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06级--第九篇-神经系统4神经系统对姿势课件.ppt
-
资源ID:71452716
资源大小:3.02MB
全文页数:150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生理学06级--第九篇-神经系统4神经系统对姿势课件.ppt
生理学06级 第九篇 神经系统4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调节 一、脊髓的调节功能一、脊髓的调节功能1 1、脊休克、脊休克:人人和和动动物物在在脊脊髓髓与与高高位位中中枢枢之之间间离离断断后后,许许多多反反射射活活动动暂暂时时丧丧失失,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脊动物:脊动物:C5C5以下切断脊髓以下切断脊髓 脊休克主要表现:脊休克主要表现:骨骼肌紧张性骨骼肌紧张性血压血压外周血管扩张外周血管扩张发汗反射消失发汗反射消失粪、尿积聚粪、尿积聚脊髓反射恢复速度脊髓反射恢复速度进化程度进化程度蛙蛙几分钟;几分钟;犬犬数天;数天;人人数周至数月数周至数月反射复杂程度反射复杂程度简单的、原始简单的、原始复杂的复杂的内脏反射:部分恢复内脏反射:部分恢复感觉和运动:无法恢复感觉和运动:无法恢复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调节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调节脊休克产生原因?脊休克产生原因?脊髓损伤的刺激脊髓损伤的刺激 姿势反射姿势反射 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调节骨骼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调节骨骼 肌的紧张度或产生相应的运动,肌的紧张度或产生相应的运动,以保持或改正身体在空间的姿势,以保持或改正身体在空间的姿势,这种反射活动称之。这种反射活动称之。二、二、脊髓完成的姿势反射脊髓完成的姿势反射对侧伸肌反射对侧伸肌反射牵张反射牵张反射节间反射节间反射屈肌反射屈肌反射:脊动物的皮肤受到伤害性脊动物的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受刺激一侧肢体的屈肌收缩刺激时,受刺激一侧肢体的屈肌收缩而伸肌弛缓,肢体发生屈曲运动。而伸肌弛缓,肢体发生屈曲运动。1.1.对侧伸肌反射对侧伸肌反射对侧伸肌反射:对侧伸肌反射:随着刺激强度加大,随着刺激强度加大,在同侧肢体发生屈曲反射的同时,对在同侧肢体发生屈曲反射的同时,对侧肢体伸肌出现反射性收缩,对侧肢侧肢体伸肌出现反射性收缩,对侧肢体伸直。体伸直。v屈肌反射具有保护性意义,但不属屈肌反射具有保护性意义,但不属于姿势反射。于姿势反射。v对侧伸肌反射是一种姿势反射,在对侧伸肌反射是一种姿势反射,在保持躯体平衡中具有重要意义。保持躯体平衡中具有重要意义。生理意义生理意义2.2.牵张反射牵张反射 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1 1)类型:腱反射、肌紧张)类型:腱反射、肌紧张腱反射:腱反射: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位相性牵张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膝反射膝反射肌紧张肌紧张 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又称反射,又称紧张性牵张反射紧张性牵张反射。是姿势反射的基础是姿势反射的基础人类主要是伸肌的牵张反射人类主要是伸肌的牵张反射腱反射的临床意义:腱反射的临床意义:腱反射减弱或消退:腱反射减弱或消退:提示反射弧的损害或中断。提示反射弧的损害或中断。腱反射亢进:腱反射亢进:提示高位中枢病变。提示高位中枢病变。(2 2)牵张反射的感受器)牵张反射的感受器-肌梭肌梭1.1.肌梭是一种感受牵拉刺激或肌肉长度肌梭是一种感受牵拉刺激或肌肉长度 变化的梭形感受器。变化的梭形感受器。2.2.梭内肌的收缩成分位于肌梭的两端,梭内肌的收缩成分位于肌梭的两端,感受装置位于中间部,两者呈串联系。感受装置位于中间部,两者呈串联系。3.3.肌梭与梭外肌呈并联关系。肌梭与梭外肌呈并联关系。肌梭肌梭结构特点结构特点肌梭的传入纤维与肌梭的传入纤维与传出纤维传出纤维Ia 传入纤维传入纤维II 传入纤维传入纤维1.1.传入神经:传入神经:IaIa和和II II 类类2.2.与脊髓与脊髓运动神经元构成突触关系运动神经元构成突触关系3.3.脊髓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传出纤维支配梭外肌运动神经元的传出纤维支配梭外肌4.4.脊髓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传出纤维支配梭内肌运动神经元的传出纤维支配梭内肌(3)牵张反射的传入)牵张反射的传入/传出神经传出神经肌梭传入神经放电改变的示意图肌梭传入神经放电改变的示意图牵拉肌肉牵拉肌肉 肌梭肌梭 a a传入纤维传入纤维 脊髓脊髓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梭外肌收缩梭外肌收缩肌梭传入神经放电改变的示意图肌梭传入神经放电改变的示意图传出活动传出活动 梭内肌收缩梭内肌收缩 肌梭肌梭 a a传入纤维传入纤维 脊髓脊髓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梭外肌收缩梭外肌收缩提高肌梭的敏感性!