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3年杜甫诗词鉴赏5篇分享.docx

    • 资源ID:71193835       资源大小:46.76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3年杜甫诗词鉴赏5篇分享.docx

    2023年杜甫诗词鉴赏5篇分享 杜甫八阵图【内容】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赏析】: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杜甫诗词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杜甫垂老别 四郊未安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赏析】: 在平定安史叛乱的斗争中,唐军于邺城兵败之后,朝廷为防止叛军重新向西进扰,在洛阳一带到处征丁,连老翁老妇也不能幸免。垂老别就是抒写一老翁暮年从军与老妻惜别的苦情。 一开头,诗人就把老翁放在“四郊未安静”的时代的动乱气氛中,让他吐露出“垂老不得安”的遭受和心情,语势低落,给人以沉郁压抑之感。他慨叹着说:子孙都已在斗争中牺牲了,剩下我这个老头,又何必肯定要苟活下来!话中饱蕴着老翁深重的悲思。现在,战火靠近,官府要我上前线,那么,走就走吧!于是老翁把拐杖一扔,颤巍巍地跨出了家门。“投杖出门去”,笔锋一振,示意出主子公是一个深明大义的老人,他知道在这个多难的时代应当怎样做。但是他终归年老力衰了,同行的战士看到这番情景,不能不为之感叹欷歔.“同行为辛酸”,就势跌落,从侧面烘托出这个已处于风烛残年的老翁的悲薄命运。“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牙齿完好无缺,说明还可以应付前线的艰苦生活,表现出老翁的倔强;骨髓行将榨干,又使他不由得悲愤难已。这里,语气又是一扬一跌,曲折地展示了老翁内心困难的冲突和改变。“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作为男子汉,老翁既已披上戎装,那就义无反顾,告辞长官慷慨动身吧。语气显得昂扬起来。 接下去,就出现了全诗最扣人心弦的描写:临离家门的时候,老翁原想瞒过老妻,来个不辞而别,好省去无限的难过。谁知走了没有几步,迎面却传来了老妻的悲啼声。啊!唯一的亲人已哭倒在大路旁,褴褛的单衫正在寒风中瑟瑟抖动。这突然的发觉,使老翁的心不由一下子紧缩起来。接着就绽开了老夫妻间强抑哀思、相互爱怜的催人泪下的心理描写:老翁明知生离就是死别,还得上前去搀扶老妻,为她的孤寒无靠吞声饮泣;老妻这时已哭得泪流满面,她也明知老伴这一去,十成是回不来了,但还在那里哑声吩咐:到了前方,你总要自己保重,努力加餐呀!这一小节细腻的心理描写,在结构上是一大跌落,把人物和善凄恻、愁肠寸断、难舍难分的情状,刻画得入木三分。正如吴齐贤杜诗论文所说:“此行已成死别,复何顾哉?然一息尚存,不能恝然,故不暇悲己之死,而又伤彼之寒也;乃老妻亦知我不返,而犹以加餐相慰,又不暇念己之寒,而悲我之死也。”究其所以感人,是因为诗人把“伤其寒”、“劝加餐”这类生活中极其寻常的怜悯劝慰语,分别放在“是死别”、“必不归”的极不寻常的特定背景下来表现。再加上无可奈何的“且复”,迥出人意的“还闻”,层层跌出,曲折状写,便收到了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土门”以下六句,用宽解语重又振起。老翁终归是坚毅的,他很快就意识到必需从眼前凄惨的氛围中摆脱出来。他不能不从大处着想,进一步劝慰老妻,也好像在劝慰自己:这次保卫河阳,土门的防线还是很坚实的,敌军要越过黄河上杏园这个渡口,也不是那么简单。状况和上次邺城的溃败已有所不同,此去纵然一死,也还早得很哩!人生在世,总不免有个聚散离合,哪管你是年轻还是年老!这些故作通达的宽慰话语,虽然带有强自振作的意味,不能完全掩饰老翁内心的冲突,但也道出了乱世的真情,多少能减轻老妻的哀思。“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眼看就要分手了,老翁不禁又回想起年轻时候度过的那些太平日子,不免徘徊感叹了一阵。