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NG站应急预案.pdf
LNG 储配站应急抢险预案1、LNG 储罐破裂,LNG 大量泄漏后着火应急抢险预案(1)立即向 119 报警,随后向公司调度报告。(2)立即发出警报,全站停止运行,同时启动消防喷淋系统。(3)保护着火 LNG 储罐附近设备、设施,以免事故扩大。(4)立即派出警戒人员阻止LNG 储配站周围一切进出车辆和行人通行。(5)组织抢险人员配合消防部门对LNG 储罐进行灭火。2、LNG 储罐破裂,LNG 大量泄漏应急抢险预案(1)发现 LNG 储罐破裂,LNG 大量泄漏,立即发出警报,全站停止运行,同时启动消防喷淋系统。(2)立即向 119 报警,随后向公司调度报告。(3)立即派出警戒人员阻止LNG 储配站周围一切车辆和行人通行。(4)组织抢险人员穿戴好防护服用水枪驱散天然气。(5)控制一切着火源,让天然气慢慢散发完毕.3、LNG 气相管线大量泄漏(1)迅速关闭泄漏管段两端阀门,控制泄漏。(2)关闭 LNG 储配站总电源(除消防电源),关闭储罐出液总阀后相继停止全站运行,熄灭一切明火,同时至安全区电话向公司领导汇报。(3)立即设立警戒区,阻止无关人员进入。(4)待漏气管段内天然气完全放散完后,进行抢修。4、LNG 气相管线大量泄漏并着火(1)迅速关闭漏气管段两端阀门,控制泄漏.(2)立即向 119 报警,同时开启储罐消防喷淋系统对储罐进行热隔离.5、LNG 液相管破裂大量外泄(1)立即关闭破裂管上下游阀门,全站停止运行.(2)关闭 LNG 储配站总电源(除消防电源),熄灭一切明火,同时至安全区迅速向公司领导汇报.(3)设定警戒区域,进行现场监督,做好消防灭火准备.(4)待LNG 充分放散,管内无天然气,且管道温度升至近常温时方可进行抢修(必须用防爆工具),确认修好后可恢复供气。6、LNG 液相管破裂大量泄漏并着火(1)立即关闭破裂管上下游阀门,按下紧急停车按扭,全站立即停止运行。(2)关闭 LNG 储配站总电源(除消防电源),启动紧接按扭使整个生产系统停止运行。(3)开启储罐消防喷淋系统对储罐进行热隔离,立即向119 报警和向主管领导汇报。(4)组织抢险人员穿戴好防护服并到达现场,待火势变小后,用灭火器进行灭火。(5)火势较大时,操作人员要协同消防人员灭火。(6)警戒人员立即设立警戒区,阻止无关人员进入。(7)灭火后待漏气管段内天然气放散完后抢修,检查并完好后可恢复送气。8.1 低温部位法兰发生泄漏应急抢险预案(1)维修人员穿戴防静电工作服和低温防护用具,使用防爆工具,将泄漏的法兰进行紧固。(2)不能紧固,则关闭泄漏法兰的上下游阀门。(3)泄压并且法兰温度升止常温后再更换法兰垫片.(4)重新紧固后试漏,直至不漏为止。8.2 低温阀门发生泄漏应急抢险预案(1)低温阀门发生内漏用 F 板手紧固阀门,若仍泄漏则可能是阀座损坏,须更换阀门。(2)低温阀门发生外漏阀门外漏分为阀体法兰泄漏和阀杆填料泄漏两种,一般采用紧固的方法处理,或者更换填料.9、LNG 储罐超装应急抢险预案(1)立即进行倒罐作业,将超量 LNG 输入其他的 LNG 储罐。(2)立即向公司调度报告。(3)打开 LNG 储罐安全阀的旁通阀进行放空,降低LNG 储罐压力。(4)打开 LNG 储罐 BOG 减压阀的旁通阀门,使 BOG 直接进入 BOG 汽化器并输入湛江天然气市政中压管网,并降低LNG 储罐压力。10、储罐压力超高应急抢险预案(1)立即打开 LNG 储罐安全阀的旁通阀进行放空。(2)立即向公司调度报告。(3)打开 LNG 储罐 BOG 减压阀的旁通阀门,使 BOG 直接进入 BOG 汽化器并输入湛江天然气市政中压管网。11、站区电气事故应急抢险预案11。1 外供电源停电应急抢险预案(1)立即与供电局联系,尽快查明停电原因并向供电局说明情况紧急,及早供电。(2)迅速启动柴油发电机进行自备发电,保证天然气的安全输送。(3)立即向公司调度报告。11。2 配电室发生火灾应急抢险预案(1)立即停止所带设备负荷。(2)立即向公司调度报告。(3)切断电源,使用干粉灭火器或二氧化碳灭火器进行灭火,严禁使用水和泡沫灭火进行灭火。(4)若火势较大应立即向119 报警。(5)险情消除后,送电前应对电器设备进行测试和试验。(6)险情消除后,应及时查找原因杜绝事故隐患并做好记录。11。3 电动机着火应急抢险预案(1)立即切断电源并向公司调度报告。(2)使用干粉灭火器或二氧化碳灭火器进行灭火,严禁使用水、泡沫灭火器、沙子、泥土等进行灭火。(3)若火势较大,应立即向119 报警。(4)险情消除后,送电前应对电器设备进行测试和试验。(5)险情消除后,应及时查找原因杜绝事故隐患并做好记录。11.4 电缆着火应急抢险预案(1)立即切断电源并向公司调度报告。(2)使用灭火器进行灭火。(3)若火势较大,应立即向 119 报警.(4)险情消除后,送电前应对电器设备进行测试和试验。(5)险情消除后,应及时查找原因杜绝事故隐患并做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