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提分题库及完整答案.doc
-
资源ID:71302617
资源大小:48.50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湖北省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提分题库及完整答案.doc
湖北省湖北省 20232023 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提分题库及完整答案能力通关提分题库及完整答案单选题(共单选题(共 5050 题)题)1、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管理、组织学生,引起学生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活泼、主动地学习,建立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和教学秩序,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这样的行为方式称为化学教师的课堂组织。这里强调三点,不包括()。A.强调它是教师的行为,课堂教学如何组织取决于教师预先的谋划和设计B.强调课堂组织的指向要服从于预定的教学目标,是为了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C.强调了课堂组织要着眼于如何能够使教学过程有序,课堂气氛和谐,有利于学生注意力集中和学生活泼、生动的学习状态的形成D.强调学生的学习效率,一切为学习成绩服务【答案】D2、下列物质中,既有离子键又有极性共价键的是()。A.NaOHB.HClC.Na2SD.Na202【答案】A3、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的结合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D.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答案】B4、下列不属于探究式教学特征的是()。A.问题情境特征B.思维开放特征C.教师主体特征D.实践探索特征【答案】C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锥形瓶可用作加热的反应器B.室温下.不能将浓硫酸盛放在铁桶中C.配制溶液定容时.俯视容量瓶刻度线会使溶液浓度偏低D.用蒸馏水润湿的试纸测溶液的 pH,一定会使结果偏低【答案】A6、下列不属于探究性学习基本特征的是()。A.自主性B.时代性C.实践性D.情境性【答案】B7、()是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常规手段和主要方法。A.成长记录袋评价B.活动表现评价C.纸笔考试D.作业评价【答案】C8、下列过程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用活性炭去除冰箱中的异味B.用热碱溶液清除炊具上残留的污垢C.用浸泡过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保鲜水果D.用含硅胶、铁粉的透气小袋与食品一起密封包装【答案】A9、单宁酸的化学式为 C76H5204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单宁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B.单宁酸中含有 76 个碳原子C.单宁酸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D.单宁酸中 C.H、O 元素质量比为 38:26:23【答案】A10、“看到 CuSO4 溶液,你想到了什么”这一问题适用于()。A.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B.探查学生的已有认识C.转变学生的迷失概念D.丰富学生的认识思路【答案】B11、下列初中化学认知性目标的学习行为所对应的学习水平最高的是()。A.记住B.解释C.识别D.区分【答案】D12、已知在 25,101 kPa 下,1g C8H18(辛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出 4840 kJA.C8H18(1)+12.5O2(g)=8CO2(g)+9H2O(g)H=-48.40 kJmol-1B.C8H18(1)+12.5O2(g)=8CO2(g)+9H2O(1)H=-5517.6 kJmol-1C.C8H18(1)+12.5O2(g)=8CO2(g)+9H2O(1)H=+5517.6 kJmol-1D.C8H18(1)+12.5O2(g)=8CO2(g)+9H2O(1)H=-48.40 kJmol-1【答案】B13、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A.谈话法B.演示法C.讨论法D.讲授法【答案】D14、新课程中,选取化学教学内容的原则不包括()。A.十分强调知识的逻辑顺序B.重视学生实验技能的掌握C.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D.教材的内容要具有弹性【答案】A15、现代化学的元素周期律是 l869 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DmitriMendeleev)首创的他将当时已知的 63 种元素依相对原子质量大小并以表的形式排列把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放在同一列制成元素周期表的雏形。经过多年修订后才成为当代的周期表。在周期表中,元素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排列,最小的排行最先。表中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一列称为一个族。某学生总结元素周期表的四个特征:除零族元素外,短周期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在数值上都等于该元素所属的族序数;除短周期外,其他周期均为 18 种元素;副族元素没有非金属元素;碱金属元素是指 IA 族的所有的元素。其中正确的是()。A.只有B.只有C.只有D.只有【答案】C16、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A.谈话法B.演示法C.讨论法D.讲授法【答案】D17、下列不属于教学设计工作一般步骤的是()。A.设计教学目标B.设计教学媒体C.设计教学策略D.设计教学模式【答案】D18、在“制取氧气”教学中。某教师通过复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继而过渡设问“如此重要的气体如何才能获得呢”引入新课。该教师运用的导入方法是()。A.旧知导入B.实验导入C.问题导入D.直接导人【答案】A19、下列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的描述错误的是()。A.