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导论课件.ppt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导论课程介绍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意义:1.让学生了解专业设置的背景、发展现状、知识结构等。2.对本专业学生进行学习和职业规划指导 3.对新入学大学生进行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的指导课程内容共9次课,18课时,1学分第一讲: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历史及现状第二讲: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案介绍第三讲:内蒙古财经大学教务制度介绍第四讲:学习方法和职业规划指导第五讲:大学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第六讲:大学生如何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第七讲:大学生如何面对焦虑第八讲:大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第九讲:考试第一讲: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公共事业管理是管理类一级学科公共管理学科的专业方向之一,目前教育部关于公共管理学科设置的专业方向包括: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公共管理学(Public Administration)是管理学的重要分支,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自身及其如何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利与公共利益。简而言之,公共管理学研究的就是公共部门的一切行为。随着近年来学科领域的扩张和内容的深化,公共管理学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一、公共管理的发展和现状公共管理学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的人事和行政机构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的公共管理高层次专门人才。它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公共管理学研究的内容极其丰富。它不仅限于对政府运作、伦理、关系的研究,还包括公共管理史、当代东西方各派公共管理学学说,以及对各国政治体制、管理体制、政策方向的分别研究和比较研究,也涉及对心理学和逻辑学的初步研究应用。公共管理学并非本土学科,据考证,公共管理这一名词首次出现在 20 世纪 30 年代。但一些学者认为,公共管理最早可追溯到威尔逊 1887 年所发表的行政之研究(The Study of Administration)。从 1887 年威尔逊的行政之研究发表之后,公共行政学便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公共行政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典范变迁。第一阶段从1900年到1926年,出现了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在1927年到1937年即第二阶段,出现了关于行政原则的学说;直到第三阶段出现了公共行政即政治学(Public Administration as Political Science)的观点;最后,到第四阶段出现了公共行政即管理学(Public Administration as Management)的发展。总之,公共行政即管理学的发展,形成了有管理无公共的窘境,完全忽略了公共管理所处的政治环境和公私管理之差异,由于大环境之差异,私部门管理的知识、技能、概念与工具,在引入政府部门运用后,产生格格不入甚至失灵的情形。在这样的背景下,有相当一批的公共行政学者试图将传统公共行政的规范取向(Normative Orientation)及一般管理的工具取向(InstrumentalOrientation)结合起来,发展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研究的新途径,即公共管理途径。现代公共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区别集中体现:在是否将目标定位在公共利益上,公共管理不仅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服务,而且更应当强调社会公平,因为社会公平是作为分配的公共服务的法律和现实基础。当代新公共管理倡导是从主体的广泛意义上理解公共管理,公共管理的主体不再只限于政府和组织,进而把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区分开来。而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新公共管理学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的挑战,公共管理学研究进入百家争鸣的时代。在我国,公共管理学是较为年轻的学科。自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公共管理作为独立的学科在中国出现,中国公共管理科学的发展展示了蓬勃的生命力。上个世纪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进行学科结构的调整,重大举措之一是设立公共管理一 级学科。公共管理作为现代管理科学四大分支之一,是未来世界和当代中国最有发展潜力和广阔前途的学科。随着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入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公共管理的作用越来越为社会所重视,中国公共管理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最大生长点。近些年,公共管理学院在各大高校纷纷成立,新的专业和研究方向不断出现,中山大学是中国最早公共管理学发轫之地。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等公共管理的学科建设都有很高的水平。其中,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设有公共管理国家重点学科。但是,任何新的一级学科的诞生必然伴随着学科的内部整合。由于公共管理下属的许多二级学科原来分属于不同的一级学科如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整合的任务对它来 说尤为繁重。几年来,我国学界理论研究上对此关注不足,所以,公共管理学在学科整合在实践中进展缓慢。