情思在这里稍作顿挫,为下文再掀波澜,预为铺垫。 “万国”以下六句,老翁把话头进一步引向现实,发出悲愤而又慷慨的呼声:睁开眼看看吧!如今日下到处都是征战,烽火燃遍了山冈;草木丛中散发着积尸的恶臭,百姓的鲜血染红了广袤的山川,哪儿还有什么乐土?我们怎敢只想到自己,还老在那里踌躇徬徨?这一小节有两层意思。一是逼真而广袤地绽开了时代生活的画面,这是山河破裂、人民涂炭的真实写照。他告知老妻:人间的灾难并不只是驾临在我们两人头上,言外之意是要想开一些。一是面对凶横的敌人,我们不能再徘徊了,与其束手待毙,还不如扑上前去拚一场!通过这些既形象生动又概括集中的话语,诗人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正直的、豁达大度而又富有爱国心的老翁形象,这在中国诗史上还不多见。从诗情发展的脉络来看,这是一大振起,难舍难分的局面终将结束了。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到狠下心真要和老妻决别离去的时候,老翁突然觉得五内有如崩裂似的苦痛。这不是寻常的离别,而是要离开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的家乡呵!长期同甘共苦、冷暖相关的亲人,转瞬间就要见不到了,此情此景,将何以堪!感情的闸门再也限制不住,泪水汇聚成人间的深悲巨痛。这一结尾,情思大跌,却蕴蓄着何等丰厚深长的意境:独行老翁的前途将会怎样,被扔下的孤苦伶仃的老妻将否陷入绝境,苍黄莫测的战局将怎样发展改变,这一切都将留给读者自己去体会、想象、思索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首叙事短诗,并不以情节的曲折取胜,而是以人物的心理刻画见长。诗人用老翁自诉自叹、慰人亦即自慰的独白语气来绽开描写,着重表现人物时而沉重忧愤、时而旷达自解的困难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多变的情思基调,又确定了全诗的结构层次,于谨严整饬之中,具有跌宕起伏、缘情宛转之妙。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评此诗叙别妻,“忽而永诀,忽而相慰,忽而自奋,千曲百折,末段又推开解譬,作死心塌地语,犹云无一寸干净地,愈益哀思”,是很有道理的。 杜甫高出于一般诗人之处,主要在于他无论叙事抒情,都能做到立足生活,直入人心,剖精析微,探骊得珠,通过个别反映一般,精确传神地表现他那个时代的生活真实,概括劳苦人民包括诗人自己的无穷辛酸和灾难。他的诗,博得“诗史”的美称,决不是偶然的。 杜甫无家别 孤独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全部?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赏析】: 无家别和“三别”中的其他两篇一样,叙事诗的“叙述人”不是作者,而是诗中的主子公。这个主子公是又一次被征去当兵的独身汉,既无人为他送别,又无人可以告辞,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际,依旧不由自主地自言自语,仿佛是对老天爷诉说他无家可别的悲伤。 从开头至“一二老寡妻”共十四句,总写乱后回乡所见,而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两句插在中间,将这一大段隔成两个小段。前一小段,以追叙发端,写那个自称“贱子”的军人回乡之后,望见自己的家乡面目全非,一片荒芜,于是抚今忆昔,概括地诉说了家乡的今昔改变。“孤独天宝后,园庐但蒿藜”,这两句正面写今,但背后已藏着昔。“天宝后”如此,那么天宝前怎样呢?于是自然地引出下两句。那时候“我里百余家”,应是园庐相望,鸡犬相闻,当然并不孤独:“天宝后”则遭逢世乱,居人各自东西,园庐荒废,蒿藜(野草)丛生,自然就孤独了。一起头就用“孤独”二字,渲染满目萧条的景象,表现出主子公触目伤怀的悲凉心情,为全诗定了基调。“世乱”二字与“天宝后”呼应,写出了今昔改变的缘由,也点明白“无家”可“别”的根源。“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两句,紧承“世乱各东西”而来,如闻“我”的叹息之声,剧烈地表现了主子公的哀痛心情。 