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03-1建筑结构规范)JGJ123-2012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pdf
-
资源ID:70935361
资源大小:3.96MB
全文页数:14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4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G03-1建筑结构规范)JGJ123-2012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pdf
U D C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J GJ 1 2 3-2 0 1 2P 备案号 J 1 4 4 7 -2 0 1 2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T e c h n i c a l c o d e f o r i mpr o ve me n t o f s o i l a n d f o u n d a ti o n o f e x i s ti n g b u i ld i n g s2 0 1 2-0 8-2 3 发布 2 0 1 3-0 6-0 1 实施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住 房 和 城 乡 建 设 部 发布第 1 页 共 148 页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T e c h n i c a l c o d e f o r i mpr o ve me n t o f s o i l a n d f o u n d a ti o n o f e x i s ti n g b u i ld i n g sJ GJ 1 2 3 -2 0 1 2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 0 1 3 年6月1日中囯建筑工业出版社2 0 1 2 北 京第 2 页 共 148 页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T e c h n i c a l c o d e f o r i mpr o ve me n t o f s o i l a n d f o u n d a ti o n o f e x i s ti n g b u i ld i n g s J G J 1 2 3 -2 0 1 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 行(北京西郊百万庄)各地新华书店、建筑书店经销 北京红光制版公司制版 北京市密东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X-开本:8 5 0X116 8毫 米1/3 2印张:4K字数:123千字 2013年3月第一版 2013年3月第一次印刷 定价:2 4.0 0元 统一书号:15 112 235 36 版权 所有翻印必究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可寄本社退换(邮政编码100037)本社网址:h ttp:/www.c a b p.c o m.c n 网上书店:h ttp:/www.c h i n a-b u i ld i n g,c o m.c n第 3 页 共 148 页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公 告第1 4 52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行业标准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的公告现 批 准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为行业标准,编 号 为 J G J 123-2012,自 2013年 6月 1 日起实施。其 中,第3.0.2、3.0.4、3.0.8、3.0.9、3.0.11、5.3.1 条 为 强 制 性 条 文,必须严格执行。原 行 业 标 准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 范J G J 123-2000同时废止。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2年 8月 2 3 日3第 4 页 共 148 页、产 土、目U 目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关 于 印 发 2009 年工程建设标准 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 标 2009 8 8 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际 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 订 了 既 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 G J 123-2000。