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60(题与答案).pdf
-
资源ID:7166635
资源大小:710.48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0年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60(题与答案).pdf
资格证辨析题资格证辨析题 6060 道道导语:导语:辨析题是中学科目二考试的必考题型。辨析题是中学科目二考试的必考题型。题目数量为题目数量为 4 4 道,道,每题每题 8 8 分,分,共计共计 3232 分。分。这种题型一般是总分总的结构作答。下面是整理的练习题,供大家平时练习使用。多练多这种题型一般是总分总的结构作答。下面是整理的练习题,供大家平时练习使用。多练多写,考试才能有话可说。写,考试才能有话可说。1.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1.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就是广义的教育。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就是广义的教育。【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因此,题干描述的是狭义的教育而非广义的教育。故该说法错误。2.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2.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推动作用,但也会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社会发展对教育目的、内容,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学校结构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等形成制约。故该说法错误。3.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3.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参考答案】此说法正确。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决定的。因此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故该说法正确。4.一个国家的教育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一定是同步的。4.一个国家的教育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一定是同步的。【参考答案】该说法错误。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虽然会受到政治经济的影响,但是也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教育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不平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育落后于一定 的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因此,一个国家的教育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一定是同步的。故该说法错误。5.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制约指教育事业的速度和规模。5.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制约指教育事业的速度和规模。【参考答案】该说法错误。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体现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水平制约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体现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教育的宗旨与目的、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权、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等。题干中应该是生产力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制约指教育事业的速度和规模,而非政治经济制度。故该说法错误。6.6. 生产力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生产力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参考答案】该说法错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制约着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决定受教育权,决定着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因此,题干中应该是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故该说法错误。7.遗传具有可塑性。7.遗传具有可塑性。【参考答案】此说法正确。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肤色、体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它会随着环境、教育的改变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等作用而发生变化。故该说法正确。8.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8.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有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观能动性起决定作用。认为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是过分夸大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无视遗传、环境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故该说法错误。9.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9.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参考答案】该说法错误。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 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学校教育。故该说法错误。10.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10.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考点】教育学教育基础知识教育目的【参考答案】表述错误。题干为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这一观点是错误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因此教育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让个体自由充分地发展,并予以高度重视;但教育不是抽象地脱离社会和历史来谈人的发展,而是把人的发展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放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考察, 因而在教育目的中需要把人的发展需求与社会需求辩证地统一起来,克服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片面性。这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观。故表述错误。11.教育目的就是培养目标。11.教育目的就是培养目标。【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培养要求。 教育目的是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同时又必须通过具体的培养目标才能得以实现;教育目的反映培养人的方向性、共同性,培养目标体现培养人的层次性和具体规定性。因而不能将二者等同。故该说法错误。12.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12.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参考答案】该说法正确。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 因此,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故该说法正确。13.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包括德、智、体、美、劳。其中,德育是五育中的基础。13.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包括德、智、体、美、劳。其中,德育是五育中的基础。【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智育则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了认识和基础(前提和支持) 。故该说法错误。14.全面发展就是指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平均发展。14.全面发展就是指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平均发展。【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新课改背景下的全面发展是包括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相互渗透和相互协调的发展。首先,这几方面本身无法量化衡量,因此无法实现平均;其次,每一个方面在学生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均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德育起定向作用, 智育是全面发展的重中之重,体育是实现全面发展的生理基础,美育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促进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劳动技术教育帮助学生将动脑和动手结合起来从而习得良好的学习和劳动态度与技能。因此, 无法用平均发展来衡量全面发展。故该说法错误。15.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率的作用。15.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率的作用。