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生物 第4章 种群和群落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3.doc
1第第 4 4 章种群和群落章种群和群落测评(时间:60 分钟,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1 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和数量变化趋势B.出生率越高,种群数量增长越快C.年龄组成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D.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对种群的密度影响不大解析: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其数量变化趋势;种群数量的增长不只与出生率有关,还与死亡率有关;年龄组成是种群的特征之一,根据各年龄段个体所占的比例,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利用性引诱剂来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以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使该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答案:C2 2.下列关于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可用数学模型Nt=N0t表示B.K值会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C.各阶段的增长速率不同,随着时间的增加越来越大D.环境条件是资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答案:B3 3.某农场面积约为 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 100 只,标记后全部放回原来的环境,第二次捕获了 280 只,发现其中有 2 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 100 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鹰与黑线姬鼠之间为捕食关系解析: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增加对黑线姬鼠的捕食,进而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A 项正确;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数量N=14 000(只),种群密度=100(只/hm2),B 项正确;物种丰100 × 280 214 000 140富度是指群落中的物种数量的多少,黑线姬鼠数量下降,物种丰富度不一定下降,C 项错误。鹰与黑线姬鼠之间为捕食关系,D 项正确。答案:C4 4.近年来,美国人谈“鱼”色变,因为亚洲鲤鱼在美国境内泛滥成灾,在某些河流中已占鱼类总数的90%。为了解美境内亚洲鲤鱼的数量特征而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活动,调查指标不包括( )2A.亚洲鲤鱼的种群密度B.亚洲鲤鱼的年龄组成C.亚洲鲤鱼的产卵量D.亚洲鲤鱼的性别解析:性别是个体特征而不是种群的特征。答案:D5 5.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下列有关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A.样方法只适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不适用于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B.样方法中位于样方的边缘或顶角的个体均要计数C.标志重捕法可以在上次捕获、标记并释放后随即进行重捕D.标记物的脱落会使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解析:样方法常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弱的蚜虫和跳蝻等的种群密度也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样方法计数时只统计样方内部和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个体数量。标志重捕法中,动物在上次捕获、标记并释放后需要过一段时间,等其重新混合均匀后再进行重捕,这样才能使标记和未标记的个体被捕获的概率相等,根据计算公式个体总数N/初次捕获标记个体数M=再次捕获个体数n/重捕的标记个体数m,标记物的脱落(即m值偏小)会使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答案:D6 6.在潮间带,滨螺能够吃掉很多种藻类,尤其喜食小型绿藻(如浒苔)。右图为藻类种数与滨螺密度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各种藻类间存在竞争关系B.滨螺密度越大,藻类种类数越多C.若没有滨螺,藻类多样性会降低D.滨螺在中等密度时,藻类多样性程度最高答案:B7 7.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的菌体解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的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导致计算的数值比实际值偏大;如果以患者家系为对象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结果一定偏大;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数值偏小;D 项为正常计数。3答案:C8 8.右图表示某种鱼迁入另一新的生态系统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t0t2时,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B.若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解析:题图表示“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t0和t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 0,t1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t1t2时,该鱼的种群增长速率下降,但种群的数量仍逐渐上升;t1时种群的数量为t2时的一半;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1之后。答案:B9 9.导学号 27064053 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 6 个月。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群 10 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 0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解析:由图示知,12 月份未成熟个体为 0,说明该种群 10 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 0;天敌迁入后,未成熟个体和衰老个体容易被捕食,该种群年龄结构发生改变;由图可知,该种群在不同的季节年龄结构不同;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影响种群的性别比例,导致出生率下降,最终使种群密度降低。