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地基基础鉴定、地基基础计算、增层改造、纠倾加固、移位加 固、托换加固、事故预防与补救、加固方法、检验与监测。本规范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增加术语一节;2.增加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设计的基本要求;3.增加邻近新建建筑、深基坑开挖、新建地下工程对既有建筑产生影响时,应采取对既 有建筑的保护措施;4.增加不同加固方法的承载力和变形计算 方法;5.增加托换加固;6.增加地下水位变化过大引起的事故 预防与补救;7.增加检验与监测;8.增加既有建筑地基承载力 持载再加荷载荷试验要点;9.增加既有建筑桩基础单桩承载力 持载再加荷载荷试验要点;10.增加既有建筑地基基础鉴定评价 的要求;1 1.原规范纠倾加固和移位一章,调整为纠倾加固、移 位加固两章;1 2.修订增层改造、事故预防和补救、加固方法等 内容。本 规 范 中 以 黑 体 字 标 志 的 条 文 为 强 制 性 条 文,必须严格 执行。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 释,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 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址:北京市 北三环东路30号,邮编:100013)。4第 5 页 共 148 页本 规 范 主 编 单 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本 规 范 参 编 单 位: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河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北京交通大学 同济大学 山东建筑大学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滕延京张永钧刘金波张天宇赵海生崔江余叶观宝李 湛张 鑫李安起冯 禄本规范主要审查人员:沈小克顾国荣张丙吉康景文柳建国柴万先潘凯云滕文川杨俊峰袁内镇侯伟生第 6 页 共 148 页目 次細.1术 语 和 符 号.22.1 7|ti吾.22.2符号.3基 本 规 定.5地 基 基 础 鉴 定.74.1 一般规定.74.2地基鉴定.84.3 基础鉴定.9地基基础计算.115.1 般规定.115.2地基承载力计算.115.3 地基变形计算.15增层改造.176.1 一般规定.176.2直 接 增 层.176.3外套结构增层.19纠倾加固.207.1 般规定.207.2迫 降 纠 倾.207.3顶 升 纠 倾.25移位加固.308.1 一般规定.308.2设 计.306第 7 页 共 148 页8.3施 工.359托换加固.379.1 一般规定.379.2设 计.389.3 施 工.4 01 0事故预防与补救.4 110.1 般 规 定.4 11 0.2地基不均勻变形过大引起事故的补救.4 11 0.3邻近建筑施工引起事故的预防与补救.4 31 0.4深基坑工程引起事故的预防与补救.4 41 0.5地下工程施工引起事故的预防与补救.4 51 0.6地下水位变化过大引起事故的预防与补救.4 61 1加 固 方 法.4 711.1 一般规定.4 71 1.2基础补强注浆加固.4 71 1.3扩大基础.4 71 1.4锚杆静压桩.4 911.5树根桩.5 311.6 坑式静压桩.5 51 1.7注浆加固.5 71 1.8石灰桩.6 11 1.9其他地基加固方法.6 31 2检 验 与 监 测.6 512.1 一般规定.6 512.2 检验.6 512.3 监测.6 6附录 A既有建筑基础下地基土载荷试验要点.6 8附录B既有建筑地基承载力持载再加荷载荷试验要点7 0 附录 C既有建筑桩基础单桩承载力持载再加7第 8 页 共 148 页荷 载 荷 试 验 要 点.7 2本规 范用 词 说 明.7 4引 用 标 准 名 录.7 5附:条 文 说 明.7 78第 9 页 共 148 页C o n te n tsG e n e r a l P r o vi s i o n s .1T e r ms a n d S y mb o ls .22.1 T e r ms .22.2 S y mb o ls .3B a s i c R e q u i r e me n ts .5S o i l a n d F o u n d a ti o n I d e n ti f i c a ti o n .74.1 G e n e r a l R e q u i r e me n ts .74.2 S o i l I d e n ti f i c a ti o n .84.3 F o u n d a ti o n I d e n ti f i c a ti o n .