前一小段概括全貌,后一小段则描写细微环节,而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承前启后,作为过渡。“寻”字刻画入微,“旧”字含意深广。家乡的“旧蹊”走过千百趟,闭着眼都不会迷路,如今却要“寻”,见得已非旧时面貌,早被蒿藜沉没了。“旧”字追昔,应“我里百余家”:“寻”字抚今,应“园庐但蒿藜”。“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全部,一二老寡妻”,写“贱子”由接近村庄到进入村巷,访问四邻。“久行”承“寻旧蹊”来,传“寻”字之神。距离不远而需久行,见得旧蹊极难分辨,寻来寻去,绕了很多弯路。“空巷”言其无人,应“世乱各东西”。“日瘦气惨凄”一句,用拟人化手法融景入情,烘托出主子公“见空巷”时的凄惨心境。“但对狐与狸”的“但”字,与前面的“空”字照应。当年“百余家”聚居,村巷中人来人往,笑语喧阗;如今却只与狐狸相对。而那些“狐与狸”竟反客为主,一见“我”就脊毛直竖,冲着我怒叫,好象指责“我”不该闯入它们的家园。遍访四邻,发觉只有“一二老寡妻”还活着!见到她们,自然有很多话要问要说,但杜甫却把这些全省略了,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空间。而当读到后面的“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时,就不难想见与“老寡妻”问答的内容和彼此激烈的表情。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这在结构上自成一段,写主子公回乡后的生活。前两句,以宿鸟为喻,表现了留恋乡土的感情。后两句,写主子公怀着悲伤的感情又起先了披星戴月的辛勤劳动,希望能在家乡活下去,不管多么贫困和狐独! 最终一段,写无家而又别离。“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波澜忽起。以下六句,层层转折。“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这是第一层转折;上句自幸,下句自伤。这次虽然在本州服役,但内顾一无全部,既无人为“我”送行,又无东西可携带,怎能不令“我”难过!“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这是其次层转折。“近行”孑然一身,已令人伤感;但既然当兵,将来终归要远去前线的,真是前途迷茫,未知葬身何处!“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这是第三层转折。回头一想,家乡已经荡然一空,“近行”、“远去”,又有什么差别!六句诗抑扬顿挫,层层深化,细致入微地描写了主子公听到召令之后的心理改变。如刘辰翁所说:“写至此,可以泣鬼神矣!”(见杨伦杜诗镜铨引)沈德潜在讲到杜甫“独开生面”的表现手法时指出:“又有透过一层法。如无家别篇中云:”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无家客而遣之从征,极不堪事也;然明说不堪,其味便浅。此云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转作旷达,弥见沉痛矣。“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尽管强作达观,自宽自解,而最哀思的事最终涌上心头:前次应征之前就已长期卧病的老娘在“我”五年从军期间死去了!死后又得不到“我”的安葬,以致委骨沟溪!这使“我”一辈子都难受。这几句,极写母亡之痛、家破之惨。于是紧扣题目,以反诘语作结:“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已经没有家,还要抓走,叫人怎样做老百姓呢? 诗题“无家别”,第一大段写乱后回乡所见,以主子公行近村庄、进入村巷划分层次,由远及近,有条不紊。远景只概括全貌,近景则描写细微环节。第三大段写主子公心理活动,又分几层转折,愈转愈深,刻画入微。层次清楚,结构谨严。诗人还善用简炼、形象的语言,写富有特征性的事物。诗中“园庐但蒿藜”、“但对狐与狸”,概括性更强。