二、作为社会管理组成的公共事业管理的一般内容(一)公共事业的概念在现代经济社会生活中,人们发现自己越来越离不开那些既不是政府等公共权力机构,又不属于以营利为目的企业,而被称之为“公共事业”或“非营利组织”机构提供的服务,且这些服务的规模、种类日趋多样化问题:举出上述为公众服务的这些组织的例子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43.1万个;这些社会组织业务范围涉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劳动、民政、体育、环境保护、法律服务、社会中介服务、工伤服务、农村专业经济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544.7万人。全国共有社会团体23.9万个,工商服务业类22847个,科技研究类19786个,教育类12943个,卫生类11521个,社会服务类30818个,文化类19687个,体育类12623个,生态环境类6702个,法律类3213个,宗教类4165个,农业及农村发展类45367个,职业及从业组织类16120个,国际及其他涉外组织类661个,其他32294个。全国共有民办非企业单位19.0万个。全国共有基金会1843个。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里,都存在一个由非营利组织组成的庞大的公共事业部门。这个部门的平均规模大约是:占各国GDP的4.6%,占非农就业人口的5%,占服务业就业人口的10%,相当于政府公共部门就业人口的27%。在非营利部门中,各个不同领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从就业比重来看,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爱尔兰,最发达的三个领域依次是:保健(35%)、教育(29%)和社会服务(15%);在西欧,这三个领域的次序为教育(28%)、社会服务(27%)和保健(22%);在拉美则为教育(44%)、专业服务(12%)和保健(12%);而在中欧国家,这个次序为文化休闲(35%)、教育(18%)和社会服务(12%)。公共事业的概念。所谓公共事业,是指主要由社会公共组织提供,为所有社会成员或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服务,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构成人们共同生产生活条件的社会事务。现代公共事业活动有以下特点和性质:1公共性。现代公共事业的公共性,是指各项公共事业是为所有社会成员,或者为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服务,而不是为少数人利益,构成了人们共同的利益和为生产生活提供条件。2非营利性。非营利性是指各项社会公共事业以为公众提供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己任,不追求利润的最大化。3服务性。与企业生产经营相比,公共事业活动主要是为社会成员提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服务,而不是具体的物质产品。4专业性。专业性是指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都是在特定领域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有其独特的知识体系,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相关概念背景:随着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恢复和发展,国外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介绍和传播,与公共事业概念同时流行的相关概念还有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NPO)、非政府组织(NGO)、第三部门、公民社会、志愿者等,有必要澄清这些概念的区别和联系。1事业单位根据1998年国务院颁布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兴办或者由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兴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实际上,事业单位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改革开放后,随着对西方公共管理理论的学习、借鉴,在事业单位概念的基础上,演化和发展为公共事业范畴,并取得较为广泛的认同,列入国家有关专业目录。2非政府组织 按照组织宗旨和目的,可将社会组织分为公共组织和私人组织,公共组织再按其是否行使行政权力可分为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在英文文献中简称NGO,即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的缩写。主要强调这些组织活动的非政治权力性,资金主要来源于非政府财政资金,如社会捐赠等,不以营利为目的,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服务的学校、医院、科研机构、环境保护组织等都为非政府组织。3非营利组织将社会组织首先按照是否行使政府职能,分为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再按照是否以追求利润为目标,分为营利组织(即企业)和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在英文文献中简称NPO,即Non-Profit Organization。因此,非营利组织就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公益性或互助性活动的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的概念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同和使用。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制度即和非营利组织有许多相同相似之处,如为公共利益服务、专业性强、具有一定程度的非营利性等,但在资产、资金来源、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重大区别。4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第三部门是指除政府部门、企业部门以外所有部门的统称。可见,第三部门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都可划归第三部门的范围。两者的区别在于划分的依据和标准不同。5公民社会公民社会是指在国家政治活动与家庭、个人之间的一个自愿结社、自由讨论公共问题和自主从事社会政治活动而自发形成的民间公共领域。公民社会的主体是公民及其所结成的各种公民社会组织或民间组织。可见,公共事业组织是公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6志愿者及其组织志愿者是指具有利他主义和慈善主义精神,不计报酬,自愿从事为他人和社会服务的人。志愿者组织是由志愿者组成的社会组织。在有的国家,非营利组织招募大量的志愿者从事社会公益活动。