*.9S o i l a n d F o u n d a ti o n C a lc u la ti o n.115.1 G e n e r a l R e q u i r e me n ts .115.2 B e a r i n g C a pa c i ty C a lc u la ti o n o f S u b s o i l.115.3 D e f o r ma ti o n C a lc u la ti o n o f S u b s o i l.15V e r ti c a l E x te n s i o n .176.1 G e n e r a l R e q u i r e me n ts .176.2 V e r ti c a l E x te n s i o n Wi th o u t F o u n d a ti o n I mpr o ve me n t.176.3 E x te n s i o n wi th O u te r S tr u c tu r e .19I mpr o ve me n t f o r T i lt R e c ti f y i n g .、.207.1 G e n e r a l R e q u i r e me n ts .207.2 R e c ti f i c a ti o n wi th F o r c e d S e ttle me n t.207.3 R e c ti f i c a ti o n wi th J a c k i n g .25I mpr o ve me n t f o r B u i ld i n g S h i f ti n g .308.1 G e n e r a l R e q u i r e me n ts .308.2 D e s i g n o f B u i ld i n g S h i f ti n g .308.3 C o n s tr u c ti o n o f B u i ld i n g S h i f ti n g .35第 10 页 共 148 页9 I mpr o ve me n t f o r U n d e r pi n n i n g .379.1 G e n e r a l R e q u i r e me n ts .379.2 D e s i g n o f U n d e r pi n n i n g .389.3 C o n s tr u c ti o n o f U n d e r pi n n i n g .4 010 A c c i d e n t P r e ve n ti o n a n d R e me d y .4 110.1 G e n e r a l R e q u i r e me n ts .4 110.2 A c c i d e n t R e me d y C o n n e c te d wi th U n e ve n S e ttle me n t.4 110.3 A c c i d e n t P r e ve n ti o n a n d R e me d y C o n n e c te d wi thC o n s tr u c ti o n A d j a c e n t to E x i s ti n g B u i ld i n g.4 310.4 A c c i d e n t P r e ve n ti o n a n d R e me d y C o n n e c te dwi th D e e p E x c a va ti o n .4 410.5 A c c i d e n t P r e ve n ti o n a n d R e me d y C o n n e c te dwi th U n d e r g r o u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 C o n s tr u c ti o n .4 510.6 A c c i d e n t P r e ve n ti o n a n d R e me d y C o n n e c te d wi th to o L a r g eC h a n g e o f U n d e r g r o u n d Wa te r .4 611 I mpr o ve me n t Me th o d s .4 711.1 G e n e r a l R e q u i r e me n ts .4 711.2 F o u n d a ti o n R e i n f o r c e me n t b y I n j e c ti o n s .4 711.3 E n la r g e d F o u n d a ti o n .4 711.4 A n c h o r J a c k e d P i le .4 911.5 R o o t P i le .5 311.6 P i t-j a c k e d P i le .5 511.7 G r o u ti n g I mpr o ve me n t.5 711.8 L i me P i le .6 111.9 O th e r I mpr o ve me n t M e th o d s .6 312 I n s pe c ti o n a n d Mo n i to r i n g .6 512.1 G e n e r a l R e q u i r e me n ts .6 512.2 I n s pe c ti o n.6 512.3 Mo n i to r i n g .6 6A ppe n d i x A K e y P o i n ts o f I n-s i tu L o a d i n g T e s t o n10第 11 页 共 148 页S u b s o i l U n d e r E x i s ti n g B u i ld i n g sF o u n d a ti o n .6 