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B.加强课程评价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C.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D.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答案】B20、制定化学教学目标的直接依据是()。A.化学课程目标B.化学教学内容C.学生的科学素养基础D.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答案】A21、某研究小组通过实验探究 Cu 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操作正确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将铜丝插入浓硫酸中并加热,反应后再加入水,观察硫酸铜溶液的颜色B.将铜丝伸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 CuCl2 的生成C.将 CuCl2 的溶液在蒸发皿中加热并蒸干,得到无水 CuCl2 固体D.将表面有铜绿Cu2(OH)2CO3的铜器放人盐酸中浸泡,除去铜绿【答案】D22、下列有关物质结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石油裂解只破坏极性键B.含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一定是电解质C.氯化钠固体中的离子键在溶于水时被破坏D.HF 的分子间作用力大于 HCl,故 HF 比 HCl 稳定【答案】C23、下列有关仪器使用方法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洗净的锥形瓶和容量瓶可以放进烘箱中烘干B.酸式滴定管在盛装标准溶液前.必须先用该溶液润洗C.酸碱滴定实验中.用待滴定溶液润洗锥形瓶以减小实验误差D.用容量瓶配溶液时.若加水超过刻度线,立即用滴管吸出多余液体【答案】B24、在 2 L 密闭容器中,发生 3A(气)+B(气)=2c(气)的反应,若最初加入 A 和 B 都是 4 mol,A 的平均反应速率是 012 mol(LS),则 10s 后容器中 B 的物质的量是()。A.1.6 molB.3.2 molC.3.6 molD.2.8 mol【答案】B25、()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A.智力B.性格C.能力D.气质【答案】B26、建立真实、有感染力的化学事件或问题基础上的教学是()。A.支架式教学B.情境式教学C.探究式教学D.启发式教学【答案】B27、下列不属于高中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性质的是()。A.知识的启蒙性B.学生的主体性C.模块的选择性D.知识的多样性【答案】A28、化学实验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按照实验主体的不同,可分为()。A.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B.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C.基本操作实验、物质制备实验和物质性质实验D.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答案】B29、化学真正被确立为一门科学,是从()时开始。A.用原子一分子论来研究化学B.炼金术流行C.元素周期表出现D.提出有机结构理论【答案】A30、对于以下烷烃,最容易由相应的环烷烃加氢开环生成的是()。A.CH3CH2CH3B.CH3(CH2)2CH3C.CH3(CH2)3CH3D.CH3(CH2)4CH3【答案】A31、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分析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下列不属于化学教材分析内容要素的是()。A.设计化学作业B.挖掘教材内容的教学价值C.把握教材的重难点D.分析和理解教材内容【答案】A32、使用容量瓶配制溶液时,由于操作不当会引起误差,下列情况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的是()。A.用天平(使用游码)称量时,被称量物与砝码的位置放颠倒了B.用滴定管量取液体时,开始时平视读数,结束时俯视读数C.溶液转移到容量瓶后,烧杯及玻璃棒未用蒸馏水洗涤D.转移溶液前容量瓶内有少量蒸馏水【答案】B33、初中学生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在高中阶段又有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一课的学习;许多教师发现一些学生初中部分的知识掌握不好,但到了高中,由于理解力增强,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理解很深,这种迁移现象是()。A.顺向迁移B.逆向迁移C.垂直迁移D.水平迁移【答案】A34、对于反应:X2NaOH2YCu(OH)2,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A.Y 一定是氯化钠B.X 和 Y 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为 18C.X 可能是 CuCl2 或 Cu(NO3)2D.Y 可能是 Na2SO4【答案】C35、课程实施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难点。课程实施评价的重点是()。A.实验能力评价B.教学方法评价C.教学手段评价D.学业评价【答案】D36、CO 分子的偶极矩较小,几乎为零,是因为()。A.碳和氧的电负性差值小B.碳原子存在孤对电子C.氧原子是配健电子对接受体D.氧原子既吸引键电子对、又是配健电子对的给予体,使氧原子略带正电荷【答案】D37、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基础性,要给学生提供未来发展所需要的()。A.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B.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C.化学科学探究的能力D.创新意识【答案】A38、下列教学目标属于“过程与方法”范畴的是()。A.知道 DH 大小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B.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C.运用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说明化学反应的本质D.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答案】B39、有机化合物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苯的硝化、油脂的皂化均可看作取代反应B.