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3年古诗原文及鉴赏必读(10篇).docx

    • 资源ID:71228585       资源大小:47.98KB        全文页数:2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9.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3年古诗原文及鉴赏必读(10篇).docx

    2023年古诗原文及鉴赏必读(10篇) 古诗原文及鉴赏必读(10篇) 诗词的学习是必不行少的学习诗词能开阔自己的视野你阅读的诗词有多少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古诗原文及鉴赏必读,希望可以供应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古诗原文及鉴赏必读(篇1) 八阵图 杜甫唐代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名成一作:名高)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赏析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治今重庆奉节)时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 这两句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当然有很多因素,而诸葛亮协助刘备从无到有的创建蜀国基业,应当说是重要缘由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其次句是从详细的方面来说,诸葛亮创制的八阵图使他声名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练的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这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致工整,自然妥当。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宗明义;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做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沉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旧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奇妙色调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国风·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行转也”。在作者看来,这种奇妙色调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行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好像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缺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终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争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争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 色调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古诗原文及鉴赏必读(篇2)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唐代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季节又逢君。 赏析 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知名歌手,常在贵族豪门歌颂。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观赏李龟年的歌颂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从前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注:开元时期为713年741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特承顾遇”的歌颂家。杜甫初逢李龟年,正是在意气风发的少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杜甫因才华早著而受到歧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赏识,得以在他们的府邸观赏李龟年的歌颂。在杜甫的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自己充溢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几十年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遇了八年安史之乱的唐朝业已从旺盛昌盛转入衰落,他们二人的晚景也非常凄凉。这种会见,自然很简单触发杜甫胸中本已郁积的无限沧桑之感。这首诗跨越了几十年的时代苍桑,社会变迁,景物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世道衰落的感慨。全诗情韵深厚,内蕴丰富,举重若轻,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当年在岐王宅里,经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观赏你的艺术。开头二句虽然是在追忆从前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下语好像很轻,含蕴的情感却很重。“岐王”,唐玄宗的弟弟、唐睿宗(李旦)的儿子李范,封岐王,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崔九”,名涤,是中书令崔湜的弟弟,常常出入皇宫,是唐玄宗的宠臣,曾任秘书监。他在同族弟兄辈中排行第九,故称崔九。