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小儿推拿讲义》PPT课件.ppt

    • 资源ID:71296035       资源大小:245.92KB        全文页数:34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1.9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1.9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小儿推拿讲义》PPT课件.ppt

    小儿推拿学讲义石家庄炎黄针灸推拿专修学校小儿推拿学讲义目录:第一章 概述第二章 小儿推拿禁忌症及注意事项第三章 小儿推拿手法第四章 常用穴位第五章常见病的治疗及配 穴第一章 概述一、小儿推拿起源:推拿疗法也称为按摩疗法,是中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是古代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发展而来的一门学科。小儿推拿是其中的一个分支,明代以后小儿推拿著作显著增多,而且治疗疾病也更加广泛。小儿推拿学有大量的著作问世如:幼科推拿秘书小儿推拿直录小儿推拿术等等,近年来由于其无毒副作用、无痛苦、费用低廉受到大家的认可。二、小儿推拿原理 小儿推拿是根据中医的理论为基础,从整体观念出发,按照“辨证论治”“补虚泻实”的原则,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的特定部位上进行操作,起到舒筋活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促进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第二章 小儿推拿注意事项与禁忌症一、小儿推拿注意事项:1.1.小儿过饥或过饱均不利于按摩疗效的发挥,小儿哭闹时要先安抚小儿过饥或过饱均不利于按摩疗效的发挥,小儿哭闹时要先安抚好情绪再进行推拿。小儿进食后不宜马上推拿腹部,推拿后半小时好情绪再进行推拿。小儿进食后不宜马上推拿腹部,推拿后半小时不宜进食。不宜进食。2.2.室内保持一定温度,不宜过冷过热,医者要保持双手温暖,不可室内保持一定温度,不宜过冷过热,医者要保持双手温暖,不可过凉,以免患儿产生恐惧,造成哭闹。此外患儿体位力求舒适自然。过凉,以免患儿产生恐惧,造成哭闹。此外患儿体位力求舒适自然。3.3.小儿皮肤娇嫩,按摩时可使用按摩油或爽身粉等介质防止皮肤破小儿皮肤娇嫩,按摩时可使用按摩油或爽身粉等介质防止皮肤破损。损。4.4.手法要轻柔深透,刺激强度要适宜。手法要轻柔深透,刺激强度要适宜。二、小儿推拿禁忌症小儿推拿适应症广泛,但是也有一些禁忌症:小儿推拿适应症广泛,但是也有一些禁忌症:1.1.皮肤有烧伤、烫伤、擦伤、疮痈时,局部不宜按摩。皮肤有烧伤、烫伤、擦伤、疮痈时,局部不宜按摩。2.2.急性感染性疾病:如蜂窝组织炎、骨髓炎、丹毒、骨结核等。急性感染性疾病:如蜂窝组织炎、骨髓炎、丹毒、骨结核等。3.3.患有恶性肿瘤、骨折、脱位等疾病均不宜按摩。患有恶性肿瘤、骨折、脱位等疾病均不宜按摩。第三章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常用的小儿推拿手法有五种:推、拿、揉、捣、捏小儿推拿常用手法一、推法:用拇指或食指中指指面沿患儿穴位同一 方向运动1.补法由指尖推向指根(向心性为补)2.泻法由指根推向指尖(离心性为泻)一般规律如此,也有例外如:推天河水、肝穴、脾穴等小儿推拿常用手法二、拿法:用拇指和食中指指腹,或用拇指和其余四指指 腹,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同时相对用力,一松一紧地提捏。动作和缓有连贯性,不可突然用力。三、揉法:用手指指端、大鱼际或手掌,按在患儿特定穴位上做环形揉动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四、捣法:右手食指或中指屈曲,以屈指关节背面捣在穴位上五、捏法:是用拇指、食指、中指三指轻轻捏拿肌肤,作用于背部正中,又叫“捏脊”。第四章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一、头面颈部穴位二、胸腹部穴位三、腰背部穴位四、上肢部穴位五、下肢部穴位一、头颈面部穴位1.