蛋白质水解生成葡萄糖,放出热量,提供生命活动的能量C.石油裂解的目的是提高轻质液体燃料的产量和质量D.棉花和合成纤维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答案】A40、教育学属于()。A.自然科学B.社会科学C.实验科学D.哲学【答案】B41、以学生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属于()。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分科课程【答案】B42、向一定量的铁粉中加入一定体积 12mol/L 的硝酸,加热充分反应后,下列微粒在体系中可能大量存在的是()。A.只有B.只有C.只有D.【答案】D43、化学教学中使用情境素材时不宜选择的策略是()。A.情境素材要真实B.教学中用到的情境素材越多越好C.选用情境素材时要考虑科技发展前沿和社会生活现状D.选用情境素材时要考虑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学习基础与能力【答案】B44、m、n、p、q 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8,n3-与 p2+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m、n、q 一定均是非金属元素B.离子半径的大小:qnp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qnmD.m、n、q 分别与 P 形成的二元化合物均含有共价键【答案】D45、下列不属于高中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性质的是()。A.知识的启蒙性B.学生的主体性C.模块的选择性D.知识的多样性【答案】A46、下列不属于化学事实性知识的学习策略的是()。A.多重感官协同记忆策略B.联系一预测策略C.知识结构化策略D.概念同化策略【答案】D47、下列属于化学教学综合能力的是()。A.观察能力B.实验能力C.思维能力D.创造能力【答案】D48、化学实验绿色化设计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是原子利用率为()。A.50%B.75%C.100%D.25%【答案】C49、在中学阶段,下列反应能一步实现的是()。A.Al2O3Al(OH)3B.NaNO3NaClC.MgOMgCl2D.CaCO3Na2CO3【答案】C50、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将()作为化学课堂教学的建议。A.知识与技能目标B.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C.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D.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答案】B大题(共大题(共 1010 题)题)一、案例:某教师设计了如下“物质的量”教学的导入情境:分别取 209 黄豆、绿豆和大米,请同学(2 人或 4 人一组)数这些豆子、米各有多少粒。要求:最短时间内准确地数出来。颗粒越小,数目越多,数起来越困难,同学们为了快而准确地数,就自然地会将它们分成堆,一堆一堆的来计量。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是比豆子、米粒小得多的粒子,当我们要对它们计量时,更需要一堆一堆地进行,这样一个“堆量”就是“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是一个基本物理量。问题:(1)在“物质的量”的教学中为什么需要精心创设导入新课(2)请分析该情境创设的特点。【答案】(1)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物质的量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利用情境导人,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学生易于理解,同时学生对日常生活中情境最为熟悉,因此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该情境创设具有真实性。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为具体事实情境,豆子和米粒都是生活中的物品。选取学生熟悉的情境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该情境创设具有针对性。这些物品以个数计量较为困难,与本节课相关化学知识原子、分子等这些微小粒子具有相似的性质。要统计物品的量,需要分堆处理,那么要统计微观粒子的量同样可以考虑使用类似的处理方法,于是引出了“堆量”物质的量。该情境创设具有情感性。真实且具有实际意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主地探究事物,学生由心理和情感上的“贴切”感到学习情境的“真实”由“真实”而容易“理解”情境中蕴含的知识观点。二、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有关问题。新课程提倡“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初中化学教学内容与人类的社会生活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将化学知识、技能的教学置于真实的社会背景之中,还原知识产生和存在的原始面貌。背景素材是化学课堂教学环节的纽带,背景素材也是化学课堂问题的来源和解决土壤。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1)真实背景素材与化学课堂相结合的形式主要有哪些?(2)在课堂中,教师应如何呈现和使用收集到的真实背景素材,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答案】【知识点】背景素材(1)化学课堂与真实背景素材的结合有三种形式:一是部分化学课堂以知识结构为主体,在学习知识之后。引导同学将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知识处于真实的背景之中;二是先将生动的生活和自然情境引入教学,然后再进行教材主体化学内容的教学,而教学的过程与课开始时的背景再无任何联系:三是设计能贯穿一节课始终的生活、社会任务或问题情境,将教材主体内容的学习镶嵌到任务完成之中,形成背景问题解决的逻辑主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化学知识,实现背景与化学知识的有机融合。(2)天然的背景材料并不一定完全适合于要进行的教学。因而需要根据化学课堂的逻辑主线,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对背景素材进行选取、加工和改造,然后再与化学课堂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与学生的课堂活动相结合,以适合本节课内容的方式呈现出来。