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范文:黄河.docx
2023年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范文:黄河时间:2023-09-25 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范文:黄河。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范文:黄河”,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教具】:有关图片。 【教学过程】:引入: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第一大河-长江,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我国的第二长河-黄河。 讲授新课首先我们来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 板书一、黄河的基本概况 活动请学生读"黄河流域水系略图",并依次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找出黄河的发源地和入海口:巴颜喀拉山脉和渤海; 2、读课本及地图,明确黄河干流的长度和形状:5500多千米、"几"字形; 3、找出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 4、结合中国地形图,看看黄河流经了哪些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5、在图上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河南旧孟津; 6、找到黄河的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并请学生注意,这两条支流分别位于黄河的哪一个河段。 教师过渡:黄河源于雪域高原,曲折东流,注入渤海湾,那么,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板书二、黄河的水文特征 教师提问:大家注意看,课本上说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为什么不能说它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可以将长江、黄河和珠江的流量列成表)因为水量不大。 板书1、水量不大 提问提起黄河,你的第一印象如何?(水特别浑浊)这说明什么?(黄河泥沙多) 结合黄河流经的地形区,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黄土覆盖且疏松、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缺乏植物保护是导致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大的主要原因。 (如有条件可以播放录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板书2、中游含沙量大 补充:黄河每年输入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如果把这些泥沙筑成高宽各一米的长堤,其长度是地球与月球距离的3倍,可绕赤道27圈。黄河每年带走的氮、磷、钾肥约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每公顷耕地被冲走375千克肥料。所以,一位外国朋友惊讶地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微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F132.cOM 转折提问:黄河中游大量的泥沙流到哪里去了?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形成"地上河"的原因(黄河出孟津后,水流平稳,大量泥沙淤积而成) 板图讲解地上河的形成过程。 板书3、地上河 提问这样的"悬河"有什么危害? (如有条件可以播放黄河泛滥时人民逃难的录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痛苦的回忆"部分阅读材料(从公元前602年到公元1938年的2500多年间,黄河决口1590次,大的迁徙改道26次,平均三年有两次决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每次灾难都夺去千万人的生命,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1938年黄河改道,滚滚黄水汹涌南下,冲进淮河,淹没了豫东、皖北、苏北的大片土地,受灾人口1250万,死亡89万,使得黄淮平原的千里沃野变成了一片凄惨、荒凉的黄泛区。),加深对黄河之害的理解,培养学生治黄的责任感。 板书4、易泛滥 f132.COM更多教案延伸阅读 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气候特征 教学重点: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教学媒体: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区挂图或投影片,几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图、降水柱状图。 课时安排: 计划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前几节我们雪线了中国的气温和降水等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两个问题: (1)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有什么特点? (2)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和几节分配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知道了我国气温和降水的一些特点,我国气候有什么特征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归纳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我国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板书第四节 气候特征 读表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7页,“我国与世界纬度相近地区气温的比较”表,回答下列问题:(1)1月份,我国的齐齐哈尔、北京的平均气温,分别比法国的巴黎、美国的纽约低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分别低22.7°C和3.7°C。 (2)7月份,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分别比巴黎、纽约高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分别高26.3°C和7.3°C (3)齐齐哈尔、北京的气温年较差,分别比巴黎、纽约大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齐齐哈尔比巴黎大26.3°C,北京比纽约大7.3°C。 提问对上述问题,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讨论回答) 分析归纳冬季,我国比同纬度地区冷,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又比同纬度除沙漠地区以外暖热。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比同纬度地区的气温年较差偏大。由此得出气温冬冷夏热的特点。大陆性气候显著。 展示北京、齐齐哈尔、巴黎、纽约降水量柱状图。使同学们阅读柱状图,比较四个城市降水的季节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8月份,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再加上降水的年际变化也较大,由此得出我国冬季干燥,夏季多雨,大陆性强的气候特点。归纳起来,一是说明我国季风气候显著,二是具有大陆性的特点。 板书一、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季风气候显著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高温多雨 读图提问展示北京、武汉、哈尔滨等城市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请同学们读图,思考我国夏季气温、降水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我国夏季普遍高温,降水集中。 总结这就是我国气候的第二个特征:雨热同期。 板书二、雨热同期 启发提问雨热同期。夏季我国除了青藏高原,天山等少数高原,高山外,南北普遍高温,而且是世界同纬度除沙漠以外最暖热的地区。因此,我国热量条件优越。这种优越的热量条件对农作物生产有没有好处?请同学们思考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正如同学所说,我国优越的热量条件,对农业生产很有利,可以使一些喜温的高产作物如水稻、玉米、棉花等。在我国广大北方地区也有大面积种植;使得水稻、棉花的种植界线的纬度之高,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由此可见,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 板书1、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 启发提问在高温的夏季,也是我国降水量集中的季节,雨热同季对农作物有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农作物在高温的季节生长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我国高温多雨的夏季,正适合农作物森林和牧草的生长。因此,高温期多雨期与农作物的生长期一致,是我国气候资源的又一大优势。 板书2、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十分有利。 启发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1)西亚、北非在北纬15°30°的地区,气候景观有什么特点? (2)为什么我国处于同一纬度地带的长江以南地区,却成为降水丰沛的“鱼米之乡”? 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在世界上北纬15°30°的纬度带内,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气候炎热干燥,大多数呈沙漠和荒漠景观。我国处于同一纬度地区的长江以南地区,由于受到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丰沛,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并且雨热同季,利于水稻的生长,是我国重要的稻米产区,河湖众多,淡水鱼产量很大,从而成为我国的“鱼米之乡”。 展示挂图或投影片展示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划分图。 复习提问请同学们读我国温度带划分图和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说说我国可划分为哪几个温度带和干湿区? 学生指图回答。 讲述我国既有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又有四个干湿地区,(投影片迭加演示)多种多样的温度带迭加在多种多样的干湿地区上,这说明我国的气候复杂多样。气候的复杂多样是我国气候的又一显著特点。 板书三、 气候复杂多样 1、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是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一个重要标志。 读图思考请同学们读课本第38页4.23图,“横断山区气候和植被的垂直变化”,和第59页4.24图,“秦岭南北”,思考说明地形对气候和植被有什么影响?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回答问题横断山区海拔很高,达数千米,随着山势的增高,气温降低,植被随之发生变化,从山下的常绿阔叶林依次过渡到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山草甸雪线以上。说明地势的高低对气候影响很大,进而影响植被种类的生长分布。 秦岭南北一图,表示了山南、山北在植物和景观上的差异。山南生长的是亚热带植物柑橘树,山北生长的是温带植物苹果树。这是因为秦岭在气候上起着屏障作用,可阻挡北部冬季风的南下。所以秦岭南坡气温高,为亚热带景观;北坡气温低,为暖温带景观。讲述由以上分析得出:地形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地势高低悬殊,使得我国的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板书2、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使我国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启发提问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对各种植物和农作物品种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板书3、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复习巩固选作复习题 (1)我国气候有哪些主要特征?