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不失分专项练习题及解析.docx
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发表演讲时提出:“美国应尽自己所能,帮 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以防止欧洲出现性质非常严重的经济、社会与政治 的恶化。”该演讲说明美国()。A.主动承当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责任 B.努力恢复和推动世界各国经济开展C.引导欧洲国家走向联合开展的道路 D.力图以经济手段稳定资本主义阵营 2、1949年11月,美英等国组成的巴黎统筹委员会正式成立。该委员会限制成 员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口尤其是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其中对华禁运的工程比对 苏联、东欧国家多300余种。据此可知,巴黎统筹委员会成立的意图是() A.激化中国与苏联、东欧国家的矛盾 B.阻止苏联、东欧国家的科技进步C.遏制社会主义阵营的开展D.促进西方“新经济”的出现3、(2021年四川南充模拟预测)20世纪6070年代,兴旺的资本主义国家都 在掀起新技术革命的浪潮,苏联却仍拘于把增加传统重工业产品作为赶超西方国 家的战略目标,客观上在于()A.新兴的科学技术水平落后于西方B.传统重工业基础实力强大C.应对军备竞赛与国防安全的需要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阿波罗计划”用于月球科研的经费极少,然而阿波罗委员会专门成立了一 个媒体部,研发出一套适用于太空环境的远距离视频直播设备,“阿波罗11号” 的整个登月过程对全世界进行了现场直播。美国政府如此重视宣传,旨在()。A.为民主党争取国内选民支持B.展示美国的科技军事实力C.彰显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与苏联争夺冷战的制高点5、”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照搬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越来 越不适应社会开展要求。有些国家虽然进行了改革,但成效不大,经济困难,人 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危机严重,最终导致东欧剧变。”上述材料说明()。 A.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在全世界遭到失败B.资本主义制度比社会主义制度优越C.改革对于解决东欧国家的社会危机没有任何作用D.东欧国家照搬苏联模式是东欧剧变的主要原因6、(2021年湖南永州一模).1966年3月,法国总统戴高乐致函美国总统约翰 逊,要求正式退出北约各军事机构,并宣布在7月之前撤回受北约指挥的全部法古代中国的经济1. 礼记王制中有西周“田里不鬻(卖)”的记载。后在恭王三年(公元前920 年)制作的卫禾皿上发现“贮”字,并释意为“贾、价、租典、特殊的土地易手” 等。该现象()A.丰富了井田制研究的视角B.质疑了礼记王制的真伪C.进一步证实铁犁牛耕的成因D.证实了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存在(2021 甘肃白银市平川中学一模)秦代允许跨乡垦田。及至汉初,二 年律令把赐田和授田合为一体,在整合原有耕地的基础上鼓励垦荒,规定了从 关内侯到隐官所占有国家土地资源的配额,并成认和保护其开垦草田所得耕地的 所有权,允许继承、转让、买卖和赠送。这些政令的颁行()A.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开展B.克服了土地兼并现象C.推动了私营手工业开展D.抑制了地方豪强势力2. 2021年全国乙卷,25】下表 西汉末、东汉中期局部地区民户数量表 单位: 户。据下表可知,在此期间()A.长江以南经济开展加速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郡名西汉末东汉中期代郡(今河北、山西间)5677120123太原(今属山西)16986330902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局部地区)359316528551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461587404448豫章(今属江西)67462406496零陵(今湖南、广西间)21092212284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2021 广西柳州一模)清代康乾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开展,人口 增长迅速。同时也出现许多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 为金”的问题;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 起彼伏。这说明清代前期()A.急需变革政治制度B.环境治理没有得到足够重视C.社会生态危机显露D.高产作物引进引发社会矛盾亚洲的航路”可知,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拓展;新航线的开辟,加强了各地之间的 经济文化联系;新航线的开辟助推了殖民扩张,而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 始积累;新航线的开辟推动了欧洲的社会转型;新航线开辟的同时也给亚非拉地 区造成了灾难等。