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汉日同形异义词分析,比较语言学论文.docx
-
资源ID:71023430
资源大小:22.99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汉日同形异义词分析,比较语言学论文.docx
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汉日同形异义词分析,比较语言学论文中日两国文化沟通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随着中国汉字的传入,日本出现了表记文字。在时间的长河中,两国语言在日本融汇发展,出现了很多的同形词,能够讲这些同形词有很大一部分是同形同义的。但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有些同形词的含义发生了深奥玄妙的变化,甚至产生了全然不同的新词义,这就是所谓的 同形异义词 。为了具体了解汉日同形异义词之间的联络和互相影响,本文选取了六组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汉日同形异义词,详细分析其词义异同,深切进入了解其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勾当/勾当( ) 汉语: ( 1) 主管,料理。例: 事无大小,士彦一委仲举,推求勾当,丝发无遗,于军用甚有助焉。( (北史 叙传)( 2) 职衔名,指主管办理某种公务的官员。例: 又以解潜为制置副使代姚古,以折彦质为河东勾当公事,与潜治兵于隆德府。( 宋 李纲(靖康传信录卷三)( 3) 本领,能耐。例: 刚刚爹见的两个妖精,伸眉竖眼,我多大点勾当,张跟斗,打的出他两个手掌去吗? ( 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九十一回)( 4) 事情。例: 张石庆曰: 吾者久困淹滞,作为庶民,故来谒舅舅寻些小勾当。舅舅若何? ( (前汉书平话卷下)日语: ( 1) 事务担当処理、人。( 主管处理某项事务及处理该事务的人。)( 2) 平安时代、大蔵省诸官司摂関家侍所置事务职员。( 平安时代在摄关门第等国家机构工作的人。)( 3) 诸大寺别当下寺务僧。( 在各寺庙长官下面处理事务的僧人。)( 4) 盲人官名、検校下、座头上位。( 盲人的官职名,在座头之上,检校之下。)( 5) 勾当内侍略。( 勾当内侍的省略语。) 勾当 一词本义是 主管,料理 的意思,后又引申为职衔名,指主管办理某种公务的官员,宋朝时代称各路属官为勾当公事。除此之外,古代汉语中 勾当 在表示 事情 这个意思的时候,不含贬义,是一个中性词。在(当代汉语词典中明确指出, 勾当 指事情,今多指坏事情。在历史的长流中, 勾当 这个词的情感色彩已经发生了变化。从上文词义比照能够发现,早期 勾当 这个词传入日本,吸收了汉语中 主管,料理 的意义,后引申为官衔名,并从此固定下来沿用至今。但平安时代停止派遣遣唐使,使得中日沟通明显变少, 勾当 这个词就停留在原来的词义上,而在汉语中,它却在不断变化发展,产生了新词义,甚至情感色彩也发生了变化。这样就构成 勾当 这个词汉日语中的词义差异不同。 二、觉悟/覚悟( ) 汉语: ( 1) 觉悟。例: 不觉悟,不知苦,迷惑失指易上下。( (荀子 成相)( 2) 自觉悔悟。例: 太后昼夜涕泣,幸大王自改,而大王终不觉悟。 ( (史记 韩长孺列传)( 3) 启发,开导。例: 王若不得志于齐,而以觉悟王心,而吴国犹世。 ( (国语 吴语)( 4) fo教语,谓领悟fo教的真理。例: 若深体三界为长夜之宅,有生为大梦之主,则思觉悟之道,何贵于形骸。( 南朝宋 谢镇之(与顾道士书)日语: ( 1) 良予测、心决。( 预测发生不好的事情,横下心来。) 例: 何事私覚悟决。( 不管发生什么事,我已经铁了心。)( 2) 谛。断念。( 死心了。) 例: 、覚悟。( 知道不行了,只好死心了。)( 3) 仏悟开。