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公司营运能力分析.pdf
格力营运能力分析格力营运能力分析1 1、格力基本情况介绍格力基本情况介绍:本公司前身为珠海市海利冷气工程股份有限公司,1989 年经珠海市工业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珠海分行批准设立,1994 年经珠海市体改委批准更名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或“公司”),1996 年 11 月 18日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发字(1996)321 号文批准于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法人 营业执照注册 号 440000000040686,注册资本为 3,007,865,439。00 元。截止至 2013 年 12 月 31 日,格力拥有总资产133702103 千元,流动资产 103732522 千元,净资产 35466678 千元,每股净收益 3.61 元/股.二、格力营运能力分析二、格力营运能力分析(金额单位均以千元计量)金额单位均以千元计量)1 1、总资产营运能力趋势分析、总资产营运能力趋势分析根据格力根据格力 20112011 年年-2013-2013 年年报数据,可以得到其总资产周转率计算分析年年报数据,可以得到其总资产周转率计算分析表,如表表,如表 1 1 所示:所示:表表 1 2011-20131 2011-2013 年总资产周转率计算分析表年总资产周转率计算分析表项目营业收入(千元)年初总资产(千元)年末总资产(千元)平均总资产(千元)总资产周转次数(次)总资产周转天数(天)注:2011 年831554756560437885211594754079861。1327。272012 年9931619685211594107566900963892471。03349。392013 年118627948107566900133702103120634501.50。98366.092011 年总资产周转次数=83155475/【(65604378+85211594)/2】=1.12012 年总资产周转次数=99316196/【(85211594+107566900)/2】=1.032013 年总资产周转次数=118627948/【(107566900+133702103)/2】=0。98从表 1 可以看出,格力总资产周转率 2011 年最大,说明企业总资产营运效率最高;而到了 2012、2013 年总资产周转率出现下滑,这主要是由于销售收入增幅小于流动资产中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等指标的增长幅度,影响了总资产周转率。2 2、固定资产营运能力趋势分析固定资产营运能力趋势分析根据 2011 年-2013 年报数据,可以得到其固定资产周转率计算分析表,如表 2 所示:表表 2 20112 201120132013 年固定资产周转率计算分析表年固定资产周转率计算分析表项目营业收入(千元)年初固定资产净值(千元)年末固定资产净值(千元)平均固定资产净值(千元)固定资产周转次数(次)固定资产周转天数(天)2011 年83155475552798077091376618558。512.5628。652012 年9931619677091371270039410204765。59。7336。992013 年1186279481270039414034138133672668.8740。57注:从表 2 可以看出,格力 11 年13 年的固定资产周转率逐年递减,说明固定资产管理不好,固定资产的获利能力逐年下降.3 3、流动资产营运能力趋势分析流动资产营运能力趋势分析(1 1)、流动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根据 2011-2012 年年报数据,可以得到其流动资产周转率计算分析表,如表 3 所示:表表 3 20113 201120132013 年流动资产周转率计算分析表年流动资产周转率计算分析表项目营业收入(千元)流动资产年初余额(千元)流动资产年末余额(千元)平均流动资产(千元)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次)流动资产周转天数(天)2011 年8315547554532719717556102012 年9931619671755610850876452013 年1186279488508764510373252263144164。578421627。594410083.51.32273。371。27284.261.26286。51注:从表 3 可以看出,格力的流动资产周转率逐年下降,和总资产周转率的变动的趋势和幅度是同步的,说明该企业总资产周转率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流动资产周转率的下降,和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等大幅上升有很大关系。