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战国策赵策》.docx
-
资源ID:70896503
资源大小:53.36KB
全文页数:1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战国策赵策》.docx
文言文专题训练-战国策(赵策)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武灵王平昼闲居,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臣闻之,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即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曰:“寡人非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之。狂夫之乐,知者哀焉;愚者之笑,贤者戚焉。世有顺我者,则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虽敺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王遂胡服。使王孙緤告公子成曰:“寡人胡服,且将以朝,亦欲叔之服之也。家听于亲,国听于君,古今之公行也。且寡人闻之,事利国者行无邪,因贵戚者名不累。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緤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臣固闻王之胡服也,不佞寝疾,不能趋走,是以不先进。王今命之,臣固敢竭其愚忠。中国者,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使者报王。王曰:“吾固闻叔之病也。”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且昔者简主不塞晋阳以及上党,而襄王兼戎取代,以攘诸胡,此愚知之所明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非社稷之神灵,即鄗几不守。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服,近可以备上党之形,远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也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而忘国事之耻,非寡人所望于子!”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达于王之议,敢道世俗之间。今欲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臣敢不听令。”再拜,乃赐胡服。(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B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C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D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胡服,古代各族胡人所穿服装的总称,多为贴身短衣、长裤、革靴,便于骑射。B不佞,没有口才,不善用花言巧语讨好人,也用作谦词,文中为公子成的自称。C中国,古代中原地区,位于黄河流域,与“李凭中国弹箜篌”的“中国”相同。D稽首,恭敬的跪拜礼,头至地,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所用。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武灵王锐意推行胡服骑射,但是对政策能否顺利推行尚不能确认,因此他将自己的想法透露给肥义,希望能得到他的认可。B肥义坚决支持赵武灵王的改革,认为要想成就大事不必顾及别人的非议,从而打消了赵武灵王的顾虑,坚定了他改革的决心。C公子成是赵武灵王的叔叔,在赵国具有重大的影响力,赵武灵王希望他能在胡服改革中起到表率作用,最终亲自探访说服他。D公子成因为生病不想在胡服骑射改革中争当先进,在听了赵武灵王的解释后,明白了穿胡服的重要意义,成为改革的拥护者。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5赵武灵王说服公子成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秦王谓公子他曰:“昔岁殽下之事,韩与诸侯攻秦。韩与秦接境壤界,其地不能千里,展转不可约。