(3条) (2)我国气候对农作物生产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板书设计 第四节 气候特征 一、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二、雨热同期 1、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 2、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十分有利。 三、气候复杂多样 1、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是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一个重要标志 2、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使我国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3、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方式:学生根据所给资料分组讨论同样是在北纬15°30°范围内的西亚、北非和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在气候特征上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教师提供资料,包括两个地区的景观图、气温降水图、洋流图。 学生分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表结果,最后由教师总结。 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中国的人口 第二节 人口和民族中国的人口厚德中学 陈红梅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知道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及由此产生的人口问题;2、理解我国人口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3、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和人口分布特点;4、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制作统计图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2、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3、通过让学生收集计划生育标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关心周围事物的意识。情感和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实行计划生育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2、正确处理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树立正确的人口观;3、培养学生参与国家大事的意识和辨证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分布特点;2、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对策。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制作统计图的能力。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教学过程:导入:在中国的疆域一课中我们知道了我国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那有谁知道我国的人口情况?有多少人?居世界第几位?生:我国人口已超过13亿,总数居世界第一。一、世界人口大国师:这位同学说中国人口世界第一,到底是不是呢?下面我们用数据说话。(指导学生完成课本11页活动题1:根据表1-2,分别计算不同年份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并绘制成形象统计图。)(知识拓展):同学们知道形象统计图有哪几种吗?生:主要有饼状图、条形图、折线图。(根据回答,要求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的种类,指导学生画图,对制作规范的进行展示)(学生亲手制作统计图,掌握制作方法和技巧,并在自己制作的图中找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结论:中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总数一直处于世界首位,人口在世界总人口的比例一直保持在1/5以上。过渡:知道了我国人口的比例,下面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五十年以来我国的人口数量。我国已经进行了五次人口普查,请同学们根据我国五次人口普查人口数绘制“人口数折线统计图”。(老师到学生中间指导学生画图,对制作规范的进行展示,根据折线图得出结论。)结论:二、我国人口增长快。我国自七十年代以来就开始了计划生育,为什么人口增长这么快,是不是计划生育没有作用?课件展示:中国、叙利亚、阿曼三国自然增长率和年净增人口数的对比图。 1 、我国人口增长原因:人口基数大。众多的人口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讨论:人口众多且增长迅速对我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2、我国的人口问题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资金积累困难。2、资源人均占有量少,资源压力增加。3、对生态环境也造成巨大压力。4、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5、就业形势严峻,由于人口整体素质较低,结构性失业突出。6、老年人口增多,社会负担加重。7、流动人口增多,交通压力增加,也导致社会治安问题日益严重。3、我国的人口政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 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实行计划生育提高人口素质过渡:人口的数量会影响经济的发展,那么人口的分布会不会对经济也产生影响呢?