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归因风格的视角探析当代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就业指导论文.docx
从归因风格的视角探析当代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就业指导论文内容摘要:90后大学生的归因风格与求职行为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文章以712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采用多维度 多归因因果量表和大学生求职行为问卷, 讨论大学生归因风格与求职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 大学生在归因风格上偏向采用内归因, 归因风格对求职行为有正向的预测作用。 本文关键词语:90后大学生; 归因风格; 求职行为; 一、问题提出 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到达795万, 毕业生就业总量再创历史新高, 就业形势愈发严峻。不可否认, 当下的就业形势是造成90后大学生择业难的 罪魁祸首 , 但90后大学生的归因风格可能是求职窘境的 幕后推手 。归因风格是指由于人的个体差异而引起的、在经常进行的不同条件下的归因活动所表现出的不同的个体归因倾向1。研究表示清楚, 归因方式将对大学生的就业预期、认知、动机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2。李占江 (2001) 等人的研究发现, 青少年对负性事件发生的原因作稳定和整体的归因者, 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抑郁、焦虑和强迫异常感觉和状态;外归因倾向的学生比内倾向的学生缺乏自信心, 焦虑水平更高层次3。而国内关于归因风格和求职行为的研究并不多见。 怎样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不仅仅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 也是学者们研究的热门。但在进行 就业难 问题分析时, 研究者们喜欢将矛头指向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制问题, 习惯性地忽略现代大学生的本身原因和其求职行为本身能否存在着问题。研究在国内外研究基础上, 采用问卷调查法, 讨论90后大学生归因风格和求职行为的关系, 从归因风格的视角提高现代大学生的职业决策水平, 为现代大学生成功就业提供科学指导。 二、研究方式方法 (一) 被试 选取广州大学城各高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发放问卷800份, 回收问卷789份, 华而不实有效问卷712份, 有效率为90.24%。被试的基本情况为:大一149 (20.93%) 人, 大二201 (28.23%) 人, 大三178 (25%) 人, 大四184 (25.84%) 人;男生311 (43.68%) 人, 女生401 (56.32%) 人;理科生199 (27.95%) 人, 工科生216 (30.34%) 人, 文科生297 (41.71%) 人;农村生源332 (46.63%) 人, 城镇生源380 (53.37%) 人;学生254 (32.67) 人。所有被试均自愿参加调查, 调查结束后, 赠送精致华美礼品一份。 (二) 工具 1. 多维度 多归因因果量表 (MMCS) 。 多维度 多归因因果量表是由Lefeourt等人1979年编制的。该量表分为学业成就归因和人际交往归因2个分量表, 总共有48个条目, 华而不实, 24个牵涉学业成就, 24个牵涉人际关系。该量表经过条目分析和内部一致性检测, 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9;能力、努力、情境和运气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570、0.692、0.633和0.701。 2. 大学生求职行为问卷。 Kanfer (2001) 以为求职行为作为一种目的指向行为, 能够在求职强度、自主求职、持续时间、求职频率、关系求职五个维度上进行测量, 个体求职行为的频率和努力程度可通过求职频率和求职强度来测量。根据Kanfer关于求职行为维度的划分, 编制大学生求职行为问卷, 共30个项目。采用AMOS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5个因子的构造在样本二上拟合良好 (NNFI=0.968, CFI=0.975) 。大学生求职行为问卷Cronbach 系数为0.826, 求职强度、自主求职、持续时间、求职频率、关系求职的Cronbach 系数分别为0.791、0.762、0.683、0.650、0.675。 (三) 测验流程 将个人基本资料调查表和两份问卷装订成册, 借用在教室里正常上课时间或自习时间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方法进行测验。测试前由主试宣读统一的指导语和注意事项, 在确认被试理解施测要求后开场施测。测试时间为20分钟, 要求被试匿名做答, 问卷完成后当场收回。 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录入与统计分析。 