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廷光教育管理理论的核心观点对现代教育管理的启迪,教育教学管理论文.docx
罗廷光教育管理理论的核心观点对现代教育管理的启迪,教育教学管理论文教育管理学论文参考阅读10篇之:罗廷光教育管理理论的核心观点对当代教育管理的启迪 内容摘要:作为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管理学家, 罗廷光融会中西、广学深研, 不仅通过其教育管理理论研究, 充分说明了科学化与专业化相济、民主化与集权化并行、社会化与独立化兼顾等核心观点, 更在全面考察和深切进入分析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实践领域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给出一系列详细而合理的教育管理改革建议, 如教育宗旨及政策制定应具体表现出科学性和合理性、学制体系改革应遵循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原则、教育组织构建和人员选任应以专业化为导向、学校各方面管理应具体表现出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罗廷光的教育管理理论, 对该学科思想和内容的充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课程和教学资料的建设等均作出了重要奉献。 本文关键词语:民国时期; 罗廷光; 教育管理; 教育行政; 学校管理; Abstract: As a well-known expert in educational management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Luo Tingguang combined Chinese culture with Western culture, and did profound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management. Through his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management, he not only fully clarifies the combination of scientization and specialization, democratization and centralization, socialization and independence, but also puts forwards a series of specific and reasonable proposals on the reform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and in-depth analysis of problems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school management, including that educational purposes and policy making should reflect scientificity and rationality, that the reform of the schooling system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a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selection of personnel should be guided by specialization, and that all aspects of the school management should embody the democratic spirit and scientific attitude. Luo Tingguang s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management theory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enrichment of the thought and content of the discipline,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s and textbooks. Keyword: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Luo Tingguang; educational management;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school management; 罗廷光 1896-1993 , 号炳之, 江西吉安人, 1918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专修科, 求学于陶行知、廖世承、陈鹤琴、陆志韦等国内知名教育学者, 激起了对教育学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热情。