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中数学学习的一般方法.docx
2023年初中数学学习的一般方法 胜利=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对于渴望胜利的同学来说,艰苦的劳动与少说空话是比较简单做到的,而正确的方法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摸索得出来的。我整理了数学学习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初中数学学习的一般方法 一、初中数学学习的一般方法: 1.突出一个“勤”字(克服一个“惰”字)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聪慧在于学习,天才在于勤奋”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突出一个勤字,克服一个“懒”字,怎么突出“勤”字 “聪”:怎么个勤法,从这个字面上来看,要做到五勤:“耳勤”“眼勤”(耳朵听,眼睛看,接受信息) “口勤”(探讨,回答问题,而不是讲话,消化信息)“脑勤”(擅长思索问题,主动思索问题——汲取、储存信息)那是不是做到以上四点就行了呢?不是。这个字还有缺陷,在聪下面加上“手” “手勤”(动手多实践,不仅光做题,做课件,做模型) 这样的人聪慧不聪慧? 最大的提高学习效率,首先要做到——上课仔细听讲(这是根本)回家先复习再做题假如课听不好,就别想消化学问 2.学好初中数学还有两个要点,要狠抓两个要点: 学好数学,一要(动手),二要(动脑)。 动脑就是要学会视察分析问题,学会思索,不要拿到题就做,找到已知和未知想象之间有什么联系,多问几个为什么 动手就是多实践,多做题,要“拳不离手”(武术)“曲不离口”(唱歌) 同学就是“题不离手”,这两个要点大家要记住。 “动脑又动手,才能最大地发挥大脑的效率” 3.做到“三个一遍” 大家听过“失败是胜利之母”听过“重复是学习之母”吗? 培根(18-19世纪英国的哲学家)——“学问就是力气” “重复是学习之母” 如何重复,我给你们说明一下: “上课要仔细听一遍,动手推一遍,想一遍” “下课 看” “考试前 ” 4.重视“四个依据” 读好一本教科书——它是教学、中考的主要依据; 记好一本笔记——它是老师多年阅历的结晶; 做好做净一本习题集——它是使学问拓宽; 记好一本心得笔记,最好每人自己打算一本错题集 二、分课前、课上、课后三个方面来谈一谈数学的学习。 1.课前做什么,预习。有的同学会认为预习是奢侈时间,上课听老师讲讲不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花时间预习。其实预习非但不奢侈时间,而且有很大的好处。首先,预习是对自己自学实力的熬炼。老师不行能教给你全部的学问,许多的学问都是靠自己自学得到的,这就须要我们有良好的自学实力。其次,通过自己预习得到的要比通过上课听老师讲得到的印象要深刻的多。 那该如何预习,预习些什么内容呢?第一,要看课本,看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例题,对这部分内容要做到理解。因为这就是基础,万变不离其宗,后面的任何改变都离不开这个基础。其次,在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完成课后的随堂练习。因为通过什么来检测你是否理解了概念,只有通过题目。课后的随堂练习的设置就是理解基本概念后的简洁的运用。假如预习的过程中有不懂的地方,要在书上做好记号,上课时就要着重听这部分内容;假如内容简洁,自己能理解,那上课时就要听老师是如何讲解的,和自己比照一下,看看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或者看看有没有其他的解题思路 2.课上做什么,仔细听讲。听课是学习中最重要的环节,是精确的驾驭所学学问的关键。课上仔细听非常钟赛过课后自己看书三非常钟。那么上课该如何仔细听讲,听什么。第一、带着在预习中未懂的问题听课,留意力集中,尽可能把疑点在课中解决。 其次,对于在预习中认为弄懂了的问题,主要听老师的讲解是否和自己的理解一样,订正自己在预习中对一些学问的片面理解或错误理解。 第三,在预习中没有弄懂的问题,通过老师讲懂了或还有疑问,要在课堂上把关键的地方登记来,课后要刚好进行向老师请教,弄懂、弄明白。 第四,在听课中留意不能只听问题的答案,关键是听老师讲解例题的解题思路,明白了解题思路,你是学会了做这一类题,而不是只是一道题。 例题是为巩固数学学问而讲,例题的作用是举一反三。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一个老师带着一个初一班,他每周都测验他的学生,而且公开告知他的学生,考题全部他上课讲的例题。