日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韩之在我,心腹之疾。吾将伐之,何如?”公子他曰:“王出兵韩,韩必惧,惧则可以不战而深取割。”王曰:“善。”乃起兵。韩恐,使阳成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命韩阳告上党之守曰:“今王使阳言之太守,太守其效之。”曰:“人有言:挈瓶之知,不失守器。虽王与子,亦其猜焉。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韩阳趋以报王,王曰:“吾始已诺矣,今不与,是欺之也。”乃使冯亭代。冯亭守三十日,阴使人请赵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今愿拜内之于王,唯王才之。”赵王喜。赵豹对曰:“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怀吾义,何谓无故乎?”对曰:“且夫韩之所以内赵者,欲嫁其祸也。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王大怒曰:“夫用百万之众,攻战逾年历岁,未见一城也。今不用兵而得城七十,何故不为?”赵豹出。王召赵胜、赵禹。二人对日:“用兵逾年,未见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乃使赵胜往受地。赵胜至曰敞邑之王使使者臣胜太守有诏使臣胜谓曰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冯亭垂涕,辞封而入韩,谓韩王曰:“赵闻韩不能守上党,今发兵已取之矣。”韩告秦曰:“赵起兵取上党。”秦王怒,令公孙起、王龁以兵遇赵于长平。(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一)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赵胜至曰/敝邑之王/使使者臣胜/太守有诏/使臣胜谓曰/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B赵胜至曰/敝邑之王/使使者臣胜/太守有诏使臣胜/谓曰/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C赵胜至曰/敝邑之王/使使者臣胜/太守有诏/使臣胜谓曰/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D赵胜至曰/敝邑之王/使使者臣胜/太守有诏使臣胜/谓曰/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挈瓶之知”与“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句中的“知”字含义不同。B“阴使人请赵王”与“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苏武传)两句中的“阴”字含义相同。C“唯王才之”与“试使斗而才”(促织)两句中的“才”字含义相同。D“王自图之”与“不图子自归”(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图”字含义不同。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昭王因韩国曾联合诸侯进攻秦国,又反复无常不守盟约,把韩国当作心腹之患,准备进攻韩国,公子他赞同,还认为可以不用战争而多割取土地。B韩国派阳成君到秦国谢罪,答应把上党先给秦王,又让韩阳告诉上党太守执行命令,而上党太守却把土地给了赵国,韩王就派冯亭代任上党太守。C赵国内部对是否接受上党土地有着不同的看法,赵王没看到事件隐藏的祸患,过于看重不用兵就能得到城池的好处,派人到上党接受土地。D冯亭回到韩国后,禀报说赵国已经发兵占领了上党,韩国就将上党被赵国占领的情况告诉秦国,结果秦王大怒,命令秦军进军,和赵军在长平交战。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王与子,亦其猜焉。臣请悉发守以应秦,若不能卒,则死之。(2)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10对于韩国把上党的土地献给赵国,赵王与赵豹有什么不同看法?请简要概括。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知伯帅赵、韩、魏而伐范、中行氏,灭之。休数年,使人请地于韩。韩康子欲勿与,段规谏曰:“不可。夫知伯之为人也,好利而鸷愎,来请地不与,必加兵于韩矣。君其与之。与之,彼狃(贪),又将请地于他国,他国不听,必乡之以兵;然则韩可以免于患难,而待事之变。”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知伯说,又使人请地于魏,魏宣子欲勿与。