1923年,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并入刚刚成立的东南大学, 罗廷光又入东南大学教育科, 再度与陶行知、廖世承、郑宗海、孟宪承等师友从游。其间, 他以教学论、课程论、教育史、心理学等学科为基础, 构筑起本身扎实的专业知识构造体系。 1928年, 罗廷光公费赴美留学, 先入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院攻读教育行政和教育史, 肄业满一年后, 又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修习教育行政和比拟教育。留美期间, 他经常参加教育调研, 用大量的时间考察美国西部各州的学校及教育机关, 充分了解了美国教育行政管理的实际情况。1934年, 罗廷光又远赴英国, 入伦敦大学皇家学院研究教育学科。和在美国时一样, 他仍然用大量的课余时间参观英国学校及其他教育机关, 收集了大量贵重的资料。1936年, 他又从英伦三岛转赴欧洲大陆, 对法、德、意、丹、波、苏等国家的各级学校、教育机关和社教团体进行走访, 进而获得了对欧洲教育和学校管理的更为全面的认识。1148-155 罗廷光的国内外求学经历不仅丰富而多彩, 更主要的是构成了他在考虑教育管理问题上的显著特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国内与国际相参照。在日后的教育管理研究中, 他 不仅能探求其哲学基础以说明其精神范畴, 而且能广搜一切有关的客观事实加以科学的整理;不仅能叙述我们国家教育制度的历史背景, 以显示其传统的特殊精神, 而且能博考欧美各国教育制度的异同优劣, 以发挥比拟观摩的效能。 2邱序也正因如此, 他才会在教育管理研究上获得别人难以企及的成就, 为我们国家教育管理学科的发展作出卓越奉献。 一、罗廷光教育管理理论的核心观点 早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 杜亚泉、覃寿恭、蒋维乔等学者便对教育管理问题有所关注并展开讨论。例如, 蒋维乔曾强调教育上的 施政敏活 , 不仅要 力求统一 , 更要 变通以求适宜 3.进入20世纪20年代, 尤其是南京国民成立后的 黄金十年 , 教育管理由于与教育事业发达与否关系极为密切, 因此愈发遭到人们的重视。罗廷光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步参与教育管理研究领域, 并就其发展提出自个的创见。 一 科学化与专业化相济 五四运动 以来, 科学作为新文化核心观念之一遭到了时人广泛的追求和尊崇。值此背景下, 教育作为与文化关系最为密切的社会子系统, 很快便构成了科学化发展趋势。1919年10月, 福州师范学校校长邓萃英在第五次全国教育会联合会上明确指出: 由武断的而趋于科学的 乃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4这一 科学主义 教育思潮, 自然也成为指导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针之一。1924年1月, 罗廷光以实际调查为前提, 说明了小学训育学科科学化的必要性。在他看来, 只要多多采用科学方式方法、尽量减少主观臆断, 才能真正做到对小学生道德操行的正确评判。5同年5月, 罗廷光又在深度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小学课程编制的科学化问题。他以为, 借助 详细的、精致细密的科学方式方法 来了解儿童的能力、经历体验以及社会的需要, 是实现小学课程 儿童化 和 社会化 的必要的前提性工作。6据此可知, 这一时期罗廷光所提出的 科学化 主张, 其重心则是对教育教学管理 科学方式方法 的探寻。 至20世纪30年代, 教育管理发展的科学化倾向逐步转变为对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化诉求。此时, 人们愈加醉心于用科学方式方法研究和管理教育, 以期进一步促进教育事业的学术化和合理化。7在这里经过中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 欲将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全部纳入 科学 范畴8, 使之能够 本谨慎的态度, 为真理的追求, -根据于事实, 不杂丝毫成见于其间 9, 就必须依仗专业化的教育管理者队伍。所谓 专业化 , 即指从事教育管理者应学有所成、醉心教育, 愿意对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问题展开研究, 愿意为国家社会和儿童将来发展矢志奉献。为了达成 专业化 的目的, 有学者提出教育管理者应不断增进学术水平并投入全部精神10, 也有学者强调教育管理部门与教育研究机构之间的积极合作。11相较于其他学者, 罗廷光对 专业化 的理解和表述则更为简洁明了, 即 要干什么, 一定要学过什么 .假如不能做到这一点, 中国教育便永无起色, 永无改良的希望 12. 通过倡导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和管理人员的专业化, 罗廷光力务实现三种转变:一是教育组织上由官僚旧式向商业新式转变, 设职授官不讲铺张排场而只重实际需要, 履职任事不再往复周折而只求迅捷有效;二是教育行政上由繁复无理向简单合理转变, 公事手续力求简洁, 人员待遇有所根据;三是教育视导上由消极检查向积极指导转变, 不再简单地找缺点、挑缺点, 而是详细地明示范、供措施。 