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会条件下的教育发展策略,现代教育技术论文.docx
-
资源ID:71023417
资源大小:21.30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3.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信息社会条件下的教育发展策略,现代教育技术论文.docx
信息社会条件下的教育发展策略,现代教育技术论文从农业社会到信息社会,人类历史上有过很多革命性的科学技术,但能够直接应用于教育领域的却不是很多,而信息传播技术则是自印刷术发明以来对教育最具革命性影响的技术。信息传播技术促使传统教育发生彻底的转变,从教育思想和观念、形式和方式方法、目的和内容、学习习惯各方面都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并与教育本身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交融,互为补充,完成了从传统教育到当代教育、从实体教育向网络信息教育的重大转变。 1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技术是一种运用当代教育理论和当代信息技术,对教与学的经过进行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进而到达优化教学目的的理论与实践。从最早的音频、视频技术等电化教育手段,到以广播电视和卫星为主体的远程教育形式,再到依托现代信息网络通信技术的网络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育技术乃至教育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十分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当代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深切进入到了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并与教育教学的全经过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构成了与当代信息技术须臾不可分离的当代教育技术。 1 当代信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教育教学形式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也不再局限于特定的时间段,甚至也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师资气力,实现了在更大范围内的教育资源分享。不管学生和教师身处何地,只要有网络,就能够有偿甚至无偿利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到达互通有无、开阔视野的目的。而网络教学、远程教育更是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全球化教育严密地联络起来,对于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终身教育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2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教育教学形式。 依托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老师能够在课堂上演示过去和将来、微观和宏观以及其他很多无法用语言来直接描绘叙述的知识信息,在确定的时间内给学生教授更多更直观更有激发力和想象力的的知识,进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加强学生的接受能力,加深其记忆力。十分是多种当代教学信息媒体的引进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使教学由抽象到直观,有利于学生观察认识能力的培养。教学信息量的增加及快速、准确的传递、接收与利用,使原有的记忆式、照相式的学习变为 检索式 、 归纳式 的学习。也就是讲,学生不需对所有知识死记硬背,只需知道在那里能够找到所需的知识,并且学会选择、分析、利用和创新,进而极大地拓展了学习内容和方式,给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能够更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3随着大数据、云存储技术的发展,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信息量的激增和海量存储技术的发展使教育教学手段、组织形式、管理经过呈现出信息处理数字化、储存光盘网络化、传输高速化以及教学智能化、学习资源系列化、管理当代化等特征,也为新的依托于信息网络的各种教育形式奠定了基础,使教育教学的发展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状况,产生了与信息技术相伴生的新的学习环境和教学组织形式。必然带来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方法等教学经过的全方位改革。 4信息网络的开放性带来了教育教学观念的宏大转变,使得教育教学观念、形式和组织形式摆脱了学校 围墙 的束缚,从封闭走向开放。而学生在整个学习经过中,通过利用当代信息网络技术进行学习、探寻求索、研究,使其学会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教学材料知识,还有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研究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从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和中心,加强了其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由其带来的开放性的信息社会环境,使得当代教育的思想观念从一次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从精英教育向群众教育转变,从以老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整个教育变得更具开放性和包涵性。 2 信息社会条件下的教育发展策略 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信息社会的到来,其影响已经普遍达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信息社会里,教育概念不再局限于学校教育,而是扩展到人的一生,计算机网络可使知识资源人人分享,教育时机愈加平等,这就对当代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只要充分了解和把握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多方面多层次影响,才能很好地研究和把握信息社会条件下的教育发展策略。 2.1 以终身教育为目的,实现教育的全民性 终身教育的提出始于上世纪 60 年代,其主旨是要建立一个学习化的社会,使每一个个体都能够终其一生接受连续性的教育,能够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能够灵敏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进而求打破现行教育制度中的一切已有界线,使人的一生成为受教育的一生,使整个社会成为 教育社会 .提倡终身教育,不仅着眼于个体教育的全经过,也突出了教育的全民性。教育的全民性是指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在信息社会里,终身教育的观念把教育的可能性扩展到了所有社会单位及个人,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是为教育的全民性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能够讲,在将来社会中人人都将享有平等的教育权,人人都将找到合适自个的教育,教育的全民性从更高层次层次上得以实现。 实现教育的全民性,就是要使教育在时间上扩展到人的一生,在空间上扩展到全社会。这就意味着信息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应该能随时随地接受教育,进行学习,也就要求整个社会承当起教育的职能,将教育贯穿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个体成长的全经过。