提高肌梭的敏感性!(4 4)脊髓)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比较运动神经元的比较 类别类别会聚的会聚的信息源信息源发出纤维发出纤维及粗细及粗细支配支配及递质及递质作用作用运动运动神经元神经元高高位位中中枢枢下下传传信信息息;脊脊髓髓后后根根传传入入信信息息;传出传出纤维纤维(粗粗)梭外肌;梭外肌;AchAch直直接接发发动动肌肉收缩肌肉收缩运动运动神经元神经元仅仅高高位位中中枢枢下下传传信息信息传出传出纤维纤维(细细)梭内肌;梭内肌;AchAch调调节节肌肌梭梭感感受受装装置置的敏感性的敏感性(5 5)腱器官)腱器官位于肌腱胶原纤维之间位于肌腱胶原纤维之间,与梭外肌呈与梭外肌呈串联串联关系关系传入神经是传入神经是IbIb纤维。纤维。腱器官是张力感受器腱器官是张力感受器(5(5)腱器官)腱器官功能:抑制牵张反射功能:抑制牵张反射 腱器官传入腱器官传入抑制抑制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肌肉舒张肌肉舒张(3 3)节间反射)节间反射v脊髓一个节段神经元发出的轴突脊髓一个节段神经元发出的轴突与邻近节段的神经元发生联系,通与邻近节段的神经元发生联系,通过上下节段之间的神经元的协同活过上下节段之间的神经元的协同活动所发生的反射活动。动所发生的反射活动。v搔爬反射搔爬反射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 (一)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一)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1.1.去大脑僵直去大脑僵直 四肢伸直四肢伸直头尾昂起头尾昂起脊柱挺硬脊柱挺硬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 2 2、脑干网状结构的易化区和抑制区、脑干网状结构的易化区和抑制区 抑制区:延髓网状结构的抑制区:延髓网状结构的腹内侧核腹内侧核易化区:延髓网状结构的易化区:延髓网状结构的背外侧核、背外侧核、脑桥被盖、中脑被盖等脑桥被盖、中脑被盖等3.调节肌紧张的高位中枢调节肌紧张的高位中枢(1)大脑皮层运动区、纹状体、小脑前)大脑皮层运动区、纹状体、小脑前叶蚓部等叶蚓部等 抑制区。抑制区。(2)前庭核、小脑前叶两侧部)前庭核、小脑前叶两侧部 易化区易化区(3)在肌紧张平衡调节中,易化区活动)在肌紧张平衡调节中,易化区活动略占优势。略占优势。去大脑僵直去大脑僵直 本质:伸肌肌紧张亢进本质:伸肌肌紧张亢进 产生机制产生机制:抑制区抑制区易化区易化区 去皮层僵直去皮层僵直:下肢伸肌僵直下肢伸肌僵直,上肢半屈状态上肢半屈状态人类去大脑僵直临床表现人类去大脑僵直临床表现头后仰头后仰上下肢均僵硬伸直上下肢均僵硬伸直上臂内旋上臂内旋,手指屈曲手指屈曲(二)脑干对姿势的调节(二)脑干对姿势的调节 状态反射状态反射 翻正反射翻正反射 直线和旋转加速度反射直线和旋转加速度反射1.1.状态反射状态反射头部在空间的位置:(椭圆囊、球囊)头部在空间的位置:(椭圆囊、球囊)迷路紧张反射迷路紧张反射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颈部扭曲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颈部扭曲 颈紧张反射颈紧张反射 2.2.翻正反射翻正反射第三节第三节 躯体运动的中枢调节躯体运动的中枢调节 (皮层小脑)(脊髓小脑)随意运动的发动与调节示意图随意运动的发动与调节示意图一、大脑皮层的运动调节功能一、大脑皮层的运动调节功能(一)大脑皮层运动区:(一)大脑皮层运动区:1.1.主要运动区主要运动区:中央前回、运动前区中央前回、运动前区 中央前回(中央前回(4 4区)、运动前区(区)、运动前区(6 6区)区)主要运动区功能特征主要运动区功能特征主要运动区功能特征主要运动区功能特征 交叉性:交叉性:倒置性:倒置性:空间定位呈身体倒影,但头空间定位呈身体倒影,但头 面部仍正立。面部仍正立。不均一性:不均一性:代表区愈大,运动精细复代表区愈大,运动精细复 杂程度愈高。杂程度愈高。2.2.运动辅助区运动辅助区两半球纵裂内侧壁,两半球纵裂内侧壁,扣带回沟以上。扣带回沟以上。破坏这一区域,使双破坏这一区域,使双手协调性动作难以完手协调性动作难以完成,复杂动作变得笨成,复杂动作变得笨拙。拙。运动柱:运动柱:皮层运动区的细胞纵向柱皮层运动区的细胞纵向柱状排列,组成运动皮层的基本功能状排列,组成运动皮层的基本功能单位。单位。一个运动柱控制同一关节几块肌肉活动一个运动柱控制同一关节几块肌肉活动一块肌肉一块肌肉可接受可接受几个运动柱的控制。几个运动柱的控制。(二)运动传导系统及其功能(二)运动传导系统及其功能1.1.皮层脊髓束:皮层脊髓束:皮层运动区皮层运动区内囊、脑干内囊、脑干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2.2.皮层脑干束皮层脑干束:皮层运动区皮层运动区内囊内囊 脑神经核运动神经元。脑神经核运动神经元。