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3年李白经典古诗及赏析(10篇).docx

    • 资源ID:71193762       资源大小:50.67KB        全文页数:2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3年李白经典古诗及赏析(10篇).docx

    2023年李白经典古诗及赏析(10篇) 李白经典古诗及赏析(10篇) 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你读他的哪些诗词?以下是我整理的李白经典古诗及赏析,希望可以供应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李白经典古诗及赏析(精选篇1) 月下独酌·其一 李白唐代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同交欢一作:相交欢)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由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 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终得到辨析方法。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终得到正确的结论。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可是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独立自破,自破独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近似于天籁,所以始终为后人传诵。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涯的明月,和月光下他的影子,拉了过来,连他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喧闹起来了。这是“立”。 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终归是“不解饮”的。至于那影子,虽然像陶潜所说的“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影答形),但终归影子也不会喝酒;诗人姑且短暂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春”逆挽上文“花”字),刚好行乐。“顾影独尽,忽焉复醉。”(陶潜饮酒诗序)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说得虚无不行测,_了前案,这是“破”。 诗人已经慢慢进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似乎在倾听佳音;舞时诗人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似乎在他共舞。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诗人一往情深。这又是“立”。 最终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然而“月”和“影”终归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诗人自己的有情,“永结无情游”句中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终的结论。 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困难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表现了诗人难以排解的孤独。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恒久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孤独、冷清的感受。 李白经典古诗及赏析(精选篇2) 清平调·其一 李白唐代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赏析 此诗想象奇妙,信手拈来,不露造作之痕。诗中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读这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无须刻画,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第一句,以牡丹花比贵妃的美艳。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二句写花受春风露华润泽,如同妃子受君王宠幸;三句以仙女比贵妃;四句以嫦娥比贵妃。这样反复作比,塑造了明丽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然而,诗人采纳云、花、露、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字眼,赞美了贵妃的丰满姿容,却不露痕迹。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首先,运用比方的修辞手法。比如,“云想衣裳花想容”一句,就通过比方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杨贵妃的容颜与衣裳之美,表现出杨贵妃的富贵之态。 其次,运用了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比如,“春风拂槛露华浓”一句就是通过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杨贵妃的亮丽容颜和名贵身份。 李白经典古诗及赏析(精选篇3) 古朗月行 李白唐代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赏析 这是一首乐府诗。“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鲍照有朗月行,写佳人对月弦歌。李白采纳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但没有因袭旧的内容。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闻的奇妙加工,以及剧烈的抒情,构成奇丽奇妙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 诗中前四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相识,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方,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态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特别新奇好玩。“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这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 然后,又写月亮的升起:“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古代神话说,月中有仙人、桂树、白兔。当月亮初升的时候,先望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渐渐望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望见一轮圆月,望见月中白兔在捣药。诗人运用这一神话传闻,写出了月亮初生时渐渐明朗和宛如仙境般的景致。 然而好景不长,月亮慢慢地由圆而蚀:“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蟾蜍,俗称癞蛤 蟆;大明,指月亮。传闻月蚀就是蟾蜍食月所造成,月亮被蟾蜍所啮食而残损,变得晦暗不明。“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表现出诗人的感慨和希望。古代善射的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使天、人都免除了灾难。诗人在这里引出这样的英雄来,既是为现实中缺少这样的英雄而感慨,也是希望能有这样的英雄来扫除天下。 然而,现实终归是现实,诗人深感悲观:“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月亮既然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就没有什么可看的了,不如趁早走开吧。这是无可奈何的方法,心中的忧愤不仅没有解除,反而加深了:“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诗人不忍一走了之,内心冲突重重,忧心如焚。 这首诗,也许是李白针对当时朝政黑暗而发的。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宠幸杨贵妃,权_、宦官、边将擅权,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诗中“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似是讽刺这一昏暗局面。沈德潜说,这是“暗指贵妃能惑主听”。(唐诗别裁)然而诗人的主旨却不明说,而是通篇作隐语,化现实为幻景,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说得非常深婉曲折。诗中一个又一个新奇奇异的想象,呈现出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的雄奇奔放、清爽俊逸的风格。 