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案--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
资源ID:71062411
资源大小:2.41M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案--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原因、表现。3. 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史实及其产生的影响,加深对民族交融的认识和理解【教学重难点】1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史实;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2难点:五胡内迁;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过程】导入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国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时期,也是政治、经济、文化大变革时期,上承秦汉帝国、下启隋唐帝国,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基础。政治上,国家由长期分裂走向新的大一统,各民族政权的制度创新为隋唐制度奠定了基础;经济上,由于江南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南北经济趋向平衡;文化上,科技持续领先世界,南北文化差异明显但走向交融,儒、释、道三教共同发展,玄学产生,文学承上启下,丰富多彩;民族关系上,继春秋战国之后再次掀起民族交融的高潮,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一、政局变化:三国鼎立到南北分治1.汉末割据到三国鼎立魏(220-265)建立者:曹丕 都 城:洛阳蜀汉(221-263) 建立者:刘备 都 城:成都吴(222-280) 建立者:孙权 都 城:建业2.三国鼎立到短暂统一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3.短暂统一到偏安一隅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王,并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势力日益强大。晋惠帝时期,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争夺中央政权,相互混战,皇族内乱历时16年,史称“八王之乱”。此后,晋室分裂,国力空虚,民生调敞。316年,内迁匈奴灭西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4.南北政权分治与对峙(1)东晋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2)士族政治(门阀政治):仓促立国于江南的东晋朝廷,无论是政治影响,还是军事实力,都极为有限,不得不借助于自中原南迁的士族以及南方士族的联合支持。为维持这种“共治”体制,东晋朝廷必须对士族、特别其代表人物,给以尽可能多的倚重和照顾。以至于使高门士族的首领得以和东晋皇室在实际上分享统治权力,他们控制了最重要的军政实权,把皇帝的权力压缩到有限的范围之内。这是皇权衰微、士族得志的时代。在东晋所出现的门阀统治秩序,标志着士族政治发展到巅峰状态。东晋士族之盛,除了政治上以高门垄断朝廷要职世代为官、军事上以士人专兵、经济上按官品占有大量田地和人口、免除赋役之外,还表现为在婚姻上实行门阀等级内婚制、在社会上强调籍贯(即所谓“郡望”)的重要性。后两者的目的,在于保持和显示士族门第的高贵。以婚姻关系的缔结而言,士族最讲究门第对等,严格按照同类相婚的习俗行事。如果士族人物与庶族通婚,就会遭到社会舆论的讥笑。(3) 东晋与南朝的交替。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合称“南朝”。(4) 北方十六国。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 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5)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6)6世纪前期,北魏发生动乱,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5个王朝合称北朝。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北周内政修明,逐渐占据优势,灭掉北齐。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二、经济南移:人口南迁与江南经济开发(一)人口南迁材料 先秦与秦汉时期,江南农业虽有所发展,但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重心黄河流域。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战乱频仍,大量北方人口南迁,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以后,上百万中原人口迁到长江流域定居。南迁农民具有强烈的农业开发愿望,不仅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也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他们与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共同开发南方,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当时,南方相对安定,一些统治者实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为江南开发提供了较好的环境。摘编自中国古代史(二)农业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工程;推广改进牛耕,精耕细作,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技术;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三)手工业在纺织、矿冶、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三)江南地区的开发南朝时,建康城除城内官立的大市、北市、东市、宫市外,在秦淮河东北岸一线又备置有官市征税的大市及10余所小市,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经过隋唐五代,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三、民族交融:民族斗争与汉胡互化1.五族内迁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魏晋之际,胡族内迁形成高潮。在这一过程中,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意义:北方汉人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内迁民族逐渐汉化,有利于民族融合;但民族矛盾也被激化。2.五胡乱华“八王之乱” 后,晋室分裂,国力空虚,民生调敞,中原汉族军事力量迅速衰退。316年,晋朝灭亡。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争夺中原地区控制权,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3.汉胡互化材料 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入居汉族农业区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汉化的过程。必然为先进的社会所同化,这就是所谓汉化。从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南匈奴开始入居山西,到西晋武帝泰始元年匈奴部众的南迁过程持续了二百多年,匈奴逐步汉化。以至于匈奴人建立的政权,称之为“汉”。建立后赵国的羯族人石勒,重用“博涉经史”的汉人张宾为谋主,言听计从。前秦国的苻坚重用汉族寒门士人王猛,按照汉法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文化。民族的同化总是双向进行的,胡人汉化的同时,就是汉人胡化。从东汉末年开始,胡语、胡歌、胡乐、胡舞、胡戏的流行,给中原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和色彩。汉胡互化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缩小了民族差异,为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据樊树志国史十六讲4.汉化改革北魏(386-557)孝文帝改革北魏一代,从经学角度看,儒学无可称道;从政治文化角度看,儒学的作用非常了不起,它加速了胡汉差别的消失,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也使中原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隔江而治的南朝已不再是正统的代表,恰恰是北魏统治下的中原才是传统文化的中心。据樊树志国史十六讲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大力推动民族交融。项目内容影响政治迁都洛阳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经济颁布均田令,实行租调制社会风俗(全面汉化)恢复孔子“素王”地位;实行礼治,改革鲜卑旧俗:断北语、禁胡服、改汉姓、鲜卑门阀化(新改性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胡汉通婚(鲜卑皇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拓展:儒家称誉孔子为“素王”,这是真正的王。所谓“素王”,是没有土地、没有人民,只要人类历史文化存在,他的王位的权势就永远存在。称孔子为“素王”,等于佛教中称释迦牟尼为“空王”是同样的道理。不需要人民,不需要权力,而他的声望、权威和宇宙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