学生起先一片哗然,90%的学生有信念拿满分,只有班上几个最差的学生不敢这么说,很快第一次测验结果出来了,及格率48%,满分率不到8%,其次次状况有所好转,初一时这个班数学成果与同年级数学特长班平均分相差12.5分。初二时与数学班只差1.5分,比年级平均分高10分。初三毕业,这个班几乎与数学特长班没有区分。 第五,留意听老师在课堂中补充的例题,这些例题通常具有代表性,听老师的解题思路,拓宽自己的学问,要学会自己可以动手解决这一类问题。 3.课后该怎么做,完成练习和作业。要学好数学,必需多做练习,但并不是题海战术。只顾看书,而不做或少做练习,是不行能学好数学的。而一味的做题,而不顾解题方法,也是很难在学习上收到成效的。 做练习要在有充分的打算之后,仔细独立地完成。所谓有充分打算,就是要先复习今日所学的学问和老师补充的例题,把课本上的学问弄懂之后才能做练习。假如课本学问还有不懂之处,应先复习课文,询问同学或老师,直至懂了之后再做练习。 所谓仔细,是指对每个习题都要仔细思索,对问题的每个细微环节都应思索清晰。留意养成一个全面细致地思索问题的习惯。这种良好习惯一旦养成,它会在你的一生中大有好处。另一方面,要仔细演算,留意解答表述的条理性和解题格式的规范性。很多同学经常在考试中马虎出错,究其根源,必定形成马马虎虎的坏习惯。而“马虎”会许久地带来危害,这种坏习惯一旦养成,非常顽固,很难克服。 所谓独立完成作业,就是要靠自己的实力完成作业。因为做练习的目的,一是巩固所学学问,二是检查对学问的理解是否正确,培育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实力。 要敢于啃难题。遇到难题肯定要反复细致推敲条件,深化思索,在山穷水尽、自己实力的确承受不了的状况下,问问别人是可以的,不要一觉得难,就不想做了。当然,做难题要耗费较长的时间。有些同学以为这样做不合算,不如问问省事,这种想法是不全面的。其实,帐得算两笔,比如你由于解难题耗费的时间较长联想过许多学问,设想了许多解法,都失败了,好像收获是“零”,但事实上,你获得了大量的“副产品”,而这“副产品“的价值会远远大于本题目的价值。因为,由于解题的迫切须要联想了许多学问,恰好是对这许很多多学问主动的复习;你想出了许多方法,虽然没有能解决这个题目,但它是很好的思维训练,对提高思维实力起到了不行低估的作用,况且这一个个方法很可能在解决其他题目上奏效。大数学家希尔伯特把“费尔马大定理”这道难题叫做“能下金蛋的母鸡”。正是因为有许多数学家在攻克“费尔马大定理”的失败中,发觉和开创了很多新的数学领域,大大地推动了数学的发展。 对于数学评价手册:学习教吃力的同学只要完成基本题就可以了,中等的同学完成辨析与反思;好的同学加上探究与思索;还有额外学习实力的同学可以选择好一本课外书,自己选择部分习题、能够巩固所学学问并拓展学问面的,在做题时尽量讲究一题多解,发展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力。 做过的题目希望大家一段时间(一周之类)要消化,对于这类题目的解题方法要驾驭,争取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练习当中,我认为“做”是次要的,而“思”是主要的。出错的地方也正是我们学习中最薄弱的地方,把这些地方弄懂弄通,避开在同一地方摔倒二次,这比把十道习题演算正确收效或许更大一些。 4.复习与总结。复习是为了巩固,和遗忘做斗争;总结是为了条理学问,发觉、驾驭规律,积累阅历,有所提高。 学完每一章,要刚好做好阶段复习。阶段复习要围绕每一节学问的重点、难点,阅读教材、听课笔记、练习本,从中提炼出本章的学问重点和难点,特殊对于曾不大懂和理解错误或不够深度的地方,要着重复习巩固。凡是在作业或测验中不会做或做错了的题目,在阶段复习中要独立做一遍,检查一下对这些题目自己是否已经驾驭。有些同学多次在某一类问题上出现错误,或曾不会做的题目,再考时仍不会做,正是没有完成复习任务的结果。较难的学问与题日,不仅难做、难理解,而且很简单忘。反复复习的本身,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有效方法。阶段总结是非常必要的,通过阶段复习,应当有较大的提高。华罗庚有句名言:“读书要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阶段总结,正是要完成由厚到薄的过程。总结要提炼出每一章学问的重点、难点,每一小节学问的重点与本章学问重点的联系,做出条理性的归纳和概括,从而积累解题阅历,提高分析解题的实力。 5.课外自学与探讨。课外自学与探讨的目的是扩大学问面,开阔眼界,驾驭与积累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进一步提高分析解题实力。围绕所学的教材进度看一些课外参考书及数学杂志,作一些较簇新或难度较大的习题。