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神经科学角度分析经济理性和道义理性,法理学论文.docx
-
资源ID:71020990
资源大小:28.02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4.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从认知神经科学角度分析经济理性和道义理性,法理学论文.docx
从认知神经科学角度分析经济理性和道义理性,法理学论文道德哲学基本可分为 密尔式 的功利主义与 康德式 的道义论两大类,它们分别对应着经济理性和道义理性。这两种理性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对立,前者主张增加个人利益,后者则倡导一种有德性的生活。基于不同的立场,上述两种观点通过逻辑论争展开交锋,具有形而上与人文的色彩。然而,立场的不同,使得二者的论辩在 自成体系 的同时,不免带有 自讲自话 的尴尬。认知神经科学为深切进入探析这两种理性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工具。本文试图在哲学论辩中运用认知神经科学知识,讨论它对更新前述两种理性知识的积极意义。 一、经济理性的难题 古典经济学理论建立在理性人的概念之上,强调理性人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自利主体。在给定信息的特定条件下,理性人具有完全的认知能力,明确自个最大利益所在,能够为自个的最大利益行事,这种理性可称之为经济理性。亚当 斯密在(国富论中对这种理性颇为推崇: 由于他管理产业的方式的目的在于使其生产物的价值到达最大程度,他所盘算的只是他自个的利益。他追求自个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而这遭到了道义理性的严厉批判。在道义理性看来,理性必需要保持人类所尝试的道德规律的纯洁性与严肃性,清洗一切利己的意图。因而,理性不仅意味着人类感悟世界、认识和把握事物规律的能力,而且还包括人类辨识道德要求并根据道德准则从事所有行为的一种能力。道义理性论者以为理性与人类本身的价值相统一,只要那些具有理性的生物才能称为 人 ,此时, 人 是一种 理性的存在者 ,是一种具有尊严的、作为 目的 而非手段存在的主体。 由此可见,经济理性主张将自利主体的利益最大化; 道义理性则否认自利的立场,强调应该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这两种主张产生了直接的对立。 古典经济学对理性的界定和理性人的假设不仅构成了整个经济学理论大厦的基石,而且影响到了其他学科。但是,古典经济学关于理性的理解有其固有且无法回避的问题,这突出具体表现出在利益的通约性问题和利他问题上。 1 怎样理解 利益 利益能够是客观的,通过物质性的标准来比拟与衡量。它可以以是主观的,如主观的幸福就是一种正的利益,痛苦就是一种负的利益。但在客观利益与主观利益之间以及不同的主观利益之间,怎样进行比拟和衡量,则成为一个尖锐而突出的问题。由于牵涉主体的判定与认定,主张经济理性的人士所讲的利益,在更深入的意义上是精神的,而非物质的。 将利益理解为物质性与肉体性的观点自然会带来如下问题: 首先,应怎样理解一个行为的利益最大化? 同样的一元钱,从边际收益的角度来看,其给百万富豪和给乞丐带来的功利是不同的,这能否意味着能够将前者的部分财富移转给后者就会带来整体功利的增加? 其次,就主观利益而言,痛苦和快乐是一种非常主观的心理状态,即使我们能确定其 质 ,又怎样确定其 量 的大小? 综上,从利益的主客观双重面向上看,客观方面能够具体表现出为物质财富上的增加,主观方面则存在着认定的角度和 质 与 量 的问题。同样的行为可能会给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感受,进而产生或削减大小不等的利益。由此,上述问题客观上削弱了经济理性理论本身的讲服力。 2 利他问题 在真实世界中,总有一些人为了别人而放弃或牺牲自个的利益, 乐于助人 舍己为人 乃至 舍生取义 的行为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时代中都时有所见,这样的行为都提高了别人、降低了自个对于环境的适应性,是典型的利他行为。假如讲理性意味着自利和利益的最大化,那么怎样理解利他行为? 阿马蒂亚 森借强调 现实世界却更为丰富多彩 来批判经济理性的假设是反事实的,主张有很多真实世界的人的行为无法用经济理性进行解释。 而行为经济学家们对经济理性人假设讲服力缺乏的反驳,则更为直接和具有杀伤力。科林 凯默勒坦言自个在第一次听到这个假设时, 就憋不住笑了 。他以为经济学界迫切需要更具有讲服力的理论取代经济理性人假设。 他的理由是: 人们有时是利己的,也有很多时候是利他的,这个时候用经济学上的理性人形容并不确切,更适宜的称呼是 社会人 ,即兼具利己与利他双重属性的人。更有甚者,如阿尔钦这样出色的学者提出了几乎已经无法再弱的经济理性概念 as if 理性 ,即它不直接假设人是理性的,而是假设人、尤其是那些已经生存下来的人,从结果上看, 好似是理性 的。