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及随堂练习.pdf
2.2.送元二使安西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科书 P108 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2.了解古诗的类别及其特点。3.反复诵读,了解古诗中的意象及表达方式。4.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教学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古诗描写的情景。【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了解古诗中的意象;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一、直接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写的诗,谁来读一读课题。(生读送元二使安西)你了解到了什么?(这是首送别诗。当时,朝廷在新疆设立安西都护府统管西域各国,王维的好朋友元二奉命去安西都护府传达朝廷的最新旨意,故而王维为其送别。)二、自主学习二、自主学习1.谁能字正腔圆地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出节奏、读出韵味。2.解义。师:读得真不错,让我们借助注释自己理解诗句意思,待会儿来说说诗中的大概意思。(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3.同桌互相说说。三、品读诗句三、品读诗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别人的帮助我们已把古诗基本读懂。你们的自学能力真有一手。大家看看这首诗,前两句都是写什么?(写景。)后两句呢?(抒发情感。)(一)品景。1.谁来读读写景的句子。(生读)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看到了什么?2.自由说。(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点拨指导)那么多画面,作者只用两句话就精炼地写出来了。这绵绵细雨把尘土都轻轻地润湿了,杨柳也变得苍翠欲滴。多美的画面啊!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诗。听了大家的朗读,我觉得渭城雨后的天空变得更加明朗,空气变得更加清新。3.重点品“雨”“柳”之意象。春日的渭城有很多美的景物,但作者为何重点选中“雨”和“柳”呢?(这雨是绵绵细雨,绵绵不断,正如此时作者的情丝。情也似乎连绵不断,有着淡淡的忧愁;“柳”和“留”谐音,折柳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二)品酒。1.读着后两句诗,你又看到什么?(王维与元二举杯共饮美酒的场面,王维与元二话别的情景。)(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2.他们酒喝了多少?(“更”一字,体会到他们喝了很多。)3.地点。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西出阳关到安西,安西到底有多远呢?我们看(出示简略路线图)从渭城到安西,足足有三千多公里。在当时,即便乘坐最好的交通工具也要走上半年多。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路途遥远,充满艰辛,不知何日是归期。这种难分难舍的情都尽在这两句诗中。4.小练笔。你想此时王维举杯劝酒,他会对元二说些什么呢?(生交流,师点评)四、课堂小结四、课堂小结一杯酒,一生情,一个“更”字,一个“尽”字,无不浸透了诗人对朋友全部的真挚感情。我们也把这份情深深埋在心里,让我们配着音乐再来读读整首诗。【板书设计】【板书设计】送元二使安西送元二使安西景:雨、客舍、柳情:依依惜别【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在这节课上,我力求让学生感受到了送别的难舍难离。教学时按照“古诗四读法”让学生自读自悟,鼓励学生谈自己对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的理解和感受,从诗句中感悟其中的深意。2.2.送元二使安西送元二使安西一、默写整首诗。二、解释下列词语。1.安西:2.渭城:3.浥:4.阳关:三、按要求填空。1.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与孟浩然合称“”,有“”之称。2.送 元 二 使 安 西 前 两 句 写 渭 城 驿 馆 风 景,交 代 送 别的、环 境 气 氛;后 两 句 表 达 了 诗 人之情。3.“渭城朝雨浥轻尘”一句中“”这个字点明了送别的时间,“浥”在本句中的意思是,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四、诗词赏析。1.对送元二使安西赏析不确切的一项是()A.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强烈的惜别之情。B.全诗的自然环境都烘托出一场深情的离别,却没有黯然销魂的感觉。C.“劝君更尽一杯酒”这一句诗透露出诗人的黯然神伤。D.“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出诗人与友人之间浓浓的友情。2.翻译本首诗的前两句。3.下列诗句不是表达送别之情的一句是()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D.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2.送元二使安西一、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二、1.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2.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在今陕西咸阳东北,位于渭水北岸。3.湿润,沾湿。4.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三、1.唐王维王孟诗佛2.时间地点强烈深沉的惜别3.朝湿润,沾湿四、1.C2.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