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测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docx
专题一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梁启超说:“(顾)亭林一面指斥纯主观的王学不足为学问,面指点出客观方面许多学问途径来。于是学术界空气一变,二三百年间跟着他所带的路走去。"梁启超意在说明,顾炎武A批判继承传统儒学B倡导经世致用思想C具有崇实致用学风D开启一代学术先河2从后汉书中所反映的豪族形象来看,豪族由侠勇尚武向崇文守礼转化,他们更多的是成为乡里的道德榜样。这一变化表明,东汉时A地方豪族势力强大B政府注重豪族改造C儒家伦理影响显著D豪族经学化的普遍3北魏时期,为北魏道武帝所敬重的沙门法果说:“太祖明教好佛道,正是当今的如来,沙门宜应尽礼。”另一名僧人道安也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这反映出当时A佛教传播颠覆传统观念B佛教日益适应社会现实C儒佛开始出现合流趋势D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4佛教传入中属后曾经一度对儒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遭到了许多儒士的反对,但却没能阻断佛教的兴盛。宋代之后,儒士对佛教转向宽容,佛教却衰落了。这是因为( )A商品经济发展,儒上价值取向变化B君主专制加强,儒学放弃了原始教义C儒学加强理论建设,适应时代要求D佛教没有与时供进,实现理论创新5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传统的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黄宗羲的思想反映了这种变化,下列观点出自黄宗羲的是A“格物致知”B“工、商皆民生之本”C“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D“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6有学者言:“宋学精神,厥有两端:一曰革新政令,二曰创通经义,而精神之所寄则在书院。革新政令,其事至荆公(王安石)而止;创通经义,其业至元晦(朱熹)而遂。”。“元晦”创通的“经义”A区分了教育的“小学”和“大学”B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是“天理”C完成了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D强调“知行合一”以遏止伪善流行7公元1175年6月,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在鹅湖寺与朱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激烈的辩论。对他们辩论观点叙述正确的是A朱熹主张“泛观博览,而后为之约”B朱熹提出“心即理也”,本心即天理C陆九渊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D陆九渊区分了教育的“小学”“大学”8殿试始于武则天,但当时未形成制度。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年)有落第的考生,告发考官录取不公,太祖便亲自在讲武殿命题重试。至此,殿试成为定式。殿试的实行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有利于加强皇权专制C提高了状元文化素质D改变了官员阶级结构9绍熙五年(1194年)十一月十四日,朱熹奉招进讲大学,反复强调“格物”“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朱熹这一举措的目的是A加速儒学独尊的地位得到认可B期望理学得到统治阶层的认可C匡正君德以限制君权的滥用D推进理学的社会伦理教化作用10编钟是我国古代重要乐器。王公贵族们在家里悬挂编钟是有严格规定的,“王宫悬(四面),诸侯悬(三面),卿大夫悬(二面),士悬(单面)”。逾越则会招致杀身之祸。你认为上述材料最符合谁的观点A孔子B韩非子C荀子D老子11近几年,“达人”成为热门词语,有人考证该词最早见于论语“己欲立而立人(立人:使他人站得住),己欲达(达:通达事理)而达人”,下列言论与此观点有直接关联的是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B“过犹不及”C“忠恕”之道D“有教无类”12有学者指出“佛教虽然是外来的宗教,但它在中国的环境中,一步一步地与中国文化和中国原有的思想观念相融合,一方面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加进了新的成分,最后自己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下列史事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两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隋唐时期佛教完成本土化宋明时期形成宋明理学佛教向东传入朝鲜和日本ABCD13中国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经指出:“在世界上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诗经上有句诗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这表明中华文明的生命力在于A历史悠久B革故鼎新C幅员广阔D诗歌发达14据记载,鲁国有个人跟随君主去打仗,屡战屡逃。孔子询问原因,他说:“我家中有年老的父亲,我死后就没人养活他了。”孔子认为这是孝子,便推举他做官。此事例说明A儒家思想具有家族本位的倾向B孔子的国家意识较为淡薄C春秋时期出现“礼崩乐坏”局面D春秋时期孝的内涵发生变化15普罗泰格拉曾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下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普罗泰格拉思想相似的是A宇宙便是吾心B阴阳二气充满太虚C刚者不屈于欲D致良知,知行合一二、材料分析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儒家精神是儒家思想的集中表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古代文化注重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即人文),人与人关系的道德规范构成伦理,人与人关系的强制化构成政治,伦理政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纲领。儒学一开始便是一种佐军治国的体系,历代儒士都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已任,主张经世致用,务求实效,儒学这种作风影响到整个中国文化。儒家关心的是现实的人事,提倡以刚健有为的精神从事于人事,对天命鬼神采取一种“敬而远之”的理性态度。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意识非常强,突出地表现为对古代圣贤的崇拜和对传统经典的迷信。材料二 自汉武帝确立儒学在社会思想中的独尊地位以后,儒家思想一直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而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提倡。经过千百年的强化和浸透,儒家思想不仅为统治者、知识界和思想文化界普遍接受,且深入到下层百姓思想中。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李经纬、鄢良、朱建平中国古代文化与医学(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文化的特征。(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家精神能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基本精神的原因。参考答案1D【详解】从材料中的“于是学术界空气一变,二三百年间跟着他所带的路走去”可以看出,梁启超认为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思想对学界产生深远影响,开启一代学术先河,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涉及顾炎武对待儒学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强调顾炎武思想的影响,而不是评价顾炎武思想的内容和特点,排除B、C项。2C【详解】根据材料“豪族由侠勇尚武向崇文守礼转化,他们更多的是成为乡里的道德榜样。”