答案:D1010.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植物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草本植物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植物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植物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植物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解析:灌木阶段由草本植物阶段演替而来,物种更丰富,群落的空间结构也更复杂,A、B 两项错误。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大小取决于生物的种类、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灌木阶段生物的种类较多,其4自我调节能力较强,C 项错误。草本植物阶段,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有机物逐渐增加,通气性也较好,为群落由草本植物阶段向灌木阶段演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D 项正确。答案:D1111.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右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 种群与 b 种群为捕食关系,a 种群依赖于 b 种群B.a 种群与 b 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a 种群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D.b 种群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始终受到 a 种群的制约解析:从图中看出,a 种群的增长符合“S”型曲线,其增长到一定阶段,受空间、生活资源及种群本身密度制约,将不再增长。b 种群和 a 种群的关系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应为从弱到强,再到弱的动态变化。答案:C1212.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解析:在一个自然区域内的所有同种生物构成种群,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种群,A 项正确。壁虎的移动速度很快,活动范围较大,宜用标志重捕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B 项正确。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仍会变化,C 项错误。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及其他因素,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D 项正确。答案:C1313.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B.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C.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初生演替过程D.人类活动不能改变群落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解析: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群落演替受群落内部因素、外界因素、人为活动的影响;森林发生火灾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答案:A1414.下列叙述不属于研究种群数量变化意义的是( )A.防治有害动物B.拯救和恢复濒危动物种群5C.保护和利用野生生物资源D.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答案:D1515.导学号 27064054 在一段新建公路的边坡(甲)上移栽灌木和草本植物以保护边坡,另一段边坡(乙)不进行移栽,其他实验条件相同,1 年后两段边坡的检测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小型土壤 动物边 坡处理 方式来源:学 + 科 + 网Z + X + X + K植被覆盖率%来源:Zxxk.Com物种 数个体 数土壤有机质(·- 1)来源:Zxxk.Com来源:学#科#网Z#X#X#K甲种植 植物9737260 19.8乙不干 预892811.9A.可以推测移栽植物会降低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B.小型土壤动物的增多是移栽植物的预期结果C.边坡甲上因没有移栽乔木而不可能自然长出乔木D.边坡甲上的群落演替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剧解析:表中数据说明移栽植物后,动植物种类、数量增加,会增大该群落结构的稳定性;移栽植物后,土壤有机质增多,小型土壤动物会增多;如果条件适宜,边坡甲上会发生演替,自然长出乔木;边坡甲上的群落随时间延长而逐渐稳定、成熟,群落演替不会逐渐加剧。答案:B1616.(2017 全国理综)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 S 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解析:此题解题的切入点是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种群数量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K/2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增长得最快,故捕获家畜应在种群数量略大于K/2 时进行,并使剩余量保持在K/2 左右,这样既可较多地获得家畜,又能使家畜数量恢复得最快。由题图可知,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略大于K/2,此时适合捕获。答案:D61717.(2017 全国理综)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解析: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应选用样方法,不需要对个体进行标记,A 项错误。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做到随机取样,常采用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但个体数量较少时,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增加样方数量,B 项正确,C、D 两项错误。答案:B1818.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树组成一个种群C.群落中食物相似的物种竞争相对更加激烈D.农田生态系统退化成荒地时,物种丰富度随之降低解析: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A 项错误;常绿阔叶树包含多个物种,不能构成一个种群,B 项错误;食物相似的物种为争夺食物,竞争会相对更加激烈,C 项正确;农田生态系统退化为荒地时,生物的种类增加,物种丰富度提高,D 项错误。答案:C1919.如图表示某海域大黄鱼种群数量与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点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点为衰退型B.a点和c点种群增长速率相同,所以种内斗争程度相同C.