攒竹位置:眉心至前发际成一直线。位置:眉心至前发际成一直线。作用: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作用: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主治:感冒发热、头痛、咳喘、惊惕不安,呕吐,近视等。主治:感冒发热、头痛、咳喘、惊惕不安,呕吐,近视等。操作:推法为主。两拇指自下而上的交替直推,称开天门,又称推攒竹。若用两拇指操作:推法为主。两拇指自下而上的交替直推,称开天门,又称推攒竹。若用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推至囟门为大开天门。自下而上交替推至囟门为大开天门。次数:一般次数:一般30-5030-50次。次。2 坎宫位置:从眉头起沿眉向眉梢呈一横线。位置:从眉头起沿眉向眉梢呈一横线。作用: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作用: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主治:外感、发热、头痛、惊风等。主治:外感、发热、头痛、惊风等。操作:推法为主。两拇指自眉头向眉梢呈分推,称推坎宫,亦称分阴阳。操作:推法为主。两拇指自眉头向眉梢呈分推,称推坎宫,亦称分阴阳。次数:一般次数:一般30-5030-50次。次。一、头颈面部穴位3 3 太阳太阳位置:眉梢与眼外角连线之中点。位置:眉梢与眼外角连线之中点。作用:疏风清热,开窍镇惊。作用:疏风清热,开窍镇惊。主治:外感、发热、头痛、目赤痛、弱视、麦粒肿、惊风等。主治:外感、发热、头痛、目赤痛、弱视、麦粒肿、惊风等。操作:运法或揉法为主。患儿坐位或仰卧位,医生以两手食、中、环、小四指固定患儿头部,操作:运法或揉法为主。患儿坐位或仰卧位,医生以两手食、中、环、小四指固定患儿头部,再以两手拇指罗文面运之,称为再以两手拇指罗文面运之,称为“运太阳运太阳”,或将食指放于中指上,以中指罗文面运之。向眼,或将食指放于中指上,以中指罗文面运之。向眼方向运为补,向耳方向运为泻。方向运为补,向耳方向运为泻。次数:一般次数:一般30-5030-50次。次。4 4 山根山根位置:两目内眦连线之中点,鼻根低洼处。位置:两目内眦连线之中点,鼻根低洼处。作用:醒目定神,退热定痉,通关开窍。作用:醒目定神,退热定痉,通关开窍。主治:惊风、抽搐等。主治:惊风、抽搐等。操作:掐法或揉法为主。患儿坐位或仰卧位,医生左手扶住患儿头部,令其头勿转动,以右拇操作:掐法或揉法为主。患儿坐位或仰卧位,医生左手扶住患儿头部,令其头勿转动,以右拇指甲掐,称掐山根。指甲掐,称掐山根。次数:一般次数:一般3-53-5次次一、头颈面部穴位5 5 人中人中位置:人中沟上三分之一处。位置:人中沟上三分之一处。作用:开窍醒神。作用:开窍醒神。主治:昏厥、惊风等。主治:昏厥、惊风等。操作:掐法为主。拇指甲掐,称掐人中。操作:掐法为主。拇指甲掐,称掐人中。次数:一般次数:一般5 5次。次。6 6 百会百会位置:头顶部,前后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相交处。位置:头顶部,前后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相交处。作用:安神镇惊、升阳举陷、止头痛。作用:安神镇惊、升阳举陷、止头痛。主治:头痛、目眩、惊风、脱肛、夜寐不安等症。主治:头痛、目眩、惊风、脱肛、夜寐不安等症。操作:按法或揉法为主。用拇指按或揉或掐,分别称为按百会、揉百会、掐百会。操作:按法或揉法为主。用拇指按或揉或掐,分别称为按百会、揉百会、掐百会。次数:一般按法次数:一般按法30-5030-50次,揉法次,揉法100-200100-200次。次。一、头颈面部穴位7 高骨位置:耳后入发髻高处,又称耳后高骨。位置:耳后入发髻高处,又称耳后高骨。作用:发汗解表,除烦安神。作用:发汗解表,除烦安神。主治:头痛、烦躁不安、惊风等。主治:头痛、烦躁不安、惊风等。操作:揉法为主。用拇指揉,称揉耳后高骨。或用两拇指分别推运耳后高骨操作:揉法为主。用拇指揉,称揉耳后高骨。或用两拇指分别推运耳后高骨处,称运耳后高骨。处,称运耳后高骨。次数:一般次数:一般50-10050-100次。次。8 8 风池风池位置:乳突后方,项后枕骨下大筋外侧凹陷中。位置:乳突后方,项后枕骨下大筋外侧凹陷中。作用:平肝熄风,祛风解毒,通利官窍。作用:平肝熄风,祛风解毒,通利官窍。