“岐王宅”、“崔九堂”,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开元鼎盛时期文艺名流常常雅集之处,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从前的美妙回忆。当年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很寻常的,可是现在回想起来,却已是可望而不行及的梦境了。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似乎是要拉长回味的时间似的。这里蕴含的天上人间之感,须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尝出来。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季节又逢君。”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大好风光,没有想到落花季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从前不再,梦一样的回忆,变更不了眼前的无奈。后两句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沧桑巨变。风景秀丽的江南,在和平常代,原是诗人们所憧憬的快意之游的所在。如今真正置身其间,面对的却是满眼凋零的落花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季节”,既是即景书事,也是有意无意之间的寄兴。熟识时代和杜甫身世的读者,定会从中联想起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 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而丝毫不觉得诗人在刻意设喻。因而,这种写法显得浑成无迹。“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刚好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却表现出了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宝和文化旺盛带来浩劫的那场大动 乱的阴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可以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孙洙评)。正犹如旧戏舞台上不用布景,观众通过演员的歌颂表演,可以想象出极广袤的空间背景和事务过程;又像小说里往往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反映一个时代一样。这首诗的胜利创作表明: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和丰富生活体验的大诗人那里,绝句这样短小的体裁可以具有很大的容量,而在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时,又能达到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 古诗原文及鉴赏必读(篇3)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宋代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译文 东风吹开了元宵夜的火树银花,花灯绚丽,就像千树花开。从天而降的礼花,如同星雨。豪华的马车在飘香的街道行过。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慢慢转向西边,一夜舞动鱼灯、龙灯不停留,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华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我在人群中找寻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觉了她。 赏析 此词的上半阕主要写元宵节的夜晚,满城灯火,众人狂欢的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节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烟火,先冲上云霄,而后自空中而落,好像陨星雨。这是化用唐朝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然后写车马、鼓乐、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写民间艺人们载歌载舞、鱼龙漫衍的“社火”百戏,极为繁华喧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的“宝”、“雕”、“凤”、“玉”,种种丽字,只是为了给那灯宵的气氛来传神来写境,也许那境界本非笔墨所能传写,幸亏还有这些美妙的字眼,聊为助意而已。这也是对词中的女主子公言外的赞美。 下阕,特地写人。作者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作者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只找寻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已经是没有什么希望了。突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边,分明望见了,是她!没有错,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未曾离去!发觉那人的一瞬间,是人生精神的凝聚和升华,是悲喜莫名的感谢铭篆。到末幅煞拍,才显出词人构思之奇妙:那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惹人纷繁芜杂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且,倘如无此人,那一切就没有任何意义与趣味。 同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对他自己的一种写照。依据历史背景可知,当时的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怀着一种无比惆怅之感,所以只能在一旁自命不凡。也就像站在喧闹氛围之外的那个人一样,给人一种清高不落俗套的感觉,体现了受冷落后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士之风。 