故而,在利益的通约性与利他行为这两类问题上,经济理性遭遇了瓶颈。 二、认知神经科学对经济理性难题的回应 若要追溯认知神经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穿插研究理论,能够沿着一条微弱的线索回溯到巴甫洛夫和笛卡尔。但这一穿插研究正式拉开帷幕,应该是 2002 年在旧金山由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组织召开的 神经元伦理学 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学者们把神经元伦理学界定为 关于大脑的科学发现被用于医疗、法律解释、健康和社会政策时引发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的研究 。这些科学发现包括基因科学、脑成像、病情诊断与预防等,神经元伦理学由此引发了医生、法官、律师、保险公司的执行官、政策的制定者和其他从事公共事务的人们将怎样对待人类自个的考虑。 本文没有选用 神经元法学 而采用 认知神经科学 ,原因是 关于大脑 的研究不仅意味着神经学研究,还意味着基于大脑影响人类行为的功能所进行的行为研究,它整合了心理学、生物化学、神经病学、进化生物学和相关的科学,从内( 脑区的活动) 和外( 外在的行为) 两方面进一步加深了对人类行为的理解。 经济理性不仅仅是经济学的预设,还是一种规范性命题。问题在于,即使它在告诉人们 应该到达什么整体性目的 这一方面是有讲服力的,但在 应该怎样到达这一目的 方面解释力、指引性、操作性却有欠缺,在科学与试验层面则更是难以验证,比方对不同类型的利益之间可通约性的分析和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所谓 利他 行为的解释。对于经济理性碰到的种种问题,认知神经元科学提供了一些更具讲服力的解释,填补了经济理性人这一理论预设的漏洞。不过,固然认知神经科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理性原有解释力缺乏的现在状况有所弥补,但可以能会让一些古已有之但尚未解决的哲学难题进一步凸显。 ( 一) 可通约的利益 前已述及,利益具有主客观两个面向。就客观面向而言,之所以讲拥有某一事物会带来利益,是由于它具有某种物理属性,这就是它物质性的一面。如一件衣物能给人保暖,它的价值具体表现出在它的保暖性上,而这是能够客观确定的。就主观面向而言,某一事物能带来利益是由于它能让人这一主体感遭到,而这种感受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于或取决于当事人的需要。因而,一双普通的鞋子并不能给马克斯夫人带来幸福,由于她有数以千计甚至万计更好的鞋子,这甚至会让她感到烦恼或痛苦,由于她要花时间考虑把这样一双她不喜欢的鞋子放到什么地方。除此之外,主观的利益需要人的经历体验和体会在详细的时空中做出判定,如人们在严寒和饥饿的时候才能体会或更好地体会丰衣足食的快乐,在失去自由的时候才能体会或更好地体会自由的快乐。因而,若断定事物本身能否能为主体带来利益,能够从物质的角度切入,那么这种判定和认定具有相对客观的标准。但假如把主观性纳入考量范围,那么原有的解释框架就会出现难以胜任的问题。由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经历体验与体会,进而对同一个事物会产生不同的感觉,进而有不同程度的快乐。这种作为利益的快乐怎样进行比拟,怎样确定哪个大、哪个小,古典经济理性无法对此做出判定。 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原有研究的缺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研究和探寻求索脑神经的仪器已经从早期的 X 光、脑电图、CT 扫描发展到了如今的磁共振,这一先进的设备对于探寻求索人的主观感受具有标志性的意义。磁共振不仅能够用直观和量化的方式测量幸福与痛苦,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将这些主观感受进行通约化。有人声称他们对痛苦很敏感,而另有人则声称自个能够忍耐痛苦。因而,以往人们难以得知在何种程度上断定同等的刺激对于不同的人所产生的痛苦。罗伯特( obert C Coghill) 等人的研究表示清楚,运用心理物理学方式方法能够确定痛苦的强度,磁共振能够测定脑区活动。通过这些技术,人们发现对疼痛高敏感度的人较之于低敏感度的人在主体觉皮层( 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 、前带皮层(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前额皮质( pre-frontal cortex) 有更为频繁和强度更高层次的活动。这样的研究能够确定客观的神经行为与主观感受的联络,通过运用认知神经科学知识将不同人对于痛苦的感受进行内省化,进而转化为能够测量的技术指标。 