(3)差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是以农业立国,自给自 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运为政治服务;不注重经济效益;根据材料“咸丰五 年(1855年)黄河改道,运河浅梗,河运日益困难,随商品经济开展,漕运已 非必需,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遂令停止漕运”可知,无原始驱动力, 当运河淤塞之后海运便停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是以商业立国,对外扩张; 根据所知识可知,西方航运为经济服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注重经济效益;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有原始驱动力,当海运受阻后更开辟新的路线。14.答案:材料一认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是:西欧各国想寻求东方的商品、黄金,而土耳 其阻隔了东西方商路。这一观点有一定合理性,但不全面。首先,中世纪以来, 西方靠输出贵金属来维持与东方的贸易,造成黄金短缺,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 生和生长,迫切需要去东方寻金。其次,传统商路和巨额利润被威尼斯商人垄断, 出于竞争,迫使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特别是热那亚商人渴望开辟新航路。此外, 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传播基督教、科学与技术的进步等也是开辟新航路 的重要原因。材料一的观点是站在西欧殖民主义著立场上,为了渲染土耳其人反 基督教的暴行,夸大了土耳其人的野蛮。综上,土耳其阻隔了传统商路并非地理 大发现的唯一原因。关于地理大发现原因的认识,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实证研究 的丰富多样,而有所修正和补充。解析:本小问探讨,首先要概括材料一的观点,据材料一“土耳其的扩张阻隔了 西欧各国通过地中海到东方去的传统商路;西欧各国为了获得东方的商品和黄金, 迫切希望开辟新航路。这种动因在学界逐渐成为普遍的认识”可知材料一认为新 航路开辟的原因是西欧各国想寻求东方的商品、黄金,而土耳其阻隔了东西方商 路,其次对材料一的观点进行评价,结合材料二”后来,有学者从新史料中发现 更为重要的动因”可知材料一中的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不全面,据材料二 “西方靠输出贵金属来维持与东方的贸易”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以来, 西方靠输出贵金属来维持与东方的贸易,造成黄金短缺,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 生和生长,迫切需要去东方寻金,据材料二“威尼斯商人经奥斯曼土耳其每年运 往西欧的胡椒总量在7501000吨,价格一般要提高810倍。这引起了欧洲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不满意,特别是热那亚人,他们要另辟蹊径,自己到东方去 运来香料赚钱,为了与威尼斯竞争,他们的资本和人才流向葡萄牙和西班牙”并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传统商路和巨额利润被威尼斯商人垄断,出于竞争,迫使欧洲 其他国家和地区,特别是热那亚商人开辟新航路,此外,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 支持、传播基督教、科学与技术的进步等也是开辟新航路的重要原因,再回看材 料一,其观点是站在西欧殖民主义者立场上,为了渲染土耳其人反基督教的暴行, 夸大了土耳其人的野蛮,最后综合材料一、二可知土耳其阻隔了传统商路并非地 理大发现的唯一原因,关于地理大发现原因的认识,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实证研究的丰富多样,而有所修正和补充。更多依泉及教辅资源关港公会号璃缠盲雌-THINKING SUGAR CUBES-思维方糖资源群群号:696552752扫一扫二维码,加入群聊。>QQ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孔子曾与弟子宰予讨论“三年之丧”的问题。宰予认为为父母守丧的时间可以 改为一年,因为“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孔子问他 如此是否心安,他回答说:“安。”孔子说:“如果安心,你便去做吧。”但孔子 认为宰予不仁。这说明()oA.孔子教育学生未做到表里如一B.孔子奉行因材施教的原那么C. “礼”在当时已丧失了社会约束力 D.孔子认为道德要重于实利 2. (2021年四川巴中模拟预测)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等几派显学相互 辩难,阐述义理的中心都集中在“内圣外王”的主题上。“内圣”是指人的内在 道德修养,即“修身”;“外王”是指参与社会政治管理,即“治国”。这说明 春秋战国时期()A.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阶级立场一致B.中国文化首次出现了大一统的趋势C.中国文化完全彻底摆脱了神学影响D.形成了关注现实政治和人伦的特征3、(2021年浙江卷,4)汉书称颂汉武帝:“雄材大概虽诗书所 称,何有加焉! ”他在位期间()A.推行科举制B.令各郡国建立学校C.不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D.重新确立儒学为正统思想4、(2021年河南一模)西汉时期,代表满家的彳莆生和代长法家的官史矛盾尖锐, 有过屡次争论。东汉时期在汉光武帝刘秀的推动下,儒生多精通法律,熟悉政务, 王粲在儒论吏中说:“吏服训雅儒通文法”。这种儒家土大夫的官吏化() A.背离了传统儒家的政治理想B.扩大了汉朝的统治基础C.表达了儒法并用的统治思想D.标志着官僚政治确实立5、下表是宋代理学家的言论。言论出处礼者,理也,文也。