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教育系统研究改革综述本科论文(共7篇).docx
-
资源ID:71016948
资源大小:47.85KB
全文页数:4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1.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普通教育系统研究改革综述本科论文(共7篇).docx
普通教育系统研究改革综述本科论文共7篇 第1篇: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一、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政策导向关系分析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是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普通教育是向更高层次一级院校输送人才,而职业教育使学生把握一门专业技术,成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不同条理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当下我们国家普通教育热与职业教育冷的现象普遍存在,政策导向不尽合理,详细表如今下面几个方面: 1、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招募生源政策存在差别 国家、的政策、资金、人事、招募生源等方面的不平等,致使职业教育资源出现流失现象,有些职业学校被层层下放,有的职业学校被停办或改做他用。在招募生源政策上,考分高的进入普通一、二、三类高中,所有普通高中录取完毕后,剩下的低分考生再进入不同的职业高中。同样,在高校招募生源中,由于本科条理几乎不设职业教育,本科录取阶段虽然不存在职业教育的录取,而只能参与专科阶段的录取,但即便是参与第三批录取,高职院校和高职专业仍得排在师范、农林类专科院校或专业之后再进行,剩到最后的低分考生才是职业高校的录取对象。这种招募生源政策的倾斜导向,实际上是进一步强化了“重文轻技思想,加大社会等级观念,滋长了寻求高学历的社会环境,这种失衡的社会心理需求必定导致国家教育构造的重大比例失调。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录取比例及办学质量不协调 普通教育是以培养德智体美健全人格全面发展发展为目标,以学习基本知识为导向,在新一轮的教育体制的改革下,21,我们国家普通高中大发展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大滑坡。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09年以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构造呈现了明显改变的趋势,普通高中招募生源人数由2009年的830万人降低到2013年70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由2009年869万人降低到698万人,而高等教育招募生源人数由2009年640万人增到823万人。从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以及高等教育招收人数变化情况能够看出,自2009年以来经过几年的鼎力调整,基本实现了高中阶段普职比例相当,但高等教育却却普职发展不协调,在普、职沟通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还没有构成有效的机制保障。综合来看,普、职教高等教育之间在办学的质量和效益等方面仍存在不协调的现象。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办学政策不连续、不互补 职业教育与普通高校教育建立连续、互补的教育体系,为人们选择不同的成才路径,为多样化途径培养人才提供了选择。同时,树立大职业教育观,建立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构成初、中、高多条理的职业教育体系。淡化“职中、中专、技校和“普通高职、成人高职以及“学历教育与培训之间的差别,强化中、高职的统一管理,实行多元化、多形式、多条理、多类型相结合的办学体制,彻底解决长期存在的条条块块的管理形式,打破个人主义的束缚。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上突出每个阶段的特点,并互相衔接。实现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一致性,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完全能够根据个人愿望选择入学。这样能力使教育的能效和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也给职业院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成长时机。建立沟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补习教育,建立一种规范的补习教育制度,具有综合教育选址的学校,学生能够承受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发展方向,进行有选择的定向学习,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比较合理的沟通和衔接。 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社会认知关系分析 1、学生自己对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认知 在几千年“学而优则仕的封建观念影响下,莘莘学子千军万马去挤考大学这座“独木桥,然而能升上大学的究竟只是少数,在同龄人中只占6%7%,其余的人被挤下“独木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从教育客观上来讲,应调整中等教育的构造,即学生承受九年制义务教育后进行分流:一部分分流到职业学校,一部分分流到普通高中。分流的比例为60%70%进入中等职业学校,30%40%进入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毕业生少部分升入对口高等院校进修,进一步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绝大多数学生学有一技之长,回家发家致富,成为当地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和领头雁。 除此之外,不同地域对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认知差别明显。对我们国家教育发展的理论表示清楚,中西部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潜力是宏大的,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固然国家一直强调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性,并适当通过行政手段的调控来促进它的发展,但当前中西部地区的中等 职业教育远不能撑起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随着全球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及就业形势的变化,人们对于教育改变命运的看法,会因地域、经济、文化背景等产生不同的看法。