皮层脊髓束皮层脊髓束皮层脊髓前束皮层脊髓前束姿势维持、粗大运动姿势维持、粗大运动躯干、四肢近端肌肉躯干、四肢近端肌肉皮层脊髓侧束皮层脊髓侧束精细、技巧性运动精细、技巧性运动四肢远端肌肉四肢远端肌肉2.2.其他运动传导通路其他运动传导通路顶盖脊髓束顶盖脊髓束网状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前庭脊髓束前庭脊髓束 红核脊髓束红核脊髓束 调节姿势调节姿势 维持粗大运动维持粗大运动调节精细运动调节精细运动巴彬斯基征(巴彬斯基征(+)巴彬斯基征(巴彬斯基征(-)检查皮层脊髓侧束功能检查皮层脊髓侧束功能二、二、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 新纹状体新纹状体1.1.组成:组成:黑质黑质 纹状体纹状体 丘脑底核丘脑底核2.2.基底神经节与大脑皮层之间神经回路基底神经节与大脑皮层之间神经回路(1 1)直接通路:)直接通路:大脑皮层广泛区域大脑皮层广泛区域基底神经节基底神经节丘脑前腹核和外侧腹核丘脑前腹核和外侧腹核大脑皮层大脑皮层运动前区运动前区 直接通路对大脑皮层起兴奋作用直接通路对大脑皮层起兴奋作用(2 2)间接通路)间接通路:大脑皮层广泛区域大脑皮层广泛区域基底神经节基底神经节丘脑前腹核和外侧腹核丘脑前腹核和外侧腹核大脑皮层大脑皮层运动前区运动前区 部分抵消抑制直接通路对大脑皮部分抵消抑制直接通路对大脑皮层的兴奋作用层的兴奋作用3.3.与基底神经节损害有关疾病与基底神经节损害有关疾病(1 1)震颤麻痹(帕金森病):)震颤麻痹(帕金森病):肌紧张过强肌紧张过强,运动过少运动过少 病变部位及病因:病变部位及病因:双侧黑质病变双侧黑质病变,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A A震颤:震颤:静止性震颤;静止性震颤;B B强直强直:齿轮样强直齿轮样强直 C C运动障碍:运动障碍: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面部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面部表情呆板、慌张步态。表情呆板、慌张步态。临床治疗临床治疗补充多巴胺的前体补充多巴胺的前体-左旋多巴左旋多巴应用应用M M受体拮抗剂受体拮抗剂-东莨菪碱或安坦东莨菪碱或安坦(2 2)舞蹈病)舞蹈病(Huntingtons disease)(Huntingtons disease)肌紧张减弱,运动过多肌紧张减弱,运动过多 病变部位及病因:病变部位及病因:双侧新纹状体病变,其双侧新纹状体病变,其GABAGABA神经元受损。神经元受损。临床表现:临床表现:A A不自主的上肢和头部舞蹈样动作不自主的上肢和头部舞蹈样动作 B B肌张力降低肌张力降低 4 4、基底神经节的功能:、基底神经节的功能:1.1.参与运动设计和程序编制参与运动设计和程序编制2.2.调节随意运动产生和稳定调节随意运动产生和稳定3.3.调节肌紧张调节肌紧张4.4.处理本体感觉传入信息处理本体感觉传入信息5.5.参与自主神经活动的调节,学习与记参与自主神经活动的调节,学习与记忆忆三、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三、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 脊髓小脑脊髓小脑皮层小脑皮层小脑前庭小脑前庭小脑小脑的功能小脑的功能1.1.前庭小脑的功能前庭小脑的功能 控制躯体的平衡和眼球的运动控制躯体的平衡和眼球的运动前庭小脑功能受损的临床表现前庭小脑功能受损的临床表现A A平衡障碍:平衡障碍:站立不稳,步态蹒跚,容易跌倒站立不稳,步态蹒跚,容易跌倒 B B眼球运动异常:眼球运动异常:位置性眼震颤位置性眼震颤2.2.脊髓小脑的功能脊髓小脑的功能调节正在进行过程中的运动调节正在进行过程中的运动协调皮层对随意运动的控制协调皮层对随意运动的控制损伤表现:损伤表现:小脑性共济失调:小脑性共济失调:1 1意向性震颤意向性震颤 2 2走路摇晃呈醉酒状步态走路摇晃呈醉酒状步态 3 3动作协调障碍动作协调障碍 4 4肌张力减低肌张力减低3.3.皮层小脑功能皮层小脑功能 参与随意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编参与随意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编制,使运动变得非常协调、精巧和制,使运动变得非常协调、精巧和快速。快速。技巧性运动的学习与皮层小脑密切技巧性运动的学习与皮层小脑密切相关相关小 结v运动是人和动物的基本功能之一,从运动是人和动物的基本功能之一,从简单的腱反射到复杂的随意运动,都简单的腱反射到复杂的随意运动,都是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完成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完成的。v正常状态,肌肉保持一定的紧张性,正常状态,肌肉保持一定的紧张性,即肌紧张。即肌紧张。v各种姿势反射、身体平衡、运动都是各种姿势反射、身体平衡、运动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在此基础上进行的。v中枢神经系统分别从三个水平调节躯中枢神经系统分别从三个水平调节躯体运动和反射。体运动和反射。