理者,实也,本也。文者,华也,末也程颐、程题二程集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朱熹论语集注由此可知,他们()其所损益,不过文章制度小过不及之间,而其已然之 迹,今皆可见盖天理只是人事中之理,而具于心者也。天理在中而 着见于人事,人事在外而根于中。天理其体而人事其 用也陈淳北溪字义A.将封建礼义和天理相结合B.完成了儒家信仰的理论重建C.认为天理和人欲相互对立D.开展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6、(2021年全国甲卷,26)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土大夫的批评。南宋 理学家张械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 ”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 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 时理学家()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7. (2021年辽宁一模)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 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那么又在于居 敬而持志。”而另一一思想家那么认为:“学者欲为圣人,必先廓靖心体,使纤翳 不留,真性始见,方有操持涵养之地。”这两种观点反映出()A.理学修习方式殊途同归B.儒家伦理世俗化得到广泛认同C.传统义利观念发生嬉变D.格物致知成为了基本治学方法8、妇女的贞节观念,在明代书籍方面,有内训古今列女传;法律方面, 明太祖下令,“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 除免本家差役”。又令地方官制定规章制度,表现突出的赐祠祀,一般的立牌坊, 用以奖励贞节。这说明这一时期()oA.开始确立了妇女的贞节观念B.社会风气恶化须严加整饬C.程朱理学深刻影响社会生活D.妇女饱受封建礼教的摧残9、(2021年广东卷,5)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 “去地一寸”表达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o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B.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10、(2021年河南开封一模)清初的理学家注重实践,强调“身体力行”观念, 这与儒学素来讲求“内圣外王”、向内于己求善、向外施仁政于民的追求相符合。 由此可知,清初理学家()A.政治地位得到明显提高B.济世利民的价值取向C.背离唯心主义哲学思想D.抛弃了传统义利观念11、王阳明曾说:“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 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他还说:“夫道,天下之公 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其言论主 要意义在于()A.鼓励独立的理性思考和价值判断B.掀起了明清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C.隐含了王阳明的民主民权思想D.挑战了孔子、朱子等儒学的权威12、(2021年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模拟预测)从明末到清初,儒学从“尊德 性”的理学逐渐转变成“道问学”的考据学,其中原因众说纷纭:章太炎将考据 学的兴起视为清代严酷政治压迫的产物;侯外庐等人那么援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公 式,把明清之际的思想转变看作底层经济基础变动的表征;梁启超和胡适视清代 考据学为针对宋明理学空疏流弊的一场反动。对此解释准确的是()A.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较为科学合理B.从严酷政治压迫角度分析符合一般认知C.明清之际儒学转向的原因具有多元性D.梁启超和胡适的原因分析具有权威性13、(2021年浙江卷,8)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 “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法 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 侯者,以其威势也。”“以道为常,以法为本。”引自韩非子 材料二 从历史演进的角度说必须'礼崩乐坏”,然后才有“天下定于一”。 自秦汉以来,中国历代政治家、史学家都无一例外地关注“封建”与“郡县”之 间的区别足见由“封建”转向“郡县”,确实是中国社会演进中的“历史大 关节”。以“封建”与“郡县”为历史性标志的两种政治体制,其间的重大区别, 今人据以判断的视域自然要比古人宽阔得多。选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例举假设干战国法家代表人物,简要指出法家学派 在汉代以来的命运。(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礼崩乐坏”对周朝的直接影响,分析说明 “郡县”和“封建”之间的“重大区别”以及郡县制建立的作用。14.中国古代历史的断裂与延续材料一方面,维系“中国”这一观念的真正力量可能是经济,经过长期构建的 市场交换网,使得各地的物资互通有无,也互相依赖。另一方面,中国固然长期 被皇权统治,但是从秦汉以后,并没有明确的贵贱阶级之分。一般的老百姓,都 是编户齐民;统治阶层中的文官,大致言之,都是凭其知识和能力进入精英阶层 的,这些精英并不能永远世袭。