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点整理.pdf
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点整理相交线与平行线知识点整理摘要:留意点:对顶角是成对出现的,对顶角是具有特别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假如与是对顶角,那么确定有;反之假如,那么与不确定是对顶角,假如与互为邻补角,则确定有180;反之假如180,则与不确定是邻补角。两直线相交形成的四个角中,每一个角的邻补角有两个,而对顶角只有一个。5.1 相交线1,1,邻补角与对顶角邻补角与对顶角两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存在几种不同关系的角,它们的概念及性质如下表:对顶角图形211 与2433 与4顶点有公共顶点边的关系1 的两边与2 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大小关系对顶角相等即1=2邻补角有公共顶点3 与4 有一条边公共,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3+4=180留意点:对顶角是成对出现的,对顶角是具有特别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假如与是对顶角,那么确定有=;反之假如=,那么与不确定是对顶角假如与互为邻补角,则确定有+=180;反之假如+=180,则与不确定是邻补角。两直线相交形成的四个角中,每一个角的邻补角有两个,而对顶角只有一个。2,2,垂线垂线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符号语言记作:C如图所示:ABCD,垂足为 O垂线性质 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与平行公理相比较记)垂线性质 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全部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称:垂线段最短。OBA3,3,垂线的画法:垂线的画法: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D留意:画一条线段或射线的垂线,就是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过一点作线段的垂线,垂足可在线段上,也可以在线段的延长线上。画法:一靠:用三角尺一条直角边靠在已知直线上,二移:移动三角尺使一点落在它的另一边直角边上,三画:沿着这条直角边画线,不要画成给人的印象是线段的线。4,4,点到直线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记得时候应当结合图形进行记忆。如图,POAB,同 P 到直线 AB 的距离是 PO 的长。PO 是垂线段。PO 是点 P 到直线 AB 全部线段中最短的一条。P现实生活中开沟引水,牵牛喝水都是“垂线段最短”性质的应用。5,5,如何理解“垂线”如何理解“垂线”,“垂线段”“垂线段”,“两点间距离”“两点间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些相近而又相异的概念“点到直线的距离”这些相近而又相异的概念AOB分析它们的联系与区分垂线与垂线段区分:垂线是一条直线,不可度量长度;垂线段是一条线段,可以度量长度。联系:具有垂直于已知直线的共同特征。(垂直的性质)两点间距离与点到直线的距离区分:两点间的距离是点与点之间,点到直线的距离是点与直线之间。联系:都是线段的长度;点到直线的距离是特别的两点(即已知点与垂足)间距离。线段与距离距离是线段的长度,是一个量;线段是一种图形,它们之间不能等同。5.25.2 平行线平行线1,1,平行线的概念: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直线a与直线b相互平行,记作ab。2,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平行。因此当我们得知在同一平面内两直线不相交时,就可以确定它们平行;反过来也一样(这里,我们把重合的两直线看成一条直线)推断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可以依据它们的公共点的个数来确定: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两直线相交;无公共点,则两直线平行;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点,则两直线重合(因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3,3,平行公理平行线的存在性与惟一性平行公理平行线的存在性与惟一性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4,4,平行公理的推论:平行公理的推论:假如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相互平行如左图所示,ba,ca留意符号语言书写,前提条件是两直线都平行于第三条直线,才会结论,这两条直线都平行。5,5,三线八角三线八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八个角,它们构成了同位角,内错角与同旁内角。l如图,直线a,b被直线l所截2 1a3 41 与5 在截线l的同侧,同在被截直线a,b的上方,6 5b7 85 与3 在截线l的两旁(交织),在被截直线a,b之间(内),叫做内错角(位置在内且交织)叫做同位角(位置相同)5 与4 在截线l的同侧,在被截直线a,b之间(内),叫做同旁内角。三线八角也可以成模型中看出。同位角是“A”型;内错角是“Z”型;同旁内角是“U”型。6,6,如何判别三线八角如何判别三线八角判别同位角,内错角或同旁内角的关键是找到构成这两个角的“三线”,有时须要将有关的部分“抽出”或把无关的线略去不看,有时又须要把图形补全。例如:AD3412如图,推断下列各对角的位置关系:1 与2;1 与7;1 与BAD;2 与6;5 与8。我们将各对角从图形中抽出来(或者说略去与有关角无关的线),得到下列各图。如图所示,不难看出1 与2 是同旁内角;1 与7 是同位角;1 与BAD 是同旁内角;2 与6 是内错567FB 5 与8 对顶角。角;C89AAEAD2ADA2F5C86C留意:图中2 与9,它们是同位角吗?不是,因为2 与9 的各边分别在四条不同直线上,不是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成。7,7,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方法一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假如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称: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方法二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假如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称: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方法三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假如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称: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E几何符号语言:323AB1 4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2CABCD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D42180F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请同学们留意书写的依次以及前因后果,平行线的判定是由角相等,然后得出平行。