主治:感冒,头痛,发热无汗,颈项强痛等。主治:感冒,头痛,发热无汗,颈项强痛等。操作:拿法或揉法为主。医者位于患儿身后,以两手之四指扶患儿头侧,两操作:拿法或揉法为主。医者位于患儿身后,以两手之四指扶患儿头侧,两拇指端按揉本穴,称揉风池;或用拇指拿之,称拿风池。拇指端按揉本穴,称揉风池;或用拇指拿之,称拿风池。次数:揉次数:揉30-5030-50次,拿次,拿3-53-5次。次。一、头颈面部穴位9 9 天柱骨天柱骨位置:颈后发髻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位置:颈后发髻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作用:降逆止呕,驱风清热。作用:降逆止呕,驱风清热。主治:项强、发热、呕吐惊风等。主治:项强、发热、呕吐惊风等。操作:推法为主。用拇指或食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骨。或用汤匙边蘸操作:推法为主。用拇指或食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骨。或用汤匙边蘸油自上向下刮。油自上向下刮。10 10 准头准头位置:在鼻尖中央。位置:在鼻尖中央。作用:开窍醒神,健脾定喘,清热祛风。作用:开窍醒神,健脾定喘,清热祛风。主治:主治惊风、抽搐、窒息、外感、鼻塞不通等症。主治:主治惊风、抽搐、窒息、外感、鼻塞不通等症。操作:患儿坐位或仰卧位,医生左手扶住患儿头部以固定,右手以拇指或食操作:患儿坐位或仰卧位,医生左手扶住患儿头部以固定,右手以拇指或食指指甲掐,称掐准头,继以中指螺纹面揉之,称揉准头。指指甲掐,称掐准头,继以中指螺纹面揉之,称揉准头。次数:掐约次数:掐约3-53-5下,揉下,揉10-2010-20下。下。一、头颈面部穴位11 11 迎香迎香位置:鼻翼旁位置:鼻翼旁0.50.5寸,鼻唇沟中。寸,鼻唇沟中。作用:宣肺气,通鼻窍。作用:宣肺气,通鼻窍。主治:主治鼻塞不通、鼻流清涕、呼吸不畅、口眼歪斜,急慢性鼻炎等病症。主治:主治鼻塞不通、鼻流清涕、呼吸不畅、口眼歪斜,急慢性鼻炎等病症。操作:医者用食、中二指或拇指端按揉之,称揉迎香。操作:医者用食、中二指或拇指端按揉之,称揉迎香。次数:次数:20-3020-30次。次。12 12 耳门耳门位置:在耳屏上切迹之前方,张口凹陷处。此穴亦称风门穴。位置:在耳屏上切迹之前方,张口凹陷处。此穴亦称风门穴。作用:镇惊开窍、聪耳、止牙痛。作用:镇惊开窍、聪耳、止牙痛。主治:主治惊风抽搐、口眼歪斜、耳鸣耳聋、牙痛等症。主治:主治惊风抽搐、口眼歪斜、耳鸣耳聋、牙痛等症。操作:患儿取坐位,医者用双手拇、食指分别控住患儿两耳廓,拇指屈曲以操作:患儿取坐位,医者用双手拇、食指分别控住患儿两耳廓,拇指屈曲以指间关节背面为着力点。指间关节背面为着力点。次数:揉次数:揉3030次,按次,按510510次。次。一、头颈面部穴位13 13 桥弓桥弓位置:在颈部两侧,沿胸锁乳突肌成一线。位置:在颈部两侧,沿胸锁乳突肌成一线。作用:舒筋活络、调和气血、平肝潜阳。作用:舒筋活络、调和气血、平肝潜阳。主治:先天性肌性斜颈、颈项强痛、高血压、惊风等症主治:先天性肌性斜颈、颈项强痛、高血压、惊风等症操作:患儿取坐位,医者一手扶患儿头侧,另一手拇、指自上而下拿之,称操作:患儿取坐位,医者一手扶患儿头侧,另一手拇、指自上而下拿之,称拿桥弓;或用拇指推法自上而下推之,称推桥弓;用抹法自上而下抹之,拿桥弓;或用拇指推法自上而下推之,称推桥弓;用抹法自上而下抹之,称为抹桥弓。称为抹桥弓。次数:拿约次数:拿约3535下,推或抹下,推或抹30503050次。次。14 14 牙关(颊车)牙关(颊车)位置:耳下一寸、下颌骨陷中。位置:耳下一寸、下颌骨陷中。作用:疏风,开窍,止痛。作用:疏风,开窍,止痛。主治:牙关紧闭,口眼歪斜。主治:牙关紧闭,口眼歪斜。操作:拇指按或中指揉,名按牙关或揉牙关。操作:拇指按或中指揉,名按牙关或揉牙关。次数:按次数:按1010次,揉次,揉5050次。次。一、头颈面部穴位15 15 承浆承浆位置:在颏唇沟正中凹陷处,属任脉。位置:在颏唇沟正中凹陷处,属任脉。作用:祛风、开窍、醒神。作用:祛风、开窍、醒神。主治:主治惊风、抽搐、口眼歪斜、面瘫、三叉神经痛等症。主治:主治惊风、抽搐、口眼歪斜、面瘫、三叉神经痛等症。操作:患儿取坐位,医者用食指或拇指甲掐之,继以揉之,称掐承浆。操作:患儿取坐位,医者用食指或拇指甲掐之,继以揉之,称掐承浆。次数:一般掐次数:一般掐3535次。次。16 16 印堂印堂位置:两眉内侧端连线的中点处。