公共事业组织的发展,也需要大量志愿者的支持,但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只能解决其公共服务的一部分。7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一般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混合物品或称准公共物品是指处于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中间的产品或服务,兼有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性质。混合物品可以采取公共提供方式,也可以采取混合提供方式。公共事业服务除部分为纯公共物品外,相当一部分为准公共物品。(二)公共事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是指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采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式,对有关社会公共事务进行调节和规范,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维护社会共同利益的活动。公共事业管理的概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所谓管理主体,就是由谁来管理。总体而言,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组织,具体来说,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包括政府及政府组织,也包括非政府组织。第二,公共事业管理的客体。公共事业管理的客体是指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公共事务。以这些非政治、非经济的社会事务为管理对象,就使公共事业管理同政府管理、企业管理有了质的区别。第三,公共事业管理的目的。公共事业管理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维护社会共同利益。即通过为公众提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能够改善社会成员的共同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公众的福利水平。这是各项公共事业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评判公共事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准之一。第四,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方式。作为管理科学的一部分,公共事业管理也遵循管理学的一般规律,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的基本职能,也同样适用于公共事业管理,成为其管理的基本方式和手段。运用管理学基本原理,结合各项公共事业管理的具体状况,选择科学、合理的管理工具,是公共事业管理的重要内容。第五,公共事业管理的环境。任何公共事业管理活动,都是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公共事业管理必须研究各项公共事业发展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以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和有效的管理措施,并达到预期管理目标。(三)政府与公共事业管理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要主体,与非政府组织相比,政府在公共事业管理职责、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等方面,有其特殊性。政府的公共事业管理职责1制定、执行公共事业管理的路线、方针、政策例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制定、执行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战略、宏观规划例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3制定、执行公共事业管理的规章、制度国务院关于扩大科学技术研究机构自主权的暂行规定 政府管理公共事业的方式:1政府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公共事业2政府运用行政手段,管理公共事业3政府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公共事业(三)现行中国政府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及改革在现阶段,我国公共事业大体包括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含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政府对上述组织实行归口登记、分级管理体制。1归口登记根据现行管理体制,我国政府对公共事业实行统一归口登记管理。其中,事业单位由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机关负责登记管理,社会团体(含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由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登记管理。通过统一归口登记管理,政府可以掌握公共事业机构的规模、结构,以及从业人员状况,加强公共事业管理。利用登记管理,设置公共事业成立条件,审查、批准有关组织和个人成立公共事业组织的申请,保证公共事业活动符合政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实现政府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2分级管理按照现行有关法律制度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对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含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实行分级管理。对事业单位而言,由中央部门举办的事业单位归中央政府管理,由地方部门举办的事业单位归本级政府管理;社会团体(含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根据其活动范围,由各级人民政府管理,即在全国范围内活动的社会团体(含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由民政部负责登记,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业务管理,凡在一定地区活动的社会团体(含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登记,同级党政部门负责业务指导和管理。