平行线的判定是写角相等,然后写平行。留意:几何中,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一般都与某种“数量关系”有着内在的联系,常由“位置关系”确定其“数量关系”,反之也可从“数量关系”去确定“位置关系”。上述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就是依据同位角或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这种“数量关系”,判定两直线“平行”这种“位置关系”。依据平行线的定义和平行公理的推论,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还有两种:假如两条直线没有交点(不相交),那么两直线平行。假如两条直线都平行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典型例题:推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假如不正确,请赐予改正: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必定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重合的两条直线,假如它们不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确定相交。过一点可以且只可以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解答:错误,平行线是“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是一项重要条件,不能遗漏。正确不正确,正确的说法是“过直线外一点”而不是“过一点”。因为假如这一点不在已知直线上,是作不出这条直线的平行线的。典型例题:如图,依据下列条件,可以判定哪两条直线平行,并说明判定的依据是什么?AD解答:由2B 可判定 ABDE,依据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由1D 可判定 ACDF,依据是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可判定 ACDF,依据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由3F1805.35.3 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2 3BFEC1,1,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性质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性质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性质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E几何符号语言:ABCDA3B1 41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ABCD32C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DABCDF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422,2,两条平行线的距离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如图,直线 ABCD,EFAB 于 E,EFCD 于 F,则称线段 EF 的长度为两平行线 AB 与 CD 间的距离。AG留意:直线 ABCD,在直线 AB 上任取一点 G,过点 G 作 CD 的垂线段 GH,则垂线段 GH 的长度也就是直线BEAB 与 CD 间的距离。3,3,命题:命题:HCD命题的概念:F推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命题的组成每个命题都是题设,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命题常写成“假如,那么”的形式。具有这种形式的命题中,用“假如”开始的部分是题设,用“那么”开始的部分是结论。有些命题,没有写成“假如,那么”的形式,题设和结论不明显。对于这样的命题,要经过分析才能找出题设和结论,也可以将它们改写成“假如,那么”的形式。留意:命题的题设(条件)部分,有时也可用“已知”或者“若”等形式表述;命题的结论部分,有时也可用“求证”或“则”等形式表述。4,4,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是互逆的关系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其中,由角的相等或互补(数量关系)的条件,得到两条直线平行(位置关系)这是平行线的判定;由平行线(位置关系)得到有关角相等或互补(数量关系)的结论是平行线的性质。典型例题:已知1B,求证:2CA证明:1B(已知)DE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E2C(两直线平行D1同位角相等)留意,在了 DEBC,不须要再写一次了,得到了DEBC,这可以把它当作条件来用了。BC典型例题:如图,ABDF,DEBC,165求2,3 的度数A解答:DEBC(已知)DE2165(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23ABDF(已知)ABDF(已知)1(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F32180CB31802180651155.4 平移1,平移变换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态和大小完全相同。新图形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2,平移的特征:经过平移之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的对应线段平行(或在同始终线上)且相等,对应角相等,图形的形态与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经过平移后,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或在同始终线上)且相等。典型例题:如图,ABC 经过平移之后成为DEF,那么:点 A 的对应点是点;点B 的对应点是点。AD点的对应点是点F;线段 AB 的对应线段是线段;线段 BC 的对应线段是线段;A 的对应角是。的对应角是F。解答:D;E;C;DE;EF;D;ACB。思维方式:利用平移特征:平移前后对应线段相等,对应点的连线段平行或在同始终线上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