位置:两眉内侧端连线的中点处。作用:醒脑安神、祛风通窍。作用:醒脑安神、祛风通窍。主治:用于感冒头痛、昏厥抽搐、慢惊风等症。主治:用于感冒头痛、昏厥抽搐、慢惊风等症。操作:医者左手扶患儿头部,右手拇指端自眉心向上天庭,称推印堂;或以拇操作:医者左手扶患儿头部,右手拇指端自眉心向上天庭,称推印堂;或以拇指甲掐之,称掐印堂;或以拇指端揉,称揉印堂。指甲掐之,称掐印堂;或以拇指端揉,称揉印堂。次数次数:一般推一般推30503050次,掐次,掐3535下,揉下,揉20302030次。次。二、胸腹部穴位1 1 天突天突位置:胸骨切迹上缘的凹陷中。位置:胸骨切迹上缘的凹陷中。作用:理气化痰、降逆平喘、止呕。作用:理气化痰、降逆平喘、止呕。主治:咳嗽、喘促、咳痰不爽、胸闷等。主治:咳嗽、喘促、咳痰不爽、胸闷等。操作:按法或揉法为主。中指端按揉,称揉天突;或随呼吸一出一入抠此处。操作:按法或揉法为主。中指端按揉,称揉天突;或随呼吸一出一入抠此处。次数:按揉次数:按揉3030次,随呼吸抠次,随呼吸抠3-53-5次。次。2 2 膻中膻中位置: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位置: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作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作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主治:胸闷、咳嗽、喘促、呕吐、呃逆等。主治:胸闷、咳嗽、喘促、呕吐、呃逆等。操作:揉法、摩法或推法为主。中指端揉称揉膻中;两拇指自穴中向两旁推至乳操作:揉法、摩法或推法为主。中指端揉称揉膻中;两拇指自穴中向两旁推至乳 头名分推膻中头名分推膻中用食中指自胸骨切迹下下推至剑突名推膻中。用食中指自胸骨切迹下下推至剑突名推膻中。次数:一般揉法和推法次数:一般揉法和推法100-300100-300次,摩法次,摩法5 5分钟。分钟。二、胸腹部穴位3 3 中脘中脘位置:肚脐正中直上位置:肚脐正中直上4 4寸处。寸处。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和中。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和中。主治:胃脘胀痛、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等。主治:胃脘胀痛、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等。操作:揉法、摩法或推法为主。用指端或掌根按揉称揉中脘;用掌心或四指摩称摩中脘;自操作:揉法、摩法或推法为主。用指端或掌根按揉称揉中脘;用掌心或四指摩称摩中脘;自中脘向上直推至喉下或自喉往下推至中脘称推中脘,又称推胃脘。中脘向上直推至喉下或自喉往下推至中脘称推中脘,又称推胃脘。次数:一般揉法和推法次数:一般揉法和推法100-300100-300次,摩法次,摩法5 5分钟。分钟。4 4 4 4 丹田丹田丹田丹田位置:脐下位置:脐下2 2寸。寸。作用:培肾固本,温补下元,分清别浊。作用:培肾固本,温补下元,分清别浊。主治:少腹痛、遗尿、脱肛、小便赤少。主治:少腹痛、遗尿、脱肛、小便赤少。操作:摩法或揉法为主。患儿仰卧,医生以食、中、环三指指腹,揉或摩之,称操作:摩法或揉法为主。患儿仰卧,医生以食、中、环三指指腹,揉或摩之,称“揉丹田揉丹田”或或“摩丹田摩丹田”;以拇指罗纹面或掌根部自脐向向下直推,称;以拇指罗纹面或掌根部自脐向向下直推,称“推丹田推丹田”;以拇指罗纹面或掌;以拇指罗纹面或掌根部按于丹田部,呼气时轻轻按压,吸气时随腹壁而抬起,称根部按于丹田部,呼气时轻轻按压,吸气时随腹壁而抬起,称“按丹田按丹田”。次数:揉次数:揉30-5030-50次,摩次,摩3-53-5分钟,直推分钟,直推30-5030-50次,按次,按20-3020-30次。次。二、胸腹部穴位5 5 天枢天枢位置:肚脐旁开位置:肚脐旁开2 2寸处。寸处。作用:舒调大肠、理气消滞。作用:舒调大肠、理气消滞。主治:主治腹泻、便秘、腹痛、食积不化、胃脘胀痛、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等。主治:主治腹泻、便秘、腹痛、食积不化、胃脘胀痛、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等。