赵葭谏日:“不如与之。”宣子日:“诺。”因使人致万家之邑一于知伯。知伯说,又使人之赵,请蔡、皋狼之地,赵襄子弗与。知伯因阴结韩、魏,将以伐赵。三国之兵乘晋阳城,遂战。三月不能拔,因舒军而围之,决晋水而灌之。围晋阳三年,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卒病羸。襄子谓张孟谈曰:“粮食匮,城力尽,士大夫病,吾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如?”张孟谈曰:“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知士也。君释此计,勿复言也。臣请见韩、魏之君。”襄子曰:“诺。”张孟谈于是阴见韩、魏之君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知伯帅二国之君伐赵,赵将亡矣,亡则二君为之次矣。”二君曰:“我知其然。夫知伯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未遂而知,则其祸必至,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谋出二君之口,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之期日,夜,遣入晋阳。张孟谈以报襄子,襄子再拜之。张孟谈因朝知伯而出,遇知过辕门之外。知过入见知伯曰:“二主殆将有变。”知伯曰:“不然。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知过见君之不用也,遂去不见。襄子使张孟谈见韩、魏之君曰:“夜期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知伯军。”知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军而禽知伯。(选自战国策·赵策,有刪改)注释:春秋后期,晋国内乱,主要有六家卿族,分别是知氏、韩氏、赵氏、魏氏、范氏和中行氏。他们拥有自己的领土和军队,经常相互攻打,其中知氏实力最强。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B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C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D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邑: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长官为诸侯与大夫两级,诸侯的封地叫“邑”。B釜:一种器物,圆底而无足,必须安置在炉灶之上或是以其他物体支撑煮物,如曹植七步诗中“豆在釜中泣”便是此意。C三军:春秋时期分上、中、下三军。三军将领称将,上军将、中军将、下军将,中军将则是三军统帅。D辕门:指古代帝王巡狩、田猎的止宿处,以车作为屏障,出入处仰两车,使车辕相向以表示门。后指军营营门或地方高级官署的外门。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伯贪得无厌,他向韩国、魏国、赵国索要土地,韩国、魏国忌惮知伯的为人,都给了他土地,唯独赵国没给。B三国之兵围攻赵国的晋阳城,守城几年后,晋阳城内物乏人疲,赵襄子想要献城投降,张孟谈不同意他这样做。C张孟谈见到韩国和魏国的国君后,不仅向其分析利害关系,晓之以理,还向其保证只要三军联手就可打败知伯军。D知伯顺利向韩魏索要了土地,盲目自信,不能明察形势,且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是知伯最终兵败的重要原因。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知士也。(2)知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知伯军而禽知伯。15韩庚子、魏宣子二君,和知伯相比,最大的优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鲁仲连义不帝秦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矣?”平原君曰:“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连曰:“始吾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鲁连见辛垣衍曰:“彼秦,弃礼义,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所以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辛垣衍曰:“先生恶能使梁助之耶?”