二 民主化与集权化并行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我们国家教育管理民主化进程中一直存在着集权和地方分权的论争。有的学者主张集权, 即实行所谓的 统制 , 以期集中气力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急需的任务13;有的学者强调分权, 要求将教育管理权下放各个省市, 教育部只负监督职责, 这样既可减少困难, 又可提高效能14;还有学者不做定论, 而是指出集权、分权各有利弊, 必须全面考量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环境、实际国情和人民需要, 然后方能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15,16 与上述学者不同, 罗廷光在这场争论中持民主化与集权化双管齐下的观点。他首先说明实现教育管理民主化的重要意义, 继而又指出教育管理集权化与民主化并不矛盾, 由于美、法、苏等国家的教育管理便是既充分民主化、又高度集权化的。17罗廷光所谓的教育管理民主化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 教育行政本身的民主化 , 包括给予教员更多介入教育管理的时机, 去除官员之间、教员之间、官员与教员之间的官僚习气, 以及避免强迫推行所颁法令, 尽量保存各地的伸缩余地等;二是 教育的民治, 即教育权操自公民 217, 将民意机关与教育机关相统合, 使教育成为真正民有民享的事业。在他看来, 民主乃是决定教育机关和学校组织本质的一种哲学, 只要充分阐扬民主的含义, 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管理的民主化。18而所谓的教育管理集权化则是建立在教育管理民主化基础之上的, 即在确保教员民众的广泛介入性和各个地方的适度灵敏性的同时, 通过加强统筹规划的方式使教育管理上下相承, 构成一种金字塔式的 民主集权制 218. 三 独立化与社会化兼顾 关于教育独立问题, 汪典存曾在1924年的演讲中指出: 教育独立, 在学理上自有其立足点, 而且有永久的价值, 并非感情的主张。 19在他看来, 实现教育管理独立化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消极的, 即达成 教育界的新团结, 把教育行政从政治范围划分出来, 保持其独立 一条是积极的, 即利用 教育方式方法, 感化如今一辈在政治上有势力的人, 要使他们对于教育起一种自信心。 191925年, 孟宪承在读过汪氏讲稿后也撰文强调: 今欲澄清教育之本身, 首宜请教育之不恶化, 于是主张教育系统超然于政治之外, 教育总长不由总统任命, 而由全国各法团选举。 同时他还积极提倡教育上的职业精神, 将之作为实现教育本身之清明的根本办法。 职业精神 含义有二:一是从事教育并非升官加爵, 必乐为之而后从事焉 一是从业者须严守职业道德, 以精神相感应, 以学问相切劘 20. 罗廷光在教育管理独立化问题上的观点, 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上述学者观点的继承和发展, 但不同的是, 他主张的独立化是以充分具体表现出教育管理的 教育性 为前提的。在他看来, 教育管理不仅应该成为一项重要的专门事业, 更应该保持其 独立的特性 , 只要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个体和社会发展服务。所谓 独立的特性 , 亦即 教育性 , 教育管理不应受任何行政部门及官僚习气的干涉和影响, 不应只关注如今而忽视将来, 不应只关注成人而忘记儿童。24与此同时, 罗廷光也坦然成认教育管理所具有的 社会属性 , 即无论如何追求其独立化, 都无法使之完全超然于社会, 而追求独立化的目的, 也正在于更好地改造社会、实现某种社会理想。18罗廷光所强调的 独立的特性 与孟宪承所提出的 超然于政治 相比, 不仅含义愈加丰富, 而且还指明了教育管理有别于其他行政管理的 本质 所在。另外, 罗廷光也并未一味追请教育管理的独立化, 而是充分认识到教育管理事业与其他社会子系统之间的天然联络, 并将教育管理的独立化和社会化视作同一经过的两个方面。 罗廷光的教育管理思想之所以较为深入且与众不同, 与其留学欧美期间的所见所感有很大关系。一方面, 美国当时在教育上所推行的是 非权利性管理 21, 严格限制国家权利对教育的干涉, 这便成为罗廷光主张中国教育管理独立化、民主化的重要理论根据;另一方面, 罗廷光又特别关注美国的教育科学研究, 早已内化的重专家、讲实效、合理利用人财物等科学管理理念, 也成为其归国后追请教育管理科学化目的的坚实思想基础。不过, 罗廷光却并非一味引鉴他国而置本国情形于不顾, 他的研究 纯以本国问题为主体 2自序, 立足中国教育改革而借鉴欧美有效经历体验。也正因如此, 罗廷光才能够将其所学所思成功转化为一系列切合中国实际的教育管理主张。 二、罗廷光教育管理改革的详细主张 罗廷光的上述观点, 在其针对教育宗旨、学制系统、组织机构、管理人员、教育经费, 以及学校内部各项管理等方面所提出的详细改革建议上均有所具体表现出。 