第三个因素,可能是因为中国的方言虽然复杂, 却有一个以视觉符号作为基础的文字系统。它可以超越语言的阻隔,作为人与人 之间的交流工具,也可作为超越时间的数据媒介,使得文化得以延续。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延续”自行拟定一 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 有史实依据。)答案以及解析1 .答案:D解析:“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的大意是服丧三年, 时间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讲究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 荒废。宰予认为为父母守丧的时间可以改为一年,孔子认为宰予不仁,说明孔子 认为道德要重于实利,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表达孔子教育学生未做到表里如一, 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因材施教无关,排除B项。C项表述过于绝对,错误。2 .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们为了推销自己的学说,纷纷迎合时 代的潮流,关注治国理政和社会现实,D项正确;诸子百家各自代表不同的阶级 利益,有些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有些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有些代表小生产 者的利益,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是百家争鸣,而不是文化统一,排除B项;材 料没有表达神学的影响,排除C项。3、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汉武帝时期的治国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是在隋唐时 期创立的,故A项错误;汉武帝为推广儒家思想,在各郡国建立学校,在中央设 置太学,故B项正确;汉武帝时期改变了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故C项错误;汉 武帝时期儒学开始成为正统思想,并非“重新确立”,故D项错误。4、答案:C解析:材料的主要内容为汉代儒生从理想的政治追求到学习具体的行政事务和法 律,对法家到态度由对抗到合流,这一现象是由汉代统治者“霸王道杂之”的政 策导致,应选C;儒生学习法律和行政事务并没有背离儒家政治理想,而是用儒 家政治理想指导行政,故A项错误;西汉察举制和独尊儒术的政策以后,统治集 团由功臣和外戚集团扩大为地主知识分子,但此题中的儒生官吏化并没有改变统 治集团的主要构成,故B项错误;官僚政治确立时期为秦朝,故D错误。5、答案:A解析:题干所述为两宋时期一些理学家的言论。其中,对封建的礼、义、伦理规 范和天理,及其关系都有假设详细的论述,故A项说法正确。B项说法是陆九渊心 学的意义,和题干主旨不符;C、D项和题干主旨无关,不能通过题干信息得出 结论。6、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理学思想。选项分析结论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材料中“合二姓之好” “上能事先祖”表达对宗族 观念的强调而不是淡化X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婚姻论财”表达对传统道德如重义轻利等观念 的破坏,理学家批评这些现象,说明是意图维护 礼教纲常V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材料中没有表达政府引导的信息X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从材料不能看出,理学家的批评促成了婚 俗的变革X7.答案:A解析:这两种观点分别表达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治学理念,相同之处是“求 理”,不同之处是方法和途径,但殊途同归,应选A项;B项“广泛认同”材料 没有表达,排除;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格物致知只是第一个思想家 的治学方法,是否成为基本治学方法无从得知,排除D项。8、答案:C解析:贞节观念反映了三纲五常的伦理要求,说明这一时期程朱理学深刻影响社 会生活,应选C项;材料并未提及明朝以前的情况,A选项“开始”一词无从体 现,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明太祖的法令公布之前的社会风气,B选项“恶化” 一词无从表达,且贞节观念的强化不能反映社会风气的恶化,排除B项;贞节观 念属于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但“饱受摧残”的说法那么过于严重,仅从这一观 念无法看出,排除D项。9、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宋明理学对明代社会生活的影响。材料说明在明代社会生活中, 庶民与生员服饰规制存在等级界限,并且生员服饰凸显儒家伦理规范,A项正确, D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及社会流动情况,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未表达,排除。 10、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注重实践,强调身体力行'观念”和“向内于己求善、 向外施仁政于民”反映了理学家济世利民的价值取向,B项正确;材料没有表达 政治地位是否提高,排除A项;理学属于唯心主义,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义 利观念,排除D项。