不同群体也会构成其特有的认同形式。对于广阔中西部学生来说,高中阶段教育的选择不仅仅是本身意愿的结果,更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节拍,构成的应对策略。 2、学生家长对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认知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人们意识到知识改变命运。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知识型人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广阔的家庭寄希望用知识武装自己;同时在宏大的竞争就业压力下,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够用高学历敲开将来美妙生活得大门。于是家庭条件好的孩子天然进入普通高中教育的大门,而有着宏大生活压力的父母们也满心等待进入高中校门的孩子能够圆两代以至祖祖辈辈的大学梦想。于是,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人们把更多的希望寄托给了普通高中教育,希望能够通过对教育的高投入带来高收益,实现人力资本边际效应的最大化。但并非所有学生都能走进高中的校门,那些没有良好的家庭社会资本,没有可利用的人脉关系,对孩子将来就业状态没有强大自信心的父母,选择对就业有承诺的职业教育,同时较少的教育投入,让许多没有条件能够依靠的家长看到了希望。同时,现前阶段的高等教育存在众多弊端,好多大学生在毕业以后找不到专业对口的职业,或在大學阶段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在面对就业选择时还需要从新回炉,进行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这对渴望有一技之长的学生来说,相对较短的学习时间,压力相对小的学习环境,能够等待的学习结果,成为选择职业教育的动因。 3、现实条件影响认知和选择 无论是考虑到教育成本与收益,还是家庭社会资本的权衡,学生选择职业教育更多的是想在毕业以后得到期许的工作,但是中等职业教育能为大部分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吗?现前阶段教育已经成为了一种产业,尤其是高等教育和校外培训机构,他们在知识经济时代博得了满桶金。不收学费的中职院校,只是在维持着一种正常的义务性教育活动。学校师资、教学质量、配套设备等良莠不齐,多数院校都不能为学生找到理想工作。曾经对职业院校的“分配工作抱有无限等待,可用一位家长的话的说,“分配到街边小摊上也叫分配工作,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对于学生就业出路不负责任。此种状态之下,人们对于将来的职业发展没有能够预见的美妙前景,对职业教育越来越没有自信心,产生信任危机。 在升学率这一硬性指标的规定下,不管是学校、家长还是学生,在高中阶段承受的磨难是最多的。父母和教师在蒙受压力的同时,把更多的希望和嘱托寄予学生、孩子身上,把考试技能当成唯一技能来对学生进行培养,缺乏对生活技能、心理素质和学生道德操行方面的培养。这使承受普通高中教的孩子们,成了之乎者也的书呆子和考试的机器,面对生活和将来就业等的竞争压力,没有较强的应对能力。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难、毕业之后的再回炉,这些都是他们选择普通教育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互动融通、协调发展的策略 2004年6月,时任国务委员陈至立曾经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教育体系的两个支柱,必需协调发展,不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不同条理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国家对于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制度的提出,传统文化观念等一些社会外在因素的影响,对于推进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提出战略性的策略。 1、改变思想观念,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价值观层面坚持一致 当下教育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在寻求个人主体性发展的同时,还看重对科学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适应性。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也是以培养人为目的,以效劳社会为目标,发展职业教育应是我们国家职业教育的长期政策。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更好地衔接起来,更好地为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2、部门作出对职业性人才的培养指导,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共生 为了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劳动保障部提出八项关于培养合适我们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办法,其中,第二项办法指出: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施行“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第三项办法指出:组织开展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活动,完善高技能人才选拔机制。第四项办法指出,改良高技能人才评价方式,完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第五项办法指出:建立高技能人才开发沟通机制,促进其发挥更大作用。第六项办法指出:提升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水平,引导更多的技能劳动者岗位成才。 