三、结果 (一) 90后大学生归因风格的人口统计学比拟 t检验结果发现, 大学生在归因风格总分、运气和情境上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 (t总分=4.323, p .001;t运气=2.542, p t情境=3.112, p ) , 且男生得分高于女生;大学生在能力、运气、情境归因上存在显着的城乡生源地异 (t能力=2.705, p t运气=3.661, p .001;t情境=3.515, p .001;) , 城镇大学生的得分显着高于农村的大学生;而能否是学生的大学生其归因风格差异不显着;对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归因风格进行方差分析发现, 大学生在运气、情境和归因风格总分上存在学科差异 (F (2, 712) =3.862, p F (2, 712) =7.328, p F (2, 712) =4.237, p .05) 。进一步进行多重比拟发现, 文科大学生在归因风格总分、运气维度上与理工科学生差异显着 (M总理-文=3.49, p M总工-文=4.83, p M运气理-文=2.43, p M运气工-文=2.48, p .05) ;在归因风格的情境维度, 理科学生显着低于工科学生 (M情境理-工=-2.35, p .05) 。 (二) 90后大学生求职行为在人口统计学上的比拟 对大学生求职行为的各个维度和总分在性别、学生、生源地方面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 求职频率在能否学生和生源地上存在差异 (t=2.998, p t=2.152, p .05) , 学生和农村学生的求职频率更低;其他维度方面差异不显着;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求职行为进行方差分析, 发现大学生在求职强度、自主求职、持续时间、求职频率、关系求职和求职行为的总分上存在显着的年级差异 (F强度=4.727, p F自主=2.865, p F时间=3.036, p F频率=13.842, p .001;F关系=3.213, p F总分=4.611, p .01) ;进一步对不同年级的求职行为进行多重比拟发现, 大学生的求职行为随年级升高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求职强度、自主求职、求职频率和求职行为总分上大四的平均水平显着高于大一;在求职强度、自主求职、持续时间、求职频率、关系求职和求职行为总分上大四显着高于大二;在求职强度、求职频率和求职行为总分上大四显着高于大三。大一、大二、大三在求职行为的各个维度上差异不显着。 (三) 90后大学生归因风格和求职行为的关系 相关分析发现, 大学生归因风格总分和求职行总分为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 (r=.117, p ) 。能力和自主求职、关系求职呈显着的负相关 (r=-.114, p r=-.194, p .05) ;努力和持续时间成显着的负相关 (r=-.147, p .05) ;运气和自主求职、关系求职呈显着的负相关 (r=-.127, p r=-.172, p .05) , 但与求职强度呈显着的正相关 (r=.140, p .05) ;情境和求职强度呈显着的正相关 (r=.171, p .05) ;归因总分和求职强度、持续时间、求职行为的总分呈显着的正相关 (r=.196, p r=.123, p r=.117, p .05) 。以归因风格为自变量, 对求职行为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 结果发现, 能力对关系求职起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 (R=.38, F=12.734, p .05) ;努力对持续时间起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 (R=.22, F=7.24, p .05) ;运气对自主求职起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 (R=.13, F=5.383, p .05) ;情境维度对求职强度起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 (R=.53, F=9.04, p .05) ;归因风格的总得分对求职行为的总分起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 (R=.14, F=4.51, p .05) 。 四、讨论与分析 (一) 90后大学生归因风格的特点以及其影响因素 从整体上看, 90后大学生偏于内归因, 倾向于 努力 与否的内部归因风格。这与答会明 (2000) 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同时, 该结果也验证了罗特、劳伦斯等人的基本观点, 即大学生的内控倾向高于外控倾向。大学生归因风格存在在性别差异, 男生的得分高于女生的得分, 讲明与男大学生相比, 女大学生在归因风格上更偏向于内归因。即在获得成功或失败时, 女大学生更多的将其归因于自个能力、努力等内在稳定性因素。这与王同军 (2007) 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其原因可能是 重男轻女 思想和求职性别歧视的现象导致的。因女生在求职经过中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所以她们也就把成功更多地归因于自个的能力、努力, 而失利时也会归因于内在、控制性的因素。工科的学生更偏向于外归因, 文科的学生更偏向于内归因。这与张学军 (2002) 的研究结果不一致。