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对彝族家庭教育的影响分析,民间文学论文.docx
民间故事对彝族家庭教育的影响分析,民间文学论文摘 要: 浩瀚的彝族民间故事寓意深入、文化积淀深切厚重,不仅仅是是彝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彝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在英雄创世故事、人与自然故事、智斗妖魔鬼怪故事、真诚实在守信故事、勤劳致富故事等传统彝族民间故事的基础上,1935年红军长征过凉山后,彝族民间故事增添了红军革命故事、民族团结故事等新类型。这些民间故事不仅反映了彝族独特的社会形态、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审美标准,而且很多内容与现代彝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前进方向特别默契。在当代化基础教育全面普及的情况下,深切进入开掘彝族民间故事中所蕴藏的丰富的教育资源,并将其应用到彝区学前教育实践中,不仅能够传承民族文化,而且能够在知、情、意三方面对彝族儿童和青少年的文化心理构造建设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他们构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和谐发展。 本文关键词语 : 彝族;民间故事;民族文化;红色故事;民族团结; Abstract: The vast amount of folk tales of Yi people contain deep implications and profound cultural accumulation which constitute not only an important party of Yi literature,but also act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Yi people s history and culture.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enrichment of social history and life,based on various forms of traditional Yi people s folklore such as hero genesis,stories between man and nature,battles of wit against evil spirits,tales of honesty and trustworthiness,stories of diligence and wealth,a lot of new type of stories like revolutionary stories of the Red Army and national unity were added since 1935 when the Red Army passed Liangshan. Not only do these folktales reflect the unique social patterns,customs,ethics,religious beliefs as well as aesthetic standards of Yi people,but also accord with the contemporary social,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direction in many perspectives. In the context of overall popularization of modern primary education,the in-depth excavation of rich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Yi people s folktales and application in pre-school education for Yi communities not only efficiently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of their ethnic culture but also exert a subtle influen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ir children in terms of knowledge,emotion and will guide them to form correct world view,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better promote the harmoniou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Keyword: Yi people; folklore; national culture; patriotic stories; national unity; 彝族民间故事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彝族独特的社会形态、社会风俗、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内容,在彝族传统家庭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彝族民间故事寓意深入,文化积淀深切厚重,千百年来它是彝族家庭幼儿教育永不干涸的难得珍贵资源。