,可见,后汉书更加推崇儒家思想,故C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地方豪族势力的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政府注重豪族改造,与题干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豪族经学化的普遍,在材料中未提及,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3B【详解】根据“沙门宜应尽礼”“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可知,北魏时期,佛教顺应北魏统治的需要,适应北魏社会现实需要,故选B;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儒佛合流,排除C;儒家思想自西汉武帝后一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D。【点睛】4C【详解】从材料和所学可知,儒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佛道等思想主张,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发展与建设,形成更主完整的思想体系,更能满足统治者的需求,因此不断发展,呈现生机,故C正确;儒学的价值取向并没有变化,排除A;B项放弃的说法错误,排除B;D项是佛教没落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儒学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D。5B【详解】依据材料“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传统的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并结合所学可知这考查的是黄宗羲的经济思想,黄宗羲在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顺应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潮流,B正确;A项是程朱理学的思想,C项是陆王心学的思想,D项是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排除。故选B。6A【详解】根据所学,“元晦”是指朱熹。其对儒家的教育进行了探讨,区分了教育的“小学”和“大学”,A项正确;B项是二程,排除B;C项是心学的确立,排除C;D项是心学,排除D。7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选项的含义是格物致知,是朱熹的主张,符合题意;“心即理也”是陆九渊的主张,B排除;“致良知”“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主张,C排除;朱熹区分了教育的“小学”“大学”,D排除。故选A。8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殿试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选拔官员等第,对于维护科举制的公平及加强皇权起到重要作用,“天子门生”自此出现,B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A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9C【详解】朱熹认为“治国”“平天下”必须首先做到“正心”“诚意”“修身”,是为了规劝君主能够加强道德修养,从而限制君权的滥用,故答案为C项;儒学独尊的地位在西汉时期已经确立,排除A项;朱熹宣扬的是儒学的主张,没有刻意强调理学的主张,因此也不存在期望理学被统治阶级认可的目的,排除B项;朱熹不是针对社会大众宣扬这些主张,不能起到社会伦理教化作用,排除D项。10A【详解】根据“王宫悬(四面),诸侯悬(三面),卿大夫悬(二面),士悬(单面)”可得出其强调乐舞的规格与等级,这是礼乐制度的体现,而儒家的孔子主张礼乐,A项正确;BCD项并不强调礼乐,排除。11C【详解】根据所学,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要通过儒家的“忠恕”之道,即“忠恕”,是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人。故C项正确;A项强调等级,排除A;B项的意思是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与主旨无关,排除B;D项涉及的是教育的思想,不符合题意。12C【详解】隋唐时期佛教完成本土化,以及宋明时期形成宋明理学都说明佛教思想和中国本土文化融合,一方面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加进了新的成分,最后自己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C正确;、是佛教传播的路径,并未体现出文化融合,排除A、B、D。13B【详解】据材料“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可知,其意思为“周虽然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革新”,“旧邦新命”也是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这表明中华文明的生命力在于不断革新,故B正确;材料中主旨是强调不断革新,推进历史发展,未涉及“中华文明的历史悠久”“幅员广阔”的内容,A、C排除;材料是借诗歌的形式来表达“中国是古而又新的国家”,故D不是材料主旨。14A【详解】从材料中的“孔子认为这是孝子,便推举他做官”可以看出,孔子推崇遵守孝道的行为,说明儒家思想具有家族本位的倾向,注重维护家族利益,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孔子的国家意识,不能看出孔子的国家意识淡薄,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礼崩乐坏”的局面,排除C项;孝敬父母的孝的内涵没有发生变化,排除D项。15A【详解】“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体现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而“宇宙便是吾心”是王阳明的心学,体现的也是主观唯心主义,故A项正确;BC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16(1)特征:基本精神是儒家精神;重人文和伦理政治;重实用实效;重现实,理性对待天命鬼神;历史意识强(或重传统,崇古尊经)。(2)原因: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正统地位的确立;儒家精神适合封建社会大一统的需要;儒家精神自身不断地发展完善。【详解】(1)根据材料“ 儒家精神是儒家思想的集中表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其特征是基本精神是儒家精神;根据材料“中国古代文化注重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伦理政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纲领。”,可以概括其特征是重人文和伦理政治;根据材料“主张经世致用,务求实效,儒学这种作风影响到整个中国文化。”,可以概括其特征是重实用实效;根据材料“儒家关心的是现实的人事,提倡以刚健有为的精神从事于人事,对天命鬼神采取一种“敬而远之”的理性态度。”,可以概括其特征是重现实,理性对待天命鬼神;根据材料“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意识非常强,突出地表现为对古代圣贤的崇拜和对传统经典的迷信。”,可以概括其特征是历史意识强或重传统,崇古尊经。(2)根据材料“儒家精神是儒家思想的集中表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学一开始便是一种佐军治国的体系,”、“自汉武帝确立儒学在社会思想中的独尊地位以后,儒家思想一直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而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提倡。”、“经过千百年的强化和浸透”,可以概括其原因是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正统地位的确立;儒家精神适合封建社会大一统的需要;儒家精神自身不断地发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