v脊髓水平完成的反射:脊髓水平完成的反射: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牵张反射牵张反射 -脊休克脊休克 节间反射节间反射v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节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节 -去大脑僵直去大脑僵直v脑干调节的姿势反射:脑干调节的姿势反射:状态反射,翻正反射状态反射,翻正反射v随意运动:运动设计和运动执行。随意运动:运动设计和运动执行。v运动设计:皮层联络区与基底神经运动设计:皮层联络区与基底神经节和小脑半球外侧部(皮层小脑)节和小脑半球外侧部(皮层小脑)之间信息交流。之间信息交流。v运动执行:运动皮层发出指令,经传出通运动执行:运动皮层发出指令,经传出通路到达脊髓和脑干运动神经元。路到达脊髓和脑干运动神经元。v运动的修正:来自肌肉、关节等到处的反运动的修正:来自肌肉、关节等到处的反馈信息传送到脊髓小脑,并与大脑皮层发馈信息传送到脊髓小脑,并与大脑皮层发出的运动指令反复进行比较,不断修正运出的运动指令反复进行比较,不断修正运动偏差,使动作变得平稳而精确。动偏差,使动作变得平稳而精确。思考题思考题1.1.什么是脊休克?其产生机制?什么是脊休克?其产生机制?2.2.腱反射与肌紧张有何区别?腱反射与肌紧张有何区别?3.3.适度牵拉和过度牵拉肌肉分别引起何种反适度牵拉和过度牵拉肌肉分别引起何种反射?简述其反射弧。射?简述其反射弧。4.4.小脑有哪些主要功能?小脑有哪些主要功能?第三十三章第三十三章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的控制本能行为和情绪的控制 内脏神经系统(内脏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和控制内脏器官的功能活动的调节和控制内脏器官的功能活动的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内脏的活动通过脏器内局部神经内脏的活动通过脏器内局部神经丛、皮层和皮层下中枢实现的神经反丛、皮层和皮层下中枢实现的神经反射性调节,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射性调节,具有很强的自主性。第一节第一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动的调节一、内脏感觉的感受器一、内脏感觉的感受器v本质:游离神经末梢本质:游离神经末梢v种类:化学感受器种类:化学感受器 压力感受器压力感受器 牵张感受器牵张感受器 容量感受器容量感受器二、传入神经二、传入神经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A A有髓纤维有髓纤维 A A有髓纤维有髓纤维C C纤维纤维 内脏感觉传入神经示意图内脏感觉传入神经示意图v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三、传出神经三、传出神经(一)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结构特征一)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结构特征神经纤维神经纤维 节前纤维短节前纤维短 节前纤维长节前纤维长 节后纤维长节后纤维长 节后纤维短节后纤维短 神经节神经节 距距离效应器远离效应器远 距离效应器近距离效应器近 在效应器壁内在效应器壁内起源起源 胸腰段灰质侧角胸腰段灰质侧角 脑干的脑神经核脑干的脑神经核 S2 S2S4 S4 特特 征征 交感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 副交感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系统纤维数量比纤维数量比 节前节前:节后节后=1:11-17=1:11-17 节前节前:节后节后=1:2=1:2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结构特征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结构特征支配范围支配范围 较较 广广 泛泛 较较 局局 限限特特 征征 交感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 副交感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系统 释放递质释放递质 节前纤维为节前纤维为ACh ACh ACh ACh 节后纤维为节后纤维为NENE,AChACh(后交感神经系统)(后交感神经系统)1 1、紧张性作用、紧张性作用 2 2、双重神经支配,作用相互拮抗、双重神经支配,作用相互拮抗 3 3、与效应器所处的功能状态有关、与效应器所处的功能状态有关 4 4、参与对整体生理功能的调节、参与对整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交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肾上腺髓质系统 