3、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促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衔接 受传统观念“一纸文凭定毕生及学历本位的影响,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时机和薪酬待遇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因而,我们应进一步完善以能力本位取代学历本位的聘用、晋升和薪酬制度,建立健全以职业为导向、以工作业绩和实际奉献为重点,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并重的人才评价体系,逐步规范企事业单位劳动用人机制,切实保障职业教育毕业生和普通教育毕业生都有同等的竞争时机。 张冰松等 第2篇:让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驾齐驱 多年来,我们国家职业教育的地位给人们的印象是“低人一等。事实上,在我们国家现行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仅仅仅是一个条理,而不是一个教育类型。且不说在中考和高考录取的序列中,职业教育老是排在最后,就连招募生源计划也将职业院校名垫底。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需彻底打破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社会偏见,让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并驾齐驱,方能真正迎来职业教育的春天。 经济发展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 最近几年来,职业院校毕业生在企业就业日益受欢迎,可谓好运连连。今年2月,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报告中称,我们国家中职毕业生首次就业率连续9年跨越95%,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连续3年跨越90%。 从就业率来看,职业院校毕业生已成为比高校本科毕业生更抢手的热门人才。有评论以为,职业院校毕业生遭到热捧是从另一个角度发出了市场需求得不到知足的信号,以职业院校毕业生为代表的技术人才供求失衡,而以普通大学本科生为代表的中高端劳动力却出现过剩。失业与空岗并存,构造性用工荒,是当下众多企业招工难的主要原因。在技能型人才供需失衡的场面下,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工资待遇早已摆脱了“低薪、低保障的窘境。 据2015年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该省高校毕业生去年就业率为92.00%,硕士就业率不及本科生。不只硕士就业率不及本科生,從整体情况来看,以至呈现出学历越高就业率越低的倒挂现象。其中,博士毕业生就业率88.76%,硕士毕业生90.97%,本科毕业生91.61%,高职专科毕业生92.74%。 在人们的惯性思维里,正如物以稀为贵一样,学历越高的人才越是高端人才,高端人才就业最少是十拿九稳。然而,现实社会却呈现出无情的悖论。国网上海浦东供电公司继电保卫班班长谢邦鹏的本科、硕士、博士3个教育阶段均在清华大学修成。从2008年博士毕业至今,他已经在生产第一线干了整整6年。由于,那里有他成长所需要的土壤。他的说法,得到了导师、中科院院士卢强的认同。 从理论中看,技能技术型人才并非只要中低级之分,同样有高端人才。高端技能技术型人才重要有三类:具有适应产业升级,尤其是新技术、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需要,胜任高端技术领域岗位工作素质的知识技能型人才;具有较高技术水平,能够指点一般技能人才工作的现场工程师、工艺师等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较强的现场管理能力,或者具有多种技能的复合技能型人才。 社会分工高度发达的当今,人们所受的教育都应包含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否则便难以在社会上安居乐业。应当说,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一致的,即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打通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是我们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主要突破。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表示,过去许多人把职业教育看作“断头路,而今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沟通,职教生的选择愈加多样,成长“天花板终将打破。 与此相配套,文件中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单独招募生源、综合评价招募生源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考试招募生源办法,为学生承受不同条理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时机;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进学习结果互认衔接。能够预见,职业教育的春天已经到来。 阻碍职业教育发展的“三重壁垒 几年来,专科条理3+2、3+3学制和五年一贯制学制,本科条理3+4和5+2等学制,各地纷纷起步试点探寻求索。与此学制相适应的考试方式也同步构成多样化格局,技能+知识考核方式、学校自立招募生源考试等形式应运而生,职业教育结束了“断头教育的困扰,教育公平正在走向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教育的本质公平阶段。 固然国家高度看重职业教育,从各方面大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在人们的观念上职业教育还是那样是低条理的教育。事实上,职业教育仍然处于“上热下不热“校热企不热“官热民不热等“三重壁垒的境地,很多职业院校的招募生源窘境还是那样。有数据显示,去年北京中考录取率达97%,其中中专、技校、职业高中和五年制高职等职技类学校招募生源计划30638人,录取17033人,仅完成55.6%。原因很简单,在人们看来,承受职业教育是迫不得已的选择,“总觉得读职校低人一等。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的成才观念就是承受小学和中学教育后考上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而中、高考被淘汰,进入职业院校则是个迫不得已的选择。在美国,一名将被哈fo 大学录取的优秀高中毕业生,能够舍弃哈fo 而选读烹饪学校,就在于他有自己的职业兴趣,毕业以后从事烹饪工作,其劳动价值并不比当教授差。这在国内是难以想象的,几乎所有成就优秀的学生都把眼睛投向北大、清华,而且都渴求将来的公务员、白领岗位。 固然职业院校就业率明显跨越本科院校,毕业生日益遭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但这并不能说明职业教育地位的提升。由于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往往被定位为“蓝领,虽然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不断上升,但晋升的空间却往往是狭窄的。