(2 2)、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根据 2011-2013 年年报数据,可以得到其存货周转率计算分析表,如表 4所示:注:表表 4 2008-20104 2008-2010 年存货周转率计算分析表年存货周转率计算分析表项目营业收入(千元)营业成本(千元)年初存货(千元)年末存货(千元)平均存货(千元)收入基础存货周转次数(次)收入基础存货周转天数(天)成本基础存货周转次数(次)成本基础存货周转天数(天)2011 年83155475681321151155916717503107145311375.7262。914。6976。782012 年99316196732030771750310717235043173690755.7262。964。2185.422013 年11862794880385940172350431312273015178886。57.8246。065.367.98从表 4 可以看出,以收入为基础的存货周转率从 2011 年的 5。72 上升至2013 年的 7。82,以成本为基础的存货周转率从 2011 年的 4。69 下降至 2012年的 4.21,2013 年上升为 5.3,存货的周转天数也相应的产生变化。2011 年2013 年存货的结构不断优化,存货的周转速度加快,企业的销售能力不断提升,获利能力逐年提高。(3 3)、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根据 20112013 年年报数据,可以得到其应收账款周转率计算分析表,如表 5 所示:注:表表 5 20115 201120132013 年应收账款周转率计算分析表年应收账款周转率计算分析表项目营业收入(千元)年初应收账款(千元)年初应收票据(千元)年末应收账款(千元)年末应收票据(千元)应收账款周转次数(次)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天)2011 年831554751198925220558191226794336650902.86125.872012 年993161961226794336650901474873342921692.81128.112013 年1186279481474873342921691849275462972422.83127.21从表 5 可以看出,格的应收帐款周转次数逐年递减,应收帐款周转天数也由11年的 125.87 天延长到 2013 年 127.21 天。主要受家电行业竞争加剧的影响,应收帐款和票据金额不断增长,2013 年应收票据较 2011 年增长 37.52%,2013年应收帐款较 2011 年增长 50.74,应收帐款周转率逐年下降,营运效率降低。(4(4)、营业周期分析:)、营业周期分析:根据 2011-2013 年年报数据,可以得到该企业营业周期计算分析表,如表6 所示:表表 6 20116 201120132013 年营业周期计算分析表年营业周期计算分析表单位:天项目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营业周期2011 年62。91125。87188。782012 年62.96128.11191。072013 年46.06127.21173。27从表 6 可以看出,格力的营业周期从 2011 年的 188。78 天上升到 2012 年191.07 天,2013 年下降至 173。27 天,主要是由于应收帐款、应收票据的周转天数长,周转速度慢.虽然营业收入逐年增长,2013 年的营业收入较 2011 年增长 42。65,但应收帐款增长的幅度要远远大于收入增长速度,这也是流动资产、总资产周转率逐年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4 4、资产营运能力同业分析、资产营运能力同业分析通过与格最大的竞争对手(海信、美的等)之一的海信营运能力情况对比图,如下图(表7)图图 7 7格力营运指标与海信对比表格力营运指标与海信对比表报告日期格力应收账款周转率(次)2.86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天 125.87)存货周转率(次)存货周转天数(天)5。7262.912011年海信3.11差异值格力2012年海信差异值格力2013年海信差异值2。680。157。090.713。86-0。25 2。812.630。18 2.83115.92 9。95128.11 136。-127。134.388。69 219。75-4.035.728。59-7。828。532。8736.9225。962。941.9121.0546.0642.29622.048.8712.31固定资产周转率(次)12。5622.439.739。87流动资产周转率(次)1。321。86-0.54流动资产周转天数(天 273.37)总资产周转率(次)1。120。9412。070.491。271。710.44 1。261.75193.28 80。0284。210。74.12286。205。780.8192614511。640.54 1。031.47-0.440。981.49-0.51总资产周转天数(天)327。27 219。108。349。245.18 104。366.09 240。9125。11413392127从表 7、可以看出,格力总体的营运能力未超过海信的运营能力,说明格力受原料价格上涨、行业竞争加剧、人民币升值等不利因素影响,企业应收帐款周转率逐年下降,流动资产周转率持续下滑,企业的竞争优势逐步被削减,生产运营能力受到一定限制,企业仍有较大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