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白杨礼赞.pdf
-
资源ID:71690916
资源大小:104.76KB
全文页数:2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1.9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白杨礼赞.pdf
白杨礼赞教案设计白杨礼赞教案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字词,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理解分析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教会学生学会以研究、探讨、合作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学习抗日军民正直、朴质、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分析 5、7 段内容,归纳学习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教学难点教学难点: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2、探究文中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教学时间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朗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1、学生在听读时,画记生字新词,并标明自然段的序号。2、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了解写作背景。然后教师补充:(1)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集春蚕、林家铺子等等。(2)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 白杨礼赞 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3、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大毡子 开垦 外壳 锤炼 主宰 倦怠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婆娑 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恹恹欲睡 晕圈 虬枝 楠木 秀颀4、默读全文,用笔划出作者直接对白杨树进行“礼赞”的语句,同时思考作者赞美白杨树的原因。指名学生读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明确:“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赞美白杨树呢?用课文中的原句加以回答。明确:“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三、再读课文,了解本文的结构层次。激趣:本文题为“白杨礼赞”,但不是几句空洞的赞美之词,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是通过几幅优美的图画展现的。请再读课文,看一看作者共勾勒、描绘了哪几幅图画?学生读后交流。高原风景图白杨远景图 白杨特写图 白杨联想图讨论:作者对白杨树进行赞美,为什么要从写黄土高原写起?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壮”“伟大”的背景衬托出白杨树的不平凡。四、品读课文。1、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总特征的?明确:作者描绘白杨树的总特征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作者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来刻画白杨树的外形的。2、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反映在文章中哪些语句中?又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第 7、8 段,四人一组展开讨论,积极质疑,以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讨论后明确: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将白杨树和其他的树种进行对比。指出白杨树不是“树中的好女子”,却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列举了七个褒义词热情地赞扬了白杨树的品格、气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实际上这正是抗日军民的品格和精神的艺术写照。文章的第 7 段,完成了由“树”“人”的转化,第8 段则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两个相似的地方突出来,此外又用两个“象征”,画龙点睛地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3、学生朗读第 7 段,思考:这一段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这组反问句有什么作用?明确:这组反问句主要是一步步地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组排比反问句,结构相似而有变化,内容相近而不断深化,清楚地表明本文歌颂和赞美的真正对象是“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中国共产党和抗日军民。4、学生朗读第 9 段,思考: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用意何在?点拨: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五、总结全文,了解本文的写作线索。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第1、4、6、8 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六、拓展延伸。【唱白杨】【议白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