三、人口分布课件展示“中国分省区人口密度图” ,引导学生根据图例看图,思考问题:1、人口密度如何计算?2、从沿海到内陆人口密度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3、你认为人口密度的这种分布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课堂小结(略)教学点评我国的人口,是中国地理非常重要的人文地理知识,是同学们学好中国地理,尤其是学好我国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等知识以及分区地理知识的基础。本节内容是学生比较了解和熟悉的,执教老师让学生在统计、绘图等活动中认识我国的人口问题,培养学生绘制图表的能力。特别是通过课件中三个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年净增人口数统计对比图的展示,得出: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这一结论,可谓水到渠成,课堂活动学生参与度高。本课的导入可采用视频材料,让学生对我国人口众多的国情有切身感受,注意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有关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如:了解家庭祖辈人口的变化,从小家延伸到国家,体会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出的意义。)本课教材中活动的篇幅很大,许多结论可让学生通过活动进行认识(如:众多人口给中国发展带来的沉重负担),一些记忆性的知识也要在活动中得到落实。(如:从图中观察我国从沿海到内陆人口密度的变化,让学生自己得出: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匀,东部多、西部少这一结论。) 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范文:矿产资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 2.使学生熟悉我国主要的煤矿、油田、铁矿和有色金属矿的分布地。 3.使学生了解我国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4.通过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的主要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合理开发、节约、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寻求替代品的必要性与责任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教学建议 关于“矿产资源”的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四部分,首先介绍了矿产资源总的分布特征,并且分析了分布相对集中带来的有利和不利方面;第二部分介绍了能源矿产,包括它们的分布、储量、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我国能源资源的短缺形势;第三部分介绍了金属矿产,这部分是分类介绍的。与铁矿相比,有色金属矿对于初中生来说,可能不太熟悉,因此教材中举了许多实例,以使学生认识到有色金属的重要性。前面三部分都是以关于煤矿、铁矿、有色金属矿和油气田的分布的四幅图为基础的,目的就是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在最后一部分里,教材通过大量实例介绍了我国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原因,提出了对策。 关于“矿产资源”的教法建议关于矿产资源的分布,建议指导学生读4幅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图,从宏观上分析煤矿、油田、铁矿和有色金属矿分布的特点是广泛且相对集中。关于矿点名称,教师要具体指导学生利用省区、江河、山脉等参照物,寻找矿点与它们之间的方位上的联系,并通过读图、填表、图表对照、看图连线等方法巩固地名的记忆,进一步培养读图技能。教学中要用资料、数据说明能源矿产丰富,同时联系生产实际说明煤和石油的生产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教师要结合实例说明矿产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要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实际的解决办法。 在这节内容的讲授中,有三个点老师应该特别注意:一个是金属矿产的作用,很多学生对于煤、石油、天然气和铁矿的作用非常熟悉,但是容易忽视金属矿产,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特别强调,因为这会帮助学生充分认识矿产资源与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的密切关系;第二是对新能源的开发,在谈到对矿产资源问题的对策时,学生往往容易把目光集中在问题的治理上,其实治理是一方面,同时还应当引导学生开阔思路,想办法找出更多的新能源,但是要使学生认识到,开发新能源是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前提的;第三,矿产资源与前面介绍的两种资源以及后面的海洋资源相比,有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它是非可再生的,在教学中,要对我国矿产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开发利用中的问题讲得适度,避免出现盲目的乐观和悲观情绪,教育学生要以客观、实际的态度看待我国矿产资源问题。 关于“矿产资源”的教学设计示例1 导入大家知道,土地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那么工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什么呢?(矿产资源)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我国的矿产资源。 板书第四节 矿产资源 活动读教材中四幅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图,分析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对不同矿产资源分别回答。 教师小结煤矿、石油、天然气、铁矿和有色金属矿的分布都具有既广泛又相对集中的特点;其中,煤、石油、铁矿北方居多,有色金属南方居多。 提问这样的分布特点,对于矿产资源的开采、运输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集中分布,有利于矿产资源大规模集中开采,形成全国性矿产基地;但是不同地区需要进行矿产资源的流通交换,加重了对运输的负担。 转折结合“做一做”第一题,我们一起找一找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和石油基地。 