因而,信息社会环境下,教育的功能和形式都应该发生革命性的的转变,着眼于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将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各种形式的教育结合起来,使教育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无所不能,整个社会成为学习型社会。 2.2 大力发展网络教育,建立学习化社会 新世纪以来,光纤通讯、交互技术与多媒体技术造就了信息高速公路的大发展,也把网络发展推向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据第 3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20 年 12 月,我们国家网民规模达6.49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 47.9%;手机网民规模达 5.57亿,较 2020 年底增加 5672 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 2020 年的 81.0%提升至 85.8%.人们对待互联网的态度更趋于积极、开放。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开展网络教育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大趋势。 网络教育是当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后产生的新概念,即利用当代信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的教育。网络教育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和手段,也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除了传统的教育机构所开展的网络教育,各种电子博物馆和数字图书馆也已经成为网络教育的核心机构,而后者的开放存取特性使得个体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能够比拟容易地利用网络上的知识信息资源。人们能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形式,自主利用学习时间和空间,自主组织学习讨论活动,不断更新和补充知识信息,以适应和知足工作方式的变革和生活层次变迁的需要。 这就要求社会和教育机构充分利用和挖掘网络教育的特性和功能。一方面,要转变网络教育的观念和形式,不能简单地以为,网络教育就是通过网络开展教育教学,只是将实体教育搬到网络之上,而是要将之建立在使受教育者最大限度地发挥在学习上的自主性、自由开展知识活动、得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这个目的之上,使更多人能够更容易地接受教育,获得知识智慧。另一方面,网络教育不是知识的堆积,也不是知识信息的简单检索,而需要更强大的技术、智慧支持。这就要求在发展网络教育的经过中,将更多精神放在知识的智能组织和加工上,知足知识与人之间全方位、全真的沟通需要,使网络教育上升到知识教育,其最终目的就是建立学习化社会。 所谓学习化社会,能够理解为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组织包括家庭和公民生活密切交织的经过。在学习化社会中,每个个体都能够在任何情况下自由地获得学习、训练和培养自个的各种手段,学会自我实现,学会将自个置于社会最合适的位置。进而使教育的终生性和社会性严密结合,使教育扩展到人的一生、扩展到整个社会,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基本需要。 建立学习化社会,一是要加强教育观念、制度的创新与教育对象、环境的扩展。要打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严格界线,使教育成为一种高度自觉、自主自动的学习,使教育成为纵贯人生发展创新各阶段、横跨全球各领域的知识创新教育体系。二是要推动学校教育的社会化和全球化。在将来的学习化社会中,面对日益先进的学习技术和无孔不入的传播渠道,传统封闭式的学习教育方式已根本无法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为了培育出适应社会生活的人才,就要实现学校教育的社会化,使学校面向社会,而且还要倡导全社会办教育,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三是要推动社会的教育化。学习化社会也是知识社会,社会上的每一个人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接受教育,同时,社会上的每个单位、机构、部门也都要承当起教育职能,实现教育职责的普及化。这华而不实,网络教育要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要将教育的触角延伸到受教育的弱势区域和脆弱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教育。 2.3 积极开展信息教育,提高公众信息素养 在信息社会环境下,不管是学校教育、网络教育还是社会化教育,都需要将教育建立在信息网络技术和当代通信技术基础之上,充分挖掘和利用信息技术及网络信息资源。这就要求加强信息教育,加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信息意识,使他们把握信息知识和信息处理技术,才能够将教育和教学信息转换成受教育者易于接受的形式,提高教育效率和教育质量,完成教学目的。开展信息教育,一方面能够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促进教育教学内容和手段的信息化,紧跟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和当代化。另一方面能够高效率传递教育信息,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帮助老师控制教育经过和目的,提高教育管理的速度和效率,培养出符合信息社会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 3 结束语 信息教育的内容应集中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多媒体信息技术、信息高速公路信息技术、远程教育信息技术等几个主要方面,着眼点应放在提高公众的信息素养上。当前,关于衡量信息素养的标准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一是能否决定信息需求的范围,二是能否有效获取需要的信息,三是能否对获得的信息作出评价,四是能否将获取的信息转化为内在的知识,五是能否利用获得的信息到达自个的目的,六是能否合理合法地获取信息。要到达这些标准,除了统一认识,还必须采取丰富多样的、有针对性的信息教育形式,从课中教育到课外教育,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建立一套完好的信息教育课程和评价体系,提高全社会公众的信息素养。 以下为参考文献: 1 张慧静。谈信息技术对当代教育的影响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33:134-136. 2 马斌。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高校的转型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2012:20-22. 3 李丽娟。美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及启示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206:130-133. 4 温勤能。信息时代后的网络教育发展与学习化社会J.理论导刊,20026:48-50. 5 郑义寅,等。我们国家全民终身教育立法的社会视野J.教育与职业,20089:37-39. 6 刘磊,等。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考虑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12:8-10. 7 石韵。浅谈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J.当代交际,20205:24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