鲁连曰:“梁未睹秦称帝之害故也;使梁睹秦称帝之害,则必助赵矣。”辛垣衍曰:“秦称帝之害将奈何?”鲁仲连曰:“昔齐闽王将之薛,假涂于邹。当是时,邹君死,阅王欲入吊。夷维子谓邹之孤曰:天子吊,主人必将倍殡柩,设北面于南方,然后天子南面吊也。邹之群臣曰:必若此,吾将伏剑而死。故不敢入于邹。闵王欲行天子之礼于邹之臣,不果纳。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国,交有称王之名。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之仆妾也。且秦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妄,为诸侯妃姬,处梁之宫,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于是辛垣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去,不敢复言帝秦!”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秦军引而去。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贾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三)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鲁仲连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连寿B鲁仲连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连寿C鲁仲连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连寿D鲁仲连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连寿1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将军,战国时魏国军官名称,专为效力于魏国的异国军事人才而设。B万乘,即一万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万乘意味兵力雄厚,已达天子之势。C梁,即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因其都城在大梁,故又称魏国为梁国。D庸人,即庸俗浅薄、无所作为的人,与现代汉语中的“庸人”意思相同。18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国被秦围攻,魏国想要让赵国尊奉秦王称帝以求秦退兵,危难之时,鲁仲连主动求见赵国公子平原君,想给赵国施以援手。B鲁仲连宁死也不做秦国之民,是因为在他看来,秦国抛弃了礼仪,一旦它称帝,一定会像对待本国人民一样残暴地统治天下。C鲁仲连以齐闵王在邹国称帝被拒绝一事为例,是为了告诫魏国客将军辛垣衍,只要赵魏两国联手,就完全可以阻止秦王称帝。D鲁仲连之所以能成功说服辛垣衍,主要是因为他力陈秦称帝对诸侯朝廷、对诸侯包括魏王后宫以及对辛垣衍本人带来的危害。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之仆妾也。(2)即有所取者,是贾人也,仲连不忍为也。20根据文意,概括鲁仲连是怎样一个人。【答案】1B句意:现在大王却舍弃这些优秀文化,因袭落后部族的服装,这是改变传统教育方法,更新古代的道德准则,违背众人的心意,背离了先王之道,抛弃了中原的先进文化。我希望大王您慎重地考虑这件事。“袭”是动词,“远方之服”是其宾语,之间不宜断开,排除CD。“畔学者”“离中国”是对称结构,中间宜开,排除A。2 C“李凭中国弹箜篌”的“中国”指国之中央,意谓在京城。含义不同。3 D“因为生病”错,原文“吾固闻叔之病也”意思是,我本就知道王叔反对这件事。“病”,忧虑、不满。再根据公子成对武灵王的一番话可知,公子成不想在胡服骑射改革中争当先进的原因并非生病,而是他本身就反对这件事儿。4(1)愚蠢的人在事情发生以后还看不明白,而聪明的人却能在事情未发生之前就有所察觉,大王您还是马上按您的想法去付诸实施吧。(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劲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尘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因为心思专一啊。5胡服骑射既有利于民众,也有益于国家;施行胡服骑射的改革既能坚守国土,又能报中山侵略先王的仇恨,非常有必要性;这样做是继承简子、襄子的遗愿,实现先王的遗志。