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岳景区的水资源风险、影响途径及因素总结,水资源论文.docx
-
资源ID:71020805
资源大小:23.16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山岳景区的水资源风险、影响途径及因素总结,水资源论文.docx
山岳景区的水资源风险、影响途径及因素总结,水资源论文由于山岳独特的地形地貌条件限制,大多数中高山区蓄水、供水、用水非常困难,成为典型的缺水地区之一。而水是山地生态系统最基础的自然资源,是山地生态环境的决定性和控制性因素。水资源安全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山地的资源环境安全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山地旅游当前是山地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是山区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水资源的主要使用者之一。然而,一些山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导致高山水供需和水生态存在宏大危机,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水系统和水环境,最终影响到整个山地生态系统的演替和平衡。加强缺水型山岳旅游地的水资源安全研究,促进其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旅游对水资源安全影响的研究,国际上最早出如今20 世纪60 年代,主要集中在水质方面。20 世纪 70 年代始,旅游地水资源供需矛盾遭到学者关注。研究区域牵涉干旱半干旱、海滨、岛屿、山岳等。20 世纪 80 年代我们国家学者开场对旅游水环境影响进行探寻求索性研究。此后,水环境特性成为旅游环境关注的重点对象之一。21 世纪以来,逐步深切进入到对水环境因子的研究,并开场牵涉旅游对水量安全的影响研究。总体来看,国外研究多强调水资源的综合管理和生态利用,国内较多集中于单个旅游地水质污染和水供需研究。对山岳景区这类典型的缺水旅游地,缺少从系统和共性角度,分析其水资源风险及影响因素。文中以黄山风景区为案例地,从理论视角对山岳景区的水资源风险、影响途径及因素进行系统归纳和提升,为缺水型山岳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1、 材料与研究方式方法 1 1 研究区大概情况 黄山风景区地处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景区属温润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 2376 2mm,但由于山势陡峭,河床比降大,第四纪沉积物少,蓄水条件差,地下水极为贫乏。供水主要依靠修建的水库和蓄水池,拦蓄地表径流,供水量有限。因而,山上属于典型的缺水区域。 景区旅游业发展迅速,2020 年接待游客突破300 万人次; 接待设施也不断增加,截至2020 年12 月,景区内拥有各类档次的宾馆、饭店、招待所 11 家,总接待床位 3996 张。旅游活动的集中性,旅游水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伴随增加的废水排放对区内水体产生了宏大生态压力。黄山风景区水资源安全问题在我们国家山岳风景区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和普遍性。 1 2 研究方式方法 (1) 实地调研法。通太多年屡次的部门访谈、问卷调查、二手资料收集等实地调研方式方法,收集了黄山及相关山岳历年的降雨、泾流量、水质监测、供水量及旅游接待人数、山上宾馆设施、用水及排水、相关规划与报告等大量资料。 (2)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通过数据整理、比照的定量分析,并结合对黄山及相关山岳景区长期研究的感性认识,从定性视角进行系统梳理与提升。 2 结果分析 2 1 山岳景区水资源安全问题分析 2 1 1 降水量大与利用率低并存 山岳风景区降雨量相对较为丰富,尤其是我们国家中南部山岳景区,但由于地势陡峭和特殊的地质(如花岗岩、丹霞地貌等) ,蓄水较为困难,天然水资源利用率普遍较低。黄山风景区多年平均径流量 1384mm,平均径流总量 2 1 108m3,平均可利用量约 889 78 104m3,地表水资源非常丰富。但黄山当前利用供水的主要设施为山上的七座水库,蓄水总容量为 41 7 104m3,年可供水总量仅为 80 22 104m3,利用率仅为 9%。除此之外,黄山属高山景区,景区间水系不通,基本上各自为政,分片供水,海拔 1500m 以上的玉屏楼、天海、北海、西海等高山景区,由于处在峰峦顶部,来水面积小,蓄水量仅为 6 104m3,年可供水量仅约30 104m3,而景区住宿设施多集中在这些高山景区,需水量大,纳污能力差,严重威胁着景区的水资源安全。 2 1 2 旅游季节与降雨季节错位 我们国家山岳景区的旅游旺季与气候气温有很大关系,一般 3 10 月份为旺季,南方地区由于气候暖和,部分著名景区旺季时间更长。然而,降雨旺季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一般在 5 8 月份居多,使得一些以利用降水为旅游活动水资源的山岳景区普遍出现了供水短缺、水质污染等水资源安全问题。