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护理小儿水肿的心得,中医护理论文.docx
-
资源ID:71025411
资源大小:21.19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中医辨证护理小儿水肿的心得,中医护理论文.docx
中医辨证护理小儿水肿的心得,中医护理论文小儿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面目、四肢甚至全身浮肿、小便缺少的一种常见病证。多因外感风热或湿热之邪,导致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湿溢于肌肤所致,以肌肤浮肿及小便短小为主要临床表现。根据其病理性质的不同,临床上能够分为阳水和阴水。阳水多见于西医学急性肾小球肾炎,阴水多见于西医学肾病综合征。小儿水肿好发于27岁的儿童1.阳水发病较急,若治疗及时,调护得当,易于康复,预后一般良好;阴水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容易反复发作,拖延难愈。2018年1月-2018年12月我科共收治46例水肿患儿,通过临床实践发现采用中医辨证护理水肿对其转归和愈后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并收到较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次临床观察以46例水肿患儿做为护理对象,华而不实男22例,女18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12岁,平均7.5 2.8岁;初次发病28例,其余为非初次发病。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水肿的诊断标准并参照(中医儿科学教学资料进行中医辨证分型2.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住院病室要求阳光充足,冷暖适宜,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定时通风,并保持相对平静。室温保持在1822 ,湿度保持在50%60%.多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十分是水肿明显的患儿卧床时间应适当延长。对于头面水肿明显者可取半卧位,而对于下肢水肿明显者可适当抬高患肢,以缓解水肿加重。定期测量血压、体重、腹围。记录24 h尿量,水肿明显时应记录24 h出入水量。 2.2 皮肤护理 肾病综合征患儿高度水肿时皮肤变薄,张力增加,血液循环缺乏,容易擦破而导致继发感染或发生褥疮,因而,要十分注意皮肤清洁及避免皮肤受压过久。患儿衣服宜柔软、宽松。内衣为全棉织品,勤洗勤换,床铺要保持清洁枯燥,平整无皱褶;定期修剪患儿指甲,防止抓伤皮肤引起污染,鼓励患儿经常更换卧位,预防褥疮发生。为患儿翻身时动作轻柔,避免拖、拉、拽,防止皮肤擦伤。会阴部的皮肤应每日清洗,预防破损。男性患儿易并发阴囊水肿,应绝对卧床休息,用棉垫或棉质毛巾托起阴囊,折叠大小应以阴囊水肿大小为准,高度以患儿舒适无下坠感为宜。用滑石粉或爽身粉轻涂阴囊及大腿近阴囊处,以免擦伤皮肤,并保持局部皮肤清洁枯燥3.对皮肤破溃感染的患儿,护理动作应轻柔,以减少疼痛。 2.3 预防感染 由于组织水肿导致局部循环障碍,以及血浆蛋白低下,应用免疫抑制剂、皮质激素,极易继发感染。水肿患儿合并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最常见,因而,预防感染至关重要,详细措施是:床单应保持清洁卫生。病房地面、桌面每日用1% 消佳净擦拭2次,紫外线空气消毒1次4.交待患儿及家长不要互串病房,避免穿插感染。严格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加强临床观察,做好生命体征、临床实验检查项目的监测,观察并及早发现感染前兆,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每次饭后和睡前都要用淡盐水或金银花、甘草液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去除口腔内食物残渣,预防口腔炎症。 2.4 饮食护理 饮食疗法在小儿消肿治疗经过中起到重要作用。在临床上简便易行,且行之有效。饮食护理在儿科尤其重要,由于小儿口服中药较成人困难,且依从性偏低,很多有效的药物不能通过正常的治疗途径发挥作用,假如采用饮食疗法不但能够起到较好疗效,而且易于被患儿接受。饮食护理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本病的转归和预后。小儿水肿根据其病理性质能够分为阴水与阳水。临床上要根据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和食物的寒热温凉,并综合辨病、辨证来指导病人的饮食5. 阳水患儿一般起病急、病程短,多属表证、实证、热证,因而,饮食中应忌盐及腌制品、海鲜、鸡肉等,以及辣椒、大蒜等辛辣之品。风邪在表示清楚显者可用新鲜荠菜做成汤或粥给患儿喝。起到解表利尿的作用。对于湿热在表示清楚显的患儿能够选用赤小豆与粳米同煮成粥,参加少许白糖食用。同时用冬瓜做成冬瓜汤,每日频饮,效果更佳。起到清热利湿消肿的作用。 阴水患儿常缓慢起病,病程较长,水肿下面肢明显,多属里证、虚证、寒证。因而,此类患儿的饮食中不必过分限制盐分的摄入,应鼓励患儿多进食具有补益脾肾、温阳利水作用的食物。同时应补充每日所需的蛋白质,以优质蛋白为主,如奶、蛋类、鱼、禽肉类,以加强患儿的抗病能力。肺脾两虚者,能够选用具有健脾利湿作用的薏苡仁做成粥来食用。对于脾肾两虚者,病程较长,往往需要食用血肉有情之品以补之。如用羊肾切成细小块,参加陈皮、砂仁后同煮,用煮的水来熬粥。可以以用黑豆纳入鲤鱼肚中,煮至鱼烂豆熟,一同食用,同样具有补脾益肾、温阳利水的作用。 2.5 情志护理 水肿的病情相对较重,病程也较长,不管初发还是复发患儿及家长都很紧张、恐惧。常有烦躁、忧愁、焦虑等心理失调表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疾病恢复的程度。