在彝族传统家庭中父母或长辈根据幼儿成长的不同阶段,选择相宜的民间故事内容施行教育,包括善恶是非、真诚实在守信、勤劳英勇、民族团结、红色文化等方面。通过这些优秀传统民间故事的潜移默化,有效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对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民族团结和爱国精神的培育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一、红色故事的教育作用 2022年8月20日,在甘肃考察时强调:“我们要讲好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1凉山是块红色的土地,这里有举世出名的“彝海结盟 ,是“长征 一词的提出地,还有“皎平渡渡江遗址 “会理睬议遗址 “礼州会议遗址 等红色教育基地。红军长征在凉山州境内足迹普遍达到九县一市,即会理、会东、宁南、德昌、普格、冕宁、喜德、越西、甘洛和西昌市等10个县市,占全州17个县市的59%,这在全国也是罕见的。红军长征从南北纵贯全境,总行程达800余公里,1600华里,相当于红军25000里长征总行程的6.8%,是全国红军长征行程最长的市、州之最。 1935年5月21日,红军先遣队来到彝汉杂居的冕宁俄瓦垭口一带,被彝民堵住去路。刘伯承与彝族果基家族领袖小叶丹在彝家海子边举行会谈。刘伯承介绍了红军的宗旨、任务、纪律以及主张彝汉平等的民族政策。小叶丹表示愿与刘伯承结为弟兄。随后举行了庄重的结盟仪式,刘伯承与小叶丹歃血为盟,并商讨成立中国彝民红军果基支队。结盟之后,刘伯承将“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支队 队旗和一批武器赠给小叶丹。小叶丹亲身组织彝民护送红军顺利通过彝区,争取了极为难得珍贵的时间,渡过了大渡河,夺取了泸定桥,粉碎了蒋介石妄图让红军成为 石达开章。“彝海结盟 是的民族政策的光芒典范,是民族团结的历史丰碑,为红军执行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了难得珍贵经历体验。2 红军经过凉山时,有很多彝汉人民子弟纷纷参加了红军,壮大了红伍,为凉山地区留下了很多红色的记忆,播下了革命的种子。红军离开彝区后,很多彝族民众为了纪念红军,把当年出生的孩子取名为“红军惹 和“红军嫫 (意即“红军子 、红军女 ),还有很多人冒着生命危险,把红军留下来的东西保存起来,视如珍宝,一直到解放。 在一年一度的火把节时,冕宁县彝海村的彝族群众聚集在彝家海子边,跳起锅庄舞,放声唱起思念红军的歌谣: 清清海水流不尽啊,红军啊,有“三斗三斤 (意即很多很多),红军一去已数春啊,也不呀,捎个信儿。彝家盼红军啊,三天三夜呀,讲不尽 彝家受尽千年苦啊,彝家有苦无处倾。一心啊,盼红军,盼您啊,回来救彝家人。 这样的歌谣不知传唱了多少年。3 在云南武定、禄劝县一带彝族人民群众中也流传着不少红军的故事和颂歌,华而不实一首(红军草的颂歌最为流行: 自从红军来过了,遍地长满红军草。 红军草,红军草,一年四季长得好,不分土地肥和瘦,处处长得嫩夭夭。 红军草,红军草,一年四季长得好,不怕寒霜和冰雪,天气越冷花越好。 红军草,红军草,风吹叶儿轻轻摇,黄花开像五角里,叶儿闪闪亮,花儿放金光,永远望着就像红军笑。4814-815 红军颂歌和红军故事在彝区广为流传,这无疑是彝族人民对红军的无限思念会聚而成的许很多多的红色故事,在火塘边、在田野里、在放牧地,彝族父母们都会深情地对子女讲述起红军传奇的故事,红军故事成为彝族家庭爱国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他们崇拜红军、思念红军,世代讲着红军的故事,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播下革命的种子,充分表示出了彝族人民时刻盼望着红军回来,赶走国民反动派,过上自由幸福生活的美妙憧憬。4 这些故事的有效传承,培育了一代代彝家儿女的爱国情怀,无论是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还是抗美援朝时期,涌现了无数为国为民英勇牺牲的彝族英雄志士,这些无不与彝族传统家庭中的红色文化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络。 二、民族团结故事的教育作用 彝族特别重视与其他兄弟民族互相交往、互相沟通、和睦相处,亲如一家。凉山地区世居民族除了彝族外,人口较多的主要是汉族和藏族。彝族民间故事的族源传讲中,以为彝族、藏族、汉族同根同源,出自同一祖先。据彝族史诗(勒俄特依·洪水泛滥篇的(居木三子的故事中记载:洪水泛滥后,居木有三兄弟,只剩下三子叫居木乌吾,居木乌吾与天神恩体古子的女儿兹阿木庭托结婚后生活特别幸福,一连生了三个儿子,美中缺乏的是,三个儿子都是哑巴。