一 教育宗旨及政策制定应具体表现出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罗廷光看来, 当时的教育存在着宗旨变更过骤、含义太混及缺乏详细政策支持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 虽然与教育当局的 朝三暮四 朝令夕改 有关, 但更主要的原因则是其制定经过缺乏科学性, 一味烹词炼句, 求于寥寥数语中赅含教育全部的意义 , 进而忽视了 明确详细的目的和各级教育施行的方针 243.面对这些致使教育管理难有实效的现实问题, 罗廷光指出: 教育宗旨所以重要, 以其能为一切教育设施的准则, 能示吾人以应走的路向 , 而欲使 教育宗旨 和目的方针 与实际发生关系 , 则舍教育政策莫由 243.因而, 他特别重视详细教育政策的推行及其合理性, 并将之视作教育宗旨获得实效的关键。通过比拟研究法, 罗廷光总结得出当时各国在教育政策上的七大问题, 并据此得出了自个在这些问题上的主张。例如, 在官办还是民办的问题上, 他主张 最好采用折衷政策, 既非全属官办, 亦非全由民办;教育虽为国家之任务, 而私人或团体于法律许可范围内, 亦得设施。 246再如, 在统一化和多样化问题上, 他赞同寇伯来 E P Cubberley 的观点, 既不主张绝对的整洁划一, 也不同意无限的参差多样, 而是该统一的统一, 该灵敏的灵敏。又如, 在男女同校或分校问题上, 他以为: 大家言之有故, 持之成理, 孰是孰非, 无从判定。平情而论, 此问题所牵涉于学理之处, 远不如其牵涉于本国的成训、风俗及社会情境者之多。 250由此可见, 在教育政策的制定上, 罗廷光主张详细问题详细分析, 反对极端片面和非此即彼, 将合理性作为分析和解决教育管理问题的重要标准。 二 学制体系改革应遵循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原则 罗廷光以为, 学制与教育宗旨之间存在着特别密切的关系, 一国学制变迁, 攸关教育全部, 不可率尔从事。与其贸然更张, 或盲目的改制, 不如根据国家某阶段所采的教育方针和政策, 设法增加现行学制之弹性, 俾充分适应各种不同需要而收实际成效。 266-67但学制亦非亘古不变者, 若对其进行改革, 则不仅要在审度社会各个领域之现在状况及趋势、考虑学生身心发展之特点和需要的基础上确定其必要性, 更应 集全国学者共同研讨, 根据确切事实求为有效的处置, 如此行之, 或可有济。 2105详细而言, 罗廷光提出学制改革的八条原则:其一, 须切合国情, 不可徒为抄袭 虽应借镜他国, 但其确立, 必以本国国情为基础 其二, 须顾及各期儿童身心的发展, 使其便于循序渐进, 拾级而上 其三, 须符合单轨的精神, 但不必过分拘泥单轨的形式 其四, 须上下衔接, 左右逢源 , 升学或不升学者均可循适当途径以求造就 其五, 须均等 打破阶级思想, 或人为的限制而使全体国民皆能依能力和志愿而上进 其六, 须顾及社会需要与国民经济力 其七, 应于正规教育以外, 对各种教育组织和活动, 保持密切的联络 其八, 须富有弹性, 使其增加活力, 不可陷于僵化 2106. 三 教育组织构建和人员选任应以专业化为导向 罗廷光一针见血地指出, 各国的教育行政组织 一如其学制, 各因本国国情而互异, 不得执此律彼。甲之所长, 未必能够移植于乙国, 淮北之橘, 易地为枳, 不可强也。 2164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汲取那些合理有效且合适我们国家国情的经历体验。例如, 对于英、德、意等国教育部均附设教育研究所 会 和教育审议机构, 美国联邦和各州也分别设有教育事务所和教育研究局, 以及各种教育委员会, 用以造就具有专业素养的教育行政官员并对他们进行权利监督和限制的做法, 罗廷光尽管特别赞扬, 却深知无法将之完全照搬到国内。然而, 这些有关欧美国家教育管理经历体验的认知, 着实使罗廷光觉察到当时国内的教育行政人员处理问题只凭个人常识, 遇事仅凭个人主观成见而毫无客观事实根据的做法是特别危险的。于是, 他提出了构建教育行政组织的若干原则, 如 发展教育专业的精神 须有采纳民意的机关 须含学术研究的意味 须基于事实而趋向较高理想 等。2171-172 同时, 为了构建良性运转的教育行政组织, 合理地解决教育行政问题, 并将教育行政作为一门学术进行研究, 罗廷光还坚持主张以专业标准选任教育行政人员。根据他的设想, 一位合格的教育厅长在学识上应具有大学教授的水平, 在资历上应有五年的地方教育行政经历体验或三年以上的学校教育行政经历体验, 在人格上应具备识人、虚心、友爱、勇于言行和有礼貌等品质。一言以蔽之, 罗廷光所希望的是教育行政人员都能成为专业人士, 以知足教育行政专业化、科学化发展的要求。同样, 对于各级学校的校长和教员也应出台严格、统一的选任标准, 实行全国统一的教员检定办法, 以提高学校行政人员的资格。 四 学校各方面管理应具体表现出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 罗廷光以为学校管理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华而不实最重要的原则有三条:一是责任专一性原则, 它要求 校长把全校组织系统确定以后, 即让各部尽力肩负应有的责任, 不妄事干预, 亦不至大权旁落 二是经济性原则, 即以经济原理指导教育, 以最少量的时间, 金钱和劳力, 而获得最大效果 2210-11;三是合需要性原则, 即以心理规律指导教育, 使学校的一切组织和设施, 都能合于学生的需要。同时, 罗廷光还指出, 欲求群策群力, 发挥民主精神, 除加强教务、事务和训育等部门的联络外, 还应设置各种会议。