这是由于职业院校学生大多是由于学习成就问题而不得已选择读职校,如此就构成了人们观念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现实。要改变这样的现实,需要将职业教育从普通教育中脱离出来,使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成为双管齐下的两种教育形式。这无疑是提升现代职业教育首先解决的问题。 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也令人堪忧。相当一些中职学校“有职业无教育,把学校作为临时工中介的机构,招收来的学生没进行系统的学习,就以顶岗实习的名义,派送他们去工厂顶岗从事简单劳动。这种办学方式,既对受教育者不负责,又严重影响职业教育的形象。同时,一些高职学校办学定位不明确,专业设置反复,办学缺乏特色,直接影响职业技术人才的社会竞争力。 实现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变更 “十三五期间,我们国家面临职业教育后普及时代转型发展的变更。 在对职业教育的主要批示中指出,要“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时机,为我们国家职业教育的现代转型指明了方向:以人为本,面向人人,面向人生。 我们国家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应当根据“体系开放、机制灵敏、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坚持全面发展,尊敬个体差别,提供多样化学习时机,允许自在选择成才渠道,最终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奠定理论、道路、制度的基础。 上水平、上台阶、上质量,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河南省在加大投入、体制创新、校企合作等方面锐意开拓,走出了一条职教发展的“河南道路,使职业教育日渐成为庶民认可、区域振兴的有力支撑。省支持110多所职业院校开展公办民助、民办公助、股份制等多元化办学改革试点,还先后成立15个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点委员会,建成职教集团62个,共吸纳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业和科研机构等成员单位2122家,初步构成了校企共同育人形式。 搭建高考升学“立交桥,为多元化的人才选拔提供保障。自2012年始,山东省初次施行春季高考,重点面向中职毕业生。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该省历年升入本科条理的只要0.4%,中职毕业生升学进修几乎没有出路。春季高考的出现,打破了职业教育“天花板、“玻璃墙的现在状况,为中职生的继续进修提供了渠道。省逐年增长本、专科招募生源计划,2015年春季高考的本科招募生源计划到达10460人。春季高考凭仗其独特优勢,为中职考生搭建了一座高考升学“立交桥。 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让学位制度惠及高职毕业生。我们国家施行三级学位制度,分别为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中,本科对应学士学位,研究生对应硕士和博士学位,均属于学术型学位,以应用型为特色的高职教育的学位设置完全被忽略了。这或许也是职业教育不被人们看好的一个原因。2014年6月,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在举行的毕业典礼上,1103名应届毕业生,被授予相当于本科副学士学位的“工士学位证书。这是国内首所高职院校试水为高职高专条理的学生授予学位。 改革用人制度,创造各类教育公平竞争的环境。江西省人社厅规定技工院校毕业生在加入公务员招考、企事业单位招聘、确定工资起点标准、职称评定等方面,获得高级工、预备技师职业资格的全日制毕业生,可分别参照全日制高职、应用型本科毕业生享受相应政策待遇及相关就业补助政策。技工院校获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工程技术类毕业生,可按有关规定加入专业技术人员评聘。此举将打通技工院校毕业生在职业生涯上升中的天花板,给予了技工院校毕业生考入公务员、事业单位发展的选择通道。 推动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是技术技能型。教育部提出,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率先转作职业教育。上海电机学院多年来将培养在工作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场工程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构成了教育、科研、产业严密结合的办学新机制。 鼎力发展职业教育,从劳动者发展前途讲,是让“人人都有出彩的时机。从国家经济建设来讲,是要为“两个百年目的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培养亿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从改变观念开始,打破唯普通高等教育是尊、唯公立教育是尊的格局,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驾齐驱,则我们国家一定能早日建成具有中国特点、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郭影 第3篇: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与沟通 为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近些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文件,其中明确强调要鼎力发展职业教育。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构造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需摆在愈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出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关于加快发展示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到:“到2020年,构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相沟通,具体表现出毕生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点、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普通教育是基础科学知识的教育,重视培养综合能力的素质教育。普职融通是一种理念,代表着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相结合的教育,而不仅仅仅是普职院校间的一种合作形式。