【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 因为, 美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其中创造美是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美育的基本形态是艺术美和现实美。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率的作用。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因此,题干中应该是“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到动力作用” 。故该说法错误。16.目前我国普通高中不属于基础教育。16.目前我国普通高中不属于基础教育。【考点】教育学教育基础知识教育目的【参考答案】表述错误。基础教育是指所有人都可以享有的满足基本学习需求的教育。 我国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 小学教育、 普通中学教育, 而普通中学教育则包含普通初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在 2001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规定: “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 ”2001 年颁布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中规定:“新的课程体系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从这两个法规均有关于普通高中教育的改革措施可以知道,我国的基础教育一直都包含高中教育在内。故表述错误。17.广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等。17.广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等。【参考答案】该说法错误。课程分为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指的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涉及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它包括各门学科和课外活动。而狭义的课程指的是一门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等。题干描述的是狭义的课程,而非广义的课程。故该说法错误。18.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是课程计划。18.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是课程计划。【考点】教育学中学课程课程组织【参考答案】表述错误。课程计划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因此,题干中认为课程计划是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是错误的,应该是课程标准。故表述错误。19.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选修课程。19.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选修课程。【参考答案】该说法错误。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 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增强学校与社会的密切关系,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题干中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选修课程是错误的说法。故该说法错误。20.教学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20.教学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考点】教育学中学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参考答案】表述正确。在教学中, “授之以鱼”是指传统的将知识直接教授给学生的现象; “授之以渔”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看作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主体而非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当通过引导来授学生以“渔” 。故表述正确。21.俗话说,做事先做人。因此,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德育。21.俗话说,做事先做人。因此,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德育。【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俗话说,做事先做人,但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应是教学。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故该说法错误。22.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22.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考点】教育学中学教学教学概述【参考答案】表述错误。教学任务除了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之外,还要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教学任务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故表述错误。23.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23.教学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考点】教育学中学教学教学概述【参考答案】表述正确。教学是在国家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教育目的的实现也要通过教学来进行,因此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故表述正确。24.教学是智育的唯一途径。24.教学是智育的唯一途径。【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 但不是唯一途径。 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来全面实现;教学要完成智育任务,也要完成其他各育的任务,这是他们之间的区别。故该说法错误。25.教学过程具有直接性。25.教学过程具有直接性。【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具有间接性。间接性指主要以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间接地认识世界。学生获得的知识往往是教师传授给他们的,因此教学过程是一个间接的过程而非直接的过程。故该说法错误。26.学生的学习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因此,学校教育只传授间接经验即可。26.学生的学习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因此,学校教育只传授间接经验即可。【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直接经验就是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指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等。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因此,学校教育的过程之中,既要传授间接经验,在传授过程中又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故该说法错误。27.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对立的。27.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对立的。【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体现者和设计者,始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就决定了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而对学生来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进行学习,掌握各项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由此可见,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互为条件、辩证统一的,即主导是对主体的主导,而主体则是在主导作用下的主体。故该说法错误。28.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28.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参考答案】表述错误。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过程必须做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具体来说, 需要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去展开:一方面,承认教师在教的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即教师处于组织者的角色,对教学的方向和课堂进行管理;另一方面,承认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的学习主体地位,即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参与到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由此可见, 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在教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的过程中得到尊重,二者互不冲突,不存在谁削弱谁这一问题。故表述错误。29.知识越多,品德水平越高。29.知识越多,品德水平越高。【参考答案】 该说法错误。知识越多,并不代表学生的品德水平越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 想品德等方面获得理想的发展与进步。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学生思想品德的提 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教学中既 要避免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又要避免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故该说法错误。