( fo教用语,领悟fo教真理。)梳理 觉悟 一词的词义及用法,能够发现,在汉语中大致有三方面,一是由本义 觉悟 引申产生的 自觉悔悟 、 启发,开导 等词义; 二是fo教用语,表示 领悟fo教真理 的意思; 三是近当代才产生的新词义,表示对政治有所认识。 据调查,日语中 覚悟 一词最早出如今平安时代( 公元 794 1192) 末期的(梁尘秘抄中,表示 从生死轮回的迷惑中领悟 ,为fo教用语,我们能够推断 觉悟 一词最早是作为fo教用语传入日本的。我们调查 觉悟 在(荀子中已经出现,我们撇开短语与双音词的讨论,汉语中的 觉悟 要早于日语约 1400 年,日语中的 覚悟 系借用汉语是完全能够确定的。江户时代( 公元 1603 1867) 之后, 覚悟 的用法得到引申,从汉语中 觉悟 的词义引申出 精神准备 之义。 进入明治时代( 公元 1868 1912) , 覚悟 大多表示 精神准备 、 放弃 、 决心 的词义,其他词义逐步消失。 三、勉强/勉强( ) 汉语: ( 1) 尽力而为。例: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礼记 中庸)( 2) 心中不愿而强为之。例: 不相酬答,则犯教伤义,欲自勉强,则不能久,四不堪也。( 三国 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3) 能力缺乏而强为之。例: 身危适他州,勉强终劳苦。( 唐 杜甫(法镜寺)( 4) 牵强,理由不充足。例: 你们两个的话,都讲的勉强,毕竟尽先的是。( 清 李渔(巧团聚 争购)( 5) 将就,凑活。例: 据小弟看来,不但第三名不堪附骥,连那第二个女子也还是勉强续貂。( 清 李渔(慎鸾交 目许)( 6) 使人去做他不愿做的事。例: 焦克礼见萧长春没有留下来的意思,也不好再勉强。( 浩然(艳阳天第六十七章)日语: ( 1) 学业仕事努。特学校各教科、実用的知识、技术习覚。( 在学业和工作上努力,特指学习学校的知识技能。) 例: 勉强留学。( 为学小提琴去法国留学。)( 2) 将来役経験。( 为了将来积累经历体验。)例: 旅出多人会大変勉强。 ( 出门旅行与诸多的人交往是很好的学习。)( 3) 商品安売。( 商品减价售卖。) 例: 勉强。( 不能再便宜一点吗?)从以上的解释来看, 勉强 的词义比拟丰富,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词义的不断变化,在当代汉语中 尽力而为 、 心中不愿而强为之 、 能力缺乏而强为之 这三个意思已经逐步消失了。比拟中日两国的 勉强 一词,解释完全不一样,这是由于历史的发展造成词义的变化。日语中 勉强 一词最早出如今江户时期,意思是 努力完成困难的事情 。江户后期引申为 没办法,不得已而为之 的新义项。到了明治时期, 勉强 的主流词义变为 努力 ,并被广泛地使用在 事业 学业 商业 等领域。 此时,提倡向西方学习,追求西方文明,教育制度得到发展,平民老百姓对教育的关注度也大大提高。 努力 的宾语开场向 学业 转变。至此, 勉强 开场演变成今日的 学习 之义。在语言的发展经过中,汉语强调的是 强( 强迫) 的词义,而日语强调的是 勉( 勤勉) 的词义,所以构成如今词义的对立。汉语中的 勉强 最早出如今(礼记中,早于日语约 1800 年,作为双音词的出现也不晚于三国,日语借用汉语是能够肯定的。 四、事情/事情( ) 汉语: ( 1) 事物的真相,实情。例: 公孙衍谓义渠君曰: 道远,臣不得复过矣,请谒事情。 ( (战国策 秦策二)( 2) 事理人情。例: 朕承先帝盛绪,涉道未深,不明事情,是以阴阳错缪 咎在朕躬。( (汉纪 成帝纪一)( 3) 人类生活中的一切活动和所碰到的一切社会现象。 例: 陈列事情,昭然可见也。( 南朝 梁刘勰(文心雕龙 书记)( 4) 工作,职业。例: 偏偏我又害了一身大病,把事情也丢啦,如今是闲住着。( 洪深(贫民惨剧第一幕)( 5) 事故,错误过失。例: 后来出了事情,自个也厌倦了那种生活。( 安妮宝贝(彼岸花)日语: ( 1) 物事状态。( 事情的状态、情况。) 例: 事情话。( 把当时的情形都讲出来。)