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备课参考—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docx
-
资源ID:71062748
资源大小:19.05KB
全文页数: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备课参考—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docx
备课参考: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下册论语-孔子何以“哂”由?言近旨远、辞约意丰是论语语言的主要特征,这个特征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阐释空间,同时也给读者理解论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将单篇文章放置在整部论语的背景下阅读,或可破解这一难题。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下册再次选入了论语中的沂水春风一文,该文在论语中完全能算得上长篇了。我们恰恰可以借助这篇文章引导学生阅读论语,让沂水春风成为打开论语的一扇窗,再让整部论语成为深度理解沂水春风的背景。沂水春风中,孔子听完子路所言之志后“哂之”,对冉有与公西华的回答不置一词,对曾皙的回答则给予直接的赞同。其后,孔子针对曾皙的疑问作了完整解答。原来善学好思的曾皙发现了端倪,请教老师“何哂由也?”孔子解释了“哂”子路的原因:“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孔子“哂由”,又释“哂”之缘由。一个“哂”字,关乎全篇,是理解全文,进而理解孔子思想的一个枢纽所在。“哂”既表明孔子对子路的讽刺,又以微笑呈现出一个温和亲切且富于大智慧老师的形象。这个微笑含蓄内敛、富有深意,是会心之笑,是微讽之笑,与世尊拈花、迦叶的微笑相似,这体现出东方文化的精神气质。子路的做法及其回答的内容并没有超出孔子预想的范围。话音刚落,子路就“率尔而对”,这体现出子路率直、鲁莽的性格特点。孔子相当了解子路的性格:由也喭。(11.18,译文:仲由鲁莽)由也兼人。(11.22,译文:仲由的胆量有两个人的大)野哉,由也!(13.3,译文:你怎么这样鲁莽)(为了读者查阅的方便,本文引用时采用了杨伯峻论语译注的编序,如“11.18”为第十一章,第十八则。本文中对论语的释义,同样采用论语译注的观点)可见,子路“率尔而对”应在孔子的意料之中,如果子路不“率尔”反倒会让孔子吃惊,对子路刮目相看。子路所言之志,核心内容是施政才能“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这同样没有超出孔子的预想,孔子是认可子路的施政才能的。请看: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5.8,译文:孟武伯向孔子问子路有没有仁德。孔子道:“不晓得。”他又问。孔子道:“仲由啦,如果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可以让他负责兵役和军政的工作。至于他有没有仁德,我不晓得。”)所以,子路“率尔而对”的草率、言志的内容,都在孔子的意料之中,故而“哂”是一种会心之笑。同时,“哂”也是孔子对子路的微讽之笑,是否定批评,但含蓄委婉。我们通读论语就会发现,子路是孔门弟子中受到老师批评最多的一个弟子,他多次遭到孔子丝毫不留情面的斥责,却屡教不听: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5.7,译文:孔子说:“主张行不通了,我想坐个木筏到海外去,跟随我的恐怕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高兴得很。孔子说:“仲由这个人太好勇敢了,好勇的精神大大超过了我,这就没有什么可取的呀!”)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7.11,译文: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就干起来;不用呢,就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这样吧!”子路说:“您若率领军队,找谁共事?”孔子道:“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去渡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我所找他共事的,一定是面临任务便恐惧谨慎,善于谋略而能完成的人哩!”)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11.25,译文:子路叫子羔去做费县县长。孔子道:“这是害了别人的儿子!”子路道:“那地方有老百姓,有土地和五谷,为什么一定要读书才叫做学问呢?”孔子道:“所以我讨厌犟嘴利舌的人。”)若由也,不得其死然。(11.13,译文:像仲由吧,怕得不到好死。)沂水春风中的“哂”与这些当面斥责相比,就显得委婉含蓄许多。这是因为太过直接的批评会影响师徒间轻松谈话的氛围,也会妨碍其他弟子的言志。