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上片写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喧闹场面,下片写不慕荣华,甘守孤独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予着作者志向人格的化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高校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高校问者的真知灼见。 古诗原文及鉴赏必读(篇4) 代春怨 唐代刘方平 朝日残莺伴妾啼,开帘只见草萋萋。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注释 代:犹拟,说作者完全以一个闺妇身份来写这首诗。 残莺:春暮时之莺。春暮则莺稀,故称残莺。 萋萋:形容草生长得茂密。暗用楚辞·招隐士春草、王孙意。意诣征人未归。 尽向西:唐时征战多在西陲。 白话译文 时至暮春,独守空闺,莺啼声稀稀落落,应和着我的阵阵低泣。 扯起珠帘,扑面央入满眼芳草。 一阵东风从小院里吹过; 千万条柳枝便犹如千万缕离情,一条一缕都向西指;那迢迢的西陲啊,正是爱人守戍的地方。 鉴赏 这是一首代言体的诗,要“言”的是“春怨”。诗中无一“春”字,但从写景可见;至于“怨”字,则只能从字里行间细加品尝,细致琢磨了。 “朝日”,犹日日,时俗口语;春暮莺稀,故谓“残莺”。时至暮春,独守空闺,自然怨忧满怀,偏偏几只残莺好像也察知闺中思妇的孤寂,每天来陪伴着她叫个不停,更令人愁肠百结。愁之无奈,只好拉开窗帘,目之所见,芳草萋萋,碧色天际。这无边的春色,既能勾起往日“草色青青送马蹄”的回忆,也可以引起草绿有期,征人难待的悲恨,是前者,是后者,抑或两者皆有,总不免“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李重元忆王孙)。眼前所见,心中所思,景、事相连,更惹动无限伤怀。她只得再次将视线移开“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这两句别具匠心。“时有东风入”为“千条尽向西”之因,在东风的吹拂下,杨柳千条向西摇摆,既写出了眼前景又传递出心中情。因为唐时征戍多在西陲,征人所在,妾之所向,“杨柳千条尽向西”,正形象概括了那离魂倩女,玉立亭亭,忧思万缕,终日西望的情景。如此终篇,收到了情深意挚,含而不露,扣人心弦,余味不尽的艺术效果。 “诗中须有人在”。这首诗句句写景,却句句“有人在”,人与自然获得了奇异的对应。“人”之所见所闻,既是情的触媒,又是意的流向,“人”之情动心驰,与物之声色势态融为一体,是情化的自然,是自然的情化,两者浑然无迹,达到了“超妙”的艺术境界。 刘方平简介 刘方平(758年前后在世),唐朝河南洛阳人。匈奴族。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又欲从军,均未如意,从今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生未仕。与皇甫冉、元德秀、李颀、严武为诗友,为薪颖士赏识。工诗,善画山水。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其诗多写闺情、乡思,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擅长寓情于景,意蕴无穷。其月夜、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作。 古诗原文及鉴赏必读(篇5) 春草宫怀古 唐代刘长卿 君王不行见,芳草旧宫春。 犹带罗裙色,青青向楚人。 赏析 此诗前两句发出昔人不行见而春草照旧的感慨;后两句诗人绽开联想,转入对历史的回顾和思索中,就春色芳草的点染来抒发怀古之情。全诗从芳草春色入笔,以景写情,结句不仅补足了句首之意,而且使诗意进入了一个回环往复的奇异境界之中。 自然的规律是严峻无情的,历史的法则是严峻无情的,曾目空一切的隋炀帝终被人民前进的激浪淹没。面对久已消沉的隋宫废殿遗墟,诗人在首句发出“君王不行见”的感慨,这既是对历史法则的深刻揭示,也同时深含着对暴君隋炀帝的鞭答。从前豪华的楼台亭阁,现在只能望见茂密的“芳草”在“旧宫”废墟中迎着春日疯长着,“芳草”是作者在诗中展示的最显著最光明的可见物,这是紧扣诗题“春草宫”而来的,“芳草”二字不仅仅形象地展示出从前“春草宫”今貌,而且也非常奇妙地把伤今怀古的主题自然顺畅地引入了自然的法规和历史的法则序列中。“春草宫”虽然在历史的进程中成为废殿遗墟,但一年一度草木枯荣,春色依旧浓烈地妆扮着这里。 而三四句中,“罗裙色”是从其次句中的“芳草”联想而引出来的,“芳草”在春色中的明丽和花枝招展,自然使人想起从前这里宫妃罗裙颜色,“犹带”从语法上来看,把“芳草”与“罗裙”进行了自然地承上启下式的连接,而更主要的是把读者的思路,从眼前所见之景物而一下子转入对历史的回顾和思索中去,从诗意上紧紧地扣住了“怀古”的诗题,结句“青青向楚人”,又从历史的回顾中回到眼前“青青”的“芳草”,春回人间青青的芳草,随意根植生长在楚地,它的心愿还是向着“楚人”的。从前春草宫所在的江都古为东楚地,所以诗人把这里的人称为“楚人”,这自然是从“怀古”的角度,把笔锋扩展得很远,伸到历史的深层中去了。人民是历史的主子,自然历史前进的轨迹是向着人民心愿的。诗人在这里把“青青”的“芳草”拟人化,是为请出这里的自然景物作证,来阐明历史前进的严峻轨迹。 春草宫以春草命名,可见此地春色芳草之浓盛。此诗也正是从芳草春色入笔,就春色芳草的点染来抒发怀古之情。年年春意宛若,而惟不见当年的隋炀帝,结句不仅补足了句首之意,而且使诗意也进入了一个回环往复的奇异境界之中。 译文 隋炀帝已经再不行能见到,宫里的芳草却和旧时一样逢春而长。 仍是和从前宫女们罗裙一样的绿色,青青的芳草心愿仍向着楚人。 注释 春草宫:宫殿名,隋炀帝于扬州所建十宫之一。故址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境内。 君王:指隋炀帝。 罗裙色:代指草的绿色。见芳草而忆罗裙,以其同色也。 楚人:江都旧为楚地,故称当地人为楚人。 刘长卿简介 刘长卿(709789),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古诗原文及鉴赏必读(篇6) 木兰花慢·西湖送春 元代梁曾 问花花不语,为谁落,为谁开。 算春色三分,半随流水,半入尘埃。 人生能几欢乐,但相逢、尊酒莫相催。 千古幕天席地,一春翠绕珠围。 彩云回首暗高台。 烟树渺吟怀。 拚一醉留春,留春不住,醉里春归。 西楼半帘斜日,怪衔春、燕子却飞来。 一枕青楼好梦,又教风雨惊回。 梁曾简介 (12421322)元燕人,字贡父。少好学。世祖时,以荐辟中书左三部会史。累知南阳府,使安南,其君遣遗爱奉表从曾入献方物。历淮安路总管,复使安南,还,进所与陈日焌往复议事书,帝大悦,解衣赐之。仁宗时,官至集贤侍讲学士,国有大政,必命曾与议之。晚年寓居淮南,日以书史自娱。 古诗原文及鉴赏必读(篇7) 谢池春·残寒销尽 宋代李之仪 残寒销尽,疏雨过,清明后。 花径敛余红,风沼萦新皱。 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 正佳时,仍晚昼,著人味道,真个浓如酒。 频移带眼,空只恁、厌厌瘦。 不见又斟酌,见了还照旧。 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 天不老,人未偶。 