操作:揉法为主,以食、中二指分别揉之,称揉天枢。操作:揉法为主,以食、中二指分别揉之,称揉天枢。次数:一般次数:一般50-10050-100次。次。6 6 脐脐位置:肚脐正中处。位置:肚脐正中处。作用: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作用: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主治:食积、腹痛、呕吐、泄泻、便秘、疳积等。主治:食积、腹痛、呕吐、泄泻、便秘、疳积等。操作:揉法或摩法为主。用中指端揉,或食、无名指揉天枢穴同时操作,为揉脐;指摩或掌摩操作:揉法或摩法为主。用中指端揉,或食、无名指揉天枢穴同时操作,为揉脐;指摩或掌摩称摩脐;用拇指和食、中二指抓肚脐并抖动脐部亦称抖脐;用食、中、无名指搓摩脐腹部称搓称摩脐;用拇指和食、中二指抓肚脐并抖动脐部亦称抖脐;用食、中、无名指搓摩脐腹部称搓脐;自脐直推至耻骨联合上缘,称推下小腹。脐;自脐直推至耻骨联合上缘,称推下小腹。次数:一般揉法次数:一般揉法100-300100-300次,摩法次,摩法3-53-5分钟。分钟。二、胸腹部穴位7 7 乳旁乳旁位置:乳外旁开位置:乳外旁开0.20.2寸。寸。作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降逆止呕。作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降逆止呕。主治:胸闷,止咳嗽、痰鸣、呕吐等症。主治:胸闷,止咳嗽、痰鸣、呕吐等症。操作:患儿坐位或仰卧位,医生以两手四指扶患儿两胁,以两拇指分别轻轻掐之,称操作:患儿坐位或仰卧位,医生以两手四指扶患儿两胁,以两拇指分别轻轻掐之,称“掐乳旁掐乳旁”;继以拇指端揉之称;继以拇指端揉之称“揉乳旁揉乳旁”。次数:掐次数:掐3-53-5次,揉次,揉20-3020-30次。次。8 8乳根乳根位置:乳下位置:乳下0.20.2寸。寸。作用:宣肺理气、止咳化痰。作用:宣肺理气、止咳化痰。主治:咳喘、胸闷、痰鸣,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症。主治:咳喘、胸闷、痰鸣,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症。操作:医者以两手四指扶患儿两肋,再以两拇指于穴位上揉之,称揉乳根。操作:医者以两手四指扶患儿两肋,再以两拇指于穴位上揉之,称揉乳根。次数:揉次数:揉30-5030-50次。次。二、胸腹部穴位9 9 肚角肚角位置:脐下位置:脐下2 2寸(石门),旁开寸(石门),旁开2 2寸,大筋。寸,大筋。作用:祛寒热,止腹痛,散结消瘀,止泻通便。作用:祛寒热,止腹痛,散结消瘀,止泻通便。主治:因受寒、伤食引起的腹痛、腹泻等症。主治:因受寒、伤食引起的腹痛、腹泻等症。操作:患儿取仰卧位,医者用拇、食、中三指向深处拿之称拿肚角;用拇指或中指端按之,称按肚角。操作:患儿取仰卧位,医者用拇、食、中三指向深处拿之称拿肚角;用拇指或中指端按之,称按肚角。次数:拿、按各次数:拿、按各3-53-5次。次。10 10 腹腹位置:肋弓下线,肚脐以上。位置:肋弓下线,肚脐以上。作用:理气消食,降逆止呕,健脾和胃。作用:理气消食,降逆止呕,健脾和胃。主治:腹痛、消化不良。主治:腹痛、消化不良。操作:患儿仰卧,医生以全掌或食、中、环指指面摩上部,称摩腹。以两拇指腹沿肋弓角边缘向两旁操作:患儿仰卧,医生以全掌或食、中、环指指面摩上部,称摩腹。以两拇指腹沿肋弓角边缘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分推称分推腹阴阳。次数:摩次数:摩3-53-5分钟,分推分钟,分推200-300200-300次。次。三、腰背部穴位1 1 肩井肩井位置:大椎穴与肩峰最高点连线的中点处。位置:大椎穴与肩峰最高点连线的中点处。作用:宣通气血、发汗解表。作用:宣通气血、发汗解表。主治:感冒、咳喘、惊厥、颈项强痛、上肢活动不利等。主治:感冒、咳喘、惊厥、颈项强痛、上肢活动不利等。操作:拿法为主。患儿取坐位,医者用拇指与食、中二指对称用力提拿本穴,称拿肩井。用操作:拿法为主。患儿取坐位,医者用拇指与食、中二指对称用力提拿本穴,称拿肩井。用指端按之,称按肩井。本法为诸法推毕的结束手法,又称为总收法。指端按之,称按肩井。本法为诸法推毕的结束手法,又称为总收法。2 2 大椎大椎位置:第一胸椎上凹陷正中。位置:第一胸椎上凹陷正中。作用:清热解表、通经活络。作用:清热解表、通经活络。