( 2) 十分訳、理由。( 十分的原因、理由。) 例: 得事情明日欠席。( 由于不得已的原因明天不能出席。)可见在汉语中, 事情 这个词的使用范围是比拟广的,我们注意到,汉语中( 1) ( 2) 两个义项,在当代汉语中很少使用。我们发现汉语中表示 事物的真相,实情 的意思,与日语 事物的状态,情况 之意有相通之处。后来汉语 事情 的词义有所变化,产生了 人类生活中的一切活动和所碰到的一切社会现象 、 工作,职业 这些新词义,至于 事故、错误过失 一义项产生的就更晚了。 总之,汉语 事情 的本义是 事物的真相,实情 ,后来在中国国内发展演变了,不过,当代日语 事情 里还保存着它的本义,又增加了一些新词义。这就是汉日 事情 之间词义发生差异的原因。 五、无论/无论( ) 汉语: ( 1) 不必讲,且不讲。例: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晋 陶潜(桃花源记)( 2) 连词。不管,不管,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一样。 例: 游人杜陵北,送客汉川东,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 ( 隋 尹式(别宋常侍)( 3) 犹不止,岂止。例: 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 ( 清 侯方域(马伶传)( 4) 不追查。例: 格杀无论( 格杀勿论) 。 日语: ( 1) 言。( 当然、不用讲。) 例: 仆无论賛成。( 我当然赞成了。)汉语( 1) 中 无论 应该还是词组,复音词到隋代才出现,引申出 不管,不管 的意思,作为连词使用。再后来,又引申出其他一些词义。但是在当代汉语中, 无论 作为连词的义项被保存下来,其他词义逐步消失。当代汉语 无论 相当于日语的 的意思,但当代日语 无论 却没有这个意思,它仅仅保存了古代汉语传入日本时的本义 不用讲 。汉语的 无论 经历了从偏正词组虚化为连词的经过,词义也发生了一些改变,而日语 无论 的词义保存了其本义没有发生变化,于是构成了该组汉日同形异义词。 六、约束/约束( ) 汉语: ( 1) 缠缚,束缚。例: 约束不以纆索。( (庄子 骈拇)( 2) 限制,管束。例: 矫称蜂出 誓盟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 (史记 六国年表序)( 3) 规章,法令。例: 约束信,号令明。( (文子 上义)日语: ( 1) 当事者间决。、决。 ( 当事人之间的约定及约定好的事情。) 例: 再会约束友别。( 约定再次见面后就与朋友分手了。)( 2) 社会、団体等间决。( 在社会、团体间事先规定好的事情。) 例: 领土问题棚上约束、両国外相会谈。( 在事先规定了不牵涉领土问题的基础上,两国外长开场了会谈。)( 3) 生前定运命。( 出生之前就注定的缘分。) 例: 前世约束。( 前世注定的缘分。)由词义解释能够看出,汉语中的 约束 是与 放纵 相对立的,不管是它 束缚 , 限制 的本义,还是后来引申出的能够构成限制作用的 规章,法令 。除此之外,在古代汉语中, 约束 有表示 信约,盟约 的意思。 从外表上看,当代汉语 约束 与当代日语 约束 分别有各自的用法,且释义各不一样,但是能够看出有部分是从古代汉语 信约 词义引申而来的。能够推断,日语在接受 约束 这个词的时候,部分吸收了 信约 的词义,在这里基础上那个进行引申,没有收纳 束缚,限制 的词义,再加上 汉语不断变化发展,本来古代汉语中表示 信约,盟约 的词义在当代汉语中已经消失,由此造成了这组同形异义词的产生。 【参 考 文 献 】 1杨琼 汉日语 觉悟 的词汇史比拟J 教育教学论坛,2020( 6) 2朱绪芹 对中日同形异义语 勉强 的考察J 科技信息,2018( 11) 3佐藤芳之 日汉同形异义词研究D 北京大学,2018 4王静 汉语 约束 与日语 约束 J 当代语文,202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