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战略管理视角下合作型政企关系理论发展,战略管理论文.docx
探讨战略管理视角下合作型政企关系理论发展,战略管理论文内容摘要:首先, 本文基于Laplume等人提出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问题的划分, 对2008年以来发表在国内外权威管理学期刊上的有关利益相关者理论的162篇文献 (124篇英文文献、38篇中文文献) 进行回首, 揭示了近年来利益相关者理论发展趋势和研究焦点。其次, 本文从战略理论视角出发, 从企业层战略内涵与企业逻辑、人力资本产权与公司治理、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 经营 和 维持 利益相关者管理形式方面, 对本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 提出转型发展情境下的中国利益相关者理论发展的将来方向。最后, 结合中国转型时期作为重要利益相关者的特定情境, 提议从战略管理视角讨论确立良性合作型政企关系作为利益相关者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本文关键词语:利益相关者理论; 战略管理; 理论进展; 中国情境; 政企关系; 企业可持续发展; Stakeholder Theory:A Literature Review and New Tren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Qi Baoxin Wu Yajun Guanghua School of Management, Peking University Abstract: Drawing upon the research questions classification for stakeholder theory proposed by Laplume et al., this articleessentially reviews the literature on stakeholder theory published on various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authoritative management journals during the period since 2008.The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focus on stakeholder theory.Furthermo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n several key issues of crucial research progress by important scholars:enterprise strategy and enterprise logic, human capital property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value creation and value distribution, managing for stakeholders and retaining stakeholders.With detailed analysis on and summary of these important researches, the authors propose the future direction for stakeholder theory under Chines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situation.Finally, by applying strategic management into the Chinese context, there are clearly inadequate researches about the government-business relations based on the stakeholder theory in foreign academia.In China, government is an important stakeholder for enterprises, and this essay makes a contribution to present a new trend for strategic management that utilizing the stakeholder theory in reviewing the Chinese government-business relations is a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Keyword: stakeholder theory; enterprise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etical progress; Chinese context; government-business relat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利益相关者概念在战略管理理论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美国学者Freeman是首位完好构建出利益相关者理论框架的学者, 1984年出版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著(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式方法, 该书奠定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基础。Freeman给出了利益相关者的经典定义: 利益相关者是指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的的实现或者能够被组织实现目的的经过影响的人 1。他以为当时的战略管理理论都没能反映商业环境变化对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 这些变化包括外部竞争、新产业关系、全球资源市场、改革、新兴消费者行为、通信技术等, 而其影响则牵涉内外部利益相关者。 