11、答案:A12、答案:C解析:不同学者分析明末清初思想领域的变化原因,得出不同的结论,说明明清 之际儒学转向的原因具有多元性,C正确;唯物史观从经济角度分析思想转变, 不能认为其更科学,排除A; B错在“一般认知”,排除;D错在“权威性”,排 除。13、答案:(1)代表: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韩非。命运:逐渐消失;法治思想被 儒学吸收;维护统治的工具。(2)影响: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区别: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作用:根本消除地方与中央的对立;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官僚政 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解析:此题考查法家思想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如李悝、 商鞅、吴起、申不害、韩非等;第二小问,法家在汉代以来命运发生了很大的变 化,汉代的时候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从此,法 家作为一个完整的派别消失,但是法家思想并未消亡,而是融入儒学当中。第(2) 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周王朝对国家的控 制力大大减弱,诸侯兼并战争不断;第二小问,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和改革,纷 纷实行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郡县制和分封制最大的不同在于郡县制 下长官由中央任命,因此中央能够垂直管理地方;第三小问,郡县制的实行逐步 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我国贵族政治逐步向官僚政治转变。14.答案:例如一论题:儒学的开展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阐述:汉武帝时期,董仲舒重新改造了儒学,其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大一统的要 求,之后,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学为主流。儒家思想包含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核, 儒者具有经邦济世的担当意识。魏晋至隋唐,随着佛教和本土道教的传播,儒学5、下表为明末清初江南地区水稻与蚕桑生产投入与获利比照表,表中所反映的 现象可以用来印证当时江南地区()劳动投入(两)肥料投入(两)其他投入(两)总投资(两)获利(两)水稻生产(亩)1.460. 550.212. 220. 78蚕桑生产(亩)3. 471.053. 137. 655. 65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农业结构发生变化C.农业生产逐渐衰退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6、【2021年浙江1月,4】汴京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占定两廊, 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蟆头帽子、特髻冠子、 条线之类”材料反映了北宋()A.已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B.商业活动脱离了官吏监管C. “草市”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D.商人地位远比一般平民优越7、(2021 重庆-模拟预测)宋代,皇帝曾令大臣“勾画天下”市镇地图;朝 廷不断增设镇级官员,种类颇多。其中,监镇是镇市之中普遍设置的官员,到南 宋时,监镇的职权由北宋时期的单纯收税拓展到了司法、治安、文化等领域。这 些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地方权力的扩大B.市镇经济的开展C.理学观念的影响D.科举制度的兴盛8、唐律疏议规定商人有行滥短狭者(指假冒伪劣商品)而卖者,杖六十, 得利赃重者按盗窃论处;宋代太平广记中有商人背信弃义而家遭火灾等记载。 这说明唐宋时期()A.严格推行重农抑商B,获取重利遭到严惩C.注重规范商业行为D.商人笃信因果之说9、【2021年广东卷,4】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 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A.加重了区域经济的不均衡C.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B.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开展D.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儒家的知识分子,如韩愈提出了 “道统论”,倡导重振儒家 道统;宋代如二程和朱熹,那么援佛道人儒,以阐释儒家的义理,形成了理学。儒 学经过改造,形成了系统、思辨的理论体系。明清之际,儒学在朝代更替等背景 之下,由黄宗羲等人承继传统儒家中的优秀内容,提出了具.有时代精神的早期 启蒙主张,使儒学焕发出新的生机。纵观中国传统儒学的开展.西汉以来的儒家 知识分子主动与时俱进、创新求变,才使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 远。例如二论题: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促进中华文化的开展。