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pdf
20192019至至20202020 学年度第一学期学年度第一学期三年级科学教学计划三年级科学教学计划(2019年9月7日)一、教材分析标准 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标志着,小学科学课程 在培养目标、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方面都将发生重大的变化。教材具有以下特点:1、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力图从教材设计的角度提高科学课程的教学效益,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获得更大的发展。2、体现整体效益的结构,构建了以活动为基础的整体框架,将内容间有独特联系的典型活动,组成一个教学单元,使它们在教学目标方 面形成一个有序列、有结构的整体,从而使学生认识的发展、探究能力的形成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成为逐渐发展的过程,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3、强调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教材注意从小学生的现有经验出发,尽可能地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喜欢科学课,建立起学习科学课的信息。二、学情分析今年我任教三年级,共有 3 个班。“科学”是学生都很喜欢的一门学科,学生的兴趣浓厚,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和探究意识。三年级学生是比较活跃的,思维发散性强,有着良好的纪律性,能很好的参与课堂学习,理解能力较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利用学生对学科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科学探究的新领域。同时,由于科学学科的特点,在让学生探究实验的同时,应加强纪律教育,避免出现“课堂热热闹闹,课下无所收获”的现象。三年级学生的年龄偏小,因此在组织实验和外出观察的时候,安全教育是头等大事,要坚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这就必 须从一开始严格实验纪律,规范操作程序,既保证实验效果,又防止意外的发生。三、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进入科学探究的新领域。本册的教学内容主要由“水”“空气”“天气”这三个单元组成。1.“水”单元,立足于引领学生认识生活水以那些形态存在怎样相互转化通过学习认识到水沸腾、结冰、融化的现象。而且水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很多物质都能溶解在水 里。通过观察研究发现不同的物质在水中会发生哪些有趣的变化。2.“空气”单元,将是一段充满挑战的旅程。学生们要想办法来解决、用证据来证明在探究空气过程中产生的许多问题,最终,学生们将在事实的基础上,认识到空气在重量、体 积、形状、占据空间、流动等方面的许多特性,并且对风的成因等概念有初步理解。3.“天气”单元,将让学生经历天气的探究之旅。学生通过探究观察天气与什么有关认识气温计,测量气温、降水 量,观察风、云,整理出天气日历,并制造出天气预报。通过本册的学习,将重点发展学生想办法解决一些简单科学问题的能力;进行持续、细致、有联系的两两对比观察 的能力;多次重复,进行简单对比实验的能力;综合运用观 察和实验所得证据,经过思维加工并尝试进行解释的能力。在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力方面,希望学生能认识到,将观察和 实验结果用于科学讨论和解释,更具有说服力;探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有必要重复实验;运用工具会帮助我们更 精确地获得事实。通过本册的学习,将重点发展学生想办法解决一些简单科学问题的能力;进行持续、细致、有联系的两两对比观察 的能力;多次重复,进行简单对比实验的能力;综合运用观 察和实验所得证据,经过思维加工并尝试进行解释的能力。在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力方面,希望学生能认识到,将观察和 实验结果用于科学讨论和解释,更具有说服力;探究受到多 种因素影响,因此有必要重复实验;运用工具会帮助我们更 精确地获得事实。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 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五、教学措施1.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发挥教师的能动性,提高课程目标意识和识别知识课程潜能的智慧,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2.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将教学建立在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追求学生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本身深层次的理解,善于把各种目标综合地看成一个整体。3.培养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的“四动”能力。同时选择学生乐于探究的事物作为教学内容,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使用学生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营造学生喜欢的课堂氛围,采用图文并茂且富有动感的电化教育手段,多方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益。4.注重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辅导后进生立足于课堂,并为他们多提供实验的机会,促使他们去动脑、去学习、去练习,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到自己在进步,增强学习的信心。5.拓宽学生知识面,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利用时间补 充一些课外知识,充实学生的课堂学习。增加学生亲历活动,使学生多种感官协同活动,真正地动手动脑学科学。六、教学进度安排: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