进入21世纪, 随着产业竞争优势观和资源基础观这两种战略理论进入成熟期, 其关注度开场逐步降低;加之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影响, 利益相关者理论开场引发全球管理学者的广泛关注。值得一提的是, 2008年Laplume等2在管理学报 (Journal of Management) 发表的综述文章(利益相关者理论:回首一个推动我们不断前进的理论 (Stakeholder Theory:Reviewing a Theory That Moves Us) , 用内容分析方式方法对19842007年期间发表在国际管理学权威期刊上的179篇文章进行综述, 揭示出利益相关者理论经历的3个阶段:孵化期 (19841991年) 、增长期 (19911998年) 、成熟期 (19992007年) 。然而他们的研究仅涵盖2008年之前西方管理学界的研究文献, 并未深切进入讨论战略视角下的理论发展。考虑到利益相关者理论发展的背景因素, 中国企业所处的转型发展大国情境与西方国家存在明显差异。在外国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 往往只是作为制度性背景因素;而在中国情境下, 是除了产业竞争力、企业特定资源和能力外能够极大影响企业战略的文献 (英文文献124篇、中文文献38篇) 进行综述。作者对这些文献按研究焦点进行分类, 分类根据是Laplume等研究中提出的该领域的五大研究焦点。这些研究焦点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得出, 包括: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和显著性 (Stakeholder Definition and Salience) 、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和反响 (Stakeholder Actions and Responses) 、企业行为和反响 (Firm Actions and Responses) 、企业绩效 (Firm Performance) 、理论争议 (Theory Debates) 。除此之外, 在最终的将来研究方向建议中, Laplume等人增加了一项 一般问题 , 指的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不同规模企业、家族企业、国有或私营企业、非盈利性组织中的研究。本文也将其包含在框架中, 构成六大研究焦点2。为了将该时期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经过更具体地呈现, 本文对文献以3年作为时间间隔来考察。 1.2 战略管理视角下的研究焦点 本文重点考察战略管理视角下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与发展。所谓战略管理视角, 是指站在企业的角度, 系统考虑企业在制定战略和执行战略经过中的利益相关者问题, 确立一个以利益相关者辨别、利益相关者行为分析、一般管理策略的构成、详细管理计划和综合管理计划制定为中心的企业利益相关者管理战略制定的理论框架1。从研究来看, 战略管理作为一种理论, 其核心特征就是以企业/组织作为分析单位, 并将讨论企业/组织的差异 (包括价值创造、获取和分配等) 作为主要研究焦点7。Freeman将利益相关者概念比作企业战略的保卫伞, 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 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保持长期互动, 才能对所处环境作出灵敏反响, 确保企业战略的有效执行。本文将企业的战略管理视为能够被执行和控制的全局长远的发展方向、目的和政策, 同时关注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企业管理微观层面的应用。 为了进一步总结战略管理视角下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进展, 本文专门选取了(战略管理期刊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SMJ) 作为具体考察对象, 能够较好地具体表现出战略管理理论领域的发展动态。本文考察SMJ上文献的思路和操作方式方法, 并不意味着该期刊的每篇文章都是战略视角的研究, 但整体上看, 它能较集中地反映该研究领域的趋势和进展, 本文后续的研究试图使其精准化。 作者以 Stakeholder 作为检索词在EBSCO-host和Pro Quest数据库里进行检索, 搜集19842021年发表在SMJ上的文献, 共计57篇。Laplume等人已经对19842007年的文献进行了分析, 本文重点分析20082021年发表在SMJ上的利益相关者文献。19841989年, 利益相关者理论刚刚兴起, 然而在SMJ上尚未出现相关研究。19901998年, 利益相关者理论逐步发展, 该时期发表在SMJ上的文章只要2篇, 讲明开场有学者用该理论研究战略管理问题。19992007年是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成熟期, 战略管理期刊上也有了更多的文章 (7篇) , 但相较于该时期八大核心期刊上发表的49篇文章, 战略管理领域的研究并不算多, 约为平均水平。20082021年间,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数量实现了飞跃式增长, 到达48篇, 这段时期成为利益相关者理论广泛应用于战略管理领域的重要时期。 单独考察20082021年期间发表在SMJ上的文献, 能够发现, 研究主题词中牵涉最多的是 管理 (Management) , 但这是个较广泛的主题, 对总结研究趋势没有本质作用。接下来牵涉较多的依次是 社会责任 (Social Responsibility) 、 战略规划 (Strategic Planning) 、 企业行为 (Firm Action) 、 财务绩效 (Financial Performance) 、 价值创造 (Value Creation) 、 组织绩效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9年间, 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占据战略管理领域的绝大部分, 这一主题已经被广泛研究, 本文暂不做深切进入讨论。