关于快乐的研究也在认知神经科学中获得了一定的进展。布莱恩( Brian Knutson) 等人通过实验验证了快乐与人的感受之间的互相关系。他们通过磁共振探寻求索购物给人带来的快乐感受,发现购物所带来的乐趣反响具体表现出在伏核( nucleus accumbens) 的活动上,这一区域负责愉悦感与奖励。这种快乐对于哺乳动物来讲具有普适性,甚至在实验中小老鼠为了获取对这一区域的刺激废寝忘食。 可见,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使得经济理性的理论预设能够在精到准确化的道路上更进一步,能够降低古典经济学的规范命题在操作中的不确定性,甚至能够提供相当精到准确的测试。也就是讲,认知神经科学技术能够通过较为严格的测试,在特定范围内对某一行为进行评价,进而为能否实现主观的 最大利益 给出一个较为明确的答案:。这是由于,通过磁共振,能够将快乐和痛苦的强度与频率进行量化,同时能够将不同的快乐与痛苦进行通约化,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能够物化处理以往无法解决的价值问题,将其转化为神经电流的刺激进行评价与衡量,在物化的世界里回答诸如 爱情多少钱一斤 等难题。当然,前述的实验也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如痛苦的刺激是物理性的,而快乐的测试则是精神性的。假如能把痛苦和快乐都通过物理性与精神性的实验进行对照与比拟,可能会更有讲服力。除此之外,对于实验中人们的行为及回答与真实世界能否一致,也需要更进一步的验证。 ( 二) 可解释的 利他 利他行为是社会科学中令人兼具兴趣与疑惑的问题。在康德那里,理性人必定是要利他的。 而在古典经济学看来,理性人必定是自治的、自我决定的,由于他知道自个的最大利益所在,能够为自个的最佳利益行事。最为关键的是: 每个人都是利己的,人们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自个的利益行事。笔者以为,康德式的理性论主张是规范性要求,要求人们应该怀着利他的立场来行事; 而古典经济学的理性人则不仅仅是一种规范性要求,要求人们应该从事本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而且还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与预测力,能够基于这一立场对人们的行为做出较能自圆其讲的解释,同时在很多情况下预测人们的行为。但对于所谓利他主义的行为,经济学及其他社会科学则往往不能给出较为有力的解释。 有关利他行为的既有解释,主要有进化心理学、社会规范理论和社会交易理论。进化心理学以为, 延续基因 是生物最根本的利益,利他的行为在根本上是利己的。做出利他行为的主体之所以能够自我牺牲或者甘于奉献,是由于这样能够使与他们具有同样基因的人们提高存活概率,进而能够让自个的基因延续下去。当事人能够做出 献身 这样外表上和形式上利他的行为是出于延续基因这样 自私 自利 的目的。 因而,经济理性人在这里存在着具有解释力的空间。但是,这样的解释能够适用于族群聚居的初民社会或原始部落,但对充满陌生人的当代社会则相当缺乏解释力。社会规范理论从人们的主观心理状态入手,更多地强调人们做出利他行为,是感到对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负有某种责任。与之相类似的是社会交易理论,它主张做出利他行为的人们是为了获得自个内心的知足或者讲奖赏,这种知足或奖赏来自于价值上的认同,可以能来自于同情心或者其他的一些因素。可见,它们都把答案:归结为当事人的主观心理状态。固然这种心理状态能够通过观察研究外在行为来证明,但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缺乏有效理论工具的结果。假如碰到有人追问: 你以为人是自利的,那么你怎样解释 A 做出帮助别人的行为? 你可能会这样回答: 由于 A 帮助别人是为了获得内心的知足或感到自个有义务帮助别人。那么可能会有这样的追问: 你是怎么知道他的 内心 是怎么想的? 你怎么知道他获得了 知足 或 感到 自个有义务? 你可能这样回答: 我猜想的或当事人告诉我的。然后可能会有进一步的追问: 你的理论和结论来自猜想吗? 这是严肃的学术论证吗? 当事人告诉你的就是他内心所想的吗? 最终,这种争论有可能会沦为 濠梁之争 。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终结了 濠梁之争 ,它能够从根本上贯彻经济理性的立场,对利他行为做出具有讲服力的证明。埃德尔曼曾讲过: 任何一个意识任务都和脑中分布各处区域中的激活和失活有关。 这一观点能够在检验利他主义行为的实验中得到验证。在一个实验中,不管接受一笔金钱奖励还是自愿把金钱捐献给特定的慈善机构,都激活了腹侧被盖区( ventraltegmental area) 和前部纹状体( ventral striatum) ,而这两个区域都属于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 ( me-solimbic dopamine system) 。 