教师要注意挖掘素材,从素材中寻找承载本节课教学内容的事件、事物、描述或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将素材提炼为问题,在问题的驱使下安排学生活动,形成以素材为纽带的课堂活动,使化学课堂的逻辑主线清晰、连贯,使素材真正成为化学课堂教学环节的纽带。三、“问题连续体”是美国亚丽桑那大学的梅克(JMaker)教授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创设的此体系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构建了五个层次的教学结构,揭示了五种类型的“问题解决”情境对于开发学生潜能的作用。问题类型一,属感知层次,达到对事实的了解水平问题类型二,属理解层次,达到对事实的理解水平问题类型三,属综合层次,达到对概念、原理的掌握水平。问题类型四,属运用层次,达到对概念、原理的运用水平。问题类型五,属探究层次,达到自主探究及创新水平。上述五类问题可以归纳为封闭性问题(相当于第一、二类问题)、半开放性问题(相当于第三类问题)、全开放性问题(相当于第四、五类问题)。以“硫酸”一节为例。运用“问题连续体”进行教学设计如下:1第一类问题:感知层次实验 l:现有失去标签的浓硫酸、浓盐酸各一瓶(试剂瓶相同、酸体积相同),说出鉴别方法,依据是什么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2第二类问题:理解层次实验 2:量取 2mL 浓硫酸并稀释成稀硫酸。稀释浓硫酸时应注意什么为什么 3第三类问题:综合层次【答案】(1)运用层次:氯碱工业中,用浓硫酸来干燥氯气、氯化氢,为什么浓硫酸能干燥氨气吗为什么探究层次:探究防治酸雨的办法。(2)开放性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3)钠与水的反应感知层次:在烧杯中加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把一小块钠放入水中,你看到什么现象理解层次:由现象得出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综合层次:铁、镁、铝与水可以反应吗如果能反应,条件是什么运用层次:生活实际应用,珠江上突然飘来了几只铝桶,其中一只穿孔漏气,在水中爆炸。解释原因。探究层次:中事件发生后该怎样处理为什么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829 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在研究元素的原子量和化学性质关系时发现了几个性质相似的元素组,每组包括三种元素,如锂、钠、钾;钙、锶、钡。1862 年,法国地质学家尚古多把元素按其原子量大小顺序标在圆柱体表面的螺旋线上他发现某些性质相近的元素都出现在一条线上于是提出元素的性质随其原子量的变化具有周期性。1868 年,化学家迈尔研究了已知元素的原子量和物理性质的关系把性质相近的元素划分为一族并于 l869 年制作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1869 年,化学家门捷列夫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和元素化学性质的相似性把 63 种元素排列成几行,当按原子量排序与元素化学性质冲突时,他依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调整位置或留下空位。同年,他公布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后来,他进行了更详细的族的划分并于 1871 年公布了他第二张元素周期表。之后,元素周期表被不断完善,成为化学研究的重要工具。直到 20 世纪初物理学家们逐步揭开了原子结构的秘密,人们才清楚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问题:(1)迈尔和门捷列夫根据元素性质进行族的划分所用的科学方法是什么?(2 分)他们研究的主要区别是什么?(2 分)(2)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对于化学科学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4 分)(3)有人说“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物理与化学的完美结合”,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 分)请回答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2 分)【答案】(1)迈尔和门捷列夫根据元素性质进行族的划分所用的科学方法是分类。迈尔研究的是元素的原子量和物理性质的关系门捷列夫研究的是元素的原子量和化学性质的关系他们研究的区别在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元素、发现规律。(2)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对元素的一种很好的自然分类。我们可以利用元素的性质、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它的原子结构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来指导化学学习研究。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为新元素的发现及预测它们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提供了线索。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对工农业生产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由于在周期表中位置靠近的元素性质相近,这启发人们在周期表一定的区域内寻找新的物质研究制造新品种农药、半导体材料、催化剂等。(3)从 1829 年到 1871 年人们没有停止对元素周期律的研究,但始终没有解决周期律变化的本质。直到 20 世纪初物理学家们逐步揭开了原子结构的秘密人们才清楚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律变化的根本原因。所以说,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物理与化学的完美结合。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五、阅读下面素材回答有关问题学习浓硝酸的性质时,教材提供了铜分别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实验,用以证明硝酸的强氧化性,某教师在上述实验后又增加了一个实验,将红热的木炭投入盛有浓硝酸的试管中,产生红棕色气体。