8A ppe n d i x B K e y P o i n ts o f L o a d i n g a n d R e lo a d i n g T e s ts f o r S u b s o i l B e a r i n g C a pa c i ty o fE x i s ti n g B u i ld i n g s .7 0A ppe n d i x C K e y P o i n ts o f L o a d i n g a n d R e lo a d i n gT e s ts f o r a S i n g le P i le B e a r i n g C a pa c i ty o fE x i s ti n g B u i ld i n g s .7 2E x pla n a ti o n o f Wo r d i n g i n T h i s C o d e.7 4L i s t o f Q u o te d S ta n d a r d s .7 5A d d i ti o n:E x pla n a ti o n o f P r o vi s i o n s .7 711第 12 页 共 148 页1.0.1 为了在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的设计、施工和质量检验 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 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1.0.2 本规范适用于既有建筑因勘察、设计、施工或使用不当;增加荷载、纠倾、移位、改建、古建筑保护;遭受邻近新建建 筑、深基坑开挖、新建地下工程或自然灾害的影响等需对其地基 和基础进行加固的设计、施工和质量检验。1.0.3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设计、施工和质量检验除应执行 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第 13 页 共 148 页2术语和符号2.1术 语2.1.1 既有建筑 e x i s ti n g b u i ld i n g已实现或部分实现使用功能的建筑物。2.1.2 地基基础加固 s o i l a n d f o u n d a ti o n i mpr o ve me n t为满足建筑物使用功能和耐久性的要求,对建筑地基和基础 采取加固技术措施的总称。2.1.3既有建筑 地基承载力特 征值c h a r a c te r i s ti c va lu e o f s u b s o i l b e a r i n g c a pa c i ty o f e x i s ti n g b u i ld i n g s由载荷试验测定的在既有建筑荷载作用下地基土固结压密后 再加荷,压力变形曲线线性变形段内规定的变形所对应的压力 值,其最大值为再加荷段的比例界限值。2.1.4既有建筑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c h a r a c te r i s ti c va lu e o f a s i n g le pi le b e a r i n g c a pa c i ty o f e x i s ti n g b u i ld i n g s由单桩静载荷试验测定的在既有建筑荷载作用下粧周和桩端 土固结压密后再加荷,荷载变形曲线线性变形段内规定的变形所 对应的荷载值,其最大值为再加荷段的比例界限值。2.1.5 增层改造 ve r ti c a l e x te n s i o n通过增加建筑物层数,提高既有建筑使用功能的方法。2.1.6 纠倾力口固 i mpr o ve me n t f o r ti lt r e c ti f y i n g为纠正建筑物倾斜,使之满足使用要求而采取的地基基础加 固技术措施的总称。2.1.7 移位加固 i mpr o ve me n t f o r b u i ld i n g s h i f ti n g为满足建筑物移位要求,而采取的地基基础加固技术措施的 总称。2.1.8 托换力口固 i mpr o ve me n t f o r u n d e r pi n n i n g第 14 页 共 148 页通过在结构与基础间设置构件或在地基中设置构件,改变原 地基和基础的受力状态,而采取托换技术进行地基基础加固的技 术措施的总称。2.2符 号2.2.1 作用和作用效应Fk 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基础加固或增加荷载后上部结构 传至基础顶面的竖向力;Gk 基础自重和基础上的土重;Hk 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基础加固或增加荷载后桩基承台 底面所受水平力;Mk 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基础加固或增加荷载后作用于基 础底面的力矩;作用的标准组合时作用于承台底面通过桩群形心的 1 轴的力矩;My k 作用的标准组合时作用于承台底面通过桩群形心的:y 轴的力矩;N滑板承受的竖向作用力;Na 顶升支承点的荷载;P v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基础加固或增加荷载后基础底面 处的平均压力;k ma x 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基础加固或增加荷载后基础底面 边缘的最大压力;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基础加固或增加荷载后基础底面 边缘的最小压力;P p静压粧施工设计最终压桩力;Q单片墙线荷载或单柱集中荷载,Qk 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基础加固或增加荷载后桩基中轴 心竖向力作用下任一单粧的竖向力。