“蒿藜”、“狐狸”,在这里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谁能容忍在自己的房院田园中长满蒿藜?在人烟稠密的村庄里,狐狸又怎敢横行无忌?“园庐但蒿藜”、“但对狐与狸”,仅仅十个字,就把人烟灭亡、田庐荒废的惨象活画了出来。其他如“四邻何全部?一二老寡妻”,也是富有特征性的。正因为是“老寡妻”,所以还能在那里苟延残喘。稍能派上用场的,假如不是事前逃走,就必定被官府抓走。诗中的主子公不是刚一回村,就又被抓走了吗?诗用第一人称,让主子公干脆出面,对读者诉说他的所见、所遇、所感,因而不仅通过人物的主观抒情表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而且通过环境描写也反映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几年前被官府抓去当兵的“我”死里逃命,好简单回到家乡,满以为可以和骨肉邻里相聚了;然而事与愿违,望见的是一片“蒿藜”,走进的是一条“空巷”,遇到的是竖毛怒叫的狐狸,真是满目凄凉,百感交集!于是连日头看上去也消瘦了。“日”无所谓肥瘦,由于自己心情悲凉,因而望见日光黯淡,景象凄惨。正因为情景交融,人物塑造与环境描写结合,所以能在短短的篇幅里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反映出当时战区人民的共同遭受,对统治者的残暴、腐朽,进行了有力的鞭挞。 郑东甫在杜诗钞里说这首无家别“刺不恤穷民也”。浦起龙在读杜心解里说:“何以为蒸黎?可作六篇(指三吏三别)总结。反其言以相质,直可云:”何以为民上?“意思是:把百姓逼到没法做百姓的境地,又怎样做百姓的主子呢?看起来,这两位封建时代的杜诗探讨者对无家别的思想意义的理解,倒是值得参考的。 杜甫佳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赏析】: 诗的主子公是一个战乱时被遗弃的女子。在中国古典文学的人物画廊中,这是一个独特而显明的女性形象。 诗一开头,便引出这位幽居空谷的绝代佳人,接着以“自云”领起,由佳人诉说自己的身世遭受。她说自己出身于高门府第,但生不逢时,赶上了社会动乱;兄弟虽官居高位,但惨死于乱军之中,连尸骨也无法收葬。在这人情世态随着权势转移而冷暖炎凉的社会里,命运对于不幸者特别冷酷。由于娘家人亡势去,轻薄的夫婿无情地抛弃了她,在她的痛哭声中与新人寻欢作乐去了。社会的、家庭的、个人的灾难纷至沓来,统统驾临到这个弱女子头上。女主子公的长篇独白,边叙述,边争论,倾诉个人的不幸,慨叹世情的冷酷,言辞之中充溢着悲愤不平。尤其是“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的比方,“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的比照,使人想见她声泪俱下的苦痛神情。 但是,女主子公没有被不幸压倒,没有向命运屈服,她吞下生活的苦果,独向深山而与草木为邻了。诗的最终六句,着力描写深谷幽居的凄凉景况。茅屋需补,翠袖称薄,卖珠饰以度日,采柏子而为食,见得佳人生活的清贫窘况;首不加饰,发不插花,天寒日暮之际,倚修竹而临风,表现她形容憔悴和内心的孤独、哀怨。无论从物质从精神来说,佳人的境遇都是苦不堪言的。幸而尚有一个勤快的侍婢,出则变卖旧物,归则补屋采食,与主子相依为命,否则,那将是何等孤苦难耐啊! 诗人在用“赋”的手法描写佳人孤苦生活的同时,也借助“比兴”赞美了她高洁自持的品行。当然,“牵萝补茅屋”那简陋而清幽的环境,“摘花不插花”那爱美而不为容的情趣,已经展示出佳人纯净朴实的心灵;但“采柏动盈掬”和“日暮倚修竹”的描写,却更将佳人形象与“竹”、“柏”这些崇高品质的象征联系起来,从而示意读者:你看这位时乘命蹇的女子,不是很象那经寒不凋的翠柏和挺立劲节的绿竹吗?同样,“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两句也是象征女主子公的高洁情操的。出山水浊是在山水清的陪衬,核心在于一个“清”字。诗人是要用山中泉水之清比方空谷佳人的品行之清,与“倚竹”、“采柏”是出于同一机杼的。 命运是凄惨的,情操是高洁的,这是佳人形象的两个侧面。诗人刻画人物的这两个侧面,在行文上采纳了不同的人称。叙述佳人命运,是第一人称的倾诉,语气率直酣畅;赞美佳人品行,是第三人称的描状,笔调含蓄蕴藉。