李白经典古诗及赏析(精选篇4)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代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家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巡游。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趣盎然,坐在船上沿途尽情欣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渐渐改变,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在这一联,短短十个字,作者描绘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每一种景象都是那样的阔大,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这句的意思是山随着低平的原野的出现而渐渐消逝,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描写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淌的视角写景物的改变,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度到平原,山峦从视线中一点点地消逝,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袤的原野奔腾而去,画出了一幅气概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其中“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渐渐变换、推移,真实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淌感。 如何把四种景象融合在同一个画面中呢?作者用一个“随”字把“山”与“野”联结在一起,用“入”字把“江”与“荒”联结在一起。“随”字描绘出山脉的走向与趋势,富有流淌感和空间感,仿佛一幅图画在你面前缓缓绽开。随着山脉的走向越来越低,最终没入大地,平原也愈加广袤,诗人的视野也更加开阔,而“尽”字则道出了山脉消逝,平原呈现时,诗人眼前豁然开朗的喜悦感觉。“入”字则带着剧烈的楔入感,描绘出了长江冲击荒原的力气,也激发着作者的豪情。作者内心的激扬奋进,也随着水流奔向遥远的天际。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入”字有同样的意蕴。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意思是月亮在水中的倒影似乎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化无穷,结成了空中楼阁。这一句是长江近景的描写。“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云生结海楼”是白昼远眺所见。 “仍怜家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我还是怜爱家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远行。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家乡水拟人化,借写家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家乡,表达了诗人离开家乡时恋恋不舍,思念家乡的感情。 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哺育过他的家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更加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辞家乡而不是送别挚友,诗中并无送别挚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首尾 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喜闻乐见的佳句。假如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丽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李白经典古诗及赏析(精选篇5) 送友人 李白唐代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赏析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了告辞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旧并肩缓辔,不愿分别。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调明丽。“横”字勾画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精确而传神。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未见“送别”二字,其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诗人借孤蓬来比方友人的漂泊生涯,说: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那随风飘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此联从语意上看可视为流水对形式,即两联语义相承。但纯从对的角度看不是工对,甚至可以说不“对”,它恰恰体现了李白“自然去雕饰”的诗风,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缚内容的看法。此联出句“此地一为别”语意陡转,将上联的诗情画意扯破,有一股悲剧的感人力气。古人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飘泊生涯,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蓬”的形象时非常沉重,有不忍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切,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颈联是说,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缓缓下山,好像有所留恋。 颈联写得非常工整,诗人奇妙的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愿。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不定,随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缓缓而下,好像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挚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殊令人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中间两联切题,写离别的深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尾联是说,挥挥手从今分别,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好像不忍离去。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分别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觉又如何呢?诗人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立刻挥手告辞,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子的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如同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义,可谓别具匠心。 送友人为李白的名篇之一。这首送别诗写得新奇新颖,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澄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雪白的浮云,相互衬托,色调绚烂,寓情于景。班马长鸣,形象簇新活泼。自然美和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绘声绘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许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李白经典古诗及赏析(精选篇6) 行路难·其一 李白唐代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羞同:馐;直同:值)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雪满山一作:雪暗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碧一作:坐)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赏析 诗的前四句写李白被“赐金放还”时,友人设下盛宴为之饯行。李白嗜酒,要是在平常,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挚友的一片盛情,确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却放下杯筷,无心进餐。