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该海域大黄鱼种群的K值为 2b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则估计值偏低解析:c点种群增长速率大于 0,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点比a点种群数量多,所以种内斗争较激烈;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 时最大,所以该海域大黄鱼种群的K值为 2b;如果标记个体易于被捕食,根据公式:初次捕获标记个体数/种群数量=重捕标记个体数/重捕数量,由于重捕的标记个体数目偏小,则种群数量的估计值偏大。答案:C2020.下列关于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农田中蚜虫、蚯蚓、野兔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可采用抽样检测法C.采集土壤小动物的方法主要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7D.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过程中,只要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即可答案:B二、非选择题(共 40 分)2121.(10 分)请回答关于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有关问题。(1)研究人员将 S1、S2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环境温度为 T1、T2条件下,测得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 1 中 A 与 B 所示。图 1S1种群与 S2种群的关系是 。 如果环境温度是不稳定的,在一定频率下发生 T1、T2的交替变化,S1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C,S2种群数量变化将会怎样? 。试在图 C 的坐标中表示出来。 (2)科研人员对海洋某种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2 所示。据图分析,回答问题。图 2在 点时,种群补充量最大,在 点时,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 该图所示原理在海洋生物捕捞中的指导意义是 。 答案:(1)竞争 此起彼落(如图)(2)B D 可以根据种群的变化规律及环境的最大负荷量,确定最适捕捞量,实现每年既能得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又不危及海洋种群的持续生存,实现环境和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2222.(6 分)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曾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中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植物种数/种演替阶 段群落类型 草本植 物灌 木乔 木1草丛3400 2针叶林5212 183针阔叶混 交林6724 174常绿阔叶 林10631 16回答下列问题。(1)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 演替。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后又得以恢复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能得到保留外,还可能是原有的 条件也得到了基本保留。 (2)与草丛相比,针叶林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 (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 。 答案:(1)次生 土壤(2)复杂 针叶林中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复杂2323.导学号 27064055(10 分)如表所示为科研人员对鸟类资源的调查统计结果,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鸟类丰富 度/ /种平均种群密度 / /(只·hmhm-2-2)次生杂木 林5511.51灌木丛5116.36 农 田213.94 人工马尾 松林2314.39(1)次生杂木林的生物分布具有镶嵌现象,这属于群落的 结构。 (2)表中数据表明,4 种生态系统中鸟类丰富度差别较大,农田生态系统中鸟类丰富度最低的原因是 ;灌木丛的鸟类平均种群密度最大,说明灌木丛为鸟类的生存提供了更多的 。 (3)决定麻雀数量变动的直接因素是 。 (4)调查中发现甲、乙两种鸟类存在捕食关系,二者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分析可知 是捕食者。 解析:(1)次生杂木林的生物分布具有镶嵌现象,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2)表中数据表明,4 种生态系统中鸟类丰富度差别较大,农田生态系统中鸟类丰富度最低的原因是植物种类单一,食物种类少;灌木丛的鸟类平均种群密度最大,说明灌木丛为鸟类的生存提供了更多的食物或栖息空间。(3)决定麻雀数量变动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4)调查中发现甲、乙两种鸟类存在捕食关系,9甲的种群数量先达到峰值,乙随后达到峰值,且乙的最大个体数量少于甲的最大个体数量,乙是捕食者。答案:(1)水平(2)食物种类少 食物和栖息空间(3)出生率和死亡率(4)乙2424.(14 分)请根据下图所示种群生长的坐标曲线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 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的趋势。 (2)自然界中种群增长曲线表现为图中的曲线 。 (3)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曲线 。 (4)太湖蓝藻事件使太湖的美丽形象大打折扣,若此图表示太湖蓝藻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 点后,增长速率为 0。 (5)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在 点后进行,原因是 。 (6)若图中曲线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采取措施后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据图提出更有效的控制鼠害的方案: 。 解析:外来物种由于条件适宜往往呈“J”型曲线疯狂增长。自然情况下,种群数量的增长呈“S”型曲线增长,人口增长也不例外,其主要原因是生存条件有限。当种群数量达到F点后,出生率=死亡率,即种群增长速率为 0,而种群数量达到E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对于狩猎和海洋捕捞作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灭鼠时若只是杀死一部分老鼠,鼠种群数量下降到C点以下,但很快又恢复到C点。若降低环境容纳量(即K值),如清除垃圾、封存好粮食,可有效地控制鼠害。答案:(1)(2)(3)(4)F(5)E E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6)增加老鼠的生存环境阻力(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天敌等方面考虑),使其环境容纳量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