2.2.2 材料的性能和抗力3第 15 页 共 148 页F水平移位总阻力;/a 修正后的既有建筑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 o滑板材料抗压强度;P s静压桩压桩时的比贯入阻力;qpa桩端端阻力特征值;qst,桩侧阻力特征值;Ra既有建筑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na既有建筑单粧水平承载力特征值;W 基础加固或增加荷载后基础底面的抵抗矩,建筑物 基底总竖向荷载;fi-行走机构摩擦系数。.2.3 几何参数A基础底面面积;Ap桩底端横截面面积;A。滑动式行走机构上下轨道滑板的水平面积;d设计桩径;s地基最终变形量;5 0地基基础加固前或增加荷载前已完成的地基变形量;5 1地基基础加固后或增加荷载后产生的地基变形量;5 2原建筑荷载下尚未完成的地基变形量;up-桩身周长。2.4 设计参数和计算系数n桩基中的桩数或顶升点数;q-石灰粧每延米灌灰量;%充盈系数。4第 16 页 共 148 页3 基 本 规 定3.0.1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应根据加固目的和要求取得相 关资料后,确定加固方法,并进行专业设计与施工。施工完成 后,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进行施工质量检验和验收。3.0.2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前,应对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及上 部结构进行鉴定。3.0.3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设计与施工,应具备下列资料:1场地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当无法搜集或资料不完整,不 能满足加固设计要求时,应进行重新勘察或补充勘察。2既有建筑结构、地基基础设计资料和图纸、隐蔽工程施 工记录、竣工图等。当搜集的资料不完整,不能满足加固设计要 求时,应进行补充检验。3既有建筑结构、基础使用现状的鉴定资料,包括沉降观 测资料、裂缝、倾斜观测资料等。4 既有建筑改扩建、纠倾、移位等对地基基础的设计要求。5 对既有建筑可能产生影响的邻近新建建筑、深基坑开挖、降水、新建地下工程的有关勘察、设计、施工、监测资料等。6 受保护建筑物的地基基础加固要求。3.0.4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验算地基承载力。2应计算地基变形。3应验算基础抗弯、抗剪、抗冲切承载力。4 受较大水平荷载或位于斜坡上的既有建筑物地基基础加 固,以及邻近新建建筑、深基坑开挖、新建地下工程基础埋深大 于既有建筑基础埋深并对既有建筑产生影响时,应进行地基稳定 性验算。5第 17 页 共 148 页3.0.5邻近新建建筑、深基坑开挖、新建地下工程对既有建筑 产生影响时,除应优化新建地下工程施工方案外,尚应对既有建 筑采取深基坑开挖支挡、地 下 墙(桩)隔离地基应力和变形、地 基基础或上部结构加固等保护措施。3.0.6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设计,可按下列步骤进行:1根据加固的目的,结合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的现状,考 虑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的共同作用,选择并制定加固地基、加 固基础或加强上部结构刚度和加固地基基础相结合的方案。2对制定的各种加固方案,应分别从预期加固效果,施工 难易程度,施工可行性和安全性,施工材料来源和运输条件,以 及对邻近建筑和周围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比 较,优选加固方法。3对选定的加固方法,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具体施工工艺 参数和施工可行性。3.0.7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使用的材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有 关标准对耐久性设计的要求。3.0.8加固后的既有建筑地基基础使用年限,应满足加固后的 既有建筑设计使用年限的要求。3.0.9纠倾加固、移位加固、托换加固施工过程应设置现场监 测系统,监测纠倾变位、移位变位和结构的变形。