迷走迷走-胰岛素系统胰岛素系统(二)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特征二)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特征四、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反射活四、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反射活动的调节和整合动的调节和整合(一)脊髓是内脏反射活动的初级中枢(一)脊髓是内脏反射活动的初级中枢 排尿反射、排便反射、发汗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发汗反射、勃起反射、血管张力反射勃起反射、血管张力反射延髓:延髓:基本生命中枢基本生命中枢 呼吸运动和心血管活动呼吸运动和心血管活动中脑:中脑:瞳孔反射中枢,也有调节心血管瞳孔反射中枢,也有调节心血管反射和排尿反射的中枢。反射和排尿反射的中枢。(二)低位脑干是基本生命中枢部位(二)低位脑干是基本生命中枢部位(三)下丘脑对内脏活动和其他生理(三)下丘脑对内脏活动和其他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功能活动的调节体温调节、水平衡、生物节律、摄食体温调节、水平衡、生物节律、摄食行为、以及情绪控制行为、以及情绪控制.(三)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三)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v下丘脑前区下丘脑前区v下丘脑内侧区下丘脑内侧区v下丘脑外侧区下丘脑外侧区v下丘脑后区下丘脑后区1.1.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调节 下丘脑下丘脑脑干和脊髓脑干和脊髓心血管心血管,呼吸呼吸,胃肠运动胃肠运动传出纤维传出纤维交感神经交感神经2.2.体温调节体温调节v视前区视前区-下丘脑前部:下丘脑前部:v温度敏感神经元温度敏感神经元 (体温调定点(体温调定点36.836.8)水摄入水摄入水排出水排出3.3.水平衡调节水平衡调节渴觉,饮水增加,排尿减少渴觉,饮水增加,排尿减少血浆血浆晶体晶体渗透渗透压压血容血容量量AngII局部局部AngII下丘脑下丘脑渗透压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器穹窿下器穹窿下器/终板血管终板血管渴觉,饮水增加渴觉,饮水增加下丘脑下丘脑渗透压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器心肺容心肺容量感受量感受器器下丘脑视上核和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室旁核VP肾脏排尿关少肾脏排尿关少 下丘脑内侧基底部的促垂体区,能分泌调下丘脑内侧基底部的促垂体区,能分泌调节腺垂体活动的多肽节腺垂体活动的多肽-下丘脑调节肽。下丘脑调节肽。4.4.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生物节律:生物节律:机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按一定机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按一定时间顺序发生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周期性变化。高频:高频:周期周期1 1天天(如心动周期、呼吸周期如心动周期、呼吸周期)中频:中频:日周期日周期(如体温、如体温、ACTHACTH的分泌)的分泌)低频:低频:周期周期1 1天天(如月经周期)如月经周期)下丘脑视交叉上核下丘脑视交叉上核-日周期日周期 5.5.生物节律生物节律 生物节律:生物节律:机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按一定时间机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按一定时间顺序发生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周期性变化。下丘脑视交叉上核下丘脑视交叉上核-日周期日周期 5 5、其他:摄食行为、情绪及情绪反应、其他:摄食行为、情绪及情绪反应5.5.生物节律生物节律 (四)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四)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大脑皮层是调节内脏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大脑皮层是调节内脏活动的最高级中枢1.1.边缘系统边缘系统:“内脏脑内脏脑”边边缘缘叶叶:扣扣带带回回、胼胼胼胼胝胝体体回回、穹穹隆隆、海海马、海马回马、海马回皮层结构皮层结构:岛叶、颞极、眶回:岛叶、颞极、眶回皮层下结构:皮层下结构:杏仁核、隔区、下丘脑杏仁核、隔区、下丘脑边缘中脑:边缘中脑:中脑的中央灰质、被盖旁中央中脑的中央灰质、被盖旁中央2.2.