由于国内尚未有普遍认可的权威战略管理期刊, 上述提到的(管理世界和(南开管理评论是国内管理学刊物中的典型代表。作者以 战略管理 + 利益相关者 为本文关键词语在国内两大核心管理学期刊上进行文献搜索时, 没有找到相关文献。这种操作方式方法得出的结果并不能准确讲明国内两大核心管理学期刊上没有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战略管理的文献, 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该领域研究的相对匮乏。接着, 作者以 战略管理 + 利益相关者 为本文关键词语, 不限定期刊, 检索至2021年发表的文献, 共发现国内研究文献65篇。这些文献虽未发表在学界公认的权威期刊 (管理世界和(南开管理评论) , 但属于同类性质的研究, 值得讨论。 1.3 重要研究焦点深切进入探析 结合上文对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结果来看, 研究热度排名前列的 企业行为和反响 、 企业绩效 , 在战略管理领域也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这两个研究话题遭到学界的广泛关注, 有其理论原因。Freeman将整个战略管理经过分为 理性 层面 (Rational Level) 、 程序 层面 (Process Level) 和 交易 层面 (Transactional Level) 。华而不实, 交易层面牵涉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的最优联络是什么, 为建立与特定利益相关者的联络需要投入哪些资源和需要投入多少资源等问题1。实际上, 这对应了企业战略的一个关键问题, 即 公司怎样改善利益相关者的效用, 怎样在利益相关者之间更好地权衡 , 突出了企业行为和反响的重要性。 从企业层次研究怎样管理利益相关者能够使企业产生较好的经济绩效或产生绩效差异, 是战略研究区别于其他研究的重要标准7。Freeman将价值分为两类: (1) 内在价值; (2) 工具型价值。内在价值是最基本的价值, 而工具型价值是获得内在价值的手段1。企业的内在价值应能够反映企业将来获利能力, 受宏观环境因素影响, 因而较难直接评价。而企业绩效反映了一定经营期间企业经营绩效和经营者业绩, 运用特定指标和方式方法, 能够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经过及其结果做出一种客观公正的综合评判, 进而辅助企业经营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有效决策。因而, 对企业绩效的研究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的一个焦点。 除此之外, Freeman本人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发展提出了几个悬而未决的问题8, 华而不实牵涉最多的是 怎样为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 , 这种价值是企业为股东、投资者、顾客、员工、社会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创造的总价值, 企业价值能够通过财务指标、市场价值指标、综合评价性指标来衡量。战略管理文献梳理结果显示, 有关价值创造的话题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中占据着一席之地。 本文作者以为, 20082021年期间, 在战略管理领域,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于企业行为、企业绩效、价值创造等方面, 这在一定程度上照应了Laplume等人的研究趋势预测。实际上, 在20082021年期间, 随着互联网革命以及全球市场的构成, 企业经营中牵涉的利益相关者越来越多, 在制定战略与实现商业形式创新的经过中, 企业需要越来越多地考虑多方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企业的发展不只是置身于一个经济网络中, 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一个有特定目的的组织存在于整个社会系统中9。相应地, 学界在该时期内对战略管理视角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 (参见前面关于SMJ论文发表情况的阐述) 。学者的任务是解释正在发生的事情, 并为管理实践提供更好的、更一致的解释, 以致于最终能够从根本上改良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为相互创造价值的方式8。 该部分首先聚焦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现在状况, 对Laplume等提出的几项研究焦点进行回应, 接着从战略视角讨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最后对几个研究焦点进行深切进入分析, 试图对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整体上的梳理, 把握其发展趋势。 2 战略视角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重要发展 2.1 企业层战略 的内涵及其微观基础 本文重点讨论企业战略视角下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发展与应用。首先要强调的是企业层面战略概念, 之前有学者研究战略视角的利益相关者理论, 但多从公司层面展开, 本文强调内外兼顾视角下的企业层面战略。 企业层面的战略管理研究理应遭到学界高度关注。Schendel和Hofer10曾分辨体认出4个层面的战略:职能战略、业务战略、公司战略、企业战略。