树立融通理念有利于解决就业难等社会问题。 一、我们国家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问题现在状况 一我们国家尚未构成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在职业教育发达的欧美国家,早已构成了多种职业教育形式协同发展、低级职业教育机构向高级职业教育机构输送优秀生源,而且能够进行博士职业教育的完善体系。我们国家职业教育体系没有能提供受教育者足够的提升空间,“据统计,我们国家的技术工人有近8000万人,中高级的技术人才只占三分之一左右。由于承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无法进行更高层次一条理的学习,加上职业技术学校对学生的基础理论指点不足,他们很难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做出更大的成就。其次,职业教育与当下社会的实际需要不相适应。我们国家是以学校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形式,很少有企业参与到职业学校的教学中去,学生在学校中无法了解社会的实际需要,造成了学生毕业即失业、用人单位又缺乏能直接上岗工作的人才的情况。除此之外,职业教育的发展受社会文化观念的限制。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以及社会过分看重学历等因素使得学生会普遍优先选择普通教育,导致出现职业学校招募生源困难、生源质量差的状态。 二普通教育即正规的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是中国最为普遍的教育体系 其重要的教学为基础知识的教授,重视理论的建构。而相对的,在理论能力方面的培养则不足,这点在普通高校中尤为明显。十分是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应届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重要原因在于高校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方面的培训力度不够及学校的专业教育跟不上社会发展前沿,学生的能力无法知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二、实现普职融通的现实要求 蔡元培曾说过:“职业教育好似一所房屋,内分教室、寝室等,有各自的可用之处,普通教育则像房屋的地基,有了地基,便能够把楼台亭阁等建筑起来。当前,社会正处于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改变的阶段,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又有了新的提升。单一承受普通教育或仅受过职业教育是无法知足社会需求的,只要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能力培养出知识技能都过硬的高素质人才。 一国家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要求 随着中国制作向中国创造改变目的的树立及科学技术在生产方面的广泛应用,各行业的生产活动参加了更多的知识、科学技术等因素,对劳动者的要求也随之提升。而在培养社会和国家将来支柱的教育领域,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这两大系统还是那样走着自己的老路,缺乏互相的沟通,这也是如今大学生就业难、企业招不到适宜人才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都有其本身的优势和短板 普通教育泛指普通中小学校和传统高等院校的教育,其内容多为理论性知识,以承受学习为主,学生有较好的综合素质,但缺乏专业技能性的能力。职业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不同水平的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多为经历体验和实用性技能知识的教授,以培养出合适社会职业岗位需要的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学生缺乏一定的文化基础和人文素养,晦气于学生的久远发展。因而,为了更好地实现优质教育,培养出更为全面而优秀的人才,必需建立起普职融通的人才培养“立交桥,使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互相补充各自的短板。 三人们的知识观念正在发生改变 在以往,社会普遍存在一种“学会一门手艺,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现代科技与信息占领了人们的生活,使人们发现觉察知识不仅主要,而且需要不断学习和获取新的知识以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否则就会成为“现代文盲。普通教育是通识教育,职业教育是技能教育。在越来越强调综合能力和全能型人才的今天,只要将两类系统教育互相浸透,相互能力培养出知识技能全面的优秀人才。 三、德国普职融通的借鉴 德国在职业教育方面设立了相关法律,而且各州拥有一定的自立权,使得国家的相关法律政策得以更好地落实,在使职业教育体系愈加规范的同时,也稳固了职业教育的地位。德国各州均通过法律手段规定:“但凡完成普通义务教育而没有继续读书的年满18周岁下面青年必需承受义务职业教育。在德国,即便青年不去读普通中学,他也必需要承受职业教育,成为一名职业技术工人是许多青年的选择,德国人的文化也很尊敬和看重技术工人。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是普职融通理念的一个成功案例,其解决了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不对口的问题。此办学形式培养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他们与企业签署相关合同,承受企业的培训,成为企业的学徒,同时又要在学校中承受理论学习和文化课的教育。通常情况下,一周中的大部分时间会在企业承受技术培训,小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学习基础知识。最关键的是,学生学习文化课的同时,能够在企业生产的第一线进行实习和承受培训,学到的都是直接生产的技能。学生毕业能够直接在实习企业上岗,可以去其他企业工作,不会有毕业即失业的情况出现。 德国职业学校的老师队伍素质很高,得益于德国对于老师资格的严格要求。各州对于老师资格的要求类似,除了相应的学历要求,还必需有一定年限的实际工作经历,经过老师专业培训并通过资格考试能力获得老师资格。老师不仅理论研究能力强,社会实际工作经历体验也特别丰富。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双元制施行的关键在于企业与的支持,在良好政策的推动下,与企业之间进行良性互动,而且企业需要承当大部分的相关培训费用。“双元制通过理论与理论的结合培养出不同条理与类型的技能型人才,为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降低了失业的风险,维护了社会稳定。 