3.0.1 0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的鉴定、加固设计和施工,应由具有 相应资质的单位和有经验的专业人员承担。承担既有建筑地基基 础加固施工的工程管理和技术人员,应掌握所承担工程的地基基 础加固技术与质量要求,严格进行质量控制和工程监测。当发现 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3.0.1 1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工程,应对建筑物在施工期间及 使用期间进行沉降观测,直至沉降达到稳定为止。6第 18 页 共 148 页4.1 一 般 规 定4.1.1既有建筑地基基础鉴定应按下列步骤进行:1搜集鉴定所需要的基本资料。2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分析,制定现场调查方案,确 定现场调查的工作内容及方法。3结合搜集的资料和调查的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检验方法 并进行现场检验。4 综合分析评价,作出鉴定结论和加固方法的建议。4.1.2 现场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1既有建筑使用历史和现状,包括建筑物的实际荷载、变 形、开裂等情况,以及前期鉴定、加固情况。2相邻的建筑、地下工程和管线等情况。3既有建筑改造及保护所涉及范围内的地基情况。4 邻近新建建筑、深基坑开挖、新建地下工程的现状情况。4.1.3 具有下列情况时,应进行现场检验:1基本资料无法搜集齐全时。2基本资料与现场实际情况不符时。3使用条件与设计条件不符时。4 现有资料不能满足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设计和施工要 求时。4.1.4具有下列情况时,应对既有建筑进行沉降观测:1既有建筑的沉降、开裂仍在发展。2邻近新建建筑、深基坑开挖、新建地下工程等,对既有 建筑安全仍有较大影响。4.1.5既有建筑地基基础鉴定,应对下列内容进行分析评价:4 地基基础鉴定第 19 页 共 148 页1既有建筑地基基础的承载力、变形、稳定性和耐久性。2引起既有建筑开裂、差异沉降、倾斜的原因。3邻近新建建筑、深基坑开挖和降水、新建地下工程或自 然灾害等,对既 有建筑地基基础已造成的影 响或 仍然存在的 影响。4 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的必要性,以及采用的加固方法。5 上部结构鉴定和加固的必要性。4.1.6鉴定报告应包含下列内容:1工程名称,地点,建设、勘察、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基础、结构形式,层数,改造加固的设计要求,鉴定目的,鉴定 日期等。2现场的调查情况。3现场检验的方法、仪器设备、过程及结果。4 计算分析与评价结果。5 鉴定结论及建议。4.2 地 基 鉴 定4.2.1 应结合既有建筑原岩土工程勘察资料,重点分析下列 内容:1地基土层的分布及其均匀性,尤其是沟、塘、古河 道、墓穴、岩溶、土洞等的分布情况。2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特别是软土、湿陷性土、液化 土、膨胀土、冻土等的特殊性质。3地下水的水位变化及其腐蚀性的影响。4 建造在斜坡上或相邻深基坑的建筑物场地稳定性。5自然灾害或环境条件变化,对地基土工程特性的影响。4.2.2 地基的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1勘探点位置或测试点位置应靠近基础,并在建筑物变形 较大或基础开裂部位重点布置,条件允许时,宜直接布置在基础 之下。第 20 页 共 148 页2地基土承载力宜选择静载荷试验的方法进行检验,对于 重要的增层、增加荷载等建筑,应按本规范附录A 的规定,进 行基础下载荷试验,或按本规范附录B的规定,进行地基土持 载再加荷载荷试验,检测数量不宜少于3点。3选择井探、槽探、钻探、物探等方法进行勘探,地下水 埋深较大时,优先选用人工探井的方法,采用物探方法时,应结 合人工探井、钻 孔 等 其他 方 法 进 行 验 证,验证数量不应少于 3点。4 选用静力触探、标准贯入、圆锥动力触探、十字板剪切 或旁压试验等原位测试方法,并结合不扰动土样的室内物理力学 性质试验,进行现场检验,其中每层地基土的原位测试数量不应 少 于3个,土样的室内试验数量不应少于6组。4.2.3地基分析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1地基承载力、地基变形的评价;对经常受水平荷载作用 的髙层建筑,以及建造在斜坡上或边坡附近的建(构)筑物,应 验算地基稳定性。2引起既有建筑开裂、差异沉降、倾斜等的原因。3邻近新建建筑,深基坑开挖和降水,新建地下工程或自 然灾害等,对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已造成的影响,以及仍然存在的 影响。4 地基加固的必要性,提出加固方法的建议。5 提出地基加固设计所需的有关参数。4.3 基 础 鉴 定4.3.1 基础的现场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1基础的外观质量。2基础的类型、尺寸及埋置深度。3基础的开裂、腐蚀或损坏程度。4 基础的倾斜、弯曲、扭曲等情况。