黄山降雨在年际年内间变化很大,分配极不均匀,加剧了溪涧水量丰枯的差异悬殊。其每年 4 8 月份为雨季,降雨量约占全年的 67%,9 月至翌年 3 月份降雨量仅占全年的 33% ,6 月份降雨最多,但蓄水设施容量有限,塘库积满后余水均溢走,秋冬季节时常无雨,最长无雨日达百天,旅游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维护十分是森林消防用水严重匮缺。 尤其是 10 月份既逢旅游旺季,又值枯水季节,84 7%的游客感觉用水不方便,大大降低了旅游环境游客满意度。降雨季节与旅游季节错位,严重威胁着景区水资源安全(图 1) 。 2 1 3 开发潜力大与难度大并存 山岳景区降雨水源较为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但由于地形坡度大,储水困难,加上考虑山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山岳景区水资源开发存在潜力大与难度大并存的窘境。从黄山地质条件看,节理裂隙为花岗岩唯一的含水介质,大气降水为区内地下水的重要补给来源。但因峰峦峻峭,岩石裸露,蓄水条件差,景区地下水比拟贫乏,况且开采地下水对黄山生态资源的影响较大,也缺少地下水具体勘探资料和蓄水量评价,因而地下水尚无法利用。另一方面,山上太多修建水库对景观和生态将产生严重毁坏,大规模进行山下提水上山经济代价和生态代价也太大。 2 1 4 供水短缺与用水浪费并存 山岳景区一方面由于水资源利用的困难及旅游人数的不断增长,存在供水短缺现象; 另一方面,随着旅游者对舒适度要求的提高,用水浪费现象普遍存在。黄山风景区的供蓄水设施是有限的,当前蓄水设施主要分为二类(表 1) : 一类是蓄水池,已建成 20 个,总蓄水量约为 0 59 104m3,主要用于防火和生态用水。另一类是水库,已建成 7 座,可蓄水量达 41 7 104m3,主要用于旅游供水,另有温泉配水站,年可供水量 13 2 104m3。除此之外,已建有的供水设施主要有 7200m3/ d 的温泉虎头岩水厂、2500m3/ d 的西海水厂和天海水厂及部分管网。 自 2018 年 1 月开创建立低碳旅游景区以来,黄山风景区大力提倡节水行动,但从实地调研来看,员工与游客用水浪费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景区尚未制定有效的节水管理政策; 各宾馆和招待所虽制定了员工节水政策,但尚未采取实际可操作性措施; 对于游客节水意识的宣传与教育,只要少数宾馆在客房、洗手间等地方贴了节水告示。已有调查表示清楚(黄山市水电勘测设计院,黄山风景名胜区水资源调查和利用规划) ,2018 年,黄山风景区北海、温泉、云谷片区总供水量仅为 68 07 104m3,而实际需水量已超过100 104m3。 据王群(2007) 预测18,2020 年景区总需水量将达 325 96 104m3,更是远远超出了景区的供水能力。 2 1 5 污水严重与处理困难并存 由于山区污水处理设施及技术的有限性,使得山岳景区面临着污水严重与处理困难并存的局面。 2020 年,黄山风景区年游客接待量已达 300 104人次,年生活污水总量达 389 5 104t。全山现有 14 处污水处理设施,但由于建设年代较早,设备较为陈旧,各污水处理站最大日处理污水量仅为 40t/h,且当前只要温泉南、松谷、云谷、北海宾馆、狮林大酒店等几处污水处理站运行状况及处理效果良好,其他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状况不佳。除此之外,也存在着旺季污水处理能力严重缺乏、淡季设备闲置、维护费用高等问题。 污水处理能力一方面限制了供水能力,另一方面也加重了生态压力。 2 2 山岳景区水资源安全影响途径与因素 2 2 1 水资源安全影响途径 从以上分析来看,山岳景区普遍存在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污染性缺水、利用率低等水资源安全问题。从人类活动的干扰来看,旅游开发干扰应是影响其水资源安全的缘起和主导因素,其影响主要来源于三条途径(图 2) 。 一是来源于游客。游客人数的不断增长,需水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山地供水系统的负荷,旅游的季节性及游客在空间上分布的不平衡性则愈加剧了旅游活动对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影响。黄山风景区游客多集中于 3 10 月份; 山上集中逗留的景点多集中北海、西海及玉屏景区。游客的不断增加及区域分布的不平衡给景区供水带来了宏大压力。同时,伴随旅游活动增加的废水排放对区内水体产生宏大的生态压力,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水文循环机制和水资源的再生能力。 二是来源于旅游企业。山岳景区内部由于地形地势、旅游发展及环境保卫的需要,旅游企业多为住宿、餐饮及商品经营部门,这些部门接待游客住宿、用餐等,需水量宏大。黄山风景区由于地形地势及较长的游程,两日游游客约占一半比例,高山区域现有 9 家饭店,客房多为标准间,旺季时入住率达 90% 以上,需要大量供水。同时企业员工长期住宿山上,员工宿舍及生活用水也是需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来源于景区内水利和旅游设施建设。这些设施的建设,一方面使旅游用地增加,另一方面使景区不透水面积增大、水系改变,原溪流基流减少,汇流时间缩短,洪峰流量加大,导致可能产生洪涝灾祸问题。