阐述:秦代官僚政治是在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而随后 的朝代都是在前代官僚政治的基础上加以开展,从而到达维护其封建统治目的的,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方面表现为各个王朝的更替;另一方面,为巩固统 治,新王朝建立之后都在强化官僚政治,如汉朝推行的察举制,通过察举来选择 官员,削弱了贵族对政治的影响;又如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牵制,提 高了行政效率,也强化了君主专制;宋代二府三司制度亦是如此。另外,中国两 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官僚政治维护了国家和文明的稳定。纵观中国古代历史的开展,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具有持续性,其促 进了中华文化的开展。解析: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延续”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 论题并展开论述,如可以选择中国古代儒学的开展进行阐述,结合所学可知,汉 代儒学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魏晋至隋唐,随着佛教和本土道教的传播,儒学面临 着严重的危机。儒家的知识分子,如韩愈提出了 “道统论”,倡导重振儒家道统; 宋代如二程和朱熹,那么援佛道人儒,以阐释儒家的义理,形成了理学。儒学经过 改造,形成了系统、思辨的理论体系。明清之际,儒学在朝代更替等背景之下, 由黄宗羲等人承继传统儒家中的优秀内容,提出了具.有时代精神的早期启蒙主 张,使儒学焕发出新的生机。由此可知,在中国传统儒学的开展过程中,西汉以 来的儒家知识分子主动与时俱进、创新求变,才使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影响深远。说明儒学的开展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选择其他方面展开阐 述,言之有理亦可。古代中国政治史1、以下图为商代王位传承示意图。图中横箭头表示兄弟关系,竖箭头表示父子关 系,斜箭头表示堂兄弟或叔侄关系,数字表示即位顺序。该图所示内容说明商朝 ()中T*f外壬,f河1甲,乙.祖辛,一法甲,/阳甲,(祖丁之子)A.嫡长子继承制逐渐确立B.王位继承缺乏制度规范C.兄终弟及方式渐被淘汰D.血缘宗法关系遭到破坏2、【2021浙江1月】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 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选项是()A.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B.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D.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3、史角是西周末年周王室掌管“郊庙之礼”的史官,他被留在鲁国以后,经过 数代相传,“郊庙之礼”并未失传,但他的后代已不是周王室的史官了,“郊庙 之礼”便流传于民间。这反映出()A.周礼在春秋时期走向崩溃B.春秋时期的学术气氛宽松C.鲁国对周礼的保存较完整D.文化逐渐下移的开展趋势4、秦朝时,中国完成了从“一个天下、许多国家、独立主权、供奉天子”的封 建制向“一个天下、一个国家、中央集权、分级管理”的郡县制的转变。这种转 变()A.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 B.使得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C.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D.是减少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之一5、(2021 湖南永州-一模)公元前122年,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 郡”,衡山王刘赐反,“国除为郡”。此外济东、济北等4个王国因罪而废绝, 另有3个王国因无后而国除。至汉武帝末年,王国总数降至17国,所剩的诸侯 王也只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这说明()A.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消除B.威胁中央集权的王国问题基本解决C.郡国并行制度得到进一步开展和完善D.内外朝导致中央和地方关系日趋紧张 6、【2021湖南卷】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 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 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 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D.说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7、(2021 河南一模)朝集制度,始于唐初,本是地方政府定期委派朝集使 向中央上贡物品、汇报治情,唐玄宗开元年间规定朝集使还要“校吏能(考察地 方官员治理能力)”和“举贤良”。这一变化说明,唐玄宗时()A.国家治理能力得到提升B.官吏腐败现象得到根治C.选官方式开辟了新途径D.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监察8、唐太宗曾对门下省长官说,国家“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 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 怨。