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 注释 谢池春:词牌名。 清明:清明节,旧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花径:花丛间的小径。 风沼:风中的池沼。新皱:指池沼水面皱起的新的水纹。 仍:连续。 著人:让人感觉。 频移带眼:皮带老是移孔,形容日渐消瘦。 恁:这样,如此。 厌厌:同“恹恹”,精神不振的样子。 分付:交托。 白话译文 冬日的残寒散尽,小雨过去,已到了清明之后。花间的小径聚敛着残余的落红,微风吹过池沼萦绕起新的波绉,小燕子在庭院门窗间穿飞,飘飞的柳絮沾上了衣襟两袖。正是一年中最奇妙的时候,夜晚连着白昼。令人感到味道深厚,真个是浓似醇酒。 频繁地移动腰带的空眼,只是那么白白眼看着病恹恹地消瘦,不见她却又相思,见了她却还是分别,相思照旧。为此要问与其频频相见,何如恒久密切厮守?天公无情天不老,人有情却落得孤独无偶,这份相思别恨谁理解,姑且将它交托庭前的杨柳。 李之仪简介 李之仪(10381117)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汉族,沧州无棣(庆云县)人。哲宗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行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卜居当涂。著有姑溪词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题跋二卷。 古诗原文及鉴赏必读(篇8) 早春寄王汉阳 唐代李白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昨夜东风入武阳,陌头杨柳黄金色。 碧波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 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 注释 王汉阳:其人姓王,官职汉阳县令。生平不详。 走傍:走近。 武阳:此指江夏。 陌(mò):田间东西方向的道路,泛指田间小路。陌头:街头。 美人:古人往往以美人、香草比君子,此指王汉阳。 预拂:预先拂拭。 壶觞(shng):酒器。壶:盛液体的容器。觞:古代酒器;欢饮,进酒。晋陶潜归去来辞:“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唐白居易将至东都先寄令狐留守诗:“诗境忽来还自得,醉乡潜去与谁期?东都添箇狂来宾,先报壶觞风月知。”金马定国送图南诗:“壶觞送客柳亭东,回首三齐落照中。”清顾炎武陶彭泽归里诗:“瓮盎连朝浊,壶觞永日酣。”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四:“先生辨舟中几人,服某某色;杯斝壶觞之属,历历可数。” 白话译文 听说春天已经回还我还未识其面,前去依傍寒梅访寻消息。 昨夜东风吹入江夏,路边陌上的杨柳冒出嫩芽一片金黄。 碧波浩浩云雾茫茫,王汉阳您啊不来令我空白断肠。 我已预先拂净青山上一片石摆下酒宴,要与您连日连夜醉在壶觞之中。 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诞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 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古诗原文及鉴赏必读(篇9)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宋代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照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鉴赏 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爽,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辞面勾画写词时间与环境,昨夜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故把酒以消愁绪,翌日晨起宿醉尚未尽消。“雨疏风骤”非常恰切地写出暮春季节,风萧萧然而雨却是疏落,渲染了词人花下醉酒的怅然之感。即便把酒过后的酣睡浓甜,但仍难“消残酒”,写出词人此刻的慵懒惺忪。 词人唤来侍女“试问卷帘人”转折奇妙精当,灵动自然。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地,却又不忍亲见,一个“试”字,将词人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原委的冲突心理,刻画得贴切入微,真实可感。孰料,“却道海棠照旧”,侍女的回答让词人喜不自胜却又无奈黯然,“却”字道出了“卷帘人”不解词人心以及词人的意外之喜,词人的细腻委婉和侍女的粗疏淡漠形成对比。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照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特别意外。原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肯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子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改变麻木不仁,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怀疑不解。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照旧”呢?这就特别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马虎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当是绿叶繁茂、红花稀有才是。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困难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想与推断,口吻极当。因为她终归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定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行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睬的,她终归不能像她的女主子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或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缘由。 