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我国的地理差异.docx
-
资源ID:71273196
资源大小:38.11KB
全文页数:4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9.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3年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我国的地理差异.docx
2023年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我国的地理差异时间:2023-09-25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我国的地理差异。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我国的地理差异”,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国的地理差异 【教学目标】1、了解区域 划分的依据和四大区域的界限,知道主要的地形区和阶梯,理解秦岭-淮河一线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2、了解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理解其工农业生产和文化的不同。3、知道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理解其自然环境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主要的农业和矿产的区别,西北和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2、教学难点:各地自然环境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教学过程】一、四大地理区域。展示中国四大区域划分图组织学生活动:(1)讨论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气候、地形)(2)指派代表去黑板上指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说明分界线的依据。(3)回忆我国主要的地形区和地势划分,指出各个区域主要的地形区和阶梯。(4)讨论秦岭-淮河一些通过了哪些地理分 界线。强调:四大地理区域中,南方和北方以气温和降水为依据;西北和北方以季风为依据;青藏地区以地势为依据。秦岭-淮河一线有很多分界线通过,如一月 份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等。列表总结项目北方地区南方地区位置 秦岭-淮河以北,大兴安岭以东秦岭-淮河以南,横断山脉以东面积 20%25%人口40%55%地形东北平原(黑土地)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黄土地)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稻土),东南丘陵(红壤),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河湖黑龙江、松花江、黄河长江,珠江,鄱阳湖,洞庭湖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农耕制度土地利用类型旱地为主水田为主主要农作物小麦、大豆等水稻、油菜等作物熟制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一年二熟至三熟传统运输方式陆路运输为主,多用汽车、马车水运传统民居坡度较小、墙体较厚屋顶坡 度大,墙体高其他不同 北咸南甜三、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展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图学生活动:(1)找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范围及主要地形区、河流。(2)分析两地自然环境的特点。 (3)了解其人口分布和主要民族。项目西北地区青藏地区位置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以北横断 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 昆仑山-阿 尔金山-祁连山以南。 面积30%25%人口4%1%地形河 流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塔里木河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长江,雅鲁藏布江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自然环境特点干旱高寒主要民族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汉族,藏族 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我国的地理差异一章,重点是了解各地自然环境的差别,理解其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还要掌握学习区域的方法。 F132.cOM更多教案小编推荐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祖国的心脏教案 祖国的心脏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使学生通过运用地图了解北京的位置、范围,并会对北京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2.让学生学会利用资料了解北京的自然条件、城市职能和名胜古迹。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2.使学生初步领会运用地图和资料,认识、分析和评价一个 区域的地理位置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北京的热爱,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征、城市职能2教学难点: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评价【教学方法】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谈话法等【教学过程】一、师生互动、导入新课 二、组织活动、学习新课课本第19页,地图册第16页,让我们学会从地图上寻找北京、认识北京。请每个小组积极合作,作好记录。并把结果整理到相应表格中。咱们比一比哪个小组学习最认真、最主动。出示问题:1.请查图分析北京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自然环境 (地形、气候和河流)和交通状况,看你能说出北京长期作为全国政治中心,其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吗?生:小组活动、探究、组织答案。师生互动,以任一组为中心,提问交流,其他组适当补充,反馈、检查学习情况,督促、矫正学习结果。提问问题依次如下:北京的纬度位置怎样,属于什么温度带,是内陆还是沿海,有哪些邻省,北京的地形有什么特点,附近地形区分别是什么,属于什么气候类型,什么特点,有哪些主要河流,流向北京的交通状况怎样,请上来指图说明。北京的确交通便利,不仅是全国的铁路枢纽,还是全国重要的航空港,另有多条公路、高速公路、京杭运河在这里穿行。你能不能结合地图册把课本第18 页的主要铁路线指认出来呢?找一同学指图讲解,其他同学予以更正、补充。找多组代表回答、补充,并及时予以激励性点评。总结:北京纬度位置优越,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干湿适中;海陆位置优越,虽居内陆,但距海较近,交通发达;战略位置优越,战争年代,三面环山,易守难攻,和平年代,东南平坦,适宜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经济区位优越, 西有黄土高原,北有内蒙古牧区,南有黄淮海平原,能源、原材料、食物等供应丰盈。难怪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再次定都北京。作为首都,她又为祖国的腾飞发挥着哪些主要城市职能,辐射全国,起着什么中心带动作用呢?请结合课本第18页、第20页,举例说明。出示习题:2.你知道北京主要的城市职能是什么,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吗?