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后提升训练--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1.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关键是()A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B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D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2.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3.戊戌变法损害了顽固派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阻挠。下列措施直接触犯顽固势力利益的是()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废除八股裁汰旧军设立京师大学堂A BC D4.戊戌维新运动后,倾向于变法的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遭到弹劾并充军新疆,在路过保定时,观者数万,直呼他为“大奸臣”。材料主要表明()A.维新危害了广大人民利益B.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C.总理衙门出卖了民族利益D.列强侵略激起国人的反抗5.“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以上材料反映出戊戌维新运动()A.彻底扭转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落后状态B.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C.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D.冲破了封建思想观念的束缚6.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目的是()A证明中国进行政治变革的必要性B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起来7.学者陈旭麓指出:“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以下各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A.晚清政府拒绝通过改革挽救其统治B.戊戌维新运动宣传新思想促进国人觉醒C.戊戌维新运动首次实践了君主立宪制度D.戊戌维新运动导致变法措施完全被废除8.甲午战败后,国人对西学的领悟从“物”的层面上升到“智”的层次,传统知识分子群体转向对近代人文主义和启蒙精神的觉悟,从而引起中西方思想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开始了思想引领中国社会变革的时期。材料表明()A知识分子完全传承了西方的启蒙思想B维新思想承载启蒙与救亡的双重使命C近代中国进入全方位社会变革的时期D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反思9.长期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说,人民群众的武装起义保全了帝国的领土完整,它们使外国列强慑于群众起义,特别是在经历了某一事件的恐怖以后,列强放弃了瓜分中国的希望。材料所评论的事件()A主要波及中国南方B直接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C具有强烈的爱国性D导致了清朝统治集团的瓦解10.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11个国家签订条约。在条约上,李鸿章将名字签成了“肃”字的模样。下列属于该条约内容的是()A惩办义和团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B增开天津为商埠C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D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1842年8月29日材料二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1895年4月17日材料三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1901年9月7日(1)指出三则材料各出自哪一条约。(2)根据材料,归纳这些条约的主要内容。1.答案:D维新变法最初只是一种思潮,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定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在这一形势下,康有为领导了“公车上书”,使维新变法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运动,故D项正确。2.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对维新思想背景的理解与运用的能力。A、C两项为无关项,对材料内容解读不正确,题干要求回答的是主要原因,所以排除A、C两项。D项是梁启超注重“易服”的原因,但不是主要的,正是因为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所以他主张“易服”,根本目的是为变法维新营造氛围,故答案选择B项。3.答案:A顽固势力的利益主要是政治权力,注意材料要求“直接”,京师大学堂的设立主要是为了培养新式人才,并没有直接触犯顽固势力利益,排除。都直接触犯了顽固势力利益,故选A项。4.答案:B 顺应时代的戊戌维新运动志士竟然被百姓呼之“大奸臣”,说明普通民众并不了解戊戌维新运动,没有得到群众的支持,说明变法缺乏群众基础,B项正确;从变法的措施看,并未危害人民的利益,A项错误;戊戌维新运动意在挽救民族危亡,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列强侵略,D项错误。5.答案:C A项表述中“彻底扭转”的说法是错误的,故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维新运动并未改变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只是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与题目中“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相符,故正确;D项表述与“思想启蒙”相违背,故错误。6.答案:A从材料“日本人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可以看到,中日两国在向西方学习时所表现的巨大差异:日本向西方学习政治与教育,并付诸于实践而日趋强盛,中国向西方学习器械制造而未能使中国富强,通过日本与中国的强弱对比,意在说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故A项正确。7.答案:B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是维新变法运动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促进了国人的思想启蒙,B项正确。8.答案:B 根据材料“对近代人文主义和启蒙精神的觉悟”“思想引领中国社会变革的时期”可以看出维新思想既有思想的启蒙又有救亡图存改革政局的历史使命,故B正确。9.答案:C义和团运动后列强认识到瓜分中国一事实属下策,所以列强放弃了瓜分中国的希望,所以材料所评论的事件是义和团运动,而义和团运动是具有强烈的爱国性的,C项正确。10.答案:A根据材料“清政府与11个国家签订条约”等可知,该条约指的是辛丑条约,而惩办义和团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属于该条约的内容,A项正确。11.答案:(1)材料一出自南京条约,材料二出自马关条约,材料三出自辛丑条约。(2)材料一:五口通商。材料二: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制造。材料三: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惩办“首祸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