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 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唐太宗此言说明()A.国家治理有赖于严格执行国家制度 B.人情的泛滥严重威胁唐王朝的统治 C.三省六部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困境 D.皇权的加强限制了官僚的议政功能 9、宋初,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多不守职,至有岁终不按一人,终任 而不劾一吏者,上下相蒙,孰视不问”。对此,宋太祖做出规定,凡“临事简慢, 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 廷以此“厉行赏罚”。此规定()A.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B.强化了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C.遏制了地方官员贪污腐化D.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10、(2021 浙江-模拟预测)对于中国古代某一朝代的政权结构形式,有学者 评述道:“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十省官吏“掌国庶务,统郡县, 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这一 “政权结构”中的“十省”()A.属于“都省”直辖的行政区域B.管辖范围包括西藏、青海等地区C.以下的行政区划为路、郡、县D.行使权力时受到“都省”的节制n、.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礼部主事卢洪春上疏劝谏皇帝勤政。皇帝大怒, 传谕内阁,命拟旨治其罪。阁臣拟夺其官,“帝不从,廷杖六十,斥为民”。诸 给事中申救,忤逆帝意。“诸御史疏继之,帝怒,夺俸有差。”这一过程中() A.礼部削弱了内阁权力B.内阁行使了决策的权力C.御史制约了皇帝权力D.给事中行使了言谏权力12、奏折是清朝中央及地方高级官员直接向皇帝上呈的机密文书,微博橙子辅导 统计发现涉及康熙中期以后二百余年间的内政、外交、军事、文化等一切机密要 务。现存奏折文书数量巨大,约有七十二万三千件。这说明奏折制度() A.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B.是皇权专制到达顶峰的标志C.易导致督抚权力尾大不掉D.导致了政府行政效率的低下13 . (2021 福建省武平县第一中学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材料一明朝初期改前代御史台为都察院作为中央监察机构,对全国十三道监察 御史负有领导、监督与考核的职责,而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 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又创设六科给事中制度,即在吏、户、礼、兵、开I、工 六科中,各设置给事中之职,其具体职能如:对各科驳正违失、对口监察、弹劾 在京大臣等等。六科给事中不受都察院的管辖,与都察院相互制约、监督。清朝 都察院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派遣御史监察专项工作,例如检查档案、巡视京营、 学校等。战争期间,还可以派御史监记军功。摘编自韩兵昶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简论等 材料二14世纪时,英国国会由贵族院、平民院组成。1343年,英国国王爱德 华三世慑于国会的压力,宣布贵族院有权控告大臣。1386年,平民院又因财政 大臣萨福克伯爵滥用职权而向贵族院起诉并获胜。这样,就确立了平民院提出弹 劾案、贵族院审判的监察弹劾程序,由此形成惯例,并得到1701年英国王位 继承法确实认。在此基础上,英国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又相继成立了各种 不同的监督机构,但因地方高度自治,缺乏全国统一的协同机制。1787年,美 国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肯定了议会的监察弹劾权,此后,监察弹劾权作为议会监 督政府的手段,被资本主义国家广泛采用。一一摘编自王晓天中西古代监察制度之比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监察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 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4T8世纪的中国与欧美其监察制 度形成过程的主要差异,并简析其共同的历史作用。14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范进中举是清朝吴敬梓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篇,其中许多情节反 映了中国古代的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在广州,有个54岁的老童生范进,被广东学道周进录取为秀才。范进中了秀才, 丈人胡屠户到贺,并教训了他一顿。范进向丈人借旅费应考乡试,被丈人痛骂及 奚落,后范进瞒着丈人去考试。出榜当日,范进因家中没有粮食,只得拿母鸡到 市场上去卖。同一时间,报录的人到达范家报喜,祝贺范进高中举人。邻居到市 集向范进报喜,但他未敢置信。范进亲眼看到喜报后,因欢喜过度而发了疯。众 人商议治疗范进的方法,最后建议由胡屠户掌掴范进以治其疯。胡氏在无可奈何 之下容许治疗范进,但他惧怕报应,不敢下手,于是饮酒壮胆。