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 岳麓版必修2.doc
-
资源ID:713804
资源大小:476.11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19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案 岳麓版必修2.doc
1第第 1414 课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学习目标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 1背景(1)国际: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了武装干涉,妄图扼杀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2)国内: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2 2目的(1)前期: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 。(2)后期: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3 3内容(1)实行余粮征集制,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的价格交售国家。(2)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3)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4)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4 4评价(1)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2)局限: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 P64课中思考题:分别比较一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四月提纲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设想的异同。【提示】 (1)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它实行公有制;实行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2)四月提纲给布尔什维克党和无产阶级指明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明确路线;依据当时的条件,列宁指出,不把“实现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可以立刻实现的目标,而仅仅是主张工兵代表苏维埃应该马上把社会化生产和产品分配权控制在自己的手里。(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首先是在当时俄国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所采取的应急措施和非常政策,但布尔什维克党最初确实试图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二、新经济政策1 1背景2(1)内战结束后,苏维埃政府亟须恢复遭到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2)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3)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2 2目的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开始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3 3内容(1)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2)工业方面: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3)流通方面: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4 4意义(1)理论意义: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2)实践意义: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 P65课中思考题:想一想,新经济政策的依据是什么?【提示】 主要依据的是 1921 年苏俄的国情实际,也就是列宁所说的“我们在 1921年春天遭到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即国内战争胜利后农民强烈反对以余粮征集制为核心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暴动频发,工人阶级队伍涣散,甚至发生了喀琅施塔得水兵兵变。尽管叛乱最终都被迅速镇压下去,但苏维埃政权处境十分危急。在这种形势下,1921年 3 月列宁主持召开俄共(布)十大,制定了新经济政策。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1 1形成过程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到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斯大林体制。2 2主要特征(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2)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3)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4)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3 3影响(1)积极:到二战前,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也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2)消极: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存在严重弊端。3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4 4扩展:二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体制。概念阐释 斯大林体制斯大林体制指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政治体制是指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知识网络(教师用书独具)知识精要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了国内外的敌人,但是引起了农民的不满,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发展经济,调动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苏维埃政权得到支持和巩固。3.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 ,对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合 作 探 究·攻 重 难新经济政策的“新”史料一 1921 年 3 月,布尔什维克第四次代表大会通过新经济政策。政策主要提到七点:国有工业仍为国民经济之基础;小工业及手工业应得到充分发展;可以自由出卖其制品及承受定购;苏维埃全力支持人民之日常需要品的生产;自由贸易;废除粮食法定价格,实行市场价格;企业可以出租给私人或外资。苏联简史史料解读 史料一中“国有工业仍为国民经济之基础”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前提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导。(1)根据史料,分析说明苏联经济政策调整的表现。4【提示】 恢复发展私人小企业;允许农民自由支配余粮;允许自由贸易;允许资本家经营企业。史料二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大国崛起解说词史料解读 史料末句“重大的突破”的言外之意,反映出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之一是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对马克思主义有哪些突破?【提示】 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新经济政策“新”的表现、实质及历史作用(1)表现所有制:允许私有制的存在,出现了多种所有制形式。分配形式:实行按劳分配。流通领域:允许自由贸易。过渡方式:按经济规律办事,从直接过渡转变为逐步过渡。(2)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3)历史作用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 1921 年春天的政治经济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从实践上说明采用什么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模式,必须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适应。斯大林体制的影响和教训史料一 现在我国经济状况中最重要和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重心已转移到工业方面了。要推进整个经济,所需要的正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业上。