问题:(1)简述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增补化学实验的原则,(6 分)(2)上述教材中增加的实验能否证明硝酸氧化了非金属单质碳?为什么?以上述增加的实验为例,说明如何充分发挥该实验的作用?(7 分)【答案】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829 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在研究元素的原子量和化学性质关系时发现了几个性质相似的元素组,每组包括三种元素,如锂、钠、钾;钙、锶、钡。1862 年,法国地质学家尚古多把元素按其原子量大小顺序标在圆柱体表面的螺旋线上他发现某些性质相近的元素都出现在一条线上于是提出元素的性质随其原子量的变化具有周期性。1868 年,化学家迈尔研究了已知元素的原子量和物理性质的关系把性质相近的元素划分为一族并于 l869 年制作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1869 年,化学家门捷列夫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和元素化学性质的相似性把 63 种元素排列成几行,当按原子量排序与元素化学性质冲突时,他依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调整位置或留下空位。同年,他公布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后来,他进行了更详细的族的划分并于 1871 年公布了他第二张元素周期表。之后,元素周期表被不断完善,成为化学研究的重要工具。直到 20 世纪初物理学家们逐步揭开了原子结构的秘密,人们才清楚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问题:(1)迈尔和门捷列夫根据元素性质进行族的划分所用的科学方法是什么?(2 分)他们研究的主要区别是什么?(2 分)(2)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对于化学科学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4 分)(3)有人说“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物理与化学的完美结合”,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 分)请回答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2 分)【答案】(1)迈尔和门捷列夫根据元素性质进行族的划分所用的科学方法是分类。迈尔研究的是元素的原子量和物理性质的关系门捷列夫研究的是元素的原子量和化学性质的关系他们研究的区别在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元素、发现规律。(2)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对元素的一种很好的自然分类。我们可以利用元素的性质、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它的原子结构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来指导化学学习研究。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为新元素的发现及预测它们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提供了线索。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对工农业生产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由于在周期表中位置靠近的元素性质相近,这启发人们在周期表一定的区域内寻找新的物质研究制造新品种农药、半导体材料、催化剂等。(3)从 1829 年到 1871 年人们没有停止对元素周期律的研究,但始终没有解决周期律变化的本质。直到 20 世纪初物理学家们逐步揭开了原子结构的秘密人们才清楚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律变化的根本原因。所以说,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物理与化学的完美结合。元素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七、下面是针对同一化学学习任务设计的三种不同教学活动。【学习任务】认识氯气与水反应及次氯酸的漂白性。【教学活动 1】教师通过讲授告诉学生,氯气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是一种有强氧化性的酸能使部分有色物质褪色。【教学活动 2】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把氯气通入装有湿润的有色布条的试管中,让学生观察布条是否褪色:教师告诉学生,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使布条褪色。【教学活动 3】教师演示氯气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的实验。教师引导学生推测氯气与水反应可能生成的物质。学生猜测有色布条褪色的原因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根据上述案例回答问题:(1)对比三个教学活动,评价各自的优缺点。(6分)(2)根据案例概括出化学学习任务与化学教学活动的关系(3 分),并说明对教学活动设计的启示(5 分)。(3)在教学活动 3 中,你认为学生猜测使有色布条褪色的物质是什么?如何检验这些猜想的真伪?(6 分)【答案】(1)【教学活动 1】主要采用了讲授法进行教学,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优点:可以充分利用时间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系统连贯的知识便于教师按计划有条理地完成教学任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缺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不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均用相同方式对待,不能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学生的学习方式相对单一,形式枯燥。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活动 2】主要采用演示法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演示化学实验进行教学,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的知识。