有了会议组织, 即使为追求办事效率而采取 领袖制 , 可以以 在事前把重要问题提出来给大家讨论, 求得一个较妥当的解决 .2220除此之外, 基于事实的、周到有恒的工作计划对于学校管理而言也特别重要。因而, 他主张 将一学年或一学期全校重要事项, 编成(行政历, 以为下学年或下学期实行的准则。 2227这些主张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罗廷光在学校管理上的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 以学校教学管理为例, 罗廷光首先以为, 怎样改进班级授班制是学校教学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并建议以学生的智力年龄和教育年龄为基本根据, 同时参照实足年龄、生理年龄和社会年龄来划分年级。2250-51其次, 他提出课程管理的一系列要求, 如校长应 领导同事共同致力于课程效率的增进 2290, 应组织教员对课程构造、学生情况和地方需要等开展研究。最后, 在教学资料选择和考试布置方面, 罗廷光也有自个独到的主张。如教学资料应符合社会需要和学生经历体验, 应具有最高价值, 应因时、因地适当变通, 或根据授课需要、学生情况及生活情境等适当增删内容等。关于考试, 罗廷光则主张采用当时最先进、最客观的标准测验法, 它不仅可靠精致细密、省时省力, 而且同时具有指导和诊断作用。22126 三、罗廷光教育管理理论的主要奉献 一 丰富和完善了教育管理思想和学科内容构造 在罗廷光为数诸多的研究成果中, (教育行政一书集中代表了其学术成就。诚如近代著名教育学家邱椿在为该书撰写的序言中所讲:罗廷光的(教育行政是近代教育管理学发展史上, 综合运用哲学的、历史的、比拟的和科学的四种方式方法而完成的一部杰作。2邱序能够讲, 通过这样一部著作和一系列文章, 罗廷光几乎对教育管理的所有方面都进行了较为深切进入的讨论。这种全方位、立体式的研究, 无论是在丰富教育管理思想方面, 还是在完善学科内容构造方面, 都起到了特别重要的推动作用。 罗廷光教育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前文已述, 而关于他在完善教育管理学科内容构造方面所做的奉献, 亦可从现代学者针对(教育行政一书的内容和逻辑所做的精到分析中看出: 概论 部分交代了教育行政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从逻辑上看, 这是对教育行政深切进入理解的前提。然后是 学制系统 和 各级教育行政机构 部分, 这是阐述有关教育行政组织的问题。教育行政必须依靠组织载体才能进行, 所以在概论之后, 就应是教育行政的载体, 即组织问题。而组织的两个部分 学制和行政机构 的布置也具体表现出了一定的逻辑顺序。学制就是组织制度问题, 机构的建立必须根据制度进行, 所以只能是先学制、后机构的布置。组织建立后需要人来运作, 所以教育行政组织之后就是教育人员。最后是教育经费和教育视导两种教育行政活动。 23特约稿辑前言除此之外, 笔者还将(教育行政一书与同样被以为是民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教育管理学著作的(教育与学校行政原理 杜佐周著 进行比照, 前者的内容构造相对后者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因而讲, 罗廷光的教育管理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学科的成熟和发展。 二 尝试了教育管理理论在教育改革实践中的应用 罗廷光时常援引美国学者的理论来修正我们国家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例如, 他在阐述教育行政人员资格时指出, 除法定的资格以外, 学行的资格尤为重要 , 并以美国学者卡特斯 W W Charters 、赖德 E S Lide 和卜利芬 E M Blevins 的研究结论为根据, 针对当时国内各级教育行政长官任职资格向来没有规定的 现实窘境 提出改革建议。2178-183 罗廷光不仅在理论研究上如此, 即便在日常教学中教授教育行政学理论之时, 他同样特别注重以本国实际情况为例来分析和印证外国相关理论。这一点有他的学生的回忆为证:罗廷光教师为我们讲授 教育行政学 , 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注意作理论联络实际, 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有独特而精辟的见解, 深受学生欢迎。我们毕业以后都有较长时间从事教育行政工作实践, 经常以罗教师所讲授的 教育行政学 和他所给予我们的教导作指南, 堪称收益良深。24除此之外, 罗廷光在担任湖北教育学院院长期间, 还曾将其教育管理理论与当地乡村教育改革联络起来, 并据此 设置相应系科, 各由专业老师主持 .尽管此次改革没有能获得预期结果, 却仍不失为一次教育行政理论应用于教育改革实践的重要尝试。1150由此可见, 无论是在学术研究、日常教学, 还是行政工作中, 罗廷光始终不忘将其教育管理理论落实于当时的教育行政改革实践。正如有的学者所讲: 罗廷光(教育行政一书的产生, 既是教育管理学在我们国家发展的必然, 又是当时教育行政实践发展的要求和反映。 