其他理论多应用于前3种战略视角, 强调与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管理相关的战略, 尤其是公司层面的战略 (Corporate Level) , 而忽视了外部视角下的最高层战略 企业层战略 (Enterprise Level) 。企业层面战略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几乎涵盖了企业经营活动的各方利益相关者, 将外部环境因素系统纳入企业整体战略规划中, 关注企业对外界新变化做出的反响, 以及社会需求变化可能对企业当下战略带来的影响, 强调外部环境中利益相关者介入的重要性。 近年来, 英国学者Crilly等11在学术界大力倡导企业层战略研究的复兴, 十分是强调描绘叙述型理论 (Descriptive Theory) 的发展, 他们发如今主流管理学期刊上, 研究企业层战略的文献较少且研究主题狭窄。在这一背景下, Crilly呼吁推进描绘叙述型理论发展, 兼顾内外视角, 研究企业层战略对于高层管理者的意义。文章提出了3个企业层战略的主要研究领域 组织目的、企业边界、组织设计, 以为对这些领域的问题进行经历体验性研究有助于理解企业层战略及企业怎样回应利益相关者的需要11。 实际上, Crilly等学者还一直致力于微观基础层面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本文所谓的微观基础, 指的是从企业领导人及高管认知的角度讨论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层面战略的影响。企业面临着多种多样的外部挑战, 管理者怎样看待外部的挑战和风险, 考虑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是微观基础层面的研究重点。Crilly和Sloan6从内外结合视角解释了企业关注点的异质性以及企业绩效表现的不同, 以为对利益相关者的关注, 不仅在于管理者怎样看待客观的外部环境, 而且在于管理者怎样看待企业及企业与社会的关系, 即企业逻辑 (Enterprise Logic) , 这一逻辑是企业层战略的重要影响因素。随后, 他们对企业逻辑进行了深切进入讨论, 辨别出两类组织架构 自主型 (Guided Autonomy) 和 控制型 (Cascaded Control) , 在这里基础上提出一种整合框架, 从个体和组织两个层面探究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管理, 进而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企业能够同时应对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12。 Crilly和Sloan从微观认知基础视角为后来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开拓了新的方向。一些国内学者基于中国特殊情境, 利用认知视角和企业逻辑等概念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例如, 卫武等13用Crilly和Sloan提出的企业逻辑概念, 从企业的可见性 (反映企业的地位、曝光度和吸引力) 和脆弱性 (企业稳定性遭到毁坏而导致的风险状态) 研究了企业怎样应对来自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压力。廖中举14在研究认知地图与个体、组织绩效间的作用机制时, 提出认知地图 注意力配置 战略行为/动态能力的研究途径。这一途径正是基于Crilly和Sloan的研究发现, 即企业对利益相关者的注意力配置的广度以及注意力配置的差异是管理与组织认知的结果, 而企业逻辑起着重要的解释作用, 证实了 管理认知 注意力配置 之间的关系。本文作者高度评价Crilly及合作者的奉献, 希望通过对他们研究成果的讨论, 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企业行为、企业绩效、价值创造等方面的应用有更深切进入的理解。 2.2 人力资本产权与公司治理对竞争优势的影响 公司治理与企业战略的关系长期以来遭到学者们的关注。战略管理理论通常被以为是一种阐述企业怎样构成竞争优势的理论, 而权利构造、鼓励机制和公司治理体系会产生特定的组织倾向, 进而有利于构建特定的竞争优势。因而, 建立和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既是公司治理领域研究的关键问题, 也是企业战略领域的研究焦点。作者以为通过研究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公司治理领域的应用, 有助于理解企业的竞争优势, 进而有利于讨论战略管理视角下该理论的将来发展。 在当代公司制企业中, 传统的由股东充当监督者的现象发生改变, 企业的剩余权利不应再由股东单独享有, 人力资本应该共享企业的控制权, 介入剩余利润的分配。实际上, 产权是使一个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规则, 它包括使用权、受益权、转让权等15, 其核心是对人的行为、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界定, 它只要在不同所有者之间发生利益关系时才有存在意义。周其仁16以为企业是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一个十分合约, 人力资本同样享有产权, 而人力资本产权配置决定了人力资本所有者能否拥有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杨瑞龙和周业安17倡导企业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的共同治理形式, 提议通过各产权主体平等地介入决策并互相监督来提高治理构造的效率。实际上, 由于当代商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十分是人力资本在企业发展中重要性的增加, 企业的不完备契约观遭到了越来越多战略学者的重视。 在本世纪初, Mahoney及合作者倡导产权视角下的不完备契约和隐性契约观 (Incomplete and Implicit Contract) , 为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企业战略管理领域的复兴及企业资源基础观的拓展提供了经济学基础。