师生互动,让学生随意抢答,补充。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同时,作为古都,北京还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你又知道哪些呢?请打开课本第22页看一看, 三、回顾活动、测试应用四、升华情感、倡导行动五、作业1.请查图分析北京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自然环境(地形、气候和河流)和交通状况,看你能说出北京长期作为全国政治中心,其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吗?2.你知道北京主要的城市职能是什么,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吗?3.你了解北京的名胜古迹吗,你能说出哪些?4.根据你对北京的了解,你认为作为一名国内游客什么时节最适宜你去北京旅行,选择什么交通工具最经济易行,即将举办的北京奥运会什么时间举行? 教学反思: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长江沿江地带 长江沿江地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2.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内主要地理差异,以及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3.认识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其他条件所形成的城市群和产业基地以及沿江地带南北的辐射作用。4.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5.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问题与治理保护措施。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2.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部分城市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3.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分区设色地形图,自然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上、中、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4.绘制“H”的经济格局图和长江干流略图等,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德育目标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教学重点1.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2.长江沿江地带的产业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教学难点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教具准备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2.中国地形图,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长江沿江地带城市分布图等。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播放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纪实片断让学生回忆并讨论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以及水灾的防治。(学生回答略)2.经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指明长江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更多的是给我们带来流域内外经济发展的机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江沿江地带。板书: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讲授新课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板书)(一)优越的地理位置1.在黑板前挂出大幅中国地形图或投影片,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回答下列问题: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与区域形状。如何概括长江沿江地带最主要的地理位置特点。为什么说长江沿江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学生回答略)2.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长江沿江地带东起上海,西至四川省攀枝花,东西绵延3000多千米,南北宽度大致在长江两岸100200千米的范围内,大部分位于北纬25°35°之间。长江干流纵贯东西、内河航运发达,本区东部的上海、江苏、浙江在全国海上运输网中具有中枢地位,海洋运输发达,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1.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地形图,上海、武汉、重庆三城市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和气候特点,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长江沿江地带地势总的来看比较低平,地形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平原东西排列,各段宽窄不一。长江沿江地带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其特点是: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本区热量资源丰富,10积温为40006500,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本区年降水量在800 mm1000 mm,降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的季节分配,以夏雨最多,春雨次之,秋雨更次,冬雨最少。受地形和气候影响,长江沿江地带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棋布,是我国地表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2.让学生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形图(图8.17)及76页长江上、中下游景观图片,完成活动1,看沿江地带的长江上游与中下游在地形上有什么差异,在图片旁的标注栏里,概要描述长江中下游的地形特点。针对长江沿江地带东西部地形上的这种客观差异,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对长江沿江地带进行开发利用,并说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回答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长江上游流经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滩多流急,落差较大,我们可以在长江上游发展水电业。长江中下游地区水域广阔、湖泊众多、水利资源丰富。湖泊中浮游生物众多、饲料丰富。由于地处亚热带,水温较高,利于鱼类索饵、越冬和繁殖,捕捞、人工养殖都有较好的条件。因此,我们可以在中下游地区发展淡水养殖业。长江中下游地区河道宽阔、径流量大而变幅小,来水过程较为稳定,有利于发展航运。长江干流武汉以下可通航5000 t级以上海轮,南京以下可通航2.5×104 t级海轮。实现了江海直达和江海联运。