优点: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书本上理论知识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形成正确而深刻的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缺点:演示实验后直接呈现结论的做法,把演示单纯变成教师演示,忽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思维【教学活动 3】主要采用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获得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优点:改变了单向的师“授”生“受”的教学方式,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和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学生设计、操作、猜想、解释,运用信息资料、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在探究中增加了与人合作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其合作交流的能力缺点: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素质不同的学生学习效果明显不同:课堂难以预测的情况较多,教学进度难以控制课堂秩序难以维持: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较高(2)学习任务与教学活动的关系: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为了实现学习任务而设计实施的一系列师生活动对教学活动设计的启示:教学活动应当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进行设计,应当结合学习任务、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环境、教师自身的能力、教学时间和效率等因素综合考量,制订合理的教学活动,全面完成教学任务。(3)学生猜测使有色布条褪色的物质可能是氯气也可能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 HClO。将干燥的有色布条放进装满干燥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布条有没有褪色。将氯水滴在 pH 试纸上,若试纸先变红后褪色证明使有色布条褪色的物质是 HClO。八、案例:下面是某教师关于混合物和纯净物教学片段实录:师:根据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在化学上,一般把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在一起所组成的物质称为混合物。空气就是混合物。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物质是混合物,如食醋、墨水、生理盐水、石油(老师边说边板书,学生边听讲边做笔记)生:还有水(学生插嘴说着)。师:我先把“水”写在黑板的最下边。告诉大家,我们平时喝的矿泉水是混合物。生:那纯净水是不是纯净物呢师:纯净水、洁净的空气都是混合物,大家不要被“纯净”“洁净”这样的词所迷糊。混合物的特点是(略)师: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具有固定的组成和确定的性质。例如氧气,就是纯净物。刚才有同学说“水”,我把它写在“纯净物”这边。告诉大家,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一般说“水”,是指纯净物。生:那自来水是什么(又有学生插嘴说着)师:自来水、自然界中的水是混合物。铁粉、干冰是纯净物。干冰是什么大家知道吗生:是固体的二氧化碳。师:说得对。生:那冰也是纯净物。【答案】(1)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教师的预期相差很大的原因主要是教师不恰当的教学设计。在该教学片段中,教师从讲解概念的定义开始。将有关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尽管教师先给出的“混合物和纯净物”定义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问题的框架但教学仅仅是为学生提供了接受概念定义和模仿的机会学生的学习实质上停留在接受事实、记忆事实的水平。忽视了学生形成概念的基础,教学留给学生更多的是文字形式上的定义。而对于缺乏相关经验的学生而言文字形式上定义的学习就显得毫无意义。导致教师不恰当的教学设计的根源主要是:一方面教师不重视化学概念的本质及其教学价值分析忽视了概念知识对学生认识发展的作用。教师对于教学目的的认识还停留在表象层面,缺少对教学目的的本质认识。另一方面教师并未真正了解学生,不知道如何将这些内容呈现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绝不仅仅是对概念的形式上的重复,应该包括个人的创造或建构。因此在概念的学习中,强调学生积极思维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目标。(2)从上述案例可以得到启示:教师要以关注学生思维过程和认识发展来设计概念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通过学生调研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于“混合物”与“纯净物”,学生往往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直观感受为依据将纯净等同于“干净洁净”“澄清透明卫生无污染”等。对于空气是混合物这一知识点,由于教师在课堂上反复提到,所以学生能判断“清新的空气”是混合物,但对于“洁白的雪花”,有不少学生还认为它们是纯净物。显然简单地告知学生通常对改变学生的前概念几乎毫无作用,教师的教学要提供具体的实例并通过师生或生生互动分析实例造成认知冲突,才能帮助学生转变错误概念,并正确地建构新概念。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基于对学生情况的了解从而基于学生经验设计教学。为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明确学生化学概念学习和认识发展目标。首先,对化学概念的教学价值进行分析明确学生的认识发展目标。“混合物和纯净物”概念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以化学的视角从物质组成的角度来认识身边的化学物质形成对物质分类的初步认识。其次,基于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基础,对具体概念的学习水平做好规划。学生对“混合物和纯净物”概念的认识要遵循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并随着学生化学学习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和深化。