胡氏大着胆子下 手,掌掴范进,使他清醒过来。范进恢复正常,丈人及邻居们对他阿谀奉承,极 尽恭维,丑态毕露。后来范进参加会试中了进士,出任山东学道。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 历史现象,并简要说明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 象,对历史现象的说明要准确、全面。)答案及解析1、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商代王位继承制的特点。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自仲丁至阳甲,商 朝王位继承顺序比较混乱,存在多种方式,这折射出王位继承缺乏制度规范,故 选B项;材料中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方式均存在,不能说嫡长子继承制逐渐确立 和兄终弟及方式渐被淘汰,故排除A、C两项;无论是兄终弟及还是父死子继, 都是血缘宗法关系的表达,故排除D项。2、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分封制下,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并拥有建 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力,B正确;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A排除;分 封制的对象主要分为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因此C错误;周朝存在时间是前 1046年一前256年,D排除。应选B。3、答案:D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西周的礼乐制度。根据题意可知,史角的后代不再担任周王 室的史官,并且周王室的“郊庙之礼”流传于民间,表达了文化的下移趋势,故 D项正确;材料时间是西周末年,没有表达春秋时期的情况,故A, B项错误; 材料仅涉及“郊庙之礼”,不能证明鲁国对周礼的保存完整,故C项错误。4、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秦朝郡县制。题干中“许多国家、独立主权、供奉天子”向“一 个国家、中央集权、分级管理”转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也是官僚政治取代 贵族政治的转变,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应选B项;郡县制的推行加强 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消除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科举制的实行破 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排除C项;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皇帝 专断专制、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使决策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排除D项。5、答案:B解析:根据“至汉武帝末年,王国总数降至17国,所剩的诸侯王也只是惟得 衣食租税,不与政事'”可知汉武帝末年汉代的封国已经不能参与政治,不再对 中央王权造成威胁,B项正确;“矛盾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封国 的势力被大大削弱并不是对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不是内 外朝制度,排除D项。6、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汉朝的政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的“诸吕”属于外戚,大 臣迎立刘恒为帝的原因是当时刘恒年龄最长以及太后薄氏的谨良,这一做法是为 了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应选B项;刘恒不是嫡长子,排除A项;仁孝只是选帝 的标准之一,这一做法也没有推动仁孝成为以后选帝的主要标准,排除c项;材 料反映的是汉文帝的迎立,没有表达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排除D项。7、答案:A解析:材料说明唐玄宗加强了对地方吏治的整饬和吏才的选拔,这有利于地方吏 治清明和行政效率的提高,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A项正确;材料中的变化有利 于防止地方官吏腐败,但不能根治腐败现象,排除B项;材料中的举措针对的是 地方官员,不能说明选官方式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中的朝集使并非监察官员, 是地方派往中央的汇报人员,不能说明加强了对地方监察,排除D项。8、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唐代三省六部制。选择C:据题意可知,三省六部制的设置本意 是为了防止决策失误,但人情和相互包庇的存在使三省六部制成为弊政,即三省 六部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困境排除A:国家治理依赖多方面的因素,而不仅仅是 严格执行国家度。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人情泛滥导致三省六部制成为弊政,而 非严重威胁唐王朝的统治。排除D: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