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加强训练-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
-
资源ID:71062047
资源大小:1.04M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6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加强训练-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x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1.阅读下表材料,可以比较出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长城大运河秦汉时期,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护了中原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隋唐时期,成为联系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A抵御了匈奴侵扰B削弱诸侯国势力C促进了南北交流D有利于巩固统一2.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阶段特征。下列最能体现隋唐时期阶段特征的是()A统一国家的建立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D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3.唐朝时丝绸之路的畅通曾因一个政权的崛起而受到影响,这一政权被灭是在()A唐太宗在位时 B唐高宗在位时C武则天在位时 D唐玄宗在位时4.如图所示两幅犁的构造图片中,后一幅图片体现了农业的发展与进步,这种改进是在()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5.在视死如生的唐代中上层人士的墓葬中,陪葬的骆驼俑蔚成风尚。许多陶骆驼背上驮着丝绸,驭手几乎都是表情各异的胡人,做工精美异常。由此可见,唐代 ()A海上丝绸之路畅通B民间制造瓷器技术高超C汉藏文化交流频繁D经济交流影响社会习俗6.下图所示是小李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空格处的内容应是 ()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7.下表内容是不同史籍关于唐神龙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记述。据此能够被证实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是日,上传皇帝位于皇太子,徙居上阳宫。戊申,皇帝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丁未,徙后于上阳宫。戊申,上后号曰则天大圣皇帝”新唐书·本纪第四“丁未,太后徙居上阳宫。戊申,帝帅百官诣上阳宫,上太后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资治通鉴A皇帝武则天传位于皇太子 B武则天以太后身份称帝C武则天仍旧被尊号为皇帝D武氏被迫移住上阳宫8.据史料记载,天宝十三载(754年),全国人口有5 280多万,而到广德二年(764年),全国人口只有1 690多万。导致这一时期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是()A修建大运河B隋末农民起义C安史之乱D黄巢起义9.下列对图一、图二所示历史变化的解释最合理的是()A生产力发展影响王朝更替B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延续性C分裂割据在古代难以避免D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进10.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改革,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改革。两场改革都()A促进了少数民族封建化B革除了前代弊政C采取了南迁都城的措施D顺应了统一趋势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定都长安,其政治中心不能伴随经济重心的发展变化南移。因此,国家需要加强对南方的管理,长安需要与富庶经济区联系,需要南方粮食物资供应北方,不论是中央朝廷还是官僚贵族或是北方边境。同时,长期的分裂阻断社会南北经济的交流,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到这一时期已迫切要求南北经济加强联系。隋统治者要实施对南方的有效统治,贯通南北运河势在必行。同时,北部边境少数民族政权对隋亦是大患,隋王朝派出大量军队驻扎边境,这些军队仅靠屯田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江淮和中原粮饷供应。路途遥远,开凿运河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据百度百科整理材料二公元589年,隋朝统一全国后,隋炀帝征调300万民工,用6年的时间凿通了2 500公里的大运河,沟通了五大水系,在南北之间建成了一条运输通道。运河沿岸经济繁荣,扬州、淮安成为大都市。摘编自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1)依据材料一,概括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大运河的作用。1.答案:D修筑长城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大运河加强了南北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国家统一,故选D项;A项只是长城的作用,错误;秦朝和隋唐时期没有诸侯割据,B项错误;C项只是大运河的作用,排除。2.答案:C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同时,统治者采取对外开放政策,对外交往比较频繁。因此,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A选项,统一国家的建立应是指秦汉时期;B选项,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D选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指明清时期。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3.答案:B 考查所学知识,结合所学可知,B项符合题意。4.答案:C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所以C项符合题意。5.答案:D 据材料“陪葬的骆驼俑蔚成风尚。许多陶骆驼背上驮着丝绸,驭手几乎都是表情各异的胡人,做工精美异常”可知,陪葬的骆驼背上驮着丝绸,驭手几乎都是表情各异的胡人,这反映了当时民族间经济交流密切,也体现了经济交流影响社会习俗,D项符合题意。6.答案:B 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重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重用人才。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因此B项正确。7.答案:C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中“皇帝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说明武则天仍旧被尊号为皇帝,新唐书·本纪第四“则天大圣皇帝”也记载武则天被尊号为皇帝,资治通鉴“上太后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同样记载武则天被尊为皇帝。三则史料都对此事有记载,故C项正确。8.答案:C据史料记载,天宝十三载(754年),全国人口5 280多万,而到广德二年(764年),全国人口剩余1 690多万。导致这一时期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9.答案:B 由“唐末藩镇割据形势图”到“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可以看出,早在晚唐时代这些藩镇已经存在,至唐亡后割据更加剧烈,五代十国实际上是中晚唐的藩镇割据的延续,说明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延续性,B正确。10.答案:D “促进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是孝文帝改革,排除A项;B项“革除了”过于绝对,排除;南迁都城的是孝文帝改革,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D项正确。11.答案:(1)经济原因:适应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加强南北经济联系;保障北方的物资供应。政治原因:加强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防御;加强对南方的有效统治;巩固国家统一。(2)加强了南北交流,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促使运河沿岸市镇的兴起,工商业的繁荣;连通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