对公共事业机构的管理,是各级政府的重要事权之一。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与现状本专业教育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两个方向,其中,涉及的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非师范类教育都是由教育管理专业衍生而来。教育管理专业的产生、形成与发展是以近代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为基础,以近代公共教育制度建立发展的进程为背景。19世纪以来,欧美各国先后设置管理全国教育的教育行政机构,1817年普鲁士设置教育部,1828年法国设教育部,1871年日本设立文部省,1899年美国成立教育部,德国直到1979年才设立联邦教育部。然而教育管理专业的开设是20世纪的事情。例:法国德国二次大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生活中的文化教育、体育事业、卫生事业等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另外经济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的恶化也使环境保护机构普遍设立,社会保险等社会的稳定器也开始出现于经济生活中,这些公共事业机构的产生要求社会对它们进行有序的管理,这样教育管理专业就由单一型方向产生出包括文教、卫生、体育、社会保险、环境保护等方向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并且由于这些公共事业机构直接涉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而受到高度重视,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人员要求具有专门的知识,受到专门的训练,这样,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普遍在西方发达国家教育中建立起来,并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了公共事业的所有方面。在新中国建国后,包括教育管理专业在内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被人们称为一门被遗忘的学科而长期排斥在教育科学之外。这是由于当时的具体背景条件决定的:在当时,我国百废待兴,各项事业的建设刚刚展开,经济、文化、教育等事业由于经过长期战乱而远远落后,由于科技水平的落后,专业人才的匮乏,因此认识不到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重要性。加上受前苏联的影响较大,教育体制基本按照前联苏斯模式建立,这导致了一度开放的教育管理课程停上。我国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人们生活也得到提高。经济交往日益频繁,人们对文教、卫生、体育、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机构的建立和完善呼声日涨,各项公共事业机构随之建立起来,而此时国外公共事业机构管理经验,管理方法也进入我国,这就迫切需要专业人才来加以掌握,以便更加科学、有效地管理公共事业机构,使这些机构处于良好的运作状态之中,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运而生,并加以了细化分类。即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经过近10多年的建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已在我国初具规模,不仅有许多院校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而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从培养专科、本科大学生到培养硕士、博士生。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由东北大学、云南大学率先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包括教育、科学、文化、体育、人口、卫生、资源与环境保护 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以及水、电、煤气、邮电、通讯、公共交通等公用企业的专业管理人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公共政策与人口管理方向)该专业主要培养面向21世纪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公共事务管理人才,要求学生既有扎实的社会学、人口学以及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熟悉社会管理的实务、技术与方法,又有很强的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适应政府和社会部门改进社会事务管理的需要,能够从事相关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东北财经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专业以我国公共事业的现状和改革发展趋势为出发点,以市场为导向,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出发,采用“高标准、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的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公共管理扎实理论基础和应用能力的,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从事公共事业管理的专门人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应具有以下特征1.具有公共服务意识。2.具有社会责任意识。3.具备综合的知识结构和全面的管理能。内蒙古财经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理论基础,具备坚实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识,熟悉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实务与方法,掌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实际技能,能够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各类非营利组织中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结构该专业除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公共基础课外,主要讲授的课程有管理学原理、管理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心理学、公共事业管理、运筹学、会计学、应用统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行政学原理、行政法学、公共关系学、管理伦理学、市政管理学、管理定量分析、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公共政策与分析等。