主治:感冒、急性热病、咳嗽、哮喘、项强、癫痫等。主治:感冒、急性热病、咳嗽、哮喘、项强、癫痫等。操作:揉法为主。医者用中指或拇指端揉之,称揉大椎。用双手拇、食指将其周围的皮肤捏操作:揉法为主。医者用中指或拇指端揉之,称揉大椎。用双手拇、食指将其周围的皮肤捏起,向穴中挤去,称为捏挤大椎。捏挤至局部皮肤充血或紫红瘀斑为度。起,向穴中挤去,称为捏挤大椎。捏挤至局部皮肤充血或紫红瘀斑为度。次数:揉次数:揉30-5030-50次。次。三、腰背部穴位3 3 风门风门位置:第二胸椎下旁开位置:第二胸椎下旁开1.51.5寸处。寸处。作用:疏风解表、宣肺止咳。作用:疏风解表、宣肺止咳。主治:风寒感冒、咳嗽气喘、鼻塞、腰背部疼痛、项痛、骨蒸潮热及盗汗等病症。主治:风寒感冒、咳嗽气喘、鼻塞、腰背部疼痛、项痛、骨蒸潮热及盗汗等病症。操作:揉法为主。以食、中指端揉之,称揉风门。操作:揉法为主。以食、中指端揉之,称揉风门。次数:一般次数:一般20-3020-30次。次。4 4 肺俞肺俞位置:第三胸椎下旁开位置:第三胸椎下旁开1.51.5寸处。寸处。作用:调肺气、补虚损、止咳嗽。作用:调肺气、补虚损、止咳嗽。主治:感冒、发热、咳嗽、气喘、痰鸣、胸闷等。主治:感冒、发热、咳嗽、气喘、痰鸣、胸闷等。操作:揉法或推法为主。医者以食、中指端或两拇指端揉之,称揉肺俞。用两拇指端分别自肩胛操作:揉法或推法为主。医者以食、中指端或两拇指端揉之,称揉肺俞。用两拇指端分别自肩胛骨内缘由上向下做分向推动,称为分推肩胛骨。骨内缘由上向下做分向推动,称为分推肩胛骨。次数:揉法次数:揉法50-10050-100次,分推次,分推100-200100-200次。次。三、腰背部穴位5 5 脾俞脾俞位置:第十一胸椎下旁开位置:第十一胸椎下旁开1.51.5寸处。寸处。作用:健脾胃、助运化、祛水湿。作用:健脾胃、助运化、祛水湿。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疳积、水肿、黄疸、惊风、四肢乏力等。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疳积、水肿、黄疸、惊风、四肢乏力等。操作:揉法为主。医者以食、中指端或两拇指端揉之,称揉脾俞。操作:揉法为主。医者以食、中指端或两拇指端揉之,称揉脾俞。次数:一般次数:一般50-10050-100次。次。6 6 肾俞肾俞位置:第二腰椎下旁开位置:第二腰椎下旁开1.51.5寸处。寸处。作用:滋阴壮阳、补益肾气。作用:滋阴壮阳、补益肾气。主治:肾虚所致的哮喘、腹痛、泄泻、便秘、下肢痿软无力等。主治:肾虚所致的哮喘、腹痛、泄泻、便秘、下肢痿软无力等。操作:揉法为主。用食、中指端揉之,或用两拇指端揉之,称揉肾俞。操作:揉法为主。用食、中指端揉之,或用两拇指端揉之,称揉肾俞。次数:一般次数:一般50-10050-100次。次。三、腰背部穴位7 7 脊柱脊柱位置:大椎至尾骨端呈一直线。位置:大椎至尾骨端呈一直线。作用:调阴阳,补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增食欲,强身体。作用:调阴阳,补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增食欲,强身体。主治:推脊法善治感冒、发热、便秘、呕吐、急惊风等;捏脊法可用于治疗食积、腹泻、腹痛、主治:推脊法善治感冒、发热、便秘、呕吐、急惊风等;捏脊法可用于治疗食积、腹泻、腹痛、惊风、厌食、营养不良等。惊风、厌食、营养不良等。操作:患儿俯卧,或坐于家长怀中,医者用食、中二指面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操作:患儿俯卧,或坐于家长怀中,医者用食、中二指面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捏提,称为捏脊;捏第四遍时每捏三下再将背脊皮提一下,称为捏三提一法;捏后按而上捏提,称为捏脊;捏第四遍时每捏三下再将背脊皮提一下,称为捏三提一法;捏后按揉相应的腧穴。在捏脊前先应在背部轻轻按摩几遍,使肌肉放松。揉相应的腧穴。在捏脊前先应在背部轻轻按摩几遍,使肌肉放松。8 8 七节骨七节骨位置:第四腰椎至尾骶骨成一直线。位置:第四腰椎至尾骶骨成一直线。作用:通大便,止泻痢。作用:通大便,止泻痢。主治:腹泻、痢疾、食积腹胀、肠热便秘。主治:腹泻、痢疾、食积腹胀、肠热便秘。操作:推法为主。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均可。