30.直观教学既是手段,也是目的。30.直观教学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参考答案】表述错误。直观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 模型或通过教师用形象语言描绘教学对象, 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教学过程。在此需要注意,直观教学引导学生获得的是有关认知对象的感性知识,即对事物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进行反映的知识。事实上,感性知识需要掌握,但通常是为学生进一步掌握理性知识,即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掌握打下基础。因此,通过直观教学对感性知识的掌握并不是最终目的,那么直观教学也就不可能是目的,只能是手段。故表述错误。31.教学的中心环节就是备好课。31.教学的中心环节就是备好课。【参考答案】表述错误。教师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其中教师备好课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也是教好课的前提。而上课才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一堂课上得好与不好要通过上课来进行检验。因此,教学的中心环节是上课,而备课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也是教好课的前提。故表述错误。32.智力水平越高,学业成绩越好。32.智力水平越高,学业成绩越好。【参考答案】表述错误。学业成绩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比如学习动机、情绪、学习态度、智力、学习环境等,不能将其中某个单独因素作为学业成绩的决定性因素。例如,一个人有优良的智力因素,但是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那这个时候也不一定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因此,并非智力水平越高,学业成绩越好。故表述错误。33.注意转移即注意分散。33.注意转移即注意分散。【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 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吸引,使我们不能清晰地认识事物。二者的差异在于注意的转移是根据任务要求主动转移,注意的分散是被无关事物吸引后进行的被动转移。所以,注意的转移不是注意的分散。故该说法错误。34.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34.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指人脑 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题干混淆了感觉和知觉的概念。故该说法错误。35.感觉记忆的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上,容量很大。35.感觉记忆的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上,容量很大。【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按保持时间的长短将记忆分成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其中瞬时记忆(感觉记忆)的保持时间最短 1 秒以内,记忆容量较大。短时记忆(工作记忆)的保持时间在一分钟左右,容量是 72 个组块。长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上,容量很大。题干中说的是长时记忆不是瞬时记忆。故该说法错误。36.瞬时记忆向短时记忆的转化条件是复述。36.瞬时记忆向短时记忆的转化条件是复述。【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瞬时记忆向短时记忆转化时需要注意才能转化成功。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需 要通过大量的复述才能进行。因此,题干所述应该是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故该说法错误。37.问题解决不受情绪影响。37.问题解决不受情绪影响。【参考答案】表述错误。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包括:问题情境、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已有知识经验迁移、原型启发、情绪与动机。其中,情绪对问题解决有一定的影响,肯定、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否定、消极的情绪状态则会阻碍问题的解决。因此,问题解决受情绪的影响。故表述错误。38.定式就是功能固着。38.定式就是功能固着。【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心理定势使人们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们采用新的方法。 消极的心理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功能固着是指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物体的倾向。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容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从而直接影响问题解决的灵活性。因此,定势不等同于功能固着。故该说法错误。39.定势会阻碍人们产生更合理更有效的思路,影响问题解决的速度和效率,因此定势39.定势会阻碍人们产生更合理更有效的思路,影响问题解决的速度和效率,因此定势只有消极影响。只有消极影响。【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定势的影响应根据不同情境进行分析: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这是因为在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定势起积极作用,减少尝试错误,促进问题解决。而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 因此具有消极作用。 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故该说法错误。40.智力水平高,那么创造性也高。40.智力水平高,那么创造性也高。【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创造性与智力相关,但是这种关系是非线性的。两者的关系可以具体表述为:低智商者难以有高的创造性;高智商者不一定有高的创造性;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低创造性者,智商水平可高可低。故该说法错误。41.身体发育、残疾行为所引起的行为是一种学习。41.身体发育、残疾行为所引起的行为是一种学习。【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经验和反复练习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由于学习的行为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所以由遗传、成熟或机体的损伤等导致的行为变化,比如,吞咽、身体发育、残疾行为等,不能称为学习。故该说法错误。42.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经验或反复练习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短42.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经验或反复练习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短暂的改变。暂的改变。【参考答案】该说法错误。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经验或反复练习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 的改变。短暂的行为改变不属于学习,比如由于疲劳、适应、药物等引起的行为改变都不属于学习,因为这些变化都是短暂的。故该说法错误。43.接受学习是机械学习,发现学习是有意义学习。43.接受学习是机械学习,发现学习是有意义学习。【参考答案】该说法错误。从学习性质与形式来说,奥苏贝尔根据以下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分类。 一个维度是从学习进行的方式来看,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一个维度是从学 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来看,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奥苏贝尔认为 接受学习既可以是有意义的,也可以是机械的,只是因为一些教师使学生进行的是机械 学习而采取的又是接受学习方式,才使接受学习被认为是机械的。同样,发现学习既可以是有意义的学习,也可以是机械学习,那种只发现点滴的事实,而不理解其中规律的 发现学习便是机械的发现学习。故该说法错误。44.正强化和消退都是使其行为概率增强的。44.正强化和消退都是使其行为概率增强的。【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提出了强化理论, 其中正强化与负强化都是使行为出现的概率增强。 惩罚和消退是使行为出现的概率减少。 题干中的正强化是行为出现的概率增强的,消退是行为概率减少的。故该说法错误。45.程序教学是以学生个别学习为主的一种教学方式。45.程序教学是以学生个别学习为主的一种教学方式。【参考答案】此说法正确。程序教学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 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程序教学照顾到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是一种个别化教学。故该说法正确。46.耶克斯多德森认为不管学习任务的性质如何,学习动机水平都是一样的。46.耶克斯多德森认为不管学习任务的性质如何,学习动机水平都是一样的。【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此外,动机的最佳水平还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故该说法错误。47.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47.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参考答案】该说法正确。努力属于内部、不稳定、可控的因素,能力属于内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因此,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联系其学习进步与努力程度状况,强调内部、 稳定、 可控的因素。