Mahoney和Kor18利用产权视角下不完备契约观研究了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及对价值创造的影响, 员工投入充分努力来积累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往往与企业治理政策中能否纳入适宜的人力资本鼓励制度 (如股权或利润共享) 有关。因而, 对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的投资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企业能够通过治理机制设计加强员工的人力资本投资能力, 进而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显然, Mahoney等学者倡导的企业不完备契约观和人力资本产权理论在传统的企业契约理论和战略的能力基础之间搭建了桥梁, 为竞争优势的系统化和动态化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从宏观视角看, 公司治理的制度设计与多种利益相关者的资源获取及协调以及企业能否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是密切相关的19。Coff19较系统的讨论了利益相关者的议价能力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关系, 提出必须从经济租金的创造和获取相结合的角度来理解企业优势及制度布置。近年来, Coff20进一步提出应该把企业产权理论与价值创造及治理成本理论有效整合, 以解释在企业能力生命周期中企业竞争优势的动态演进和持续发展。国内学者也在相关领域进行了探寻求索性研究。陈宏辉21从公司治理角度重新定义了利益相关者, 并以为公司治理是一种利益冲突的协调机制, 治理构造的设计要关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相制衡。李维安和王世权22提出通过整合利益相关者资源的方式加强企业对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响能力, 促进企业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唐跃军和李维安23倡导从 利益相关者和谐 视角, 将 公司和谐 定义为通过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推进利益相关者治理, 使公司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目的、权益在整体上到达合理有效的平衡。李从刚和权小峰 (2021) 研究了不同利益相关者治理作用的差异, 并讨论了影响利益相关者治理作用的因素24。实际上, 在中国转型发展和制度环境不完善的情况下, 利益相关者的战略治理问题较为复杂。李维安等25以为转型经济中的中国治理形式是以行政型治理为起点, 逐步实现从行政型治理到经济型治理的转型, 在这里经过中, 新兴的公司治理问题如公司治理评价、企业政治联络等都将成为研究重点。 随着公司治理研究的不断深切进入, 越来越多的研究认识到董事会战略角色的重要性26。周建等27从战略治理的角度回首了相关的理论发展, 以为战略治理的核心是设计一整套能使董事会与高管层有效介入战略决策的制度布置, 为获取并维系可持续竞争优势构筑制度平台。此后, 周建及合作者又对此进行了一系列实证研究28。本文结合战略视角 (即企业能力发展和获得竞争优势) 和公司治理视角 (利益关系协调和降低交易成本) , 提倡扩展对 战略治理 的理解, 将通过利益相关者的索取权及决策权布置来构成企业战略能力, 进而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这与周建等学者通过组织决策机制构建和维系可持续竞争优势存在明显差异。 李维安、周建等学者在公司治理领域对利益相关者协调、经济治理转型、董事会构造与决策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 但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中国公司治理制度的效果和效率 (宏观层次和中观层次) , 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产权布置及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并非研究重点 (微观层次) 。而Mahoney等学者则从战略管理视角出发, 倡导产权视角的不完备企业契约理论, 并且从产权布置角度研究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 将企业的契约理论和能力理论有效衔接, 对以知识员工为核心的企业利益相关者管理提供了新方式方法。 2.3 利益相关者管理的两类不同导向与价值创造机制 企业怎样管理利益相关者且为他们创造价值也是学界关注的研究问题。在讨论怎样管理利益相关者问题时, Harrison等29提出两种利益相关者管理方式 经营 (Managing) 利益相关者和维持 (Retaining) 利益相关者 (3) 。当利益相关者介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时, 企业的行为表现各有不同, 经营导向的企业愿意分配更多的资源去知足其利益相关者的各种合理需求;维持导向的企业仅仅仅是希望维持利益相关者介入企业经营的基本意愿即可。Harrison等以为采取经营形式的企业遵循分配公平 (Distributional Justice) 、程序公平 (Procedural Justice) 和互动公平 (Interactional Justice) 三原则, 与利益相关者建立了互信关系。在经营形式下, 利益相关者更可能与企业共享其效用信息, 使企业获取竞争优势, 进而实现价值创造29, 这些价值通过合理机制分配给利益相关者, 构成价值创造与分配闭环。 Bridoux和Stoelhorst30提出了类似的观点, 研究公平方式方法 (Fairness) 和距离方式方法 (Arms-Length) 对持续价值创造的影响。公平方式方法意味着从公平的角度对待利益相关者, 距离方式方法则从严格的议价能力角度对待利益相关者。