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新教材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1先秦的政治制度含解析.pdf
.课时跟踪练课时跟踪练 1 11吴起治楚,规定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商鞅治秦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二者变法措施旨在A奖励耕战以富国强兵C以俸禄制取代封地制B打击贵族以强化君权D强化了尊卑等级秩序解析:吴起变法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商鞅变法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二者变法皆采取有力举措打击旧贵族势力以加强君权,故选 B 项;无论是吴起的废公族疏远者,还是商鞅的明尊卑爵秩等级,都是关于打击贵族势力的举措,未涉及奖励耕战方面,排除 A 项;C 项属于二者变法的内容,并非根本目的,排除;吴起变法与商鞅变法客观上强化了尊卑等级秩序,但这并非变法的根本目的,排除 D 项。答案:B2左传记载,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东土也;巴、濮、楚、邓,吾南土也;肃慎、燕、亳,吾北土也。我们有什么近处的封地?这表明西周分封A有利于扩大周王统治区域B抑制了分裂割据局面C使中国疆域范围基本确定D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解析:材料大意是我们在夏代由于后稷的功劳,魏国、骀国、芮国、岐国、毕国是我们的西部领土;到武王战胜商朝,蒲姑、商奄是我们的东部领土;巴国、濮国、楚国、邓国是我们的南部领土;肃慎、燕国、亳国是我们的北部领土。我们有什么近处的封疆领土?这表明分封制使西周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故选 A 项;西周分封不能抑制分裂割据局面,并且材料也不涉及,排除 B 项;中国疆域范围基本确定是在清朝,排除 C 项;材料强调西周分封扩大了疆域,不涉及顺应历史发展趋势问题,排除 D 项。答案:A3有学者认为,牛耕出现在商代而非春秋时期。依据有:殷墟妇好墓一件玉雕卧牛的两个鼻孔间有小孔相通,与穿系牛绳有关;动物考古学研究表明,殷墟遗址出土黄牛掌骨和趾骨上有因劳役而造成的病变现象;殷墟甲骨文中物字应释为犁,为牛耕之会意等。该结论A表明考古发现最具说服力B缺乏可靠的证据不足为信.C违背商代生产力发展水平D大胆创新但尚需小心求证解析:根据材料殷墟妇好墓一件玉雕卧牛的两个鼻孔间有小孔相通,与穿系牛绳有关;殷墟甲骨文中物字应释为犁,为牛耕之会意等可知该学者用妇好墓玉雕和动物考古学研究结果等论证牛耕出现在商代而非春秋时期,这一结论与公认的观点不同,是历史学研究中的大胆创新,但仍需小心求证,故选 D 项;一手史料最具说服力,排除 A 项;学者用玉雕和动物考古研究论证其观点,并非缺乏证据,排除 B 项;商代已经将牛作为农用动力的结论,适应商代生产力发展水平,排除 C 项。答案:D4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规定,国中慈孝于父母,聪慧质仁发闻于乡里者,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由乡长推荐,试用考核合格后就能参与政事。这一规定A加强了中央集权C加剧了诸侯混战B打击了贵族特权D瓦解了传统秩序解析:齐国管仲改革,慈孝、聪慧质仁、有拳勇股肱之力的人都可以通过乡长推荐的途径,参与政事,一定程度上选拔出一些有品德、才能的人才,打击了贵族的世袭特权,故选 B 项;中央集权指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A 项;选拔人才的改革与诸侯混战无关,排除 C 项;D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答案:B5 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诸侯国大多是站在政治道德角度予以攻击。这种变化表明A华夏与蛮夷之间文化冲突消失B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正式形成C礼乐制度下的尊卑秩序已崩溃D趋向统一的民族心理初步具备解析:题干体现夷夏之辨由利器逐渐被遗弃,表明不同民族间的界限越来越小,趋向统一的民族心理初步具备。故答案为D 项;A 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 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 项材料未体现,排除。答案:D6 1956 年,XXXX 出土的青铜器何尊铭文,记载了周成王对宗族小子的一次诰命: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此铭文表明周成王旨在A完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B解决周的大地域控制难题C禁止在殷商旧地大行分封D密切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解析:西周时期尚未形成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排除 A 项;根据自之乂民可知反映了周成王对宗族子弟的分封,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扩大了统治区域,故选 B 项;西周并没有禁止在殷商旧地进行分封,排除 C 项;题意体现了周王的分封,没有反映密切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排除 D 项。答案:B7自古以来,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广为流传,但相关历史记载多有不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甲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褒姒嬖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回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界,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晋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师。三年,乃东徙,止于成周。清华简系年乙周宅丰、镐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祷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悦而笑,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为天下笑周避犬戎难,东迁洛邑。吕氏春秋丙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增、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司马迁史记周本纪注:清华简是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中晚期竹简。综合甲、乙、丙三则史料,简述从中我们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与历史结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在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原因。解析:简述,依据甲、乙、丙三则史料的记载内容可以看出事实包括:周幽王宠溺褒姒;西周末年,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受到冲击;西周灭亡与少数民族进攻有密切关系;西周亡于幽王时期,平王东迁洛邑,开创东周。依据甲乙丙三则史料的记载内容,结合所学可知,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在距当时最近的史料中未见记载,战国晚期始有击鼓戏诸侯之说,汉代才出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因此结论是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未必真实。原因:依据甲、乙、.丙三则史料的记载内容,结合所学从史记等历史典籍的记载与传播、轻视女子的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对后世人尤其是历代统治者具有一定的启迪警示意义等方面分析。答案:事实:周幽王宠溺褒姒;西周末年,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受到冲击;西周灭亡与少数民族进攻有密切关系;西周亡于幽王时期,平王东迁洛邑,开创东周。结论: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在距当时最近的史料中未见记载,战国晚期始有击鼓戏诸侯之说,汉代才出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由此可见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未必真实。史记等历史典籍的记载与传播;轻视女子的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对后世人尤其是历代统治者具有一定的启迪警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