补充矿产资源按照用途可以分为能源矿产和金属矿产,煤、石油和天然气都属于能源矿产。我国虽然是一个能源大国,但是人均量比较少,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能源已经渐渐不能满足需要了。提问如何解决能源短缺的问题呢?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加强能源勘探开发;加强能源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寻找新能源。 承转过渡再来关注一下我们国家金属矿产的情况。 板书三、金属矿产 讲述金属矿产包括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其中黑色金属一般指铁和铁基合金。你们知道铁矿有什么作用吗?(制造钢铁)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哪些方面需要用钢铁? 学生讨论回答略 活动请学生结合“做一做”中的练习,读“我国主要铁矿分布图”,找找我国主要的铁矿。 转折有色金属矿产有什么作用呢?请大家读教材中的“读一读”材料,结合你们在课下查找的资料,说一说有色金属矿产都有哪些用途。 学生回答略 活动分组找一找主要的铜矿、锡矿、钨矿、锑矿、稀土矿等等,并且以竞赛的形式做连线题,看谁做得又快又准。 强调有色金属为我国的现代工业和尖端科学技术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我们决不能忽视。 转折像其他资源一样,我们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时,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板书四、问题和对策 活动读教材中的“问题和对策”这一框题的内容,讨论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主要问题包括:乱采滥挖、严重浪费、破坏环境。 提问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护、节约、合理使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寻求替代品。 初中八年级地理教案范文:海洋资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优越的海洋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以及非生物资源,认识到开发海洋资源的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并进一步认识到开发海洋资源的重要意义。 2.使学生充分认识发展海洋水产业的有利条件,了解我国主要渔场的分布,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3.使学生了解我国海盐和海底石油的开发利用和分布状况。 4.通过介绍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并且强调对海洋资源的保护,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建议 关于“海洋资源”的教材分析 本节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首先通过联系旧知识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海洋资源十分丰富的自然基础,即我国有四个近海,并且南北跨了三个温度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然后介绍了我国海洋资源的主要种类,最后还提醒学生我国海洋资源还远没有开发出来,使学生意识到海洋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第二部分介绍了我国的海洋捕捞和水产养殖。教材在选学材料中介绍了我国之所以在近海发展渔场的原因,应当说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恩赐。紧接着教材又介绍了我国近年来发展的海水养殖业。如果说,海洋捕捞是人类纯粹地利用自然条件的话,那么海水养殖是人类对海洋资源的间接利用,因为这其中加入了人类在技术、设备、人力和时间等的投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原理和方式,教材专门给了几幅图片,扫清了理解的障碍。 第三部分海洋非生物资源的开发,其中着重介绍的是海盐生产及盐场的分布。教材介绍了海盐生产的过去和现在,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利用海洋资源的历史非常久远,随着科技的进步,海盐开发的种类也日益增多。 第四部分提醒学生要注意借鉴人类开发陆地资源的教训,在开发利用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海洋,培养学生正确的海洋观、环境观。其中的“想一想”活动为学生设置了两个不同的情景,让学生推测将来的结果。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关于“海洋资源”的教法建议1.在讲渔场的时候,要结合初一学过的世界几大渔场形成的条件,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出舟山渔场的位置。然后结合鱼汛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舟山渔场成为全国渔场的原因。 2.在讲最后一个框题时,要注意结合过度捕捞海洋生物和海洋污染的事例,强调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资源环境要相统一。在教学中可以充分的利用反映海洋污染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海洋污染的污染源,加深学生认识对海洋资源保护的必要性。还可以通过讨论,让学生总结保护海洋资源的措施。 关于“海洋资源”的教学设计示例 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陆地上的各种资源,我们知道,我国的国土辽阔,海陆兼备,今天再来看看我国海洋里的资源有哪些。 活动读教材中“丰富的海洋资源”自然段,课文中的这几句话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海洋里有丰富的水产资源、石油资源、海洋资源和海洋能源。 补充人类赖以生存的陆地空间已不堪重负,地球生物资源的80%分布在海洋里,海洋给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是陆地的1000倍,海洋在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情况下,每年可以向人类提供30亿吨的水产品。所以说,海洋资源的开发前景非常广阔。 承转同学们平时吃什么海产品?你们知道它们产自哪里吗?