物理性质,金属性为化学性质,两者无关系,a不符合题意;b元素的金属性与化合价高低无关系,b不符合题意;c元素金属性越强,其单质与水反应越剧烈,c符合题意;d元素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越强,d符合题意;故此处填:cd;(4)最高价氧化物分别为:CO2、N2O5、SiO2,三者均为共价化合物;(5)仪器A为分液漏斗;少量Cl2通入NaBr溶液中置换出Br2,对应离子方程式为:2Br-+Cl2=2Cl-+Br2;充分反应后,分液漏斗中生成Br2,Br2进入试管中与KI反应生成I2,可观察到溶液由无色变为褐(或棕黄)色;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电子层数逐渐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吸引力减弱,故元素非金属性减弱,故此处填: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