参考译文:赵武灵王平日里闲居,说:“现在我准备教导民众穿着胡服练习骑马射箭,这样一来,国内一定会有人非议指责我。”肥义说:“我听说,做事情犹豫不决就不可能成功,行动在即还顾虑重重就决不会成名。现在大王既然下定决心背弃世俗偏见,那就一定不要顾虑天下人的非议了。凡是追求最高道德的人都不去附和俗人的意见,成就伟大功业的人都不会去与众人商议。愚蠢的人在事情发生以后还看不明白,而聪明的人却能在事情未发生之前就有所察觉,大王您还是马上按您的想法去付诸实施吧。”赵武灵王说:“我不是对胡服骑射这件事有什么顾虑,而是担心天下人笑话我。狂狷的人觉得高兴的事,有理智的人会为此感到悲哀;愚蠢的人高兴的事,贤明者却对此担忧。如果国人支持我的话,那么改穿胡服的功效就不可估量。即使举世的百姓都讥笑我,北方胡人和中山国的地方我也一定会得到手。”赵武灵王于是改穿胡人的服装。武灵王派王孙緤去告诉公子成自己的意思,说:“我已经改穿胡服了,而且将要穿着它上朝,我希望王叔也改穿胡服。在家里听命于父母,在朝廷要听命于君王,这是自古至今公认的道理。何况我曾听说过,只要你做的事情有利于国家就不必顾忌别人说什么,依靠贵族来办事,就不会遭人非议。所以我希望仰仗王叔的威望,促成改穿胡服这件事的成功。我派王孙緤特地来禀告您,希望您也穿上胡服。”公子成拜了两拜说:“我本来已经听说大王改穿胡服这件事了,只是因我卧病在床,行动不便,因此没能尽快去拜见大王。现在大王您既然通知了我,我就理应大胆地尽我的一点愚忠。中原地区是德政仁义普遍施行的地方,是读诗、书、礼、乐的地方,是各国诸侯不远千里前来观光的地方,是四方少数民族效仿学习的地方。现在大王却舍弃这些优秀文化,因袭落后部族的服装,这是改变传统教育方法,更新古代的道德准则,违背众人的心意,背离了先王之道,抛弃了中原的先进文化。我希望大王您慎重地考虑这件事。”使者把公子成的话报告给赵武灵王。武灵王说:“我就知道王叔反对这件事。”于是马上就去公子成家里,亲自向他阐述自己的观点:“大凡衣服是为了便于穿用,礼制是为了便于办事。因此圣贤之人观察当地的习俗然后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措施,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制定礼法,这样做既有利于民众,也有益于国家。从前简子不把自己限于晋阳和上党两个地方,襄子兼并了戎族和代郡,以抵御胡人。这些道理不论是愚笨之人还是聪明之人都明白。过去,中山国依仗齐国强大的军队的支持,侵犯掠夺我国的土地,掳掠囚禁我国的人民,引水围灌鄗城,假若不是祖宗神灵的保佑,鄗城几乎被攻破。先王对这事非常气愤,直到今天,他们的仇怨还没有报。现在我们推行胡服骑射的政策,从近处说,可以扼守上党这样形势险要的地方;从远处说,可以报中山侵略先王的仇恨。可王叔您却偏偏要因袭中原的旧俗,违背简子和襄子的遗愿,憎恶改变服式的做法,却忘记了国家曾遭受的耻辱,这决不是我期望您做的啊!”公子成听了,对武灵王大礼参拜谢罪,说:“我太愚蠢了,竟没有体会到大王的良苦用心,所以才冒昧地说了一些世俗的言论。现在大王想要继承简子、襄子的意愿,实现先王的遗志,我怎么敢不服从命令呢!”公子成又拜了两拜。于是赵武灵王就赐给他胡服。6A句意:赵胜到上党说:“敝国的君王,委派使者臣下赵胜,听到了太守的转告,派臣下赵胜对您说:请把三万户的郡邑封赏给太守,千户的封赏给县令,各官吏的爵位都连升三级,民众能把人聚集到一起的,每家赏赐六金。”“使臣胜谓曰”,是一个兼语句,不可断开,排除BD;“千户封县令”,“县令”为“封”的宾语,其后应断开;“诸吏皆益爵三级”,“诸吏”为本句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C。7CA.“挈瓶之知”中的“知”,通“智”,智慧、知识;句意:即使是小智小慧。“不吾知也”中的“知”,了解;句意:没有人了解我。B.“阴使人请赵王”的“阴”,暗中,暗地里;句意:暗中派人请求赵孝成王。“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的“阴”,暗中,暗地里;句意:暗中共同策划绑架单于的母亲阏氏归汉。C.“含义相同”错误,这两句中的“才”字含义不同。“唯王才之”的“才”,通“裁”,裁决;句意:希望大王裁决这件事。“试使斗而才”的“才”,有才能;句意:试着让它斗了一下,显出了勇敢善斗的才能。D.“王自图之”中的“图”,图谋;句意:大王还是自己认真考虑一下。“不图子自归”中的“图”,想到,料想;句意:想不到没有去接你你竟自己回到家里。8 B“上党太守却把土地给了赵国”错误,上党太守坚持守卫国土,反对把土地献给秦国,把土地给赵国的是冯亭。9(1)即使是君王和您,也大概会对我猜疑的。臣下请求发动全部守军对付秦兵,如果不能坚守到底,那么我就为国战死。(2)况且秦国用牛耕种,从水道运送军粮,那些勇敢不怕死的将士都列阵在上党,法令严格政务推行顺利,不可以和他们交战。10赵豹认为,韩国之所以把上党献给赵国,是想要把祸患转嫁给赵国,不应接受;赵王则认为,上党这里的人们怀恋他的恩义,现在不用作战就能得到上党的土地,所以应当接受。