率直酣畅,所以感人肺腑,触发读者的共鸣;含蓄蕴藉,所以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两者相互协作,使得女主子公的形象既充溢悲剧色调又富于崇高感。 关于这首诗的作意,清人黄生认为:“偶有此人,有此事,适切放臣之感,故作此诗。”诗作于乾元二年(759)秋季,那是安史之乱发生后的第五年。早些时候,诗人不得已辞掉华州司功参军职务,为生计所驱使,挈妇将雏,翻过陇山,来到边远的秦州。杜甫对大唐朝廷,竭忠尽力,丹心耿耿,竟落到弃官漂泊的窘境。但他在关山难越、衣食无着的状况下,也始终不忘国家民族的命运。这样的不平遭际,这样的高风亮节,同这首诗的女主子公是很有些相象的。“同是天际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杜甫的佳人,应当看作是一篇客观反映与主观寄予相结合的佳作。 杜甫梦李白二首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行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孤独身后事。 【赏析】: 乾元元年(758)李白流放夜郎(治所在今贵州正安西北),二年春行至巫山遇赦,回到江陵。杜甫远在北方,只闻李白流放,不知已被赦还,忧思拳拳,久而成梦。 这两首记梦诗,分别按梦前、梦中、梦后叙写,依清人仇兆鳌说,两篇都以四、六、六行分层,所谓“一头两脚体”。(见杜少陵集详注卷七。本篇文字亦依仇本。)上篇写初次梦见李白时的心理,表现对故人吉凶生死的关切;下篇写梦中所见李白的形象,抒写对故人凄惨遭受的怜悯。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诗要写梦,先言别;未言别,先说死,以死别衬托生别,极写李白流放绝域、久无音讯在诗人心中造成的苦痛。开头便如阴风骤起,吹来一片充满全诗的悲怆气氛。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不说梦见故人,而说故人入梦;而故人所以入梦,又是有感于诗人的许久思念,写出李白幻影在梦中倏忽而现的情景,也表现了诗人乍见故人的喜悦和欣慰。但这欣喜只不过一刹那,转念之间便觉不对了:“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你既累系于江南瘴疠之乡,怎么就能插翅飞出罗网,千里迢迢来到我身边呢?联想世间关于李白下落的种种不祥的传闻,诗人不禁暗暗思忖:莫非他真的死了?眼前的他是生魂还是死魂?路远难测啊!乍见而喜,转念而疑,继而生出深深的忧虑和恐惊,诗人对自己梦幻心理的刻画,是非常细腻逼真的。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梦归魂去,诗人依旧斟酌不已:故人魂魄,星夜从江南而来,又星夜自秦州而返,来时要飞越南方青郁郁的千里枫林,归去要渡过秦陇黑沉沉的万丈关塞,多么遥远,多么艰辛,而且是孤零零的一个。“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在满屋明晃晃的月光里面,诗人忽又觉得李白那憔悴的容颜依稀尚在,凝神细辨,才知是一种朦胧的错觉。相到故人魂魄一路归去,夜又深,路又远,江湖之间,风涛险恶,诗人内心祝告着、吩咐着:“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这惊骇可怖的景象,正好是李白险恶境况的象征;这惴惴担心的祈祷,体现着诗人对故人命运的殷忧。这里,用了两处有关屈原的典故。“魂来枫林青”,出自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旧说系宋玉为招屈原之魂而作。“蛟龙”一语见于梁吴均续齐谐记:东汉初年,有人在长沙见到一个自称屈原的人,听他说:“吾尝见祭甚盛,然为蛟龙所苦。”通过用典将李白与屈原联系起来,不但突出了李白命运的悲剧色调,而且表示着杜甫对李白的称许和崇敬。 上篇所写是诗人初次梦见李白的情景,此后数夜,又连续出现类似的梦境,于是诗人又有下篇的咏叹。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见浮云而念游子,是诗家比兴常例,李白也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的诗句。