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足够而茂密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有,是两种状态的对比。原来平平经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调显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建。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慢慢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酷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全词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对人物心理心情的刻画活灵活现,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极尽传神之妙,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古诗原文及鉴赏必读(篇10)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陆游宋代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赏析 此词描写了作者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一段岁月,通过今昔对比,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验和不幸遭受,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不平之情。上片开头追忆作者从前戎马疆场的意气风发,接写当年宏愿只能在梦中实现的悲观;下片抒写敌人尚未歼灭而英雄却已迟暮的感叹。全词格调苍凉悲壮,语言明白晓畅,用典自然,不着痕迹,不加雕饰,如叹如诉,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开头两句,词人再现了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当年”,指1172年(乾道八年),在那时陆游来到南郑(今陕西汉中),投身到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在前线,他曾亲自参与过对金兵的遭受战。“觅封候”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的典故,写自己报效祖国,整理旧河山的壮志。“自许封侯在万里”(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一个“觅”字显出词人当年的自许、自负、自信的雄心和坚决执着的追求精神。“万里”与“匹马”形成空间形象上的剧烈对比,匹马征万里,“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谢池春·壮岁从戎),呈现出一派卓荦不凡之气。“悲歌击筑,凭高酹酒”(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兴奋亭望长安南山),“呼鹰古垒,截虎平川”(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那豪雄飞纵、激烈人心的军旅生活至今历历在目,时时入梦,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剧烈的愿望受到太多的压抑,积郁的情感只有在梦里才能得到宣泄。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在南郑前线仅半年,陆游就被调离,从今关塞河防,只能时时在梦中达成愿望,而梦醒不知身何处,只有旧时貂裘戎装,而且已是尘封色暗。一个“暗”字将岁月的消逝,人事的消磨,化作灰尘积累之暗淡画面,心情饱含惆怅。 上片开头以“当年”二字楔入往日豪放军旅生活的回忆,声调高亢,“梦断”一转,形成一个剧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为悲凉。至下片则进一步抒写志向与现实的冲突,跌入更深厚的浩叹,悲凉化为沉郁。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这三句步步紧逼,声调短促,说尽平生不得志。放眼西北,神州陆沉,残虏未扫;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苍;深思往事,雄心虽在,壮志难酬。“未”“先”“空”三字在承接比照中,流露出沉痛的感情,越转越深:人生自古谁不老?但逆胡尚未灭,功业尚未成,岁月已无多,这才迫切感到人“先”老之酸楚。“一事无成霜鬓侵”,一股悲凉渗透心头,人生老大矣。然而,即使天假数年,双鬓再青,也难以实现“攘除_凶,兴复汉室”的事业。“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云外华山千仞,照旧无人问”。所以说,这忧国之泪只是“空”流,一个“空”字既写了内心的悲观和苦痛,也写了对君臣尽醉的偏安东南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最终三句总结一生,反省现实。“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洲”指闲居之地,“此生谁料”即“谁料此生”。词人没料到,自己的一生会不断地处在“心”与“身”的冲突冲突中,他的心神驰于疆场,他的身却僵卧孤村,他看到了“铁马冰河”,但这只是在梦中,他的心灵高高扬起,飞到“天山”,他的身体却沉重地坠落在“沧洲”。“谁料”二字写出了往日的天真与此时的悲观,“早岁那知世事艰”,“而今识尽愁味道”,志向与现实是如此格格不入,无怪乎词人要声声浩叹。“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两句作结,先扬后抑,形成一个大转折,词人如同一心要搏击长空的苍鹰,却被折断羽翮,落到地上,在苦痛中呻 吟。 陆游这首词,的确饱含着人生的秋意,但由于词人“身老沧洲”的感叹中包含了更多的历史内容,他的阑干老泪中融汇了对祖国炙热的感情,所以,词的情调体现出幽咽而又不失开阔深厚的特色,比一般仅仅抒写个人苦闷的作品显得更有力气,更为动人。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23页 共23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第 23 页 共 23 页

    注意事项

    本文(2023年古诗原文及鉴赏必读(10篇).docx)为本站会员(l***)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