参考译文:秦昭王对公子他说:“去年殽下的战争,韩国和诸侯联合起来进攻秦国。韩国与秦国边境接壤,他们的土地方圆不到千里,反复无常不遵守盟约。从前秦国、楚国在蓝田交战,韩国派出精锐部队帮助秦军,可是秦军战斗不利,韩国因此反与楚国联合。韩国对于我国来说,是心腹之患。我准备进攻他们,怎么样?”公子他说:“大王出兵韩国,韩国一定恐惧,恐惧就可以不用战争而多割取土地。”昭王说:“好。”于是就出动军队。韩国十分恐惧,派阳成君到秦国谢罪,请求献出上党的土地作为讲和的条件。让韩阳告诉上党太守说:“现在大王派我把情况告诉太守,太守还是把土地献给秦吧。”上党太守说:“人们有这样的话:即使是小智小慧,守着的器物就不能出借。即使是君王和您,也大概会对我猜疑的。臣下请求发动全部守军对付秦兵,如果不能坚守到底,那么我就为国战死。”韩阳迅速把情况报告给韩王,韩王说:“我当初已经答应了秦国,现在不给,这是欺骗秦国。”于是就派冯亭取代原上党太守。冯亭坚守三十天,暗中派人请求赵孝成王说:“韩国不能守住上党,将要把它献给秦国,可是上党的民众都不想做秦国的臣民而愿意做赵国的臣民。现在愿意拜献给大王,希望大王裁决这件事。”赵王大喜过望。赵豹回答说:“臣下听说圣人认为无故获利是最大的祸患。”赵王说:“人们怀恋我的恩义,怎么说是无故?”赵豹说:“韩国之所以把上党献给赵国,是想要把祸患转嫁给赵国。秦国遭受了攻打上党的辛劳,而赵国却享受了它的利益,即使是强大的国家也不能从弱小的国家得到这种好处,而弱小的国家却能从强大的国家手中得到吗?如今君王得到上党,可以说是有缘故吗?况且秦国用牛耕种,从水道运送军粮,那些勇敢不怕死的将士都列阵在上党,法令严格政务推行顺利,不可以和他们交战。大王还是自己认真考虑一下。”赵王大怒说:“使用上百万军队,攻战经年累岁,没有得到一座城池。如今不用兵反而会得到土地,为什么不干?”赵豹退出去。赵王召赵胜、赵禹。二人回答说:“用兵经年,没看见得到一座城邑,现在安坐而得到城邑,这是大利的事。”于是就派遣赵胜前去接受土地。赵胜到上党说:“敝国的君王,委派使者臣下赵胜,听到了太守的转告,派臣下赵胜对您说:请把三万户的郡邑封赏给太守,千户的封赏给县令,各官吏的爵位都连升三级,民众能把人聚集到一起的,每家赏赐六金。”冯亭流泪,辞谢了赵国的封赏而回到韩国,对韩王说:“赵国听说韩国不能坚守上党,现在已发兵占领上党了。”韩国报告秦国说:“赵国发兵占领了上党。”秦王大怒,命令公孙起、王龁率领军队与赵国的军队在长平交战。11D句意:我和韩、魏二君已经订立了盟约,消灭了赵国,我们三家将瓜分其地,我亲自和他们订立的盟约,他们一定不会欺骗我的,您就放心吧,不要再说这样的话了。“矣”是句末语气词,其后应断开;“破赵”与“三分其地”为连动结构,其间不宜断开;排除AC;“亲之”是动宾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12A“诸侯的封地叫邑”错误。“邑”是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诸侯的封地叫“国”。13C“还向其保证只要三军联手就可打败知伯军”错误,于文无据。根据原文第三段“二君即与张孟谈阴约三军,与之期日,夜遣入晋阳。张孟谈以报襄子,襄子再拜之”,“阴约三军”是指秘密订立军事盟约,并不是张孟谈向他们保证只要三军联手就可打败知伯军。14(1)我听说,国家将要灭亡却不能使它保全,国家有了危险却不能使它安定,那就不要重视有才智的人了。(2)知伯的军队都去救水而一片混乱,韩康子和魏宣子从两边夹攻,赵襄子带兵从正面进攻,大败知伯的军队并活捉了知伯。15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韩庚子听取了段规的建议,魏宣子听取了赵葭的建议。而知伯没有听取知过的建议,最终失败被擒。参考译文:知伯率领赵、韩、魏三国的军队征讨范氏和中行氏,把他们灭掉了。休整了几年之后,知伯便派人到韩国去索要土地。韩康子不打算给他,谋臣段规劝谏韩康子说:“不能不给。知伯为人,贪得无厌而且凶狠固执,他来索要土地,如果我们不给,他一定会对我们韩国出兵。您还是给他吧。给他之后,他会更加贪婪,还会到别的国家去索要土地,别的国家不给,他必定会向这个国家出兵;这样的话韩国就可以免受灾祸之苦,而等待形势的变化。”韩康子说:“好吧。”就派使者送给知伯一座拥有万户人家的城邑。知伯很高兴,又派人到魏国索要土地,魏宣子不打算给他。大臣赵葭劝谏说:“您不如给他。”魏宣子说:“好吧。”于是也派人送给知伯一座拥有万户人家的城邑。知伯很高兴,又派人到赵国,要求得到蔡和皋狼两地,赵襄子没有给他。知伯于是暗地里和韩、魏结盟将要共同进攻赵国。三国的大军突然袭击晋阳城,于是战争开始。过了三个月也没能攻下晋阳城,于是把军队散开包围晋阳城,并决开晋水灌入城内。三军包围晋阳城三年,城中百姓在高处搭棚架居住,吊起锅来煮饭,钱财和粮食快要用完了,士兵疲倦病弱。赵襄子对张孟谈说:“粮食匮乏,城中力量用尽了,人们都很疲困,我守不住了。想开城投降,你看怎么样?”张孟谈说:“我听说,国家将要灭亡却不能使它保全,国家有了危险却不能使它安定,那就用不着重视有才智的人了。