新皮层:新皮层:刺激皮层内侧刺激皮层内侧4 4区一定区域,会产生直肠区一定区域,会产生直肠与膀胱运动的变化;与膀胱运动的变化;刺激皮层外侧一定区域,会引起呼吸、刺激皮层外侧一定区域,会引起呼吸、血管运动的变化;血管运动的变化;刺激刺激6 6区一定区域,会出现竖毛、出汗、区一定区域,会出现竖毛、出汗、上下肢血管的舒缩反应。上下肢血管的舒缩反应。第二节第二节 本能行为和情绪的控制本能行为和情绪的控制v本能行为:本能行为:动物在动物在进化过程进化过程中形成,经中形成,经遗传遗传固固定下来的、对定下来的、对人体生存人体生存和和种族延续种族延续具有具有重要意义的行为。重要意义的行为。摄食行为、饮水行为、性行为。摄食行为、饮水行为、性行为。(一)摄食行为(一)摄食行为 摄食行为是维持个体生存的基本活动摄食行为是维持个体生存的基本活动下丘脑外侧区下丘脑外侧区-摄食中枢摄食中枢 下丘脑下丘脑腹内侧核腹内侧核-饱中枢饱中枢杏仁核、边缘系统隔区也参与摄食调节杏仁核、边缘系统隔区也参与摄食调节v下丘脑的葡萄糖敏感神经元:下丘脑的葡萄糖敏感神经元:摄食中枢摄食中枢饱中枢饱中枢动动-静脉葡萄糖浓度差静脉葡萄糖浓度差动动-静脉葡萄糖浓度差静脉葡萄糖浓度差 神经递质:神经肽神经递质:神经肽Y Y,5-HT5-HT,瘦素等,瘦素等大脑皮层:神经性厌食大脑皮层:神经性厌食(二)饮水行为(二)饮水行为v是维持个体生存的基本活动之一。是维持个体生存的基本活动之一。v饮水行为一般是由渴觉引发的。饮水行为一般是由渴觉引发的。v心理及习惯因素也可引起饮水行为,心理及习惯因素也可引起饮水行为,饮水成为一种习惯行为。饮水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三)性行为(三)性行为v维持种族繁衍的基本活动。维持种族繁衍的基本活动。v性行为由性行为由多级中枢多级中枢参与控制。参与控制。v脊髓、下丘脑视前区、视前核、大脑皮层、脊髓、下丘脑视前区、视前核、大脑皮层、皮层下中枢和周围神经。皮层下中枢和周围神经。v在人类,大脑皮层对性行为的控制起在人类,大脑皮层对性行为的控制起主导主导作用作用。v情绪:情绪:是人类和动物对客观环境刺是人类和动物对客观环境刺激所表达的一种激所表达的一种心理体验心理体验和和躯体行躯体行为表现为表现。v发怒、痛苦、愉快。发怒、痛苦、愉快。二、情绪及情绪的调节二、情绪及情绪的调节 (一)恐惧与发怒(一)恐惧与发怒 当动物遇到威胁或伤害时,表现为出汗、当动物遇到威胁或伤害时,表现为出汗、瞳孔扩大、蜷缩、企图逃跑等恐惧行为,瞳孔扩大、蜷缩、企图逃跑等恐惧行为,或者出现竖毛、瞳孔扩大,咬与伸爪等攻或者出现竖毛、瞳孔扩大,咬与伸爪等攻击行为。击行为。恐惧与发怒是一种防御反应恐惧与发怒是一种防御反应 下丘脑防御反应区下丘脑防御反应区-近中线的腹内侧区近中线的腹内侧区 假怒:假怒:间脑水平以上切除大脑的猫,间脑水平以上切除大脑的猫,微弱的刺激就能引起强烈的反应,如微弱的刺激就能引起强烈的反应,如张牙舞爪、吼叫撕咬、血压升高等表张牙舞爪、吼叫撕咬、血压升高等表现。现。(二)愉快和痛苦(二)愉快和痛苦v愉快:愉快:机体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引起积极机体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引起积极的情绪表现。的情绪表现。v痛苦:痛苦:肉体和精神伤害或需求得不到满肉体和精神伤害或需求得不到满足所引起消极的情绪表现。足所引起消极的情绪表现。v与腹侧被盖到伏隔核的多巴胺神经通路与腹侧被盖到伏隔核的多巴胺神经通路有关有关(三)情绪生理反应(三)情绪生理反应v情绪反应引起的自主神经系统改变情绪反应引起的自主神经系统改变 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相对亢进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相对亢进v情绪变化与情绪变化与“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有关。有关。v情绪变化与心绞痛、脑卒中、猝死有关。情绪变化与心绞痛、脑卒中、猝死有关。v情绪与多种激素浓度变化有关。情绪与多种激素浓度变化有关。ACTH ACTH、NENE、甲状腺素、生长激素等、甲状腺素、生长激素等第三十四章第三十四章 脑电活动脑电活动 睡眠与觉醒睡眠与觉醒 脑的高级功能脑的高级功能 自发脑电活动自发脑电活动皮层诱发电位皮层诱发电位第一节第一节 脑电活动脑电活动(一)脑电图(一)脑电图(EEG)(EEG)自发脑电活动自发脑电活动 脑电图:脑电图:头皮表面头皮表面自发脑电活动自发脑电活动 皮层电图:皮层电图:开颅开颅皮层表面皮层表面自发脑电活动自发脑电活动1 1、脑电图的波形、脑电图的波形 1 1)各波参数及意义)各波参数及意义 频率频率(次次/s)/s)幅值(幅值(VV)意义意义波:波:8-13 20-100 8-13 20-100 清醒安静闭眼清醒安静闭眼波波:14-30 5-20 :14-30 5-20 活动时活动时波:波:4-7 100-150 4-7 100-150 困倦困倦波:波:0.5-3 20-200 0.5-3 20-200 睡眠、疲劳睡眠、疲劳(二)皮层诱发电位(二)皮层诱发电位 在感觉传入冲动的激发下,在感觉传入冲动的激发下,在大脑皮层某一局限区域记录出在大脑皮层某一局限区域记录出 的波形较为固定的电位变化的波形较为固定的电位变化 1 1、波形:、波形:1 1)主反应:)主反应:先正先正(向下向下)后负后负(向上向上)2 2)次反应)次反应 3 3)后发放:)后发放:一系列正相周期性波动。