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
资源ID:71067070
资源大小:41.58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4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我与地坛(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词语及优美的语句,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2.思维发展与提升:赏析哲理性语句,感受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领悟作者对生命独到深人的思考。3.审美鉴赏与创造:陶冶学生性情,激发热爱生活的感情,提高审美能力。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作者的痛悔,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理性思考。培养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意识。【教学重难点】1.欣赏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苦难的超越。2.理解母亲对作者的影响,以及对母亲无以言表的愧疚之情。【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课时目标】1. 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2. 理解文章脉络,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 理解文章中写景的作用。【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哲学家帕斯卡尔曾说过:“人是能思想的苇草。”人就像苇草一样脆弱,容易弯曲、折断,人因此变得痛苦而无奈;可是人又是会思考的,唯有思考,才能超越。可以说史铁生就是这样一个用写作拯救生命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伟大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二、 文学常识(一) 作者简介:史铁生,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二)文章简介: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名篇,是当代散文的经典之作。文章描述了“我”瘫痪以后的心路历程,包括对生命的感悟,对母亲的追怀,对地坛中人事景物的深沉思考等。全文共七个部分,课文选的是第一二部分。三、 探寻“我”与地坛的关系(一)细读思考:1. 阅读1-3段:作者如何巧妙地将“我”与“地坛”联系起来的?这样的开头有什么作用?明确:一是距离近:“我家离地坛很近”,而且搬家是“越搬离它越近”;二是经历相似:园子荒芜冷落,“我”也因残废而被生活抛弃,同病相怜,两者历尽沧桑。作用:为下文描写、叙事、抒情打下了基础。2.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去的地坛?作者当时的心境如何?明确:情况:在最狂妄的年龄双腿残废,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什么都找不到了。心境:孤独忧郁、颓废迷惘、痛苦自伤3.“我”与“地坛”间存在一种什么关系?二者有何相似点?明确:关系:同病相怜。相似点:地坛是被人遗弃的古园,“我”是被社会遗弃的人。(二)赏析地坛美景1. 文中共有几处景物描写,并且分布在哪些段落?明确:三处景物描写;3、5、7段。2. 在第一处景物描写中,地坛有何特点?给作者怎样的启示?明确:地坛的特点是:破败沉静。给作者的启示: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3. 第二次描写的地坛有何特点?作者感悟到了什么?明确:特点:荒芜但不衰败启示: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4. 第三处描写的地坛景象有什么特点?作者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明确:特点:充满生机。启示:时间是永恒不变的,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要活出精彩,要热爱生活。四、 小结经历了严寒的冬季,才能迎来风和日丽的春天;苦度干旱的岁月,才能迎来雨后蓬勃的生命;暴雨过后,是妩媚的大地;风沙过后,是百花盛开。我们不能掌握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增加它的厚度。人生的苦难不是逃避生命的借口,而是灵魂的磨砺。只有历经劫难而不屈服的人,才是真正大写的人。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