本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例如苏州园林,杭州西湖,六朝古都南京,秀丽的黄山、庐山、神奇的三峡,还有我国古代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此外,楚文化遗址、三国遗迹、名人故里、宝刹禅林、葛洲坝水利枢纽,以及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均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应当大力开发,并努力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促进商业、饮食、城建、园林、文物、文化及其他服务业的发展。3.引导学生读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完成课本活动2,认识沿江地带有哪些自然资源,并比较长江上、中、下游地区自然资源在种类和数量上的区别。并让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归纳总结。长江沿江地带河湖众多、水利资源丰富。长江上游河流湍急,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不够丰富,本区除有色金属矿产等少数资源外,从总体上看,矿产资源比较贫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湖南、江西是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地区,是铜、钨、锑的主要产地。江西大余的钨、德兴的铜、湖南水口山的铅锌矿、冷水江的锑矿等都是全国的有色金属产地。铁矿主要分布在长江两岸,如湖北的大冶、安徽的马鞍山、四川攀枝花等。能源资源相对较少,煤主要分布在四川攀枝花和贵州六盘水。天然气分布在四川自贡。非金属资源中磷矿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湖北等省。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不平衡,其上游资源种类较多。其中水力资源、煤矿、天然气等能源资源较下游地区丰富。下游地区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但能源缺乏。课堂小结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其发展提供了基础,使本区成为我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和中心,汉口成为内陆的工业中心。特别是1928年以来,改革开放和沿海战略的实施,给本区带来了新的机遇。长江沿江地带在全国经济区域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反馈练习1.填空(1)长江沿江地带地势 ,以 和 为主。(2)长江沿江地带属于 气候,夏季 ,冬季 ,四季分明; ,年降水量在1000 mm以上。(3)长江沿江地带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江西 的钨矿,湖南 的锑矿, 的铅锌矿,江西 的铜矿是全国的有色金属产地。2.简述长江上游与中下游在地形上有何差异。答案:1.(1)低平 平原 丘陵(2)亚热带季风 炎热 温和 降水丰沛(3)大余 冷水江 水口山 德兴2.长江上游地区是山地,中下游主要是丘陵和平原地形。板书设计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1)优越的地理位置沿长江东西带状分布的地理区域。长江纵贯东西,航运发达。(2)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地势低平,以平原丘陵为主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自然资源丰富活动与探究 长江沿江地带位于25°N35°N之间,同它纬度位置相同的西亚、北非等地气候干旱,试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长江沿江地带气候与其不同。 第八章 第二节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第二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认识到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本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区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区。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板书)讲授新课1.要求学生按下列步骤画出长江沿江地带“H”形的经济格局略图。画出长江干流略图。标注出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的位置。标注出西部地区、沿海经济带的位置、长江沿江地带。 2.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以长江为横轴连接的沿海地区、西部地区构成了什么样的图形?(英文字母“H”形)读图说明为什么长江地带具有纽带作用。沿海地带与西部地区各自的经济发展优势是什么?从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地区入手,具体说明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基础上重点说明长江沿江地带“H”形经济格局略图和纽带作用的意义。长江沿江地带是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区的纽带。第一,西部地区可以借助江海联运,进入国际市场。第二,沿江地带从东到西将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商业中心连接起来,成为沟通东西部商贸的纽带。第三,沿江地带是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推进的通道。第四,沿江地带是东部沿海技术、信息向中西部传递、转移的通道。3.引导学生完成课本活动1,认识长江沿江地带的南北辐射作用。对照图8.18、图8.26,在图8.23上填绘出嘉陵江、汉江、赣江等支流及名称,绘出在重庆、武汉、九江、南京、上海交汇的南北铁路干线并标出名称。结合中国政区图,说说通过以上这些交通方式,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辐射可以影响到哪些地方。具体描述沿江地带的辐射作用。4.让学生在完成活动1的基础上,思考回答下列问题。长江沿江地带经济发展的基础。长江沿江地带活力的产业部门是哪一个?长江沿江地带的经济技术优势可向哪些方向辐射?长江沿江地带辐射作用的重要意义是什么?经过学生回答后教师对长江沿江地带辐射作用的基础、动力、方向、意义进行总结。长江沿江地带兼有沿江和沿海的双重地缘优势。本区东接太平洋沿岸,是我国对外的前沿阵地。便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又可通过长江黄金水道和京九线、京沪线、沪杭线、京广线、汉丹线、成渝线等多条铁路干线、公路干线,联结国内其他地区,发挥其强大的辐射作用,区位条件十分优越。沿江地带地势低平、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热量较充裕、水热同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而且工业基础雄厚,目前高新技术产业是长江沿江地带活力的生产部门,通过众多的南北支流和交通干道,这些经济技术优势可向南北辐射,使我国南北经济成为一体。实现东西结合、优势互补,促进内陆开发和全国经济增长。承转过渡:为了进一步增强沿江地带的整体实力,现在正在建设沿江铁路和高速公路,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请同学们完成活动。2.谈谈你的看法。教师简要说明。承转过渡: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注意发挥江河湖海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经济文化等优势,形成经济带,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请同学们结合教材78页的阅读材料分组讨论问题。莱茵河流域经济带形成的有利条件。莱茵河流域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地带在形成条件、纽带作用、辐射作用等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学习世界沿河产业带的基本思路有哪些。