故该说法正确。48.顺向迁移其实质是正迁移。48.顺向迁移其实质是正迁移。【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可以将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阻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可以将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两种迁移的分类标准和内涵均不同。故该说法错误。49.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在良好的外界环境作用下,学生的认知发展从前运算阶段直接49.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在良好的外界环境作用下,学生的认知发展从前运算阶段直接跨越至形式运算阶段。跨越至形式运算阶段。【参考答案】表述错误。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从而表现出按照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分别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皮亚杰认为这四个阶段是按照顺序相继出现的,是不可跨越的。因此学生的认知发展可以从前运算阶段直接跨越至形式运算阶段的表述是错误的。50.通过晶体智力吸收的技能,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就会变得无用了,可以看出人的晶体50.通过晶体智力吸收的技能,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就会变得无用了,可以看出人的晶体智力有时也会减退。智力有时也会减退。【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晶体智力受后天的经验影响较大, 主要表现为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去吸收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减退,只是某些技能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变得无用了。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一直在发展,它与教育、文化有关,并不因年龄增长而降低,只是到 25 岁以后,发展的速度渐趋平缓。故该说法错误。51.就认知风格而言,场独立型要优于场依存型。51.就认知风格而言,场独立型要优于场依存型。【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场独立型的学生对客观世界作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 场依存型的学生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权威人士的影响,善于察言观色。场独立型学生一般偏爱自然科学,且成绩较好,学习动机往往以内在动机为主,比较适应结构不严密的教学方法;场依存型学生一般偏爱社会科学,易受暗示,学习欠主动,由外在动机支配,喜欢有严密结构的教学,需要教师的明确指导和讲解。但是两种认知风格各有优缺点,没有好坏之分。我们需要依据人们的不同认知风格特点来进行教育。故该说法错误。52.焦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52.焦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考试焦虑是当代学生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反应, 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 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考试后又持久地不能松弛下来。 但是适度的焦虑是有利于学习的, 例如, 适度的焦虑能够提高注意力,集中精神状态。过分的焦虑则会阻碍学习。故该说法错误。53.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53.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考点】心理学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参考答案】表述正确。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 个人心理是否健康与一个人是否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非完全是一回事。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能简单地根据一时一事下结论。心理健康是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的心理状态,一个人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非意味着这个人就是心理不健康(或心理变态) ,只能视具体情况而定。因此,心理健康是相对的。故表述正确。54.德育过程就是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54.德育过程就是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规律, 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的过程是相互联系的。 德育只有遵循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 才能有效地促进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而青少年的品德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又是有区别的。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因素,除德育过程外,学生品德形成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故该说法错误。55.根据科尔伯格的观点,道德发展的阶段性是固定的,相同年龄段的人都能达到同样55.根据科尔伯格的观点,道德发展的阶段性是固定的,相同年龄段的人都能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的发展水平。【参考答案】表述错误。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把人的道德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道德发展的不同表现。第一个水平是前习俗水平,包括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第二个水平是习俗水平,包括“好孩子”定向阶段和维护权威和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第三个水平是后习俗水平,包括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和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其中,每个阶段虽然是固定的,但是相同年龄段的人的发展是有所不同的。故表述错误。56.德育的起点是提高道德认识。56.德育的起点是提高道德认识。【参考答案】表述错误。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但并不一定就是德育的起点。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的具体实施过程可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故表述错误。57.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57.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行依次进行。【参考答案】表述错误。培养品德心理因素的过程或顺序,一般是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顺序,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向前发展的。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知、情、意、行各有其相互独立性,因此知、情、意、行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常处于不平衡状态,表现为“知行脱节”或“情通理不通”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不必恪守一种开端或一般教育程序,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选择多种开端、多种教育程序。故表述错误。58.有什么样的品德认识,就一定有什么样的品德行为。58.有什么样的品德认识,就一定有什么样的品德行为。【参考答案】表述错误。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这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 “行”是关键。在不考虑特殊情况的前提下,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一个人良好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和矫正训练的过程。因此,当学生道德认识得到改善,想要将这种认识转化为相应的外显道德行为时,还需要培养适宜的道德情感,提升坚强的道德意志,最终在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中,道德行为习惯才能渐进养成。因此,在道德认识形成初期,道德行为有可能是与品德认识不一致的。故表述错误。59.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只有消极作用。59.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只有消极作用。【考点】教育学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群体与群体规范【参考答案】表述错误。非正式群体指的是没有正式文件规定而构成的群体,其成员以某种共同利益、观点、爱好为基础,以感情为纽带。非正式群体有积极型和消极型之分,在班级管理中,积极型的非正式群体有助于班级管理与建设,消极型的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管理起着阻碍作用。教师应该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故表述错误。60.班主任在刚接手一个班级时,首先要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60.班主任在刚接手一个班级时,首先要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以及一定的活动节律。班主任在刚接手一个班级时,首先就要做好这项工作,即建立好班集体的正常秩序。题干中认为首先要做的是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是错误的。故该说法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