居木乌吾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派阿普约曲鸟去恩体古子处讨要药方,根据阿普约曲鸟偷听到的药方,居木乌吾派人从人迹罕至的山间竹林选来三节翠竹,放在火塘里烧,叫来三个儿子围坐在锅庄边。即(雪子十二支中有“雪子十二支,有血者六类,无血者六类。无血者六类为:一分衍为草,分衍出黑头草,落地在原野上,草长三百垅;二分衍为木,杨树是雪之子;三分衍为红豆杉,杉树长于山巅;四分衍为水劲草,分叉的水劲草是雪之子;五分衍为铁灯草,黑铁灯草是雪之子,铁灯草长于湿地;六分衍为藤蔓,长于林间崖下。 有血的六种:一分衍为蛙,蛙类分衍三支,栖于湿地之上。蛙类长子呢,成为鼓眼青蛙,栖于黑土洞里;蛙类次子,成为光腿泥蛙,栖于湿地之下。蛙类幺子呢,成为护院小蛙,栖于屋庭院,蛙类繁衍无数。二分衍为蛇,蛇类分衍的长子,栖于重重红崖后,成为掌权的龙王;蛇类栖于土堆洞穴里,成为长鬃巨蟒;蛇类分衍的幺子,栖于湿地之下,成为叉舌红嘴蛇,蛇类繁衍无数。5108-120具体叙述十二种动植物同源共生的故事,以为人类与植物、动物是同类,禁止人类砍伐、捕杀同类。云南彝族动物故事(狗找谷种里以为人、粮食、狗之间存在互相依存的关系。通过这些富有想象力的生态伦理故事,能引导幼儿考虑人与周围世界及其他物种生命的关系,使孩子学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真理,进而牢固树立和自然共生共荣的理念。 七、智斗妖魔鬼怪神话故事的教育作用 彝族民间有很多智斗妖怪的神话故事,如(智歼老妖婆的故事(姐妹智斗老巫婆的故事(支格阿鲁降魔的故事等,故事所创设的斗智斗勇的问题情境为儿童的智力成长提供了有意的刺激。通过这些最富传奇性的征服妖魔故事的教育,能促进儿童推理、判定、明辨善恶是非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华而不实,(智歼老妖婆的故事最为典型。故事中讲,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伙老妖婆经常出没在丛林山寨危害百姓7312-313,老百姓被她们害的很苦。但总是没有办法对付她们,只好搬到一个叫巴组勒加的地方去躲避。但这不是长久之计,后来,大家终于想出一个整治老妖婆的办法。他们搜集来一些粮食和鸡鸭,把粮食酿成酒。一天擦黑,他们在寨子旁边烧了九堆柴火,每个人都身披蓑衣,手提木棒和木制的矛,把水拿来当酒喝,假装酒醉大喊小叫。他们还挥舞着木矛木棒,在火堆边跳过去跳过来,做出相互殴打的样子。等到天黑尽的时候,他们就把蓑衣烤干,找了一些干透了的木柴放着,把铁矛磨得快快的,和木棍放在一起等候着妖婆的到来。夜深了,妖婆们兴高采烈地来到白天山名闹嚷的地方,学着山民喝水的样子,把桶里坛里面的酒直往嘴里灌。以后又在熊熊的大火上跳过去跳过来,一直跳到酒醉。他们咬着酒壶的吸酒馆还在吸酒,边往火堆上跳边用山民为她们预备的长矛和木棒,学着人的样子互相扑打,实打实的打起来。混战中,妖婆们有的被杀死,有的因醉酒倒在火堆中被烧死,最后死得一个不剩。这一天属狗,这些妖婆们死在狗日。所以,如今身带“妖婆指甲 的人属狗这天不打仗,怕打仗挨“冷子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总结出一句彝族格言“狗日不送鬼,送狗不费心 的彝族格言。 通过这类故事的教育,引导孩子要敢于与坏人坏事作斗争,但遇事要沉着冷静、学会在窘境中寻找办法走出窘境,不断磨炼化解危机的能力。 总之,这些充满梦幻想象华美奇谲的民间故事的背后浸透着蕴意深入的社会法则、规范以及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在彝族传统家庭中,通过民间经典故事的讲述,让儿童们来实现自我认识、建构社会联络、发展道德观念、塑造健康人格。同时,民间故事教育作为一种传统教育手段,为传统彝区培养了无数优秀的建设人才。至今,这些优秀的教育理念对培育彝族儿童文化自信、明理守法、爱爱国等方面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下为参考文献 1韦德占讲好西路军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EB/OL.兰州新闻网, 2020-08-01.ttpwww .zbs. . 2张克蒂试论 彝海结盟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6.44-45. 3义国天府之国:红军长征的“输血机 EB/OL.人民网, 2021-10-19. ht/w .people . 4左玉堂彝族文学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6:814-815. 5胡素华彝族史诗勒俄特依译注及语言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社, 2020:108-120,159-165,266-272. 6吉木日哈.玛牧特依释义解读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2021:337.338. 7伍精荣.凉山彝族民间故事选:四川喜德卷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293-294,299-300,312-313. 注释 1(玛牧特依一般译成(教育经、(训世经、(训世诗或(教育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