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1单元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学案.doc
-
资源ID:717447
资源大小:1.45M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19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第1单元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学案.doc
1第第 2 2 讲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考点 1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秦朝统一(1)条件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也渴望统一;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2)概况统一六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北固边疆: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修筑长城和直道。统一岭南:开凿灵渠,平定岭南并设郡。平定西南:在“西南夷”(今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地区,开辟“五尺道” ,并设官吏。(3)结果:公元前 221 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特点表现皇位世袭嬴政自称“始皇帝” ,由子孙传承皇权,不可转移皇权至上秦始皇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皇权独尊皇帝有一系列专用称号:自称“朕” ,命令称“制”或“诏” ,玉印称“玺”等(2)三公九卿制度官职职责议政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九卿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备皇帝裁决,有利于集思广益,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2(3)郡县制内容:地方设有郡县两级, “郡”直属于中央, “县”隶属于郡。县下设有“乡” “里”两级基层行政机构。特点: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意义: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4)官吏考察:秦朝考核官员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中央委派的专职官员进行监督、视察;二是年终由官员自行汇报当年政绩。(5)秦律:细密、严苛。以“轻罪重刑”为立法的指导思想,是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3意义(1)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2)其建立的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3)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提高了行政效率。选修融会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选修 4)1建立集权统一国家措施影响政治中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思想文化统一文字:小篆思想专制:焚书坑儒促进文化发展;思想控制,摧残文化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促进经济交流交通修筑驰道促进交通发展,巩固统一军事征百越、击匈奴;修筑长城奠定基本疆域2秦始皇的暴政(1)焚书坑儒:对思想文化严加控制。(2)修筑长城工程艰巨,民夫大量死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3)大兴土木:仿建六国王室宫殿、修建阿房宫、修骊山墓。(4)徭役、兵役:伐南越、戍边疆。3评价(1)功绩:统一中国,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3(2)过失:暴政导致秦朝速亡。二、汉代政治制度的承袭与演变1汉承秦制西汉大体上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汉武帝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2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2)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组成“中朝” ,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外朝” ,即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官僚机构的权力。3中央集权的发展(1)背景: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导致出现王国问题。(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 ;实行刺史制度,每州设刺史一名,监察地方;完善封建法制,打击豪强地主势力,维护封建社会秩序。(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4选官制度:察举制(1)概况: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2)选官标准:孝廉。(3)特点: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具有封闭性的特征。5外戚宦官专权(1)西汉后期,重用外戚与宦官,政局混乱,国家权力削弱。(2)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即位,大多年龄较小,外戚宦官轮流控制朝政。6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东汉时期, “累世公卿”的豪族把持着东汉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豪强地主成为一种地方割据势力。教材补遗 汉朝政治的特点4(1)“汉承秦制”:汉朝的规章制度基本上都是继承并维护了秦始皇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略有损益。主要表现为承袭了秦朝君主专制制度、郡县制、监察制度、官吏选任制度、法律制度、赋税制度、官吏管理制度等,维护了秦汉“大一统”局面。(2)布衣将相:西汉开国诸臣授官将相的,绝大多数“起自布衣” ,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 。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3)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暴政和窦太后的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4)儒士受到重用: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是,并不排挤儒学。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5)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理解史料研习归纳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史料一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总揽威权,柄不借下。太平御览史料二 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廷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仆,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大事总汇于丞相,或最后请皇帝裁决。史料三 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 , “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 ,主管监察。史料解读(1)史料一中“传之无穷”体现了皇位世袭, “柄不借下”彰显了皇权独尊、皇权至上。皇帝制度是秦朝中央集权制的核心,也是维护“家天下”的重要保证。(2)史料二中诸卿中奉常、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体现了“国”与“家”同治。(3)史料三中丞相“助理万机” 、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主管监察,由此可以得知秦朝中央官制的设置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中央主要官职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5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二,归纳秦朝政权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三公九卿制在处理国家政务上的特点。提示 “家天下” ,家国同治。分工严密,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分别向皇帝负责。(2)根据史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秦朝三公九卿制的特点。提示 官员由皇帝任免,职责明确,组织完备,是一种典型的官僚政治体制。史论归纳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官僚政治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抛弃了宗法分封制之下的血缘宗亲