天上浮云终日飘去飘来,天际故人却久望不至;所幸李白一往情深,魂魄频频前来探访,使诗人得以聊释愁怀。“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与上篇“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相互照应,体现着两人形离神合、肝胆相照的情意。其实,我见君意也好,君明我忆也好,都是诗人推己及人,抒写自己对故人的一片衷情。 “告归”以下六句选取梦中魂返前的片刻,描述李白的幻影:每当分手的时候,李白总是匆促担心地苦苦诉说:“来一趟好不简单啊,江湖上风波迭起,我真怕会沉船呢!”看他走出门去用手搔着头上白发的背影,分明是在为自己壮志不遂而怅恨。“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写神态:“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是独白:“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通过动作、外貌揭示心理。寥寥三十字,从各个侧面刻画李白形象,其形可见,其声可闻,其情可感,枯槁惨淡之状,如在目前。“江湖”二句,意同上篇“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双关着李白魂魄来去的艰险和他现实境况的恶劣:“出门”二句则抒发了诗人“惺惺惜惺惺”的感慨。 梦中李白的幻影,给诗人的触动太强太深了,每次醒来,总是愈思愈愤懑,愈想愈不平,最终发为如下的浩叹:“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高冠华盖的权贵充斥长安,唯独这样一个了不得的人物,献身无路,困顿不堪,接近晚年更被囚系放逐,连自由也失掉了,还有什么“天网恢恢”之可言!生前遭受如此,纵使身后名垂万古,人已孤独无知,夫复何用!“千秋万岁名,孤独身后事。”在这沉重的嗟叹之中,寄予着对李白的崇高评价和深厚怜悯,也包含着诗人自己的无限心事。所以,清人浦起龙说:“次章纯是迁谪之慨。为我耶?为彼耶?同声一哭!”(读杜心解) 梦李白二首,上篇以“死别”发端,下篇以“身后”作结,形成一个首尾完整的结构;两篇之间,又到处关联呼应,“逐客无消息”与“游子久不至”,“明我长相忆”与“情亲见君意”,“君今在罗网”与“孰云网恢恢”,“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与“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等等,都是维系其间的纽带。但两首诗的内容和意境却颇不相同:从写“梦”来说,上篇初梦,下篇频梦;上篇写疑幻疑真的心理,下篇写清楚真实的形象。从李白来说,上篇写对他当前境况的关注,下篇写对他生平遭际的怜悯;上篇的忧惧之情专为李白而发,下篇的不平之气兼含着诗人自身的感慨。总之,两首记梦诗是分工而又合作,相关而不雷同,全为至诚至真之文字。 杜甫秦州杂诗(其七)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赏析】: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抛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起先了“因人作远游”的艰苦历程。他从长安动身,首先到了秦州(今甘肃天水)。在秦州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受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本篇是第七首。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首联大处落墨,概写秦州险要的地理形势。秦州城座落在陇东山地的渭河上游河谷中,北面和东面,是高峻绵延的六盘山和它的支脉陇山,南面和西面,有嶓冢山和鸟鼠山,四周山岭重迭,群峰环绕,是当时边防上的重镇。“莽莽”二字,写出了山岭的绵延长大和雄奇莽苍的气概,“万重”则描绘出它的复沓和深广。在“莽莽万重山”的狭窄山谷间耸立着的一座“孤城”,由于四周环境的衬托,更加显出了它那独扼咽喉要道的险要地位。