劳动保障、社会学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公共政策与人口管理方向)主要课程:社会学概论、人口学概论、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管理决策方法与技术、社会统计分析、社会问题经济学、人口管理学、非营利组织管理、社区管理、老龄工作管理、公共关系学、社会工作概论、政 策 评 估、项 目 评 估 等。高 年 级 学 生 将 安 排 专 业 实 习 活 动。东北财经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公共政策、城市社区管理、市政管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财政税收与金融、城市环境保护、公共事业法律法规等。内蒙古财经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公共组织行为学、社会心理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公共部门薪酬与激励、工作分析与组织设计、人员素质测评、社会保障管理、劳动关系、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案例分析、领导科学、职业生涯管理、管理文秘、社会调查与分析、公共关系学、公共项目管理、电子政务、国家公务员制度等。第二讲: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方案介绍一、培养目标及要求(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情,熟悉现代公共事业管理及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技术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在文化、社区、城市公用事业、教育、社会保险等组织从事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二)具体要求2.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熟悉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具有较扎实的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公共事业管理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3.具有较强的行政管理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分析预测能力、策划设计能力、组织实施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等,并具有较好的仪表风度;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本专业总学分为158学分,必修学分为119学分,选修学分为39学分,具体分配如下:(一)公共基础课:14门,60学分;(二)学科基础课:31学分,其中必修9门25学分,选修2门6学分(限四选二);(三)专业主干课:7门,21学分;(四)专业选修课:25学分;(五)素质教育选修课:8学分,其中个性发展4学分,通识教育4学分;(六)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13学分。四、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1.公共实践内容:全校专业公共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为13学分。第一学期军训与军事理论教育记1学分,大学生职业规划理论与实践记1学分;第二学年结合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学习,撰写调查报告一篇,记1学分;第三学年结合专业课学习和实践调查,撰写学年论文一篇,记1学分;第四学年就业指导与实践记2学分,毕业实习记2学分,撰写毕业论文一篇,记4学分;第一至第六学期完成大学生读书计划,并结合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学习,撰写读书心得,记2学分。2.专业课的实践内容由独立实验课、课程实验和实习基地实习等构成。五、考核为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各类课程考核要求如下:必修课程按学院统一规定,建立试题库或试卷库考核;专业选修课可参照必修课考核方式,也可根据课程性质自主安排;必修课与选修课评分方式采用百分制,实行学分绩点制;社会调查、学年论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按优、良、中、合格、不合格五级评分制,考核不合格者按我院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办理。六、毕业与学位学生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修满规定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分,德育、体育合格准予毕业。达到国家学位条件规定和我院授予学位实施办法要求的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学生在规定的标准学制修业年限内,提前修满本专业要求的总学分可申请提前毕业。七、双学士学位1.对在我校本科学习期间学有余力、前三个学期各科成绩平均学分绩点达到2.2且未受过记过及以上处分的优秀学生,在主修一个科类专业的同时,可以按规定程序申请修读其他科类专业,修满双学位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并达到我校相关授予双学士学位规定要求的,授予双学士学位。双学位教学计划规定的开课时间为47学期,前期课程为4门学科基础课,后期课程为7门专业主干课,合计35学分(含毕业论文)。七、双学士学位1.对在我校本科学习期间学有余力、前三个学期各科成绩平均学分绩点达到2.2且未受过记过及以上处分的优秀学生,在主修一个科类专业的同时,可以按规定程序申请修读其他科类专业,修满双学位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并达到我校相关授予双学士学位规定要求的,授予双学士学位。