在另一个实验中,对于那些慈善捐赠,前部纹状体有更积极活动的实验介入者更乐于自愿地介入。因而,前部纹状体和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所控制的奖励机制会鼓励人们向慈善组织做出自愿捐赠,包括大脑亚属扣带皮层、腹内侧前额皮层( 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额极( frontal pole) 等在内的其他脑区也介入了这一经过。也就是讲,详细的慈善行为会引发人们的快乐感受。 这些研究表示清楚,我们称之为 利他 的行为,能够在古典经济学的框架内得到解释: 人们之所以愿意做出利他行为,是由于这一行为从根本上讲是利己的。捐赠这一物质行为能够带来快乐,这种源自精神知足的快乐与源自物质享受的快乐的物理载体都是前述的相关脑区,而引发这些快乐的化学物质是这些脑区所产生的多巴胺。因而,假如讲经济理性的观点在可通约性和利他行为的研究上存在着短板,认知神经科学的知识与研究则有效地弥补了这一短板,增加了经济理性理论的讲服力。或者讲,认知神经科学知识使得古典经济学的经济理性理论能够直面行为经济学的批评,通过把研究领域从行为拓展到神经元层面,来回应行为经济学的质疑与批评,进而完善了原有的经济理性理论,进而使得经济理性这一古典经济学的版本升级到神经元层级的版本,有效地克制了原有的缺乏而变得更具有解释力。 三、认知神经科学凸显经济理性理论的固有问题 ( 一) 真实 的快乐可否 人工制造 在一般意义上,原有问题的解决往往意味着新问题的产生或将其他本来就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凸显。诺齐克早已极具前瞻性地间接预测料想到了这个问题: 假设有一部体验机器,它能够向你提供你所需要的任何一种体验。最出色的神经心理学家能够通过刺激你的大脑让你以为和感受你在写一部伟大的小讲、正在交友或读一本有趣的书。而实际上你一直漂浮在一个宏大的容器内,其间有一些电极跟你的大脑相连。你能否愿意和以为应该将你的生命与这部机器连接起来,编制你人生的各种体验? 假如你担忧对于什么是你想要的生活没有把握,我们能够假定有专门做这种生意的公司,它们彻底研究过很多其别人的生活。你能够从他们珍藏的这类经历体验的大量目录或选项中挑选,选择诸如今后两年的生活体验。两年后,你将走出容器待个特别钟或十小时,来考虑后续两年将体验什么生活。当然,当你在容器中的时候,你不知道你在那里,你会以为所有的事情都是真切发生的。其别人也能进入类似的容器得到他们想要的体验,无需你留在外面为他们服务( 至于假如所有人都进入机器,谁将照顾机器的问题暂且忽略) 。 假如讲诺齐克 体验机 的想法原来更多的是一种假设或思想实验,那么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使得这样的假设和人们的真实生活之间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近。从技术角度看,建设这样机器的现实可能性在不断提高。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的知识,将所有快乐与痛苦的问题简约为不同脑区反响的强度与持久度的问题,可能就会面对诺齐克提出的体验机问题或 缸中之脑 及 母体 ( Ma-trix) 问题。假如人脑在外部电极或其他刺激下产生足够持久和足够强烈的愉悦感或幸福感,那么经济理性所面临的 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过的 这样一个深入的哲学问题就将进一步凸显。对多巴胺的追求和杏仁核被刺激的感受之追求可能是无限的,不仅人这样,动物也是如此。在实验中,让老鼠去触碰电钮,电钮发出微电刺激前侧纹状体中的伏核,由于这一区域负责奖励与愉快感,所以老鼠会反复按电钮,直至自个筋疲力尽或被电倒。 与之相类似,假如一个吸毒或酒精成瘾的人可能会从毒品或酒精中获得很大的知足,这种知足感在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其源自奖励与知足的脑区活动及多巴胺的分泌与其他令人知足的活动没有什么不同。当然,在肯特( Kent Ber-ridge) 看来,固然一开场毒品或酒精会带来很高的知足感,但成瘾后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用来缓解上瘾后带来的痛苦,它们的效果是 负面强化 ,是为了消除令人讨厌的刺激( 成瘾) 。 即使如此,对成瘾者来讲,毒品或酒精所带来的仍然是正的成效,由于它能够消除毒瘾或酒瘾无法知足时带来的痛苦。 这意味着,体验器、 缸中之脑 或 母体 中的 人 的 快乐 感受,和那些瘾君子有共同之处。而在认知神经科学的视野中,这种感受和捐赠带来的快乐、挣钱之后的快乐并没有根本性的差异。 问题由此产生: 从 快乐 感受的角度来讲,既然前述几种快乐并无不同,难道我们能讲这些 人 的 生活 与一个幸福的劳动者或襟怀怜悯之心的慈善者的生活并无不同吗? 这种结论明显违背人们的直觉和基于正常认知能力的判定。