家长的恐惧多是由于对疾病缺乏了解以及对住院环境的陌生造成的6.因而,护士首先要主动向患儿及家长解释病情,对水肿的原因、病理及转归预后等方面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解除患者思想顾虑,避免情绪刺激,培养乐观情绪。除此之外,还要加强病房的巡视,主动热情与病人接触、交谈、讲故事。通俗的讲解,主动的关心、体贴,微笑的服务,能够使病人在整个治疗经过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 2.6 并发症的护理 水肿患儿常出现的并发症主要有水凌心肺、邪陷心肝及水毒内闭。变证病情凶险,因而,护理时应格外注意7.水凌心肺是最常见的变证。主要是由于由于气虚血瘀、心气损伤、营养缺乏而致。患儿常表现为水肿明显,尿量减少,喘息,心悸,咳嗽,发绀,咯粉红色泡沫痰,舌质紫黯,脉细涩。此时除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外,还要协助患儿坐位或半坐位以减轻心脏负担,减少心血消耗,保持呼吸道通畅。此时患儿水钠潴留明显,因而要严格控制水钠摄入,静脉输液速度宜缓慢。食物中不宜加盐,并且避免食用含钠高的主食、蔬菜,如糕点、芹菜等。 邪陷心肝主要是由湿邪热毒郁于肝经,耗损肝阴,使肝气横逆,肝阳上亢所致。主要表现有:头痛,眩晕,视物模糊,烦躁,甚则抽搐、昏迷,舌红,苔黄糙,脉弦。此时要保证病室平静,密切观察患儿神志变化及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发生窒息。不能进食者要保证患儿热量,可给予高生物效价的优质、低蛋白饮食,如蛋清、鱼肉、精瘦肉等7.水毒内闭主要是由浊邪壅塞三焦,气机升降失常,肾主水液功能丧失,水毒内闭,中焦格拒所致。 常见全身浮肿,尿少或尿闭,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口中气秽,腹胀,甚或昏迷,苔腻,脉弦。此时患儿尿量明显减少,甚至无尿,因而,在护理上应严格限制蛋白质、钾盐的摄入。水的摄入应遵循 量出为入 的原则,每日液体入量等于前1 d尿量加每日不显性失水量加吐泻丢失量减去内生水量8.恶心、呕吐明显时,口服中药宜少量屡次频服。 2.7 健康指导 患儿出院以后,在平常的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气候变化,注意增减衣物,防止感冒。尽量避免因感染而致病情复发的时机,如发现有皮肤疮、疖、龋齿或扁桃体炎等病灶应及时处理。加强体育锻炼,加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加强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和耐受力,减少复发时机。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避免情绪剧烈波动。水肿恢复期间,应主张增加营养,循序渐进以调补气血9,避免过咸、过甜、过于油腻及过饱。定时监测血压、复查尿常规和肾功能,如有不适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 3 体会 水肿是小儿肾系疾病中最常见的首发异常感觉和状态,部分患儿因病情较重,导致继发感染,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低血容量性休克。本病病程较长,多数患儿需要长时间用药,而每个人的体质及病情又不一样,所以个体化护理非常重要。临证护理时,护理人员要细心地做好住院期间的护理,包括环境护理、饮食护理、对症护理以及用药护理等,除此之外还要细致地向患儿介绍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避免接触可能的诱发因素,合理饮食,加强体质,减少发作时机10.我们遵循中医理论的指导,结合当代护理学理念,制定出个体化护理方案,不仅缓解了临床异常感觉和状态,减轻患儿的痛苦,而且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和病人的生活能力与生活质量。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每个们护理人员都要耐心细致的作好护理工作,使儿童哮喘的发病降到最低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以下为参考文献 1 王慕逖。儿科学 M . 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75. 2 汪受传,虞坚尔。中医儿科学 M .9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92. 3 李艳娜。 水肿的中医护理 J .光明中医,2018,18 6 :63. 4 王淑文,石景艳。水肿病人的护理 J .内蒙古中医药,2005,6 1 :44. 5 金桂兰。饮食疗法在小儿水肿护理中的应用 J .护理学杂志,1993,8 4 :173-174. 6 姚智聪。七情对疾病的作用与影响 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 5 :90-91. 7 尤黎明。内科护理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1:336. 8 李先琼,邓红英。结肠透析中药保存灌肠治疗慢性肾衰的护理体会 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 6 :97. 9 戴新娟。中医护理常规 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86. 10 吴霞。实用中医护理 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466.DOI:10.13194/j.issn.1673-842x.2021.05.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