造成研究结果存在差异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 一是张学军以自编的归因风格问卷为测试工具, 工具的信效度值得商榷与验证;二是大学生不同专业学习对其归因风格会产生影响, 甚至会影响到思维方式, 理科专业的更强调从客观和量化的角度去解释问题, 而文科学生则多是从主观能动性和非量化的角度来解释。因而在对成功或失败归因时, 文科学生倾向于归由于是内在的能力、努力造成了成功和失败。 (二) 90后大学生求职行为的特点以及其影响因素 90后大学生求职行为仅在年级上存在差异, 在其别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差异不显着。这与王同军 (2007) 的研究结果不一致。王同军以为大学生在总的求职行为方面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 女生的求职行为得分高于男生。造成两个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由于10年前单位招聘经过中存在较多的性别歧视现象, 整个社会的用人观念和法律意识在不断加强, 男女大学生在求职中的性别因素逐步缩小, 因而90后大学生的求职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结果显示, 年级这个人口统计学变量对求职行为的差异影响主要来源于四年级的学生。也就是讲, 与低年级学生相比, 高年级学生面临的求职行为更多, 在求职经过中会付出更多努力。四年级大学生的求职行为总分高于低年级大学生, 讲明有学习和求职经历对求职行为影响很大, 大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求职经历, 能更清楚地理解就业压力并因本身经历感遭到的压力对求职付出更多努力。 (三) 90后大学生归因风格与求职行为的关系 归因风格是大学生求职行为的影响因素之一。大学生的归因风格得分越高, 其求职的强度和努力程度就越高;能力与关系求职呈显着的负相关相关, 讲明能力越强的学生在获得一份工作时利用人际关系的可能性较小;运气与自主求职、关系求职呈显着的负相关, 这讲明把成功和失败归因于运气的大学生, 他们既不会主动地去找工作也不会利用人际关系而获得工作;归因总分与求职强度、持续时间呈显着的正相关, 即习惯把成功和失败归因于外部不稳定因素的大学生在求职经过中更为努力而且坚持的时间也较长。求职行为的总分越高讲明该生在求职经过中表现得越好, 该生在求职经过中会相对努力。归因总分越高的学生其归因风格更偏向外归因, 他们会把挫折和失败看成是自个的运气不好或者是当时处于不利的位置, 容易产生一种比拟乐观的心态, 在其心态的驱使下使得他们更容易放得下求职中的失败和挫折。 归因风格影响大学生求职行为, 主要表如今求职强度、自主求职、持续时间、关系求职等方面。能力对关系求职起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 即把成功和失败归因于能力这种内在因素的大学生在求职经过中偏向于依靠自个的能力而较少地利用人际关系;努力对持续时间起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 即把成功和失败归因于努力这种内在因素的大学生在求职经过中持续的时间会比拟长;运气对自主求职起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 即把成功和失败归因于运气这种外在因素的大学生在求职经过中不会完全的依靠自个获得工作, 由于他们相信好运会降临;情境对求职强度起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 把成功和失败归因于外在因素的大学生在求职经过中的会比拟努力, 会倾向于把挫折和失败看成是自个的运气不好或者是当时处于不利的位置, 因而这类学生会拥有一种比拟乐观的心态, 容易接受求职中的失败和挫折。 五、结束语 求职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归因风格仅仅是影响大学生求职行为的因素之一。将来除了开展内因 (态度、动机、人格等) 和外因 (经济压力、社会支持、就业时机等) 对求职行为影响的调查研究, 更要进行大学生求职行为的干涉实验研究, 从个体发展角度提高现代大学生的职业决策水平, 树立科学合理的地归因风格, 既是缓解当下我们国家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措施, 也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以下为参考文献 1刘永芳.归因理论及其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8:2-3, 220-221, 76-77. 2任艳.归因风格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其培养J.经济研究导刊, 2018 (5) :73-74. 3李占江.青少年归因风格及其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1, 15 (1) :6-8. 4余乐, 糜莉, 姜宗庆.论职业指导与大学生就业J.高教学刊, 2021 (02) :32-33. 5李旭红.高校学生求职压力下的教育心理学探析J.高教学刊, 2021 (09) :233-234. 6牛家丛.试论当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力内涵与提升策略J.高教学刊, 2021 (14) :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