痛拇指面或食、中指面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作直推,操作:推法为主。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均可。痛拇指面或食、中指面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作直推,分别称为推上七节、推下七节。分别称为推上七节、推下七节。三、腰背部穴位9 9 龟尾龟尾位置:尾椎骨处。位置:尾椎骨处。作用:止泻、通便。作用:止泻、通便。主治:腹泻、脱肛、便秘。主治:腹泻、脱肛、便秘。操作:揉法为主。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操作:揉法为主。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次数:一般次数:一般50-10050-100次。次。10 10 腰俞腰俞位置: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位置: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3.53.5寸凹陷处。寸凹陷处。作用:通经活络。作用:通经活络。主治:主治腰痛、下肢瘫痪、泄泻等。主治:主治腰痛、下肢瘫痪、泄泻等。操作:以两拇指或食、中指端揉之,称揉腰俞。操作:以两拇指或食、中指端揉之,称揉腰俞。次数:揉次数:揉20-3020-30次。次。四、上肢部穴位1 1 脾经脾经位置:拇指末节罗纹面或拇指桡侧缘。位置:拇指末节罗纹面或拇指桡侧缘。作用:补脾经能健脾和胃、补益气血;泻脾经能清热利湿、化痰止呕。作用:补脾经能健脾和胃、补益气血;泻脾经能清热利湿、化痰止呕。主治:消化不良、厌食、腹胀痛、腹泻、便秘、呕吐、疳积、汗证、黄疸等。主治:消化不良、厌食、腹胀痛、腹泻、便秘、呕吐、疳积、汗证、黄疸等。操作:推拿为主。旋推或将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指根方向直推为补脾经,从指根向指端操作:推拿为主。旋推或将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指根方向直推为补脾经,从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为清脾经。方向直推为清脾经。2 2 肝经肝经位置:食指末节罗纹面。位置:食指末节罗纹面。作用:平肝泻火,熄风镇惊。作用:平肝泻火,熄风镇惊。主治:烦躁不安、口干、急慢惊风、伤风感冒、昏闭等。主治:烦躁不安、口干、急慢惊风、伤风感冒、昏闭等。操作:推法为主。旋推为补,称补肝经;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补肝经和清肝操作:推法为主。旋推为补,称补肝经;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补肝经和清肝经统称推肝经。经统称推肝经。次数:一般推次数:一般推100-300100-300次。次。四、上肢部穴位3 3 心经心经位置:中指末节罗纹面。位置:中指末节罗纹面。作用:清心火,利小便,补心血。作用:清心火,利小便,补心血。主治:高热神昏、口舌生疮、小便短赤、夜啼、心血不足、心功能弱等。主治:高热神昏、口舌生疮、小便短赤、夜啼、心血不足、心功能弱等。操作:推法为主。通常以旋推为补,称补心经;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补心经和操作:推法为主。通常以旋推为补,称补心经;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补心经和清心经统称推心经。用掐法时则称掐心经。清心经统称推心经。用掐法时则称掐心经。次数:一般推次数:一般推100-300100-300次。次。4 4 肺经肺经位置:无名指末节罗纹面。位置:无名指末节罗纹面。作用:补肺益气。作用:补肺益气。主治:感冒、发热、咳嗽、胸闷、气喘、虚汗、脱肛等。主治:感冒、发热、咳嗽、胸闷、气喘、虚汗、脱肛等。操作:推法为主。通常以末节指纹推向指尖方向为清,称清肺经;以旋推或反方向直推为补,称补操作:推法为主。通常以末节指纹推向指尖方向为清,称清肺经;以旋推或反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肺经。肺经。