那么孔子具体所“哂”的是什么呢?结合论语中的相关篇章,可知,夫子“哂由”主要针对以下五个方面:(一)孔子针对的是子路率直、鲁莽的性格,这在孔子眼中是子路最大的缺陷。子路多次因为性格因素遭到孔子的批评,却屡教不改。孔子告诫过弟子,“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也”(4.17),做人要力求从别人身上看到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正;而子路的缺点被孔子多次指出,却缺乏自我反省的态度。“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也。”(15.27,译文:我没有看见过能够看到自己错误便自我责备的哩。)这句话放在子路身上再也恰当不过了。(二)孔子批评子路“率尔”的行为不谦让,不从容。子路的“率尔”与其后三子的点名然后作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抢先发言,是性格使然,但一旦抢先就显得不从容,不谦让。孔子固然讲过“当仁不让于师”,面对仁德可以争,可以不谦让,甚至是面对自己的老师;但此处的言志不属于面对仁德的范围。除此之外,孔子还讲过“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3.7,译文: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有所争,一定是比箭吧!射箭的时候相互作揖然后登堂;射箭完毕,走下堂来,然后作揖喝酒。那一种竞赛是很有礼貌的。)射属于礼的范畴,君子才值得去争,即使争也要“揖让而升”,保持一种温和礼让从容的风范。子路的抢先发言,有违孔子平常对弟子“君子九思”的教导。“色思温,貌思恭”(16.10,译文:脸上的颜色,考虑温和么;容貌态度,考虑庄矜么。),是“九思”中的两点,子路“率尔”之后,色当然不能“温”,貌当然也不能“恭”;相比之下,其他三人就显得“色温而貌恭”,尤其是曾皙,一副从容神态,难怪孔子听完他言志后感慨“吾与点也”。(三)孔子批评子路施政地区的选择“千乘之国”。为了体现自己的卓越才干,子路选择一个“千乘之国”,并且设想这个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这是不“仁”的。“摄乎大国之间”,可谓岌岌可危;外有他国军队入侵,内有饥荒弥漫,这正是孔子所说的“危邦”。孔子不讳言战争,因为战争是那个时代的常态;但孔子对战争很谨慎。“子之所慎:斋、战、疾。”(7.13)孔子讲过“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8.13,译文:坚定地相信我们的道,努力学习它,誓死保全它。不进入危险的国家,不居住祸乱的国家。天下太平,就出来工作;不太平,就隐居。政治清明,自己贫贱,是耻辱;政治黑暗,自己富贵,也是耻辱。)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相时而动。“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7.16)这才是孔子追求的人生价值。(四)孔子批评子路施政目标中的“使民有勇”。子路讓人民具有的“勇”,是人民在“加之以师旅”之际表现出的勇敢无畏,也是指国家强大让人民不再惧怕战争。但孔子对于“勇”的态度却与此截然不同,“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14.4,译文:仁人一定勇敢,但勇敢的人不一定仁)。孔子以为“勇”是一种高尚的品德,但必须有节制,与“仁”“义”“礼”等品德相辅相成,否则的话,有勇反倒不是好事。他说“勇而无礼则乱”(8.2,译文:专凭敢作敢为的胆量,却不知礼,就会盲动闯祸);“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17.23,译文:君子只有勇,没有义,就会捣乱造反;小人只有勇,没有义,就会做土匪强盗)。孔子认可的“勇”要排在“仁”“义”“礼”之后,要以“仁”“义”“礼”做支撑。可见,子路“使民有勇”的做法在孔子看来是十分危险的。(五)孔子讽刺子路所言的“且知方也”。孔子解释得很清楚“为国以礼”。子路固然有使民知礼的意图,但如何使民知礼,语焉不详,只能算作他的一厢情愿,甚至可以认为是大话、空话。孔子以为为政的关键是执政者的行为,先要讲求为政者自己的行为思想,做出好的表率,进而影响百姓。“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13.13,译文:假如端正了自己,治国理政有什么困难呢?连本身都不能端正,怎么端正别人呢?)“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3.6)子路是怎样的呢?他口口声声说要使民“且知方也”,但自己的行为却不能合乎礼。在孔子看来,子路自己尚且如此,又如何使民知礼呢?“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14.41,译文:在上位的人如果遇事依礼而行,就容易使百姓听从指挥。)一个自己不能好礼的为政者,自然也就没有“易使”的人民,“且知方也”岂不成为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