如黄山风景区山上建设的各类宾馆、招待所、员工宿舍、道路、广场、桥梁、水库等,部分区域还改变了原有水系的流向,减少了溪水流量,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水生态问题。 2 2 2 水资源安全影响因素 从整个山地系统来分析,山岳景区水资源安全主要受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因素影响(图 3) 。 (1) 客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包括资源约束、生态约束和人口约束 3 种类型。一定程度上,这些因素是因自然、历史或旅游发展而客观存在的,其约束不仅会引起供水短缺,同时会导致水资源的毁坏。 资源约束型因素包括水资源时空分布、水文地质条件、开发利用水平、水资源质量状况等。山岳风景区一般来讲,区域面积相对较大,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河流水系互不通流,地形陡峭,地层蓄水困难,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有些山区的地下泉水由于矿物质元素含量不同,不适于饮用。如黄山风景区温泉水中氟化物含量高,最高达 3 48 毫克/升,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近两倍,其只宜浴用,不宜长期饮用。 生态约束型因素主要包括森林植被、水系景观、动物生存环境、土壤与岩质保卫等。这些生态因素都需要水源来内涵修养,因而山岳景区一般不允许完全截留上游水源和修建太多的水库及大型水利工程。黄山风景区的水库和提水上山工程基本都避开了游客的视线范围,而且沿山体均进行了掩埋和植被恢复,尽管如此,五里桥新二库的建设在业界曾经也引起了较大的争议。 人口约束型因素主要包括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常住人口的数量、住宿时间与方式等。这一要素对于 区内游、区内住 的山岳景区尤为重要。景区内建有诸多的住宿和餐饮设施,旅游从业人员常住景区内,不仅使景区内需水量大大增加,同时也会产生较多的废水威胁景区的水安全。 (2) 主观因素。主观因素主要包括技术约束、道德约束和管理约束 3 种类型。这些因素会导致需水不断增长,并产生水环境污染现象。固然通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其约束能够得到较大程度地改善,但约束解除,尤其是技术运用应以客观生态环境承载力为前提。 技术约束型因素包括供水设施、污水处理设施、节水与中水回用设施等。山岳景区高山供水和污水处理工程修建技术难度均较大,节水设施和中水回用设施普及也会遭到地形和成本的限制。黄山将来通过节水和中水回用措施,有可能实现需水零增长,但污水处理设备与技术方式方法的提高亟待解决。除此之外,提水上山技术虽已运用,但不可过量,应以水生态承载力为阈值。 道德约束型因素主要牵涉到游客和从业人员的节水意识及环保意识,这也是中国很多景区都面临的共同问题。景区对游客和从业人员的道德约束基本上以教育为主,尚未采取一定的强迫措施。将来,提高全民节水意识与环保意识,构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气氛,应是解决缺水型景区水资源安全问题的最重要措施。这需要很长的经过,但景区的针对性努力尤为重要。 管理约束型因素包括管理体制、政策等。总体来讲,多头管理、行业手段单一、法律法规不健全、规划执行不力、管理政策有效性不高是景区管理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和各宾馆招待所固然制定了相关节水管理政策,但从施行效果来看,仍然缺乏足够的有效性。在当下道德意识尚没有构成自觉气氛的情境下,和管理部门的强迫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应起着主导作用。 3、 讨论 (1) 缺水型山岳景区水资源安全动态影响研究。怎样从人类旅游活动以及水资源季节性波动来考虑其 动态 响应经过,揭示造成山岳景区水安全问题的关键因素和旅游活动对水资源安全的影响机制。 (2) 缺水型山岳景区水资源安全的综合评价。有必要建立景区水资源安全评价的综合指标体系和相应阈值标准,构建一个能够响应旅游活动的符合山岳景区尺度的水资源安全评价模型。 (3) 缺水型山岳景区水资源安全的治理。一是大力加强和业界的管理政策与措施,制定山岳景区水资源保卫政策。二是考虑山岳景区特殊的地理与生态环境选择适当的旅游发展形式。三是进行宏观规划,将旅游发展规模和速度控制在旅游地水生态承载力范围内。 4、 结论 (1) 在旅游活动干扰下,山岳风景区普遍存在降雨量大与利用低并存、开发潜力大与难度大并存、供水短缺与用水浪费并存、污水严重与处理困难并存、旅游季节与降雨季节错位等水资源风险,导致山岳景区出现水资源供给日益紧张、水质污染日益严重等水资源安全问题。 (2) 从人类活动干扰情况来看,旅游活动是山岳景区水资源风险的缘起和最重要的干扰形式,其干扰途径主要来源于旅游者、旅游企业和水利与旅游设施建设等。 (3) 从整个山地系统来看,山岳景区水资源安全影响的系统因素可分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由于各山岳景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气象、旅游发展阶段、旅游开发类型等不同,这些因素的影响方式与程度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