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学习世界沿海产业带的基本思路。第一,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第二,纽带作用和辐射作用。承转过渡: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河流关系密切,长江沿江城市大都是凭借便利的河运发育起来的。三、沿江地带的城市(板书)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0页的“长江沿江地带城市分布图”,完成下列学习活动。思考长江沿江地带城市的分布与长江的干支流有何内在联系。(城市多分布在干支流的交汇处)在图中圈出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为中心的四大城市密集区。举例说明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作为区域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内外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和带动作用。(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是全国的港口、全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的商业中心、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拥有浦东经济开发区)比较说明长江上、中、下游城市密度差异。(上游城市密度最低,下游城市密度,中游城市密度居中)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0页活动1中上海辐射作用的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德育目标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教学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教学方法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教具准备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2.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有960万 km2的陆地面积。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下面我们看一段电视片断(播放黄土高原的电视片)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讲授新课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板书:一、世界的黄土堆积区承转过渡: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同学看课本第57页活动2题,分组讨论,寻找答案。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情况,然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其证据是: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板书: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来源“风成说”承转过渡:同学们,我们从电视片和课本插图8.2“黄土高原景观”中可知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教师可把三种地貌给学生简要介绍)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板书:二、严重的水土流失(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板书)首先让学生读图8.4“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黄土丘陵区,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以上,有的达30°,坡长一般100米200米甚至更长。每年每公顷流失25吨100吨,甚至225吨以上。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地面物质组成。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为了使学生对这个问题认识的更清,可让学生阅读图8.6“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在读图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三点:三个实验中植被状况差异;烧杯内水量多少;烧杯内沙土的情况。从而得出: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相对就不会特别严重。2.人为因素让学生阅读图8.7的对话,分组讨论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这段对话表面上看起来是矛盾的。因为男孩的意思是“千沟万壑造成水土流失”,而女孩却认为“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实际上这两个孩子的话都有道理,只是所处的时间平面不同,女孩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而男孩则是针对目前状况来讲的,同时这也说明了黄土高原已经形成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这也同时说明人类在这个循环当中始终起到了“引发”和“加剧”作用。具体有哪些让学生回答,教师帮助他们总结。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承转过渡:同学们,我国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米。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同学们阅读图8.8,找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并根据图上信息,分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首先,引导学生确定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除了黄土高原外,还包括哪些地区,请学生描述。第二,让学生从地形、地势着手,看一看这类地区分布在哪些地形区内,又在第几级阶梯上。第三,让学生看等降水量线,观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其降水量分布情况。最后归纳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降水季节差异大,地形一般为山区,地表坡度较大。课堂小结黄土高原是世界上的黄土堆积区,黄土物质的来源有很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支持。因黄土多为风积物,遇水侵润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反馈练习1.填空(1)黄土高原东起 、西至 、南连 、北抵 。跨越 、 、 、 等省区。(2)黄土高原黄土物质是由 作用形成的。2.选择题(1)关于黄土高原叙述正确的是( )A.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喀斯特地形分布最广泛的地区B.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泛的地区C.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D.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有许多山间小盆地(2)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有( )A.黄土坡 B.黄土塬 C.黄土峁 D.黄土梁3.简答题简述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案:1.(1)太行山 乌鞘岭 秦岭 长城 山西 陕西 宁夏 甘肃 (2)风力2.(1)BC (2)BCD3.