课外自学应当是有安排地有节制地进行,不要影响以上环节的学习,更不要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在课外自学的过程中,发觉一些新奇而有价值的习题、一些好地思维方法与解题方法,应当登记来,以便进一步学习驾驭。 爱因斯坦说过:“胜利=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对于渴望胜利的同学来说,艰苦的劳动与少说空话是比较简单做到的,而正确的方法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摸索得出来的。……学习方法因人而异,望大家,“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务使你拥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初中数学学习两大复习策略 第一梳理策略 总结梳理,提炼方法。对于题型的总结梳理,应摆脱盲目的题海战术,对重点习题进行归类,找出解题规律,要关注解题的思路、方法、技巧。 如方案设计题型中有一类试题,不变更图形面积把一个图形剪拼成另一个指定图形。总结发觉,这类题有三种类型,一类是剪切线的条数不限制进行拼接;一类是剪切线的条数有限制进行拼接;一类是给出若干小图形拼接成固定图形。梳理了题型就可以进一步探究解题规律。 同时也可以换角度进行思索,如一个随意的三角形可以剪拼成平行四边形或矩形,最少需几条剪切线?联想到随意四边形可以剪拼成哪些特别图形,随意梯形可以剪拼成哪些特别图形等。做题时,要注意发觉题与题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比较,发觉规律,做到触类旁通。 反思错题,提升实力。在备考期间,要想降低错误率,除了进行刚好修正、全面扎实复习之外,特别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反思错题,详细做法是:将已复习过的内容进行“会诊”,找到最薄弱部分,特殊是对月考、模拟试卷出现的错误要进行仔细分析,也可以将试卷进行重新剪贴、分类对比,从中发觉自己复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正确分析问题产生的缘由,例如,是计算马虎,还是法则运用不当;是审题不细致,还是对试题中已知条件或所求结论理解有误;是解题思路不对,还是定理应用出错等等,消退某个薄弱环节比做一百道题更重要。应把这些做错的习题和不懂不会的习题当成再次熬炼自己的机会,找到了问题产生的缘由,也就找到了解题的最佳途径。 事实上,假如考前刚好发觉问题,并且刚好订正,就会越快地提高数学实力。对其中那些反复出错的问题可以考虑再做一遍,自己平常胆怯的题、简单出错的题要精做,以绝后患。并且要静下心来,通过学习、回忆,而有所思,有所悟,便会有所发觉、有所提高、有所创新,便能悟出道理、悟出规律。 其次答题策略 首先,审题时留意力要集中,思维应干脆指向试题,力争做到眼到、心到、手到。审题时,应弄清已知条件、所求结论,同时在短时间内汇合有关概念、公式、定理,用综合法、或分析法、或两头凑的方法,探究解题途径。特殊留意已知条件所设的陷阱,细致审题,仔细分析是否该分类探讨,以免丢解。 其次,在答题依次上,应逐题进行解答。要正确快速地完成选择题和填空题,有效利用时间,为顺当完成中档题和压轴题奠定基础。在逐题进行解答时,遇到一时解不出的题应先放下(别忘了做记号,以免落题),把会解的题目都做完后,再回来把留下的疑难逐一解决。 第三,遇到平常没见过的题目,不要慌,稳定好心情。题目貌似异样,其实都出自原本。要冷静回想它与平常见过的题目、书本中的学问有哪些关联。要信任自己的功底,多方找寻思路,便能豁然得释。切忌对着题发呆不敢下手,有时动笔做一做或者画一画,就图形进行相应地分析,也就做出来了。尽可能解答一步是一步,不放过多得一分的机会。 第四,解综合题时,应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否则前面错了,后面即使方法对了,也得分甚少。 最终,留意仔细检查,如感觉某题答错了,不能盲目去改,要非常冷静地重新审题,细致探讨,确定此时思路正确,再动笔去改,因为此时易把正确的改错了,尽量削减失误。 初中数学学问点总结 一元一次方程定义 通过化简,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的最高次项的次数是一的等式,叫一元一次方程。通常形式是ax+b=0(a,b为常数,且a0)。一元一次方程属于整式方程,即方程两边都是整式。 一元指方程仅含有一个未知数,一次指未知数的次数为1,且未知数的系数不为0。我们将ax+b=0(其中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并且a0)叫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这里a是未知数的系数,b是常数,x的次数必需是1。 