我们一起来看看我国主要的渔场 活动读我国近海主要渔场和海流分布示意图,找一找我国主要的渔场。并且结合选学内容分析一下我国发展海洋水产的有利条件。(宽浅的大陆架、陆地江河汇入带来饵料、暖流和寒流交汇) 补充舟山渔场是我国的渔场。 转承过渡除了捕捞外,我国还利用沿海的滩涂发展大规模的养殖业。 学生读图解释海产养殖的方法。 转折除了海洋的生物资源之外,还有什么资源? 学生回答海盐资源、石油资源。 活动读我国沿海盐场和近海石油沉积盆地分布图,看看北方海域和南方海域哪个产的海盐较多?为什么? 学生回答北方海域产盐多。这与气候有关(降水少,雨季短)。 提问我国的盐场在哪里?(长芦) 转折大家看我国近海的石油沉积盆地,我国海底石油资源相当丰富,我国已经在渤海、东海、南海等海域开采了石油。 转折对于海洋资源,应该说我们开采得还很不够,但是鉴于人类对陆地资源开采的教训,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开采方式呢?请大家讨论“想一想”中的题目,哪一种捕鱼方式可取?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第一种方式只顾眼前利益,长期下去,鱼的产量会越来越少。第二种方式可以保证人类的持续利用。 进一步解释然而,我们现在有很多地区的渔民确实在采用第一种捕鱼方式。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讨论回答捕养结合,控制近海捕捞的强度,大力发展滨海养殖业和远洋捕捞业。 转折在开发海洋资源的同时,人们又不知不觉地污染了海洋。污染源包括石油开采带来的石油污染,大江大河排入海洋的废水、废液和固体废弃物等。针对海洋污染,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补充加强立法管理;充分利用科学技术;进一步宣传,增强全民的海洋意识。' 探究活动 1、 活动名称:海产品调查 活动目的:使学生充分认识海产品在丰富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同时了解我国海产品的现状。 活动步骤: (1)寻找10种日常用品,条件是原料必须有海产品。(2)了解近来这几种产品的销售变化情况和原因。(3)开一个主题为“人类与海洋”的班会,全班同学进行交流。 2、活动名称:海洋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吗? 活动目的:使学生了解我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状,并意识到海洋资源尽管是可再生的,但这是在合理利用和开发的前提下,进一步培养学生辨证看待问题的意识。 活动方案:安排学生查找人们破坏或不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的资料,并提出问题“海洋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吗?请你用你的资料来说明你的观点”,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 初中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长江沿江地带 长江沿江地带(第三课时)导入新课长江沿江地带以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利的长江水道运输,现已成为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四、沿江地带的工业(板书)讲授新课1.引导学生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工业分布图和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分析四大工业基地的形成条件。说明工业部门和工业中心的分布。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资源分布与工业分布的联系。长江沿岸是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目前自东向西已经形成四大工业基地。由沪宁杭等城市形成的工业带是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部门齐全。形成了以加工工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体系。其特点是:以加工工业为主体。其原料来自于广大腹地;依靠便捷的交通条件,输入区外矿产原料发展冶金,基本化工工业;各部门、各城市间协作关系密切;发挥经济、技术、科研方面的优势,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上海是全国的机械制造中心和重要的大型工业成套设备制造中心,也是全国的量具和精密仪器仪表制造中心。汽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多。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发达的纺织工业中心。上海的纺织业历史悠久,已形成棉、麻、毛、丝、化纤等部门纺织及印染等配套的纺织工业综合体系。是上海市出口产品数量、创汇最多的工业部门。上海是全国重要的钢铁基地,宝山钢铁公司是我国第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其建立一是靠近市场;二是临海港,矿石进口运输便利)上海是我国近代化学工业发祥地。目前是全国规模的综合性化工基地。江苏化工产品产值居全国第一,南京是化学工业基地。以武汉为中心的工业带是我国钢铁、轻纺工业的重要基地。本区交通条件优越,长江、京广铁路交汇于此,以它们为主干的综合交通运输网已有较好基础,水资源丰沛,矿产资源丰富,经过多年开发建设,已成为以钢铁、机械、纺织、建材为支柱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大冶的铁矿是武汉钢铁工业发展的基础)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冶金等工业基地。本区位于长江中、上游咽喉,有长江和焦柳线交汇于此,水能资源极其丰富,且开发条件好;以葛洲坝、三峡以及三峡大坝为主的风景旅游资源优势突出;工农业均有一定的基础。三峡工程枢纽建成后,将会促进冶金等高耗电业发展。以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工业基地,是以六盘水丰富的煤炭资源和攀枝花的铁矿资源发展起来的工业基地。2.举办小型分组竞赛。让学生以钢铁企业和汽车品牌为例,说出长江沿江地带中主要钢铁工业基地和汽车生产基地,认识沿江“钢铁工业走廊”和“汽车工业走廊”的分布概况。活动前在教师指导下分组,选出组长。可将学生分为四个组,每两组一个问题。长江沿江地带钢铁企业分布。长江沿江地带汽车工业分布。活动前由组长抽签领取问题,在组长的组织下,全组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然后每组派一名学生代表在黑板上写出钢铁企业名称和分布或写出汽车“品牌”及产地。看哪个组写的又快又准确。要求学生写时要从长江沿江地带的东部上海为起点向西写。