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地形、降雨、土壤、植被等;人为因素:毁林开荒破坏了植被,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板书设计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一、世界的黄土堆积区1.位置和范围: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晋、陕、宁、甘等四省区。2.黄土物质成因:“风成说”二、严重的水土流失(一)水土流失的原因1.自然因素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2.人为因素毁林、毁草开荒破坏了植被;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活动与探究 结合本节所学内容,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是否有水土流失现象,并分析其原因,提出解决方法。 第八章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第二课时)导入新课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水土流失严重,会给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什么后果呢?板书:(二)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讲授新课1.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水土流失带走的是表层土,表层土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使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让学生结合图8.3“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回答,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如果水土流失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耕地没有了,村庄也不知道该搬到哪里)让学生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认识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它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水带着泥沙流入黄河,黄河流入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给黄河下游的人民带来安全隐患)经过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恶果有充分的认识,教师在此基础上作简要总结。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承转过渡:地形和气候条件确实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一个主要因素,其实,这两个因素还会产生其他不利影响,下面我们一起分析,请同学们做72页活动1。首先,让学生阅读图8.11“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估算延安多年平均降水量,描述延安的气候特点。(延安降水量大约在600毫米左右,延安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第二,让学生综合“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和“延安19911997年年降水量变化图”,讨论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以及可能发生旱、涝灾害的季节。(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旱灾多发生在春季,涝灾多发生在夏季)第三,让学生读“延安19511991年旱涝灾害发生频率统计图”,说出延安旱、涝灾害发生的频率。(旱年为59.5%,涝年为23.9%)通过活动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会产生旱、涝灾害,接着教师提问:黄土高原那么疏松的土壤,在暴雨的作用下,会有什么后果?(会发生泥石流、滑坡、塌陷等灾害)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意识到黄土高原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得出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板书:三、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转过渡:之所以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因为这里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为使学生对这一问题认识的更深刻,让学生做72页活动2“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原因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总结。帮助学生画出“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示意图: 然后让学生读71页阅读材料“石灰岩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认识人类在生态环境被破坏过程中起的负面作用,并且明确人类活动加剧了这种“脆弱”。承转过渡: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已严重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进行生态建设)板书:四、生态建设首先,让学生读图8.15“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举例”,认识了解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在生态建设、改善环境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一)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1.在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用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2.在陡坡地实行生物工程,种草、灌木和山杏。3.在缓坡建梯田、种山杏和优质牧草。(二)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通过上述措施:一是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二是增加了当地人民的收入,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承转过渡:同学们,既然要保持水土,是不是对黄土高原所有的土地都要退耕,退耕的土地又是不是都要还林呢?让学生做73页活动1题,分组讨论,分为正反双方进行辩论,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辩论进行评价总结。在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和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以及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因地制宜地发展。要掌握好“度”,不搞一刀切。对黄土高原来说,既不能过分强调经济发展,也不能只求水土保持。要二者兼顾,协调发展。