次数:一般推次数:一般推100-300100-300次。次。四、上肢部穴位5 5 肾经肾经位置:小指末节罗纹面。位置:小指末节罗纹面。作用:滋肾壮阳,强健筋骨。作用:滋肾壮阳,强健筋骨。主治:小便赤涩不利、尿频、尿多、骨软、泄泻、虚喘等。主治:小便赤涩不利、尿频、尿多、骨软、泄泻、虚喘等。操作:推法为主。旋推或自指根直推至指尖为补肾经。指尖推至指根为清肾经。操作:推法为主。旋推或自指根直推至指尖为补肾经。指尖推至指根为清肾经。次数:一般推次数:一般推100-300100-300次。次。6 6 四横纹四横纹位置: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位置: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作用:本穴掐之能退热除烦,散瘀结;推之能调中行气、和气血、消胀满。作用:本穴掐之能退热除烦,散瘀结;推之能调中行气、和气血、消胀满。主治:消化不良、腹胀痛、疳积、腹泻、气促胸满、惊风、脚软不能站立等。主治:消化不良、腹胀痛、疳积、腹泻、气促胸满、惊风、脚软不能站立等。操作:推法或掐法为主。拇指甲依次掐之,称掐四横纹;或四指并拢,自食指中节横纹处操作:推法或掐法为主。拇指甲依次掐之,称掐四横纹;或四指并拢,自食指中节横纹处推向小指中节横纹,称推四横纹。推向小指中节横纹,称推四横纹。次数:一般推法次数:一般推法100-300100-300次,掐法各次,掐法各5 5次。次。四、上肢部穴位7 7 大肠大肠位置:食指桡侧边缘,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位置:食指桡侧边缘,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作用:补法能温中固脱,涩肠止泻;泻法能清利肠道,除湿热,导积滞。作用:补法能温中固脱,涩肠止泻;泻法能清利肠道,除湿热,导积滞。主治:食积、腹泻、便秘、痢疾、脱肛、腹痛等。主治:食积、腹泻、便秘、痢疾、脱肛、腹痛等。操作:推法为主。从食指尖直推向虎口为补,称补大肠;反之为泻,称泻大肠。操作:推法为主。从食指尖直推向虎口为补,称补大肠;反之为泻,称泻大肠。次数:一般推次数:一般推100-300100-300次。次。8 8 小肠小肠位置:小指尺侧缘沿赤白肉际,从指尖至指根呈一直线。位置:小指尺侧缘沿赤白肉际,从指尖至指根呈一直线。作用:清泻湿热,分清泌浊。作用:清泻湿热,分清泌浊。主治:遗尿、小便赤涩、尿闭、水泻、口疮等。主治:遗尿、小便赤涩、尿闭、水泻、口疮等。操作:推法为主。从指尖直推向指根为补,称为补小肠;反之为清,称为清小肠。补小肠和清操作:推法为主。从指尖直推向指根为补,称为补小肠;反之为清,称为清小肠。补小肠和清小肠统称推小肠。小肠统称推小肠。次数:一般推次数:一般推100-300100-300次。次。四、上肢部穴位9 9 板门板门位置:手掌大鱼际处。位置:手掌大鱼际处。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导滞,通达气机。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导滞,通达气机。主治:胸闷、呕吐、积滞、食欲不振、嗳气、腹泻。主治:胸闷、呕吐、积滞、食欲不振、嗳气、腹泻。操作:推法为主。指端揉大鱼际,称揉板门或运板门。自拇指指根推向腕横纹,称板门推向操作:推法为主。指端揉大鱼际,称揉板门或运板门。自拇指指根推向腕横纹,称板门推向横纹;反之,称为横纹推向板门。横纹;反之,称为横纹推向板门。次数:一般推次数:一般推100-300100-300次。次。10 10 内劳宫内劳宫位置:掌心,握拳时中指、无名指指端中点所在处。位置:掌心,握拳时中指、无名指指端中点所在处。作用:发汗、清心火、除烦、补气。作用:发汗、清心火、除烦、补气。主治:感冒发热、口舌生疮、齿龈糜烂等实热证及虚烦内热等。主治:感冒发热、口舌生疮、齿龈糜烂等实热证及虚烦内热等。操作:揉法为主。指端揉,称揉内劳宫;或用中指端自小指根,经掌小横纹,小天心掐运至操作:揉法为主。指端揉,称揉内劳宫;或用中指端自小指根,经掌小横纹,小天心掐运至内劳宫,称运内劳宫。内劳宫,称运内劳宫。

    注意事项

    本文(《小儿推拿讲义》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wuy****n92)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