即一元一次方程必需同时满意4个条件: (1)它是等式; (2)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 (3)未知数最高次项为1; (4)含未知数的项的系数不为0。 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核心问题 一、什么是等式?1+1=1是等式吗?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等式可分三类:第一类是恒等式,就是用任何允许的数值代替等式中的字母,等式的两边总是相等,由数字组成的等式也是恒等式,如2+4=6,a+b=b+a等都是恒等式;其次类是条件等式,也就是方程,这类等式只能取某些数值代替等式中的字母时,等式才成立,如x+y=-5,x+4=7等都是条件等式;第三类是冲突等式,就是无论用任何值代替等式中的字母,等式总不成立,如x2=-2,|a|+5=0等。 一个等式中,假如等号多于一个,叫做连等式,连等式可以化为一组只含有一个等号的等式。 等式与代数式不同,等式中含有等号,代数式中不含等号。 等式有两个重要性质 (1)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旧是一个等式; (2)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零,所得结果仍旧是一个等式。 二、什么是方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如2x-3=8,x+y=7等。推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只需看两点:一是不是等式;二是否含有未知数,两者缺一不行。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1,系数不是0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其标准形式是ax+b=0(a不为0,a,b是已知数),值得留意的是1)一个整式方程的"元"和"次"是将这个方程化成最简形式后才能判定的。如方程2y2+6=3x+2y2,形式上是二元二次方程,但化简后,它事实上是一个一元一次方程。(2)整式方程分母中不含有未知数。推断是否为整式方程,是不能先将它化简的如方程x+1/x=2+1/x,因为它的分母中含有未知数x,所以,它不是整式方程。假如将上面的方程进行化简,则为x=2,这时再去作推断,将得到错误的结论。 凡是谈到次数的方程,都是指整式方程,即方程的两边都是整式。一元一次方程是整式方程中元数最少且次数最低的方程。 三、等式有什么牛掰的基本性质吗? 将方程中的某些项变更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的变形叫做移项,移项的依据是等式的基本性质1。 移项时不肯定要把含未知数的项移到等式的左边。如解方程3x-2=4x-5时就可以把含未知数的项移到右边,而把常数项移到左边,这样会显得简便些。 去分母,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则是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2进行的。 四、等式肯定是方程吗?方程肯定是等式吗? 等式与方程有许多相同之处。如都是用等号连接的,等号左、右两边都是代数式,但它们还是有区分的。方程仅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等式中的特例。就是说,等式包含方程;反过来,方程并不包含全部的等式。如,13+5=18,18-13=5都属于等式,但它们并不是方程。因此,等式肯定是方程的说法是不对的。 五、"解方程"与"方程的解"是一回事儿吗? 方程的解是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取值。而解方程是求方程的解或推断方程无解的过程。即方程的解是结果,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方程的解中的"解"是名词,而解方程中的"解"是动词,二者不能混淆。 初中数学学习的一般方法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4页 共14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第 14 页 共 1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