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改变。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宏大政治理想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懦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起先,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接着追求。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突然想到两位起先在政治上并不顺当,而最终最终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姜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商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验,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念。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姜尚、伊尹的遇合,当然增加了对将来的信念,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坎坷,歧途甚多,不知道他要走的路,原委在哪里。这是感情在尖锐困难的冲突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主动用世的剧烈要求,最终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溢信念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信任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志向的彼岸。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概格局。其重要的缘由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困难改变。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好像是一个快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微环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剧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姜尚、伊尹由微贱而突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的心理,急遽改变交替。最终一句节奏短促、跳动,完全是急迫担心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接着探究追求的困难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昂扬乐观的调子,信任他自己的志向理想总有实现的一天。 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改变,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志向理想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剧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志向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摆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气。 李白经典古诗及赏析(精选篇7) 将进酒 李白唐代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倾耳听一作: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不足贵一作:何足贵;不愿醒一作: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孤独,惟有饮者留其名。(古来一作:自古;惟通:唯)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子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赏析 杜甫盛赞李白的诗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自己也非常自负地说“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洲”,他的诗极富浪漫主义色调,想象丰富,极尽夸张之能事,一旦诗兴大发之时,豪情便喷薄而出,一泻千里,但又收放自如,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将进酒即为明证。 这首诗意在表达人生几何,刚好行乐,圣者孤独,饮者留名的虚无消深思想,愿在长醉中了却一切。诗的开头六句,写人生寿命如黄河之水奔腾入海,一去不复重返,如此,应刚好行乐,莫负光阴。“天生”十六句,写人生富贵不能长保,因而“千金散尽”“且为乐”。同时指出“自古圣贤皆孤独”,只有“饮者留名”千古,并以陈王曹植为例,抒发了诗人内心的不平。“主子”六句结局,写诗人酒兴大作,“五花马”、“千金裘”都不足惜,只图一醉方休。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怀。“天生我材必有用”句,是诗人自信为人的自我价值,也流露明珠暗投和渴望用世的主动思想感情。 本诗深厚浑厚,气象不凡。情极悲愤狂放,语极豪纵镇静,大起大落,奔放跌宕。诗句长短不一,参差错综;节奏快慢多变,一泻千里。李白的人生,可谓是悲剧的人生。将进酒一诗,是其悲剧人生的写照。有人称将进酒是李白诗歌艺术的颠峰之作,也有人称那不过是他醉酒后的胡言乱语。其人,其诗,其酒,三位一体,方是真正的李白。 李白深知生命有限,价值无限的道理,把人生从头到尾看了个通透。黄河之水、镜中白发,都引起他对生命对人生的深刻思索。而其思索,并非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对时间匆忙消逝及人生短暂的哀叹惋惜,而是在更高层面关注着自我存在的价值。“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假如说曹操把其感叹和忧思浓缩在一滴朝露上,那么李白则是将之寄予于江海。任何个人都不过是历史长河中一粒微乎其微的尘土,区分只在于你在这条道路上留下的踪迹的深浅。人既然存在,他就不得不存在。人既然活着,他就不得不活着。既然存在,既然活着,就应当做点什么吧。在李白看来,这正是其自我存在的价值所在。因此,可以说李白是一个具有历史情怀的人。他的思索和忧虑,不仅仅是针对个人,还针对个体。他所高唱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并非如某些人所指责的消极的享乐主义的人生看法,相反,李白是在鼓吹人应当主动把握现实人生,努力创建自我价值。假如仅仅从诗句字面上作出负面的解读,则显得非常肤浅,也难得诗旨,违反了“诗仙”本意。 剧烈的自信以及狂傲不羁的处世看法是李白极具特性的一面。“天生我才必有用”,我才天生也,天授我才,必定对国家对社会有价值。敢自许“天生我才”,放眼古今,唯恐惟李白一人而已。这种狂傲不羁源自剧烈的自信,而这种自信乃是大唐帝国的文化心理,是华夏子孙的民族性格。李白对自己充溢信念,丝毫也不怀疑,甚至于认为获得表现自己施展才华的机会是天经地义后的事,是天命所归。因此他敢在天子面前撒狂,敢叫高力士提鞋,更不在乎钟鼓馔玉,千金散尽。他始终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独立个体,才华故然天授,也是其安家立命之本,是其狂放不羁的凭靠。实质上,这也是李白的一个悲剧性格因素。当自我实现的剧烈需求没有得到刚好满意或是根本就未能得到满意时,冲突和苦痛也就产生。需求越剧烈,冲突越深,苦痛愈盛。李白不行能走得出自设的性格陷阱。 李白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尽管才高八斗却难以如愿。上层官僚的排挤和打压使得他不得不远离政治。面对这种施不开手脚的窘境,李白或许感到很意外,“惟才是用”的政策之外,原来还有另一股力气左右着。这让他颇觉郁闷,心理上承受着来自现实厚重的压抑感,这迫使他作出了剧烈的反弹,即承袭魏晋之风,以一种独特方式来表达对现实的愤嫉和不满。“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以喝酒来排遣内心的压抑和苦闷,短暂忘却政治人生的失败,在醉眼朦胧中纵声放歌,复原本真性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超脱。李白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自然与当时的酒文化有关,但他嗜酒如命甚至不要命,则是因为其个人遭受。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喝酒本为排忧,却反如火上加油。李白一头栽进了酒坛子,在他看来,或许真的是“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了。李白的任性放纵,李白的自我麻醉,事实上仍是由于他对现实的无望。他选择的是一条慢性自 杀之路。 尽管如此,无望的李白并不是消沉堕落的李白。当酒成为他人格的一个部分,李白找寻到了生活的另一面,找寻到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就是这个时候,李白根本不行能离得开酒了。然而他终究是血肉之躯,常期浸泡在酒精中其健康状况快速恶化。“酒中仙”最终也难逃“酒中鬼”的宿命。李白一生与酒相随,借酒浇愁,恃才放狂,笑傲江湖,深得魏晋风度;他纵酒任性,挥洒文字,慷慨豪迈,是对现实政治的强有力的嘲弄与讽刺。