4.3.2 基础的检验可米用下列方法:9第 21 页 共 148 页1基础材料的强度,可采用非破损法或钻孔取芯法检验。2基础中的钢筋直径、数量、位置和锈蚀情况,可通过局 部凿开或非破损方法检验。3桩的完整性可通过低应变法、钻孔取芯法检验,桩的长 度可通过开挖、钻孔取芯法或旁孔透射法等方法检验,桩的承载 力可通过静载荷试验检验。4.3.3基础的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具有代表性的部位进行开挖检验,检验数量不应少于 3处。2对开挖露出的基础应进行结构尺寸、材料强度、配筋等 结构检验。3对已开裂的或处于有腐蚀性地下水中的基础钢筋锈蚀情 况应进行检验。4 对重要的增层、增加荷载等采用桩基础的建筑,宜按本 规范附录C的规定进行桩的持载再加荷载荷试验。4.3.4 基础的分析评价应包括下列内容:1结合基础的裂缝、腐蚀或破损程度,以及基础材料的强 度等,对基础结构的完整性和耐久性进行分析评价。2对于粧基础,应结合桩身质量检验、场地岩土的工程性 质、桩的施工工艺、沉降观测记录、载荷试验资料等,结合地区 经验对粧的承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3进行基础结构承载力验算,分析基础加固的必要性,提 出基础加固方法的建议。10第 22 页 共 148 页5.1 一 般 规 定5.1.1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设计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基承载力、地基变形计算及基础验算,应符合现行国 家 标 准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 B 5 0007 的有关规定。2地基稳定性计算,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 建筑地基基础 设计规范G B 5 0007 和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 G J 7 9 的有 关规定。3抗震验算,应 符 合 现 行 国 家 标 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 B 5 0011的有关规定。5.1.2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设计,应遵循新、旧基础,新增 桩和原有桩变形协调原则,进行地基基础计算。新、旧基础的连 接应采取可靠的技术措施。5.2地基承载力计算5.2.1地基基础加固或增加荷载后,基础底面的压力,可按下 列公式确定:1当轴心荷载作用时:P v=(5.2.1-1)式中:P v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地基基础加固或增加荷 载后,基础底面的平均压力值(k P a);F k 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地基基础加固或增加荷 载后,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竖向力值(k N);G w基础自重和基础上的土重(k N);A基 础 底 面 积(m2)。5 地基基础计算11第 23 页 共 148 页2当偏心荷载作用时:1=+等 (5.2.1-2)k n(5.2.1-3)式 中: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地基基础加固或增加 荷载后,基础底面边缘最大压力值(k P a);Mk 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地基基础加固或增加 荷载后,作用于基础底面的力矩值(k N!);Pn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地基基础加固或增加 荷载后,基础底面边缘最小压力值(k P a);W 基础底面的抵抗矩(m3)。5.2.2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或增加荷载时,地基承载力计算 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轴心荷载作用时:九 /a (5.2.2-1)式 中:/a 修正后的既有建筑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 P a)。2当偏心荷载作用时,除 应 符 合 式(5.2.2-1)要求外,尚 应符合下式规定:P k ma x 1-2/a (5.2.2-2)5.2.3既有建筑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不改变基础埋深及尺寸,直接增加荷载时,可按本规 范 附 录B的方法确定。2当不具备持载试验条件时,可按本规范附录A 的方法,并结合土工试验、其他原位试验结果以及地区经验等综合确定。3既有建筑外接结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按外接结构的 地基变形允许值确定。4对于需要加固的地基,应采用地基处理后检验确定的地 基承载力特征值。5 对扩大基础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宜采用原天然地基承12第 24 页 共 148 页载力特征值。