四、我们国家实现普职融通的路径 不管从分析我们国家本身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角度,还是参考国外成功的范例,普职融通的构成都需要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单靠相关教育机构的努力或课程内容的改变是很难实现真正有效的融通。 一要给予普职融通支持和保障 借鉴德国的职业教育,的立法能够在法律上确立职业教育的地位和运行机制,同时也为普职融通的实现提供保障。我们国家在1996年正式颁布中国职业教育法,明确了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1998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中国高等教育法,把高等职业学校确立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1999年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要鼎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进入21世纪,固然又相继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法令,但是在立法这个层面上还是那样不够完善,缺乏支持普职融通的相关政策,财务方面的支持力度也不能知足我们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若想实现普职融通,促进两个教育系统共同发展,和首先需深化对普职融通主要性的认识,加大立法力度,加强对青年劳动者的保卫、老师资格认证及关于普职融通建设等方面的相关法律与政策的建设,这是发展普职融通和职业教育的基本保障。其次,制订一系列的学籍管理和生源改革的新政策,使两系统的学生能够自在穿插学习,实现学生的互通。再次,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支持,改善职业教育机构的教学设备和办学环境,提升其吸引力和办学质量。除此之外,要充任学校与企业、普职两系统院校间的媒介,在加强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中饰演一个组织者的角色。 二鼓励企业的参与和参与 德国的“双元制是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典型案例。一方面,企业可为学校提供资金、设备工具、实习岗位、优秀职工到校授课等方面的支持,加强了学生理论操作能力和工作能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提升学校的就业率;另一方面,学校可为企业提供科研、优秀劳动者以及员工理论知识培训等方面的支持,提升企业的著名度。而当前我们国家的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兴趣不大,合作的力度不够,如此双方无法获得双赢。在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的前提之外,企业应当具有久远目光,在发展的同时承当更多的社会责任。另外,学校也应依靠本身的优势和特色去自动联络企业,争取构成合作共赢的场面。 三整合职业技术院校资源,努力提升本身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在当下,职业技术院校的数量多,办学规模小,著名度不高,缺乏竞争力与吸引力。只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身价,才会有企业自动合作,才有能力与普通教育系统的学校进行沟通与沟通,才会吸引各方的支持与关注,进而改变社会的普遍观念,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提升竞争力和吸引力的核心在于整合资源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其一,从新规划职业技术院校。根据地域,合并一些专业类型相近的院校,扩大学校的规模,提升著名度,有助于整合和吸引资源。其二,必需鼎力引入高质量师资。正所谓“名师出高徒。优秀老师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名师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利用名师效应,学校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可。要加大对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加强师范院校与其他进行实用知识、技能、技术、技艺和能力教学的高等院校间的联络,鼓励将要发展起来的高等职业教育和其他高校中开创办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院系、专业、班级,开创办理一批独立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把理论型老师改变为技艺型和全能型老师,促进建设高质量的职业技术老师队伍。重视对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努力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除此之外,职业教育体系中缺乏研究生的培养机制,要支持应用型硕士博士教育体系的建立,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和高水平的职业技术研究型人才,提升技术研发和创造创新能力。 四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的衔接 普职学校间的沟通重要受限于学制、课程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在我们国家,普通中学生进入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能够走高考路线。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固然可以以参与高考,但由于学习的内容与高考要求内容差异不同较大,因此极少有中职学生进入普通高校就读。普通高中与中职、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专业技术教育院校间的沟通与合作不多,学生间互相沟通学习的时机也不多,无法实现两种教育系统优缺点的平衡,不能使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培养。因此,校际间应加强合作。普通高等院校可邀请职业技术院校教师,增设一些职业技术类的课程,增长学生的动手理论活动和实际操作的时机;职业技术学校可邀请普通高等院校老师讲授一些文化类、富有人文情怀知识类的课程,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两系统专业相近的学校能够互认学分,制定相关计划和政策,使有意向的学生进入另一系统进行更为丰富的学习,努力建设普职教育的“立交桥,逐步完善普职教育的沟通体系。 