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一杯复一杯,到“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李白醉矣!后面皆为“酒话”,却是李白心声。俗语说:酒后吐真言。李白趁醉将满腹真言全盘吐出。“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李白追求高级层面的精神生活,亵渎庸俗的物欲和感观刺激。宁愿长醉而不愿醒悟,因为所见皆俗物,不堪入目:权_当道,能才委屈,宫廷声色犬马,歌舞升平,只顾追求享乐。李白鄙视这样的生活,自然不能与此类人同道。他有种曲高和寡的孤独感,一方面蔑视官僚们的庸俗,一方面对自己没有施展理想的机会又无可奈何。所谓“古来圣贤皆孤独,惟有饮者留其名”,那是李白自我劝慰之言罢了。他自比圣贤,志颇清高,既与俗人不能共舞,从古圣贤那里倒可觅得知音。李白是孤独的,但他又难忍孤独,所以便学陈王曹植斗酒十千,不作圣贤作酒仙。即便如此,他仍至始至终在出世入世间苦痛徘徊。入世不得也不甘放弃,心中仍有期盼;出世也难,求仙访道终成空,名山大川走遍也不能彻底脱离俗世。 李白在由入世到出世这条路上,可以说是“一步三回头”。剧烈的自我意识与深厚的主观色调使得李白对待出世和入世的看法具有两面性。“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李白与曹植怀有相同的情感。曹植被贬为王,又遭曹丕打压,终生郁郁不得志,空负一身才华。李白将自己比之于曹植,感叹之余又想表现出潇洒,其情态可见凄凉。 及至“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已然大醉!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真是肝胆欲裂,写尽内心的痛楚和无望。诗篇落脚一个“愁”字,纵横捭阖之势,慷慨豪迈之气,倏然收归,把全部勃发之情都凝合成“愁”了。这是李白对自己一生追求的一次总结。叔本华说,“使我们生存充溢苦恼与苦痛的东西,无一不是出自时间无休止的压迫。”具有历史情怀的李白就在时间无休止的压迫中唱出了生命的无望之歌将进酒。 李白经典古诗及赏析(精选篇8) 静夜思 李白唐代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在宁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劳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家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耀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醒悟,他翘首凝视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家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射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家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深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妙新奇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也许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心情,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常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清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四周的环境告知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醒悟了。 秋月是格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简单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视着月亮,也最简单使人产生遐想,想到家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慢慢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深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显明地勾画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爽朴实,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简单理解的,却又是体会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读者不难领悟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李白经典古诗及赏析(精选篇9) 望庐山瀑布 李白唐代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赏析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美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酷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态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射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干脆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丽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行挡之状如在眼前。 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方,虽是奇妙,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 这首诗极其胜利地运用了比方、夸张和想象,构思奇妙,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非常赞许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李白经典古诗及赏析(精选篇10)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唐代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赏析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详细时间。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条理通畅,感情真挚,余韵无穷。 第一句“暗飞”二字可谓传神,“暗”字更是首句之关键。因为此时不知笛声自何处飞来,用此“暗”字,恰当特别,足见诗人亦是经过了细心推敲。此“暗”字寓意颇深。说笛声暗飞,好像是为了来触动羁旅者的离愁别绪。此外,“暗”也有隐隐之意,与诗的情境相呼应。“谁家”之“谁”与“暗”照应。其次句渲染笛声,形象而生动,“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整个洛阳城无处不萦围着悠扬的笛声。这自然是诗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极妙,说“笛声“散入春风”,意即笛声随着春风匀称散布于洛城的各个角落。“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相得益彰,充分表现了洛城春夜之静谧,表达了诗人的思念家乡之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出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辞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简单惦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全部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受之深,思乡之切。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揣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很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其次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家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多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剧烈的共鸣。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酷爱家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家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26页 共26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第 26 页 共 26 页

    注意事项

    本文(2023年李白经典古诗及赏析(10篇).docx)为本站会员(l****)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