5.2.4地基基础加固或增加荷载后,既有建筑桩基础群桩中单粧桩顶竖向力和水平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1轴心竖向力作用下:Q k =F k+Gk (5.2.4-1)n2偏心竖向力作用下:Q lk =&+&士 士(5.2.4-2)n 2 y2 i Xscf3水平力作用下:Htk =(5.2.4-3)7 2式中:Q k 地基基础加固或增加荷载后,轴心竖向力作用下 任一单粧的竖向力(k N);F k 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地基基础加固或增加 荷载后,作用于桩基承台顶面的竖向力(k N);Gu 地基基础加固或增加荷载后,桩基承台自重及承 台 上 土 自 重(k N);n桩基中的桩数;Qk 地基基础加固或增加荷载后,偏心竖向力作用下 第 i 根桩 的 竖 向 力(k N);,My k 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作用于承台底面通过 桩群形心的x、轴 的 力 矩(k N m);X i、-桩i至粧群形心的:y、x轴 线 的 距 离(m);Hk 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地基基础加固或增加 荷载后,作用于承台底面的水平力(k N);Htk地基基础加固或增加荷载后,作用于任一单桩的 水 平 力(k N)。5.2.5既有建筑单桩承载力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轴心竖向力作用下:13第 25 页 共 148 页(5.2.5-1)式中:R,-一 既 有 建 筑 单 粧 竖 向 承 载 力 特 征值(k N)。2偏心竖向力作用下,除 满 足 公 式(5.2.5-1)夕 卜,尚应满 足下式要求:Qz k m a x 1.2Ra(5.2.5-2)式中:基础中受力最大的单桩荷载值(k N)。3水平荷载作用下:Hlk 1取值;9 6第 107 页 共 148 页 s l、Es2分别为新旧基础下地基土的压缩模量。6.2.3直接增层时,地基基础的加固方法应根据地基基础的实 际情况和增层荷载要求选用。本规范列出的部分方法都有其适用 条件,还可参考各地区经验选用适合、有效的方法。采用抬梁或挑梁承受新增层结构荷载时,梁可置于原基础或 地梁下,当采用预制的抬梁时,梁、粧和基础应紧密连接,并应 验算抬梁或挑梁与基础或地梁间的局部受压、受弯、受剪承 载力。6.3 外套结构增层6.3.16.3.6当既有建筑增加楼层较多时常采用外套结构增层 的形式。外套结构的地基基础应按新建工程设计。施工时应将新 旧基础分开,互不干扰,并避免对既有建筑地基的扰动,而降低 其承载力。对位于高水位深厚软土地基上建筑物的外套结构增层,由于 增层结构荷载一般较大,常采用埋置较深的桩基础。在桩基施工 成孔时,易对原基础(尤其是浅埋基础)产生影响,引起基础附 加下沉,造成既有建筑下沉或开裂等,因此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 况,选择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法和基础加固施工方案。9 7第 108 页 共 148 页7 纠 倾 加 固7.1 一 般 规 定7.1.1纠倾的建筑层数多数在8层以内,构筑物髙度多数在 25 m以内。近年来,国内已有高层建筑纠倾成功的例子,这些 建筑物其整体彳质斜多数超过0.7%,即超过现行行业标准 危险 房屋鉴定标准J G J 125的危险临界值,影响安全使用;也有部 分虽未超过危险临界值,但巳超过设计规定的允许值,影响正常 使用。7.1.2 既有建筑纠倾加固方法可分为迫降纠倾和顶升纠倾两类。迫降纠彳面是从地基入手,通过改变地基的原始应力状态,强迫建筑物下沉;顶升纠倾是从建筑结构入手,通过调整结构自身 来满足纠倾的目的。因此从总体来讲,迫降纠倾要比顶升纠倾经 济、施工简便,但遇到不适合采用迫降纠倾时即可采用顶升纠 倾。特殊情况可综合采用多种纠倾方法。7.1.3建筑物的倾斜多数是由于地基原因造成的,或是浅基础 的变形控制欠佳,或是由于桩基和地基处理设计、施工质量问题 等,建筑物纠倾施工将影响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的受力状态,因 此纠倾加固设计应根据现状条件分析产生倾斜的原因,论证纠倾 可行性,对上部结构进行安全评估,确保建筑物安全。如果建筑 物的倾斜原因包括建筑物荷载中心偏移等,应论证地基加固的必 要性,提出地基加固方法,防止再度倾斜。7.1.4 建筑物纠倾加固设计是指导纠倾加固施工的技术性文件,以往有些纠丨质工程存在直接按经验方法施工的情况,存在一定盲 目性,因此有必要明确纠倾加固前期应做的工作,使之做到经 济、合理、确保安全。7.1.5由于既有建筑物各角点彳面斜值与其自身原有垂直度有关,9 8第 109 页 共 148 页因此对于纠倾加固后的验收,规定了以设计要求控制,对于尚未 通过竣工验收的建筑物规定按新建工程验收要求控制。7.1.6施工过程中开挖的槽、孔等在工程完工后如不及时进行 回填等处理将会对建筑物安全使用和人们日常生活带来安全隐 患,水、电、暖等设施与日常生活有关,应予重视。要加强对避雷设施修复后的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