一系列正相周期性波动。2 2、应用:、应用:1 1)临床用于中枢病变定位诊断)临床用于中枢病变定位诊断 如视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如视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等。听觉诱发电位等。2 2)用于科学研究)用于科学研究 如皮层感觉区的定位。如皮层感觉区的定位。二、二、觉醒与睡眠觉醒与睡眠 觉醒与睡眠是机体必需的生理活动觉醒与睡眠是机体必需的生理活动 觉醒觉醒 适应环境变化适应环境变化 睡眠睡眠 促进精神和体力恢复促进精神和体力恢复 (一一)觉醒状态的维持觉醒状态的维持 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通过非特异投射系统起作用通过非特异投射系统起作用 1 1、觉醒状态划分、觉醒状态划分 1 1)脑电觉醒:)脑电觉醒:脑电波:为去同步化快波。脑电波:为去同步化快波。行为:不一定呈现觉醒状态。行为:不一定呈现觉醒状态。2 2)行为觉醒:)行为觉醒:出现觉醒时的各种行为表现。出现觉醒时的各种行为表现。2 2、觉醒状态的维持机制、觉醒状态的维持机制 静脉注射阿托品,阻断脑干网状结静脉注射阿托品,阻断脑干网状结构胆碱能系统的活动构胆碱能系统的活动-脑电同步化慢波、行为觉醒脑电同步化慢波、行为觉醒 单纯破坏黑质多巴胺递质系统:单纯破坏黑质多巴胺递质系统:脑电快波、行为睡眠脑电快波、行为睡眠 行为觉醒的维持与黑质多巴胺递质行为觉醒的维持与黑质多巴胺递质系统功能有关系统功能有关 破坏蓝斑核上部破坏蓝斑核上部NENE能系统:能系统:脑电快波脑电快波减少,减少,新异刺激新异刺激脑电快波、唤醒作用短暂脑电快波、唤醒作用短暂 脑电觉醒与蓝斑核上部脑电觉醒与蓝斑核上部NENE系统和脑干系统和脑干网状结构胆碱能系统有关网状结构胆碱能系统有关 (二二)睡眠的时相和产生机制睡眠的时相和产生机制 慢波睡眠(慢波睡眠(SWSSWS):):同步化慢波同步化慢波 快波睡眠(快波睡眠(FWSFWS)或称异相睡眠:)或称异相睡眠:去同步化快波去同步化快波正常成年人整夜睡眠两个时相交替的示意图正常成年人整夜睡眠两个时相交替的示意图 1 1、慢波睡眠、慢波睡眠慢波睡眠表现慢波睡眠表现 脑电图呈同步化慢波脑电图呈同步化慢波 视、嗅、听、触等感觉减退视、嗅、听、触等感觉减退 骨骼肌反射和肌紧张减弱骨骼肌反射和肌紧张减弱 自主神经功能活动改变自主神经功能活动改变功能意义功能意义 生长素分泌增加,促进生长和体力恢复。生长素分泌增加,促进生长和体力恢复。2 2、快波睡眠、快波睡眠 脑电图脑电图-波。波。各种感觉进一步减退,唤醒阈提高;各种感觉进一步减退,唤醒阈提高;骨骼肌反射和肌紧张进一步减弱,骨骼肌反射和肌紧张进一步减弱,几乎完全松弛。几乎完全松弛。快波睡眠表现快波睡眠表现 有间断的阵发性表现:有间断的阵发性表现:如眼球快速运动、部分躯体抽动、如眼球快速运动、部分躯体抽动、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呼吸不规则等。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呼吸不规则等。做梦做梦 功能意义功能意义1.1.异相睡眠期间生长素分泌减少,但脑异相睡眠期间生长素分泌减少,但脑内蛋白质合成加快,有利于幼儿神经系内蛋白质合成加快,有利于幼儿神经系统的成熟,新突触的建立,促进学习记统的成熟,新突触的建立,促进学习记忆和精力的恢复。忆和精力的恢复。2.2.有间断的阵发性表现,容易导致某些有间断的阵发性表现,容易导致某些疾病的发作,如心绞痛、哮喘、阻塞性疾病的发作,如心绞痛、哮喘、阻塞性肺气肿。肺气肿。第十节第十节 脑的高级功能脑的高级功能一、学习与记忆一、学习与记忆学习学习:是指人和动物依赖于经验来改变自身行是指人和动物依赖于经验来改变自身行为以适应环境的神经活动过程。为以适应环境的神经活动过程。记忆记忆:是是将将学学习习到到的的信信息息进进行行储储存存和和“读读出出”的神经活动过程。的神经活动过程。(一)学习的形式1.1.非联合型学习非联合型学习 刺激与反应之间不存在某种明确的刺激与反应之间不存在某种明确的联系,如突触可塑性变化。联系,如突触可塑性变化。2.2.联合型学习联合型学习 在时间上很接近的两个事件重复地发生在时间上很接近的两个事件重复地发生,并在脑内形成联系,如条件反应的建立。并在脑内形成联系,如条件反应的建立。学习记忆的典型模式学习记忆的典型模式 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消化腺生理研究消化腺生理研究1904-1904-诺贝尔生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学或医学奖条件反射学说条件反射学说1.条件反射的建立条件反射的建立非条件刺激非条件刺激 唾液分泌唾液分泌无关刺激无关刺激 无无唾液分泌唾液分泌条件刺激条件刺激 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无关刺激无关刺激 +非条件刺激非条件刺激(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强化强化)1.1.先训练动物踩动杠杆得到食物。先训练动物踩动杠杆得到食物。2.2.在在此此基基础础上上,当当出出现现铃铃声声或或灯灯光光信信号号时时,动物必须踩杠杆才能得到食物。动物必须踩杠杆才能得到食物。