教师在学生竞赛的基础上,进行讲评总结归纳。沿江地带有上海宝山、安徽马鞍山、湖北武汉、重庆、四川攀枝花等钢铁工业基地,构成了“钢铁工业走廊”的雏形。沿江地带有上海(桑塔纳、别克、赛欧)、南京(依维柯)、武汉汽车工业基地以及重庆汽车摩托车基地(庆菱、嘉陵),构成了沿江“汽车工业走廊”的雏形。3.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83页活动,认识长江沿江地带相互协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长江沿江中上游地区水能丰富,有二滩、葛洲坝、隔河岩等大型水电站。三峡工程建成后,电力更加充足,但因地处内陆,对外经济的往来受限制,信息不畅,缺乏资金和技术。长江沿江下游地区经济发达,耗电量很大,有些工厂因为缺电,开工不足,设备闲置。用煤发电容易污染环境,从华北运进煤炭,又给运输带来极大压力。下游地区产业密集、技术先进、科技教育力量雄厚。因此,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下游地区在积极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联合行动、共同发展”的原则。把中上游地区丰富的电力资源、市场广阔的优势和长江下游地区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优势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多形式、宽领域、全方位的联合协作,形成长江经济带新的发展优势,共创新局面。承转过渡:世界大河流域内大规模的开发治理,往往容易改变流域的生态环境,引发生态问题。长江沿江地带的开发,也遇到了类似问题。五、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板书)考虑到学生对长江沿江地带生态环境问题已有一定的了解。可将学生分为四组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1.课前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分组,选出组长。2.课前公布四个探究性问题长江上游地区大规模毁林开荒的原因、环境危害及对策;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形成原因、直接损失、环境危害及对策;长江干流地区水污染的形成原因、环境危害及对策;长江沿江地带及其附近地区三大酸雨区的形成原因、环境危害及对策。3.课前由组长抽签领取探究性问题。4.在组长的组织下,全组学生搜集资料并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5.课上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介绍各小组的研究报告。6.课上其他同学可针对代表的发言提出质疑,由被质疑的小组学生解答问题。7.结合学生研究报告,引导学生完成课本85页活动1、2、3发表自己的看法。8.教师对每组研究报告进行讲评,并总结。长江沿江地带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众多,城市化程度高,经济发展快,但环境整治差。由此造成环境与发展不协调,产生了许多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灾害严重,影响了可持续发展进程。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有:水土流失。长江上游地区经济较落后,人们为了眼前利益,毁林开荒、陡坡垦殖,造成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壤退化、土地肥力下降;水库淤积,降低了水库发电,灌溉和防洪效益;河道淤塞,导致通航能力下降;中下游江河、湖泊淤积,加剧了洪水灾害。洪涝灾害严重。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洪涝灾害频发区。1949年以来,虽然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但洪涝灾害仍然不断发生。1998年长江洪水,受灾面积约100万平方千米。经济损失严重,湖泊淤塞、围垦,造成调洪能力降低,河道防洪能力减弱,加上防洪工程标准低,年久失修,险工隐患多。因此,加强水利建设,从根本上防治洪灾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环境污染加重。长江沿岸工业及生活废水年排放总量约130亿吨,约相当于全国污水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废水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每年达100亿元以上。许多城市自来水水源已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影响饮用水质量。一些水厂取水口被迫移向江心。无锡、苏州等城市近年来已多次因水源受污染,自来水被迫短期停产,影响城市居民生活及工业生产。酸雨影响范围日益扩大。酸雨是大气受污染的一种现象,通常将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如雾、露、霜等)统称为酸雨。酸雨可导致水体、土壤酸化,对植物、建筑物造成腐蚀性危害。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酸雨影响地区从西南扩展到长江流域广大地区。目前,长江流域及其附近受酸雨影响严重的地区有:华中酸雨区,它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范围、中心强度的酸雨区。西南酸雨区,是仅次于华中酸雨区的酸雨污染严重区域。华东沿海酸雨区,它的污染强度低于华中、西南酸雨区。针对上述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加快进行生态建设。加强水土流失地区的防治工作。主要是保护好现有森林,积极封山育林与退耕还林,严禁开垦大于25°的坡地,已开垦的陡坡耕地逐步退耕还林还草,25°以下的坡地改修梯田,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地和人工草地。开展小流域和山区综合治理,调整农业结构;改良土壤、推广免耕法等农业技术措施,防治水土流失。结合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项目建设,对长江河道及平原湖区进行综合治理。对年久失修、功能不高的水库、堤坝进行加固,提高防洪标准。抓好清淤疏浚、恢复河道防洪能力。严禁围垦湖泊、侵占江河、滩地、封堵江河湖泊水道、乱采江河砂石的行为。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做好环境整治工作,对现有污染源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限期治理,按期达标。对新建项目要做到生产与“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