请您放弃这种打算,不要再说这些了。我请求去见韩国、魏国的国君。”赵襄子说:“好。”于是张孟谈暗地里会见韩国和魏国的国君说:“我听说唇亡则齿寒,现在知伯率领你们两国进攻赵国,赵国将要灭亡,赵国亡了接下来就轮到你们了。”韩、魏二君说:“我们也知道会这样。知伯为人,内心粗暴而又不讲仁爱,我们的计谋还没有成功就会被他知道,那么灾祸必然降临,该怎么办呢?”张孟谈说:“计谋出于你们两位之口,只进入我一个人的耳朵里,没有其他人知道这件事。”两位国君立刻与张孟谈秘密联合三国军队,约定好日期,当天晚上,张孟谈返回晋阳城。张孟谈把这事报告给了赵襄子,赵襄子对着张孟谈拜了两次表示感谢。张孟谈去朝见知伯出来,在军门外遇见了知伯的大臣知过。知过进去拜见知伯说:“韩、魏二君大概将会叛变。”知伯说:“不会这样的。我和韩、魏二君已经订立了盟约,消灭了赵国,我们三家将瓜分赵国土地,我亲自和他们订立了盟约,他们一定不会欺骗我的。您就放心吧,不要再说这样的话了。”知过见知伯不听从他的意见,就离开不再见知伯了。赵襄子派张孟谈会见韩、魏的国君说:“约定今天晚上杀了守堤的官吏,放水去淹知伯的军队。”知伯的军队都去救水而一片混乱,韩、魏的军队从两边夹击攻打,赵襄子带兵从正面进攻,大败知伯的军队并活捉了知伯。16B句意:鲁仲连始终不愿接受。平原君就设酒宴(招待他),喝到痛快尽兴时,平原君起身,走上前,用千金祝鲁仲连健康长寿。“平原君”是“乃置酒”的主语,应在“平原君”前断开,排除CD;“起”和“前”的主语都是“平原君”,故应在“起”和“前”的前后分别断开,独立成句,排除A。17 D庸人,文中指平常人、普通人,与现代汉语中的“庸人”意思不同。18 C“齐闵王在邹国称帝”一说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齐闵王欲“行天子之礼于邹之臣”,并非在邹国称帝;“为了”以下的目的解说也错误,目的是以激将法告诉魏国客将军辛垣衍,如果魏国让秦称帝,那么万乘之国的魏国连一个小小的邹国都不如,从而激起对方的羞耻心而不帝秦。19(1)只看它打了一战而取胜,就想要顺从它并让它称帝,这就使得三晋的大臣连邹国的仆臣都比不上了。(2)如果有收取酬劳的人,这就是商人了,我鲁仲连是不愿意这样做的。20主持正义,扶危济困;审时度势,高瞻远瞩;能言善辩,巧于辞令;排难解纷,不求回报。参考译文:鲁仲连义不帝秦这时鲁仲连恰好出游到赵国,正赶上秦军围攻赵国,听说魏国想要让赵国尊奉秦王称帝,就去拜见平原君,说:“这件事怎么办呢?”平原君说:“魏王派客籍将军辛垣衍令赵国让秦王称帝,如今那个人就在这儿。我赵胜哪敢谈论这样的大事!”鲁仲连说:“起初我认为您是天下贤能的公子,从今往后我才知道您并不是天下贤明的公子。魏国的客人辛垣衍在哪儿?请允许我替您去责问他并且让他回去。”鲁仲连见到辛垣衍说:“那秦国,抛弃礼仪,用权势驱使它的士人,像使唤奴仆一样役使百姓,它如果无所忌惮地称帝,进而就会统治天下,那么,我鲁仲连只有跳进东海去死了,我不愿意做它的顺民,我来见将军的原因,是想以此帮助赵国啊。”辛垣衍说:“先生怎么能让魏国帮助赵国呢?”鲁仲连说:“魏国是因为没看清秦国称帝的危害,(才没帮助赵国);假如魏国看清秦国称帝的危害,就一定会帮助赵国。”辛垣衍说:“秦国称帝的危害又将是怎样的呢?”鲁仲连说:“从前齐闵王要前往薛国,要从邹国借道。正当这时,邹国国君去世,齐闵王想入境吊丧,夷维子对邹国国君的孤儿说:天子来吊丧,主人一定要把灵枢掉转方向,在南面安放朝北的灵位,然后天子面向南吊丧。邹国大臣们说:如果一定要像这样做,我们将伏剑而死。所以齐闵王不敢进入到邹国。齐闵王想要对邹国臣子行天子之礼,最终没有被接受。如今,秦国是拥有万辆战车的大国,魏国也是拥有万辆战车的大国,彼此都有称王的名号。只看它打了一战而取胜,就想要顺从它,并让它称帝,这就使得三晋的大臣连邹国的仆臣都比不上了。况且秦国如果没有停止贪欲而称帝,那么,就将更换诸侯的大臣,他将要罢免那些他认为无才德的人,而将职位给那些他认为贤能的人,罢免那些他憎恶的人,而将职位给那些他喜爱的人;它还要让他的儿女和爱进谗言的姬妾,嫁给诸侯做妃子和姬妾,住在魏国的宫廷里,魏王又怎么能够安然无忧呢?而将军您又凭什么得到原先的宠幸呢?”于是辛垣衍起身,向鲁仲连连拜两次道歉说:“当初认为先生是个普通人,我今天才知道先生是天下的高人。请允许我离开赵国,不敢再说让秦王称帝!”秦军主将听到这个消息,为此让军队后撤五十里。恰逢魏公子无忌夺取了晋鄙的军队来援救赵国,攻击秦军,秦军也就撤离了赵国。于是平原君想要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始终不愿接受。平原君就设酒宴(招待他),喝到痛快尽兴时,平原君起身,走上前,用千金祝鲁仲连健康长寿。鲁仲连笑着说:“被天下之士看重的,是替人排除祸患消释灾难、解决纷争战乱却什么报酬都不取。如果有收取酬劳的人,那就是商人了,我鲁仲连是不愿意这样做的。”于是辞别平原君而离开,终身不再相见。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