同是写高山孤城,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雄浑阔大中带有闲远的意态,而“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则隐隐透露出一种严峻惊慌的气氛。沈德潜说:“起手壁立万仞”(唐诗别裁),这个评语不仅道出了这首诗发端雄峻的特点,也表达了这两句诗所赐予人的感受。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首联托出雄浑莽苍的全景,次联缩小范围,专从“孤城”着笔。云动必因风,这是常识;但有时地面无风,高空则风动云移,从地面上的人看来,就有云无风而动的感觉。不夜,就是未入夜。上弦月升起得很早,天还没有黑就高悬天上,所以有不夜而月已照临的干脆感受。云无风而动,月不夜而临,一属于错觉,一属于特定时间的景象,孤立地写它们,几乎没有任何意义。但一旦将它们和“关”、“塞”联结在一起,便马上构成奇警的艺术境界,表达出特有的时代感和诗人的独特感受。在唐代全盛时期,秦州虽处交通要道,却不属边防前线。安史乱起,吐蕃乘机夺取陇右、河西之地,地处陇东的秦州才成为边防军事重镇。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溢斗争烽火气息的边城中,即使是原来平常的景物,也往往敏感到其中仿佛蕴含着不平常的气息。在系心边防形势的诗人感觉中,孤城的云,好像离边塞特殊近,即使无风,也转瞬间就飘出了边疆;孤城的月,也好象特殊关注防关戍守,还未入夜就早早照临着险要的雄关。两句赋中有兴,景中含情,不但警切地表现了边城特有的惊慌警戒气氛,而且表达了诗人对边防形势的深切关注,正如浦起龙读杜心解所评的那样:“三、四警绝。一片忧边心事,随风飘去,随月照着矣。” 三、四两句在景物描写中已经寓含边愁,因而五六两句便自然引出对边事的干脆描写:“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水还。”苏武出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归国后,任典属国。第五句的“属国”即“典属国”之省,指唐朝使节。大约这时唐朝有出访吐蕃的使臣迟留未归,故说“属国归何晚”。第六句反用傅介子斩楼兰王首还阙事,说吐蕃侵扰的威逼未能解除。两句用典,用赋一事,而用语错综,故不觉复沓,反增感怆。苏武归国、傅介子斩楼兰,都发生在汉王朝强盛的时代,他们后面有强大的国家实力作后盾,故能取得外交与军事上的成功。而现在的唐王朝,已经从旺盛昌盛的顶峰上跌落下来,急剧趋于衰落,象苏武、傅介子那样的故事已经不行能重演了。同样是用这两个典故,在盛唐时代,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王维使至塞上)的高唱,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的豪语,而现在,却只能是“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的深厚慨叹了。对比之下,不难体会出这一联中所寓含的今昔盛衰之感和诗人对于国家衰弱局势的深切忧虑。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遥望关塞以外,仿佛到处战尘充满,烽烟滚滚,整个西北边地的局势,正非常令人忧虑。目接衰飒的边地景象,联想起唐王朝的衰飒趋势,不禁使自己疾首蹙额,怅恨不已。“烟尘”、“衰飒”均从五、六生出。“一”、“正”两字,开合相应,显示出这种衰飒的局势正在接着发展,而自己为国事悲伤的心情也正未有尽期。全诗地雄奇阔大的境界中寓含着时代的悲凉,表现为一种悲壮的艺术美。 杜甫诗词鉴赏5篇共享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20页 共20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第 20 页 共 20 页

    注意事项

    本文(2023年杜甫诗词鉴赏5篇分享.docx)为本站会员(l***)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