3.3.信信号号,踩踩杆杆,食食物物-时时间间上上的的结结合合,就就建立起操作式条件反射。建立起操作式条件反射。操作式条件反射操作式条件反射2 2条件反射的消退条件反射的消退 条条件件反反射射建建立立起起来来之之后后,如如果果反反复复应应用用条条件件刺刺激激而而不不给给非非条条件件刺刺激激的的强强化化,条条件件反反射射就就会会逐逐渐渐减减弱弱,以以致致完完全全不不出出现。这种现象称为现。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条件反射的消退。(二二)人类条件反射和两种信号系统学说人类条件反射和两种信号系统学说 上上述述方方法法,也也适适用用于于人人类类条条件件反反射射活活动动的研究的研究 由由于于人人类类具具有有语语词词思思维维功功能能,因因此此还还可可以以应应用用语语词词强强化化的的方方法法来来研研究究人人类类的的条条件反射。件反射。1 1两种信号两种信号 第第一一信信号号:直直接接作作用用于于眼眼、耳耳、鼻鼻、舌舌、身等感受装置的信号身等感受装置的信号,具体的信号具体的信号。第第二二信信号号:反反映映第第一一信信号号的的语语词词,则则是是第二信号,第二信号,抽象的信号抽象的信号。2.2.两种信号系统:两种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质功能系统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质功能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质功能系统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质功能系统 动物只有一个信号系统,相当于人动物只有一个信号系统,相当于人的第一信号系统的第一信号系统;人类有两个信号系统人类有两个信号系统(三)记忆的形式与过程(三)记忆的形式与过程(四)遗忘(四)遗忘1.1.遗忘:部分或全部失去回忆和再认的遗忘:部分或全部失去回忆和再认的能力。能力。最初最初2020分钟内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分钟内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减慢。渐减慢。2.2.记忆障碍:疾病情况下发生的遗忘,记忆障碍:疾病情况下发生的遗忘,可分为顺行性遗忘症和逆行性遗忘症。可分为顺行性遗忘症和逆行性遗忘症。2.2.记忆障碍记忆障碍(1 1)顺行性遗忘症:)顺行性遗忘症:近事遗忘近事遗忘,即即不能不能保留新近获得的信息,多见于慢性酒保留新近获得的信息,多见于慢性酒精中毒。精中毒。(2 2)逆行性遗忘症:)逆行性遗忘症:往事遗忘往事遗忘。即。即不能不能回忆脑功能障碍发生之前的经历,多回忆脑功能障碍发生之前的经历,多见于脑震荡。见于脑震荡。(五)学习和记忆的机制(五)学习和记忆的机制 1.1.与学习和记忆有关的脑区与学习和记忆有关的脑区 皮层联络区、皮层联络区、海马及海马回路海马及海马回路、杏仁、杏仁核、丘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核、丘脑和脑干网状结构等。2.2.学习和记忆的机制学习和记忆的机制短时性记忆短时性记忆可能与神经元活动后作用、神可能与神经元活动后作用、神经元之间的环路联系经元之间的环路联系(海马回路海马回路)、突、突触的可塑性触的可塑性(长时程增强长时程增强)及中枢递质及中枢递质有关。有关。长时性记忆长时性记忆可能与神经元之间新突触的建可能与神经元之间新突触的建立有关,并有赖于脑内蛋白质的合成。立有关,并有赖于脑内蛋白质的合成。20002000年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学与医学奖诺贝尔医学生理学与医学奖(A.CarlssonA.Carlsson)()(P.GreengardP.Greengard)()(E.KandelE.Kandel)1.1.突触传递存在习惯化和敏感化现象,均可作为长时突触传递存在习惯化和敏感化现象,均可作为长时间记忆而保持住。间记忆而保持住。2.52.5羟色胺介导的慢速突触传递机制羟色胺介导的慢速突触传递机制3.3.突触后产生第二信使突触后产生第二信使cAMPcAMP使蛋白质磷酸化使蛋白质磷酸化二、语言和其他认识功能二、语言和其他认识功能 优势半球优势半球 主要使用右手的人,左侧大脑半球在语言主要使用右手的人,左侧大脑半球在语言功能上占优势的现象,称为优势半球或一侧功能上占优势的现象,称为优势半球或一侧优势。优势。右侧半球对空间辩认、图像视觉、音乐欣右侧半球对空间辩认、图像视觉、音乐欣赏占优势赏占优势n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n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n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n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n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xiexie!xiexie!谢谢!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