阿马蒂亚 森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倡导一种 本质自由 ,即一种自个有理由珍视的可行能力。但他也无法面对一个贱民的 快乐 。贱民自出生就不断接受一种明示或暗示的信息: 你天生就是卑贱的,你注定了要过卑贱的生活; 因而,你需要接受这种生活,根据这种形式生活,为来世可能获得的幸福服从、劳作和祈祷。经过这种不断的洗脑,贱民们可能知足于物质或精神上的在普通人看来微缺乏道的 快乐 甚至不视为快乐的东西。由于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他们相应脑区活动频度与强度以及多巴胺的分泌可能会到达很高的程度。对此,森的回答也让人颇感无力。 ( 二) 什么是 值得过的生活 于是,认知神经科学知识的发展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完善了经济理性理论,给它打上了一个 补丁 之后,却凸显了另一个 黑洞 ,而这个黑洞是折磨了哲学家们数千年的问题: 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值得过的生活? 由此,我们倾向于以为: 即使都可复原为脑区活动和多巴胺的作用,主观的 利益 与 快乐 还是有本质的不同。仅仅借助经济学中的 理性 解释无法对何种生活更值得过、何种快乐更重要做出回应。这个时候, 边沁式 或 密尔式 的理性与快乐理论难以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可能更需要 康德式 的道义论理性来引导经济理性。也就是讲,康德道义论和经济理性本来是界线分明的,但我们借助认知神经科学知识对其进行检验与审视后,会发现两者有必要进行对接与整合: 经济理性理论难以独善其身,即使它能够在解释力方面有所提高并能自圆其讲,但假如直面 更值得过的生活 ,就需要用康德理性来对它进行驯化和导引。本来加强经济理性解释力度与范围的认知神经科学知识,却使得经济理性本身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凸显,甚至不得不求助于康德哲学。本来各自强调道义或利益的 康德 和 密尔 伦理学,在认知神经科学知识的参与下,需要将 利 与 义 结合起来。密尔之 利 至少需要部分地融入康德之 义 ,由此才能对何为 更值得过的生活 这一问题给出可行的答案:。于是,本来泾渭分明的功利主义与义务论、经济理性与道义论理性,需要一定程度上的融合。至少,经济理性需要道义理性的指引。四、结束语: 两种理性的对接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使得多种研究方式方法和范式可与经济理性理论相衔接,进而加强了经济理性理论的解释力与讲服力。在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原有框架内,利益通约性和利他行为很难得到令人信服的解释,但对脑区活动多巴胺系统的探寻求索使得上述两个问题得到进一步的阐释,古典经济学理论因此更为饱满厚实。固然认知神经科学并没有彻底地解决上述问题,但至少让这两个问题从 黑箱 状态转向 灰箱 状态。 但是,即使认知科学的发展使得古典经济学的经济理性理论更为圆融和具有解释力,但对于该学派的学者来讲,他们 猜中了开始 ( 人们的行为是符合经济理性的) ,却 猜不中结尾 。由于他们无法在原有的理论框架内有效预测人们的行为,同时又缺乏足够的认知神经科学训练和知识用于预测。而且即使能够预测,也无法在原有的理论框架内对 值得过的生活 提供具有讲服力和可接受性的指引。认知科学知识的发展,为两种直接冲突的理性论提供了沟通和汇通的时机与空间,甚至为整合这两种理论提供了可能性。当然,假如讲要以康德理性驯化和引导经济理性,那么两者进行对接的时候,应怎样界定康德 使人成为人 ,与人本身不可分割的理性的内涵与范围,它是不可触犯的底线性的资格还是罗尔斯基本物品那样列举式的权利等问题,都有待于更进一步的考虑。 注释: 1Mitch Harden,Chimps Don t ead Kant,2006,20200506 2亚当 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下卷) ,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3 年,第 27 页。 3康德: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 47 页。 4Margaret Canovan, The UnBenthamite Utilitarianism of Joseph Priestley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1984) ,vol 45,p 441 5阿马蒂亚 森: (伦理学与经济学,王宇、王文玉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0 年,第 1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