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有限,人多地少是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请同学们看书74页完成活动2,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谈谈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中国的农业与农村要摆脱困境,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其目标是:“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能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要实现这一目标,应采取以下行动:第一,加强计划生育力度,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黄土高原地区农村人口数量多,虽然实行计划生育有所控制,但出生率仍较高。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农村人口的文化、科技素质较差,许多地区连初中文化以上的人口比例都不高,文盲、半文盲依然很多。随着农村经济发展,人口素质将成为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第二,把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人口迁移到其他地方去,建立移民新村。黄土高原的一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人、畜吃水困难。水已成为制约当地人民生活、生产的主要因素。国家从90年代开始建立移民新村,以改变当地人的生活生产条件。第三,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向农民提供足够的粮食或补贴,使他们响应退耕号召,积极进行生态建设。第四,黄土高原在进行生态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农民收入,解决黄土高原人多地少的问题。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和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两部分内容。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是因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因此必须进行生态建设,在生态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做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以实现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知识要点与检测三、脆弱的生态环境 四、生态建设1. 相结合。2. 、 活动。反馈练习1.填空题(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走了 ,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 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 减少;还向 输送大量泥沙,给 和 造成巨大困难。(2)黄土高原大部分属于 气候,夏季 ,冬季 ;降水集中在 季节。2.简答题黄土高原进行生态建设的成功经验有哪些?答案:1.(1)地表肥沃的土壤 沟谷 耕地面积 黄河下游 河道整治 防洪(2)温带大陆性季风 高温多雨 寒冷干燥 夏秋2.略板书设计三、水土流失的后果 脆弱的生态环境 四、生态建设1.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2.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业活动。活动与探究 让学生调查自己家乡在农业生产发展中存在哪些生态问题,并根据所学地理知识提出建设措施。 八年级下册地理复习提纲 这篇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复习提纲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1、中国地理差异显著:西高东低;降水东南多西北少;气温南暖北寒;南稻北麦;西牧东耕;南方水田北方旱地;南方水路北方陆路;南方房屋斜顶高大,北方房屋平顶墙厚2、四大地理区域:见右图第六章 北方地区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1、范围: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黄海。2、地形:高原、平原;地形区: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黄土高原。3、温度带:暖温带和中温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干湿区为:半湿润地区。4、黑土地东北平原;黄土地华北平原、黄土高原。5、北方地区农业类型:旱作农业。粮食作物:小麦 玉米 谷子;经济作物:甜菜 大豆 棉花。6、北方地区尤其华北地区的自然灾害是春旱,可南水北调,发展节水农业,培育抗旱作物等。第二节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1、景象: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北大仓 2、位置特征:位于我国东北部。 地形特征:山环水绕,沃野千里。3、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东南部降雪多。4、东北平原发展旱作农业,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机械化程度高原因: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科技水平高。提供商品粮多原因:地广人稀。5、北大荒开发中的问题:湿地锐减、生态恶化。措施:停止开荒、建自然保护区。6、东北三省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重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7、东北三省建立重工业基地的条件: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煤、铁、石油有重要地位。 东北三省工业分布特点:沿铁路线、近矿产原料产地分布。第三节 世界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1、世界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在乌鞘岭以东,太行山脉以西、北抵长城、南达秦岭;位于黄河中游。支流:渭河差点把“几”封口,汾河位于中游河段东侧。2、黄土高原上的民俗:窑洞、信天游、白羊肚头巾、社稷坛、黄帝陵3、黄土高原成因:风成说。4、黄土地貌:黄土塬(块状)黄土梁(条状) 黄土峁(馒头状) 黄土川5、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自然原因:土质疏松、多空隙、易溶于水;植被少,地表裸露;修路采矿破坏地表。人为原因:过垦过牧;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6、水土流失危害:带走肥沃土壤,使土地生产力下降;加剧自然灾害,破坏生态环境;大量泥沙冲至下游,淤塞河道,抬高河床(地上河),给防洪及河道整治带来困难。7、治理措施: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 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退耕还林、还草,减少过度放牧地区的牲畜数量。注意:山脚 修挡土坝,陡坡 植树种草,缓坡 修梯田或植树种草。 第四节 祖国的首都北京1、北京位于华北平原西北角。河流流向为自西北向东南,原因是因为北京的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2、北京的城市职能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3、北京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八达岭长城、故宫、长城、颐和园、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明十三陵、天坛。除此之外还有众多名胜古迹如:前门大街、南锣鼓巷、国家图书馆等。4、如何保护北京的文化遗产:提高票价;限制每日售票数量;提倡环保文明的旅游;开展虚拟旅游等。5、北京目前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