彭晓帆 第4篇:从普通教育改革与培智教育改革看现代教育的融合趋势 一、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教育必需适应时代的发展,21世纪的教育提出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应具有四项能力: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时代的要求必定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课程是教育的载体,课程具体表现出教育理论、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施行方式和评价方式。课程改革就作为教育改革的根本正在不断施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1.课程理论与培养目的;2.课程内容;3.课程构造;4.教学方式;5.评价方式;6.课程管理方式。培养目的上旨在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理论能力,毕生学习愿望和能力、良好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课程内容上要加强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络,重视学生的兴趣和经历体验。课程构造上保证学生全面、平衡、富有个性的发展。教学方法上擅长探寻求索与创新。评价的目的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应打破传统评价的单一性,重视甄别性和选拔性,评价目的多样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课程管理方式上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能够更好地知足地域的差别性。 二、培智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发展 2003年5月,随着我们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方案的施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启动了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工作,2007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新的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该实验方案印发以后,教育部开始制订与之配套的课程标准成为燃眉之急,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将对实验方案的施行产生更好的作用,也会进一步促进培智教育教学资料的开发。 新的课程方案则提出了6个原则,其中“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原则既是对我们国家培智学校教育形式现在状况的总结,也借鉴了普通课程改革所采取的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思路。“生活适应与潜能开发原则是对我“实用性、应用性等原则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培智教育发展以来的经历体验总结。培智课程改革的具体表现出方面:1.课程理念的进步,旨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2.课程方案安身于智力残疾学生的发展需求,构建一般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实现教育的个别化需求,促进教育与康复整合;3.课程组织和施行具体表现出课程综合性,以学生生活经历体验的综合课程组织课程,促进校本课程开发知足学生差别化需求;4.课程方案的课程评价的多元化发挥评价的诊断、鼓励、导向功能。 三、现代教育的融合趋势 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既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社会的要求,2014年颁布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中首先提出要全面推动全纳教育,对普通学校的特殊需要学生提供支持。 1.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 普通课程设置从最初的分科课程到看重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和社会理论。早期培智教育课程设计是在普通义务教育课程基础上做适当的调整,随着特殊教育的日渐发展,逐步重视对特殊儿童的适应性教育及重视学生的个别化需求,如康复训练的增长。能够看出,普通教育的发展对特殊教育也有很深的影响。特殊教育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别,因材施教,教学资料和教学方式更是多种多样,对于学生特殊行为问题处理更是有详细的方法和策略。随着教育的发展,普通教育的教育难题日益突出,最明显的就是随意就读学生的问题行为等,利用特殊教育的相关资源为普通学校特殊需求学生提供支持是特别迫切。 2.社会对融合教育的呼吁 社会对融合教育的意识越来越强,2014年教育部等部门提出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其总体目的是全面推进全纳教育融合教育,使每个残疾孩子都能承受适宜的教育。到2016年,全国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可见,我们国家融合教育的鼎力发展已提上日程。普通课程必需考虑课程的的个别化要求,特殊教育课程从片面课程onesizefitsall到平行课程parallelcurriculum再到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融为一体的通用课程universalcurriculum。通用课程,即全方位的课程,从全方位调整以知足所有孩子需求。特殊教育课程和普通教育从理念到详细施行必需从新走向新的融合。 四、结束语 纵观义务教育的改革和培智教育课程改革,我们看到了教育发展的轨迹,看到了现代教育融合的趋势,融合教育对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课程又提出新的要求,因而,我们要放眼国际,看到其他国家融合教育的施行,借鉴其有效的方面,更好地推动融合教育的发展。 张春花 第5篇:四川省第五届普通教育教学结果评奖综述 四川省普通教育教学结果奖下面简称“教学结果奖是四川省人民根据的有关规定专门设立的,我省基础教育和中职教育条理最高、影响最大的教育奖项。从1997年开始,该奖项每四年评选一次,推动了课程教学的深层变更,素质教育的全面施行,提升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推动了教育优先发展、平衡发展。 2013年,在总结前几届,十分是第四届教学结果奖评选工作的科学、有效做法基础上,第五届评奖对教学结果的内涵界定和评奖标准做了进一步的明确和规范,客观、公正、公平地评选出了304项优秀结果。本文即对此次评奖关于结果界定、评审标准和结果特点的有关认识,做一综述。 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