这两种方式方法分别通过鼓励机制和挑选机制影响价值创造, 公平方式方法对吸引、维持、鼓励互惠主义的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更有效, 而距离方式方法则对吸引、维持、鼓励具有较高议价能力的利益相关者更有效。更进一步, Bridoux和Stoelhorst31基于Fiske32的关系形式理论 (Relational Models Theory) 研究了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怎样通过联合价值创造 (Joint Value Creation) 促进社会整体价值的提升。在知识经济时代, 社会整体价值越来越依靠联合价值创造。以往采用 交易型方式 (Transactional Approach) 管理利益相关者, 用市场交易价格来测度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创造。然而, Bridoux和Stoelhorst引人社会心理学和关系模型框架, 以为采用 关系型方式 (Relational Approach) 管理利益相关者能够创造更大的联合价值, 带来更多社会福利。 通过分析上述若干重要学者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价值创造方面所做的研究, 本文归纳出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几种主要类型。 经营利益相关者 与 公平方式方法 、 关系型方式 是形式一, 企业关注利益相关者的诉求, 以 经营 的态度建立严密联络;而 维持利益相关者 与 距离方式方法 、 交易型方式 属于形式二, 企业忽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疏远, 以 维持 的态度对待。 从企业本位看, 不同利益相关者围绕企业这个特定组织来分工协作进而创造并获取价值。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来研究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 不仅仅是由于这一理论强调了商业道德和公平的重要性, 更重要的是它强调权衡不同利益相关者在价值创造活动中的付出与应得, 进而公平有效地分配价值33。这一价值导向已被学界广泛认可。企业在寻求价值创造与可持续发展的经过中, 采取何种行为处理和平衡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都将成为企业战略制定及施行中重点考虑的问题。 该部分系统分析了战略视角下利益相关者理论发展的几个重要方向 企业层战略的内涵、人力资本产权与公司治理、利益相关者管理形式与价值创造机制。通过对这些领域内代表性学者研究的梳理, 本文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现在状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进而为下文结合中国转型发展情境提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将来发展奠定基础。 3 从中国出发的研究瞻望 基于上述对战略视角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几个重要理论发展讨论, 本文以为要在将来一段时期发展中国情境下战略视角的利益相关者理论, 需在下面重要问题上推进理论与经历体验研究。 3.1 中国情境下企业层战略的特征、形式及影响 与公司层面战略不同, 企业层战略强调内外兼顾, 将企业生存发展所处的外部环境和企业价值追求加以综合考虑。随着社会环境的日新月异, 当今企业面临的外部时机和挑战越来越多, 怎样平衡股东和非股东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怎样确定企业的长期目的或宗旨, 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或利益相关者政策怎样构成, 其对公司的业务组合选择有何影响, 对企业的持久发展有什么影响, 现实中的企业怎样选择其社会责任战略, 这些问题都将成为国内外战略学界关注的焦点。实际上, 在中国转型发展大国经济背景下, 中国一批企业在成长为世界级企业的经过中已展现出特定的企业层战略特征。例如, 华为经过近30年发展构成了 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辛奋斗 的核心价值观并以为它是华为持久发展的灵魂34, 阿里巴巴则以其愿景、责任、价值观驱动而出名于世, 还有一些企业把员工 (如海底捞) 或 (如吉祥) 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中国战略管理学界来讲, 中国企业在企业层战略方面有哪些形式, 它们各有什么特质, 是什么因素将卓越企业与一般企业区分开, 企业领导人的认知和注意力配置有什么差异, 企业层战略的特质对企业的业务组合和边界有什么影响, 对组织设计有什么影响, 对企业的寿命有什么影响, 这些问题都应成为中国情境下企业层战略管理与经历体验研究的重要问题。 3.2 转型发展时期企业产权与治理布置对企业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影响机制 本质上, 企业治理构造是关于企业所有权布置的契约, 企业治理构造主体多元化是当代产权内涵的逻辑延伸35, 产权布置对企业治理机制的设计有重要作用。从持续发展角度看, 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寻求一种保证战略制定及施行有效性的方式, 对企业竞争优势产生积极影响。因而, 有效的产权布置与治理构造, 能够促进企业价值创造与利益分配, 进而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协调, 推动企业持续发展。彭为等 (2021) 研究了与社会资本合作 (Public-Private-Partnership, PPP) 项目中存在哪些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以及哪些因素决定了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力36。实际上, 由于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阶段, 中国企业在行政型治理向经济型治理形式转变经过中, 有诸多利益相关者介入到企业改革与发展经过中, 呈现出多种形式和成功失败并存等现象。