23特约稿辑前言 三 推动了教育管理学科教学资料建设 关于(教育行政的成书经过, 罗廷光曾在1943年 大学丛书 版自序中作如下讲明: 笔者前在国立大学及国立北京大学担任 教育行政 和 学校行政 教学有年, 近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继续讲授 教育行政 亦有两载, 当时深感适当教学材料的难得, 乃一面教学, 一面编印纲要, 教学生笔记。此刻把全部讲稿, 整理完毕, 颜曰教育行政 2自序, 交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由此可见, 该书虽为教学资料, 却聚集了罗廷光多年讲授、考虑和研究教育管理的难得珍贵心得, 因而既具有 陈义精微而不流于空虚, 立论客观而不陷于浅薄, 叙事平实而不囿于固陋, 取材渊博而不失之支离 等优点, 又具体表现出出系统严密、批判公允、文笔流畅等特色。2邱序 尽管在(教育行政问世之前, 已有不少同类著作能够用作教育管理课程教学资料, 但同它一样既能保证较高的学术性, 又能展现良好的文学性, 同时还能合适于师生教学使用的教育管理学教学资料, 却难得一见。罗廷光在编撰此书时, 既努力使其成为一部优秀的大学教学资料, 又努力使其成为一部上乘的学术著作。因而, 该书在形式上, 纯仿大学用书体例, 每章列有 研究问题 , 卷末附有中西文重要参考书 2自序;在内容上, 又力求事实新颖而正确、理论健全而可靠、行文生动而有条理。(教育行政一书撰成后, 先是作为 国立中正大学丛书 出版, 后来又被收入南京国民教育部统编的 部定大学用书 之中, 成为民国后期高校 教育行政 课程的官方教学资料。当时国内大部分的国立 省立 大学、私立大学及独立教育学院, 都将此书作为 教育行政 课程的教本或参考书, 华而不实知名者有国立西南联大25、国立中正大学、国立中山大学等。26另外, 该书的编撰体例、内容框架等也成为其他学者编撰同类教学资料时参考和模拟的范例。例如, 戴景曦编著的(教育行政 教育图书出版社, 1945年版 , 刘真著的(教育行政 中华书局, 1945年版 , 常导之、李季开编著的(教育行政 开通明达书店, 1949年版 等, 均不同程度地遭到该书的影响。 以下为参考文献 1罗廷光。罗炳之自述C/高增德, 丁东。世纪学人自述:第一卷。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0. 2 罗廷光。教育行政 上 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46. 3 蒋维乔。教育行政刍言J.教育杂志, 1917 4 :75-78. 4 邓萃英。当代教育思潮与教育行政方针J.北京高师教育丛刊, 1920 3 :1-2. 5 罗廷光。小学训育问题J.中华教育界, 1924 1 :1-47. 6 罗廷光。编制小学课程的两条要路J.中华教育界, 1924 5 :1-15. 7 龚自知。教育行政与学术研究J.云南教育周刊, 1932 2 :3-5. 8 罗廷光。当代教育行政之两大趋势-专业化与科学化J.湖北教育月刊, 1933 2 :69-72. 9 罗廷光。当代教育行政的两大趋势-科学化与专业化J.益世周报, 1933 4 :61-63. 10 高立。教育行政改革应注意的几点J.安徽教育, 1931 5 :1-10. 11 程璟。教育行政机关与教育学术研究机关之合作J.四川教育, 1937 1 :1-5. 12 罗廷光。教育专业化问题J.时代公论, 1932 10 :22-25. 13 赵可师。明日之教育行政与统制J.江西教育, 1934 1 :26-30. 14 梦园。改革我们国家教育行政制度的几个建议J.青年杂志, 1936 9 :135-137. 15 庞敏修。教育行政之集权与地方分权问题J.甘肃教育, 1940 21/22 :5-11. 16 王学孟。中国教育行政制度的核心问题J.新政治, 1941 4 :14-22. 17 罗廷光。当代教育行政的趋势J.教育通讯, 1941 5 :1-2. 18 罗廷光。现代的教育行政J.中华教育界, 1947 12 :16-18. 19 汪典存演讲。汪德昭等笔记。中国教育行政根本改造之意见J.北京师大周刊, 1924 241 :1-2. 20 孟宪承。教育行政独立问题C/瞿葆奎。孟宪承文集 卷一 :论文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111-112. 21萧宗六, 贺乐凡。中国教育行政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17. 22 罗廷光。教育行政 下 M.上海:商务印书馆, 1946. 23罗廷光。教育行政 上册 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8. 24罗德真, 罗一真。秉烛沧桑-教育学家罗炳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53. 25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南开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教学、科研卷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1998:125. 26黄义祥。中山大学史稿 1924-1949 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9: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