双学位教学计划规定的开课时间为47学期,前期课程为4门学科基础课,后期课程为7门专业主干课,合计35学分(含毕业论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分制教学方案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91330401政治经济学3 35151 3 3 92330402西方经济学3 35151 3 3 92330501管理学3 35151 3 3 93331203社会学3 342429 9 3 3 93331204政治学3 35151 3 3 学科基础必修课95331205公共管理学3 342429 9 3 3 95331206公共组织行为学3 342429 9 3 3 96331209行政法学3 35151 3 3 91131215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导论1 11717 3 3 学科基础选修课1 193330103财政学概论3 35151 3 3 2 294550709会计学原理3 35151 3 3 3 395221210社会调查方法 3 342429 9 3 3 4 4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3 35151 3 3 专业必修课1 196331214公共事业管理学3 342429 9 3 3 2 294331208公共行政学3 342429 9 3 3 3 395331202公共经济学3 342429 9 3 3 4 495331213公共关系学3 342429 9 3 3 5 594331207公共伦理学3 342429 9 3 3 6 695331212公共政策学3 342429 9 3 3 7 796331211管理文秘3 342429 9 3 3 专业选修课(文化管理方向)185331201文化管理概论3429 3 28633120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3429 3 381331203逻辑学3513 485331204文化营销学33417 3 586221205非营利组织管理2286 2 682221206办公自动化217172 786221207沟通技巧21717 2 8 884221208知识产权概论2286 2 9 986221209公务员制度2286 2 101082221210中国文化概论234 2 111184221211大众媒体研究2286 2 121286221212民俗学2286 2 131385221213会展管理21717 2 141486221214内蒙古文化资源2286 2 151587331215行政职业能力测试33417 3161687221216申论2286 2171784221217项目管理与评估2286 2 社区管理方向18533128533121818社区管理3429 3 286331202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3429 3381331203逻辑学351 3 485331219社会工作概论3429 3 586221205非营利组织管理2286 2682221206办公自动化217172 786221207沟通理论与实务21717 2 885221220公共危机管理2286 2 986221209公务员制度2286 2 1086221221社会保障概论2286 2 1184221222城市公用事业管理2286 2 1286221223物业管理2286 2 1382221224人口管理22862 1486221225老年社会学2286 2 1587331215行政职业能力测试33417 31687331216申论2286 21784221217项目管理与评估2286 2 第五讲:大学生人际交往一个人的事业成功百分之八十五归功于他的人际关系与为人处世的能力,百分之五十源于才能。美卡耐基本章内容:u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u第二节 大学生人际交往u第三节 活动与体验第一节 人际交往概述一、人际关系的含义 二、人际关系的构成三、人际交往的过程四、人际交往理论五、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六、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 一、人际关系的含义n人际交往:指人们通过各种途径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等的交流过程,包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n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的和心理的联系,它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反映着人们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二、人际关系的构成 n认知成分:反映了个体对人际关系状况的认识,是人际知觉的结果,是人际关系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n情感成分:是交往双方在情感上的满意程度和亲疏关系,是与人的交往需要相联系的一种体验,反映出对交往现状的满意程度。n行为成分:是指交往双方外显的行为表现,如语言、手势、举止、风度、表情等表现个性和传达信息的行为要素,它是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的交往手段与形式。三、人际交往的过程p(一)相互觉察阶段p(二)表面接触阶段p(三)关系建立阶段p(四)亲密互惠阶段(五)投射效应(五)投射效应(四)亲和效应(四)亲和效应(三)刻板印象(三)刻板印象(二)晕轮效应(二)晕轮效应(一)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一)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心理心理效应效应五、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三、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p(一)时空因素p(二)相似性因素p(三)互补性因素 p(四)仪表因素p(五)个性因素p(六)自我意识因素p(七)家长教养方式p(八)对等性因素第二节 大学生人际交往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意义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四、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及调适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意义n(一)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保证n(二)人际交往有助于大学生个性的完善n(三)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1、愿望强烈2、以同龄人为主3、交往动机复杂化4、交往范围、内容、方式的开放性;5、交往中的主动性以及合作意识强。