例如, 中国建材集团所采取的 央企市营 产权与治理形式就表现出较好的效果37。在中国转型发展大背景下, 有若干重要的公司治理和战略发展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1) 中国情境下的混合所有制公司中核心利益相关者有哪些, 公司治理构造布置对竞争优势有什么影响, 其作用机制是什么; (2) 在新兴的PPP形式中, 什么样的公司治理布置和利益相关者管理才能获得社会绩效和经济效益的平衡; (3) 在中国非国有控股型企业中, 怎样平衡股东和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才能使得企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能力。显然, 从理论和经历体验方面推进这些问题的研究, 将有助于提高国内学者应对中国企业持续发展所面临宏大挑战的能力。 3.3 中国 合作型 政企关系形式及对企业持续发展的影响 在西方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图谱中, 仅仅作为辅助利益相关者出现8。实际上, 西方经济发展情境和中国情境存在明显差异, 制度环境、类型等均不同。相比西方服务型的角色, 中国发展型长期担当经济发展的主体气力, 作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广泛介入到企业活动和一般社会活动中, 其行为影响着企业绩效、企业行为与反响、价值创造与分配等活动, 且这种影响是通过详细行政行为随时随地动态发生的。已经有研究表示清楚, 相对于发达经济, 、企业责任/战略与任务、企业战略决策政治系统等对转型期的中国企业绩效有显著影响, 呈现出 制度影响战略 、 (战略) 构成重于执行 等特征38。项国鹏等 (2021) 以阿里巴巴为研究对象, 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分析了阿里巴巴在不同制度创业阶段针对不同利益相关者所采取的制度创业策略, 研究其怎样获得相应的合法性39。这一研究填补了转型经济背景下制度创业研究的空白。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 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40。本文以为, 结合中国特殊情境, 将这一外生环境变量内生化, 中国不仅仅是企业发展的旁观者, 也通过与企业建立 合作型 甚至 合约型 关系成为核心介入者, 合作型 政企关系理应成为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焦点。怎样结合转型经济与中国特有的制度特征阐释中国的特殊利益相关者角色, 怎样结合 经营 和 维持 形式讨论中国企业处理政企关系的战略行为及形式选择, 怎样更好地刻画中国转型背景下企业价值创造及与进行价值分享的动态经过, 以及怎样防止不良政企关系的出现等都应成为将来战略视角下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的重要方向。 3.4 新经济条件下企业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协同及对持续发展的影响 企业的所有利益相关者以企业为核心组成一个价值创造体, 企业的首要目的是价值最大化40。利益相关者基于所投入的资源获得一定的回报, 前提是企业能够保持持续的价值增值。利益相关者向企业投入了专用性资产, 并由此承当了剩余风险, 因而, 企业在完成价值创造后, 理应在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利益分配。当前国内外学界对利益相关者管理形式的研究, 多集中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取及价值创造方面, 但对价值分配的影响尤其是其反应机制研究缺乏42。通过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有效配合, 企业价值能够充分地向重要利益相关者倾斜, 进而构成正向强化的动态价值发展经过, 这是互联网时代多方利益相关者介入企业商业形式创新的一个重要前提。实际上, 商业形式牵涉到利益相关者的交易构造(4)43。本文作者以为, 关注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闭环性和动态性, 更大程度上促进两者的有效协调, 将是将来新经济条件下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 实现产权有效鼓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响灵敏、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 40。华而不实, 产权有效鼓励包含了企业人力资本产权的鼓励问题, 从鼓励机制和产权制度两个因素研究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获取, 将是一种崭新的视角。已有学者从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联动协调角度, 讨论 知本主义 企业机制对华为持续成长的影响44。他们以为 知本主义 形式下的价值分配经过有着更大的包涵性, 高科技企业 按知 (识) 分配 能使知识与资本同样具有剩余索取权, 企业的活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才能获得制度保障。对这类问题的深切进入研究, 有助于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发挥人力资本的创造性价值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下为参考文献 1Freeman RE.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M.Pitman Publishing:Boston, MA, 1984. 2Laplume A O, Sonp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