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我们必须以尽快的速度扩大我国工业,把工人数量增加5一两倍,我们必须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而且越快越好。斯大林全集史料解读 根据“重心已转移到工业方面” “发展重工业”等信息分析斯大林模式的特点。(1)史料一体现了斯大林模式的哪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种模式对苏联兴衰的影响。【提示】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高速度;农业服务于工业。影响: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造成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压抑地方和企业积极性,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史料二 关于斯大林模式的两幅漫画:史料解读 史料中关键信息“命令” “跛脚”体现了斯大林模式存在的问题。(2)结合史料二中的图片和所学知识,概述斯大林模式存在的问题。【提示】 问题:依靠行政手段干预经济发展,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结构比例严重失调。斯大林体制的影响和教训(1)影响积极方面: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为其他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借鉴。消极方面:后来逐渐僵化,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二战后被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照搬,成为东欧剧变的历史根源。(2)教训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均衡发展。制定农业政策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必须结合起来。6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不同点(1)前者实行余粮征集制;后者实行固定粮食税。(2)前者推行工业国有化;后者部分恢复私营经济,允许外商租赁经营。(3)前者取消自由贸易;后者允许市场自由贸易。(4)前者强制劳动;后者实行按劳分配。(5)从特点看,前者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特点;后者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市场)发展经济,部分恢复私有制,公私并存。(6)从改造方式看,前者实行直接过渡,即直接和彻底地摧毁旧经济体制,而代之以新经济体制;后者实行逐步过渡,即在一定时期内对社会的经济结构逐步地进行改造。(7)从经验教训看,前者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后者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是符合俄国国情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当 堂 达 标·固 双 基1 11919 年 3 月,苏维埃政府将全国城乡存在的各种形式的合作社,一律联合并改组为统一的消费公社,规定全体城乡居民都必须加入消费公社,日用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由此可知,苏维埃政府( )A取消了自由贸易 B实行了普遍义务劳动制C鼓励私人办企业D征收固定粮食税A A 根据材料“1919 年 3 月” “日用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信息可知,当时苏俄正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了商品贸易,日用必需品实行国家统一配给制,故 A 项正确;实行义务劳动制与题干材料不符,故 B 项错误;鼓励私人办企业和征收固定粮食税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开始于 1921 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C、D 两项错误。2 2苏俄某经济政策公布后在党和共青团中引起了反对。一位俄共领导人抱怨说,经济政策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 。列宁解释说,政策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用非共产党员的手来建设共产主义 ” 。该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大规模工业化政策B B 根据材料“经济政策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 。列宁解释说,政策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去建立通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 用非共产党员的手来建设共产主义 ”可知该政策是新经济政策,故选 B 项。3 31921 年,列宁承认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并且“这种不满意是合理的” ,他说:“(这)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 ”列宁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 )7A建立工兵农代表苏维埃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D推广社会主义集体农庄C C 1921 年 3 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故选 C 项。4 4 “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 “计划就是法令” ,这说明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经济体制的特点是( ) 【导学号:05812117】A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B多种所有制并存C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D D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都要由中央调配” “计划就是法令” ,体现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选 D 项。5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05812118】材料一 国内战争爆发后,苏维埃政权控制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 1/4,失去了粮食和煤炭的主要产地。劳动人民忍受着饥饿的折磨。材料二 1921 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和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苏联兴亡史材料三 (美国)大资本家亨利·福特到俄国开办企业,这个坚决反共的老头子在俄国修建了一个汽车工厂。尽管他一向与布尔什维克主义为敌,却对这笔生意颇为满意。哈默传(1)根据材料一,概括十月革命后苏俄面临着怎样的处境。(2)材料二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3)材料三中福特作为美国资本家在当时为什么能够在苏俄办企业?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中概括提炼即可。第(2)问,由材料中的时间“1921 年”和列宁的话不难判断苏俄的经济政策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第(3)问,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即可回答。答案 (1)苏维埃政权处境艰难,物资严重匮乏。(2)用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国家资本主义。8(3)1921 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外国人在苏俄开办企业。教师用书备选习题6 6 “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 。材料反映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是( )A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B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C迅速实现了苏联工业化D推动了农业集体化进程A A 题干材料反映了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选 A 项。B 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C、D 两项是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均排除。7 7斯大林模式下的经济建设( )A重视发展轻工业B农业和工业发展并重C大力提倡商业D优先发展重工业D 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故选 D 项。斯大林模式重视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 工业,A 项错误;斯大林模式重视发展工业,忽视农业,B 项错误;斯大林模式下禁止商 业贸易,C 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