为此需要对“混合物和纯净物”概念的学习做整体设计。创设关注学生思维过程和认识发展的学习活动。从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角度看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联系,活动应充分调动学生思维,通过问题引导和高水平思维的参与让外显的学习活动有效地转化成学生内在的认识发展因此,化学概念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教给学生科学加工的方法,使之成为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思想工具。九、阅读下面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有两位化学教师针对同一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学生实际,分别设计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教师甲:为学生创设一个个具体的学习情境,并引导学生逐一解决问题。教师乙:以实验为基础,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最终达成教学目标:(1)请指出上述两位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加以分析与评价。(2)简述采用“教师乙”的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答案】(1)“教师甲”采用的方法是创设情境法。其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完整实现三维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教师甲”教师甲通过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并引导学生逐一解决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直观、趣味、生动,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和学习欲望让学生自主学习,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情境的创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注意力和情感体验力,为师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打下了情感态度基础,更多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实现三维目标。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使得学科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在知识迁移与不断探究的过程中,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教师乙”采用的是实验法。化学实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实验的兴趣,化学实验教学是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境的重要形式,实验探究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发展实验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化学实验教学是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有重要意义,通过探究实验的过程可以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下更好地把握知识要点,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2)“教师乙”采用的是实验法。探究实验多为随堂实验,从实验本身的角度,有如下要求:紧密配合教材内容,并被设备条件所允许:实验内容简单,操作方便,时间短;实验现象明显、直观,不易发生异常现象;实验安全可靠,不宜选用产生有毒气体或易发生爆炸的不安全实验;同一节课所选用的随堂实验的数量不宜过多,以免学生疲于实验操作,无暇仔细观察和思考。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具备很好的实验教学能力来加强实验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从教师所具备能力的角度,有如下要求:引导启迪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分析处理实验结果的能力;设计和改进实验的能力;处理实验事故的能力;组织学生实验的能力二学生作为探究实验的主体,要想组织学生顺利地完成探究活动,对学生能力同样有一定要求,主要如下: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学生应具备准确观察并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学生要能对简单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具备与他人合作共赢的意识,并能进行有效沟通交流。一十、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已有经验,针对初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及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能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个体差异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选教学内容的方案设计。具有基于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设计知识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简述教学情境的功能。(2)简述可采用哪些形式创设教学情境。【答案】(1)激发学习情感;促进知识迁移;发展探究能力;培养合作意识;提升合作素养。(2)利用实验,创设教学情境;设置化学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利用化学史和科技成果创设教学情境;从化学与社会、生活的结合点创设教学情境;利用学生的认知矛盾创设教学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