6、追求爱情的愿望强烈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一)平等原则(二)诚信原则(三)宽容原则(四)互助互利原则(二)欣赏别人(二)欣赏别人(一)优化自身形象(一)优化自身形象(一)优化自身形象(一)优化自身形象待人真诚而热情待人真诚而热情注意交往中的文明礼仪注意交往中的文明礼仪形象形象欣赏欣赏待人待人礼仪礼仪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四、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及调适(一)自我 原因:内部 外部即以自我为中心,是指从自己的经验、角度去认识即以自我为中心,是指从自己的经验、角度去认识和处理人和事,而不能意识到或不在乎他人对同一和处理人和事,而不能意识到或不在乎他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和观点,对人和事物的看法带有强烈的事物的看法和观点,对人和事物的看法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主观性。小阳是大三的一名学生。一直以来,他都觉得周围的人不喜欢他,对他不满。三年来,他几乎没有朋友,同学也鲜有来往。他很孤独,但从内心来讲他却很想交朋友。一开始,小阳和同学们还是有来往的。一次在寝室看到几个同学在忙碌,小阳便问有什么事,同学们说晚上有一同学过生日,问是否愿意一起去,每人凑30元。小阳觉得没有能力承担,说要是20元就去了。但这次以后,同学过生日再也没有人喊小阳了。还有一次,有一个同学因为小阳帮助了他所以要请小阳吃饭。在饭馆等的时候,小阳觉得很饿便自己先点了一份面条。结果这位同学来了以后非常生气,责问小阳,是不是以为他请不起。但小阳自己觉得饿了先吃一点,这很正常。两人不欢而散。对小阳不满的还不仅仅是同学。小阳的姨妈到小阳家走亲戚,亲自下厨做了一桌子菜。姨妈当时说汤太烫了,要大家慢慢吃。小阳接了一句“正好去毛(死猪去毛开水烫)!”。姨妈非常不高兴。其实小阳只是开玩笑而已。另外,小阳说他和人讲话时总想表现自己的独特性,也想开玩笑,表现自己的幽默,但一般人的常用语基本不用,认为太平常,没意思。试分析小阳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分析:以自我为中心同学往往自视甚高,觉得自己知识面广,与人交往时喋喋不休地说个没完,他们只顾发表自己的高见,而不希望听别人的意见,只关心与他“自己”有关的问题,才不会管“别人”是否有兴趣;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往往不被大家所接受,由于缺乏同学、朋友之间的友谊与欢乐,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内心必然苦闷、压抑,尽管生活在集体中 却感受不到周围人的温暖,同时对周围人 厌烦、戒备,把交往对象指向自己,写 日记,写信、写诗篇等。(一)自我调适:从认识上,要意识到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言行举止存在自我现象。在心理上,学会心理换位。在行动上,运用语言暗示。四、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及调适(二)自卑 自卑指个体由于生理或心理缺陷及其它原因,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不如他人的自我意识。四、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及调适我是一只小小鸟,想飞却也飞不高“麻雀变凤凰,我多么希望它不是神话,我多么希望把神话变现实的麻雀是我,但是现实让我清醒:我只是一只小小鸟,永远也无法象雄鹰一样翱翔天际。”不错的文采却透露出无尽的伤感,女生姓王,英语系,大学二年级,她说自卑象一块巨石压得她无法呼吸,她想趁自己一息尚存来寻找解救自己的办法。她说话象美文,象诗,我不失时机地赞扬了一下,她的回应很冷漠:“我只是用中文表达出来而已,又不能用英语写出来,更不会用英语说出来。”她对自己的相貌、家境、学习成绩甚至自己的一口方言都很不满意,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她慢慢地举出了从童年到大学很多足以令她自卑的事情。小时候,幼儿园表演节目,挑选小朋友,她因为又矮又黑,从来没有被选中,直到现在她没有登台表演的经历。她想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引起大家的关注,可是即使她付出 10 倍的时间和精力,也比不上聪明女孩的所得。寝室卧谈会大家兴高采烈地讲高中趣事,她也参与,结果自己的故事和自己的方言成为室友长时间的笑柄。大学时曾买了一条流行的裙子,她听见寝室一位美女说“王某,再怎么穿也是一个土包子”。她对着镜子越看越觉得自己真的和裙子不相配。曾有一个男孩接近她,讨好她,结果只是利用她给室友带一封情书 她说自己真的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害怕听到别人谈论或者批评自己,但是却经常听到对自己的负面评价,为了让自己过得心安理得,相对心理安全,她从大一下学期起就拒绝与同学打交道,独来独往,即使这种状态近一年,也没有人主动关心过她的状态。其实她内心很羡慕那些长相好、学习好的同学,觉得自己的人生太失败,永远不会有成功和快乐。试分析该同学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核心问题是?自卑是心理咨询中的常见问题,其实质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一个自卑的人往往过低评价自己的形象、能力和品质,总是拿自己的弱点和别人的强处比较,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在人前自惭形秽,从而丧失自信,悲观失望。调适克服自卑应从认识上、情绪上、行为上同时入手。相信自己,经常使用自我鼓励与自我暗示。这是一种信念。每天默念数遍。这是一种信念。每天默念数遍。找出自卑源,理性分析其合理性。欣赏自我。把最满意的照片选出来,把最满意的照片选出来,并悬挂。注意外表形象将帮助你看重自己。并悬挂。注意外表形象将帮助你看重自己。调整理想自我。敢于面对错误与挫折。(三)多疑 在交往中由主观推测而产生的不信任周围所有的人和事的心理。四、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及调适 原因:原因:第一、缺乏安全感。第一、缺乏安全感。第二、早期曾经历过一些刺激事件。第二、早期曾经历过一些刺激事件。张强是一名从边远农村考入大学的男生,他是一个自尊心非常脆弱的人,自己认为没有任何地方能够与同学相比,觉得自己太笨,口才又差。他家庭经济十分困难,总是怕同学瞧不起自己,内心十分孤独与矛盾。进校后,常常独来独往,生活非常简朴,几乎很少和同学说话,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一年级学计算机课程时,他发现全班似乎只有他一个人没有任何基础,因为害怕同学嘲笑他,不敢告诉别人他根本不知道电脑怎么使用,甚至连开机都是在第一次课后,仔细留意其他同学的操作才学会的。看到其他同学自如地在网上聊天、打游戏、做作业,他恨不得挖个地洞钻进去。上课时他小心翼翼地坐在电脑旁听老师讲着,但觉得周围的同学似乎都在嘲笑他的笨拙,他不敢动手操作,只是低着头,默不作声,每次上计算机课他都弄得大汗淋漓,紧张而焦虑。有一次,上课时小王看到他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完成相应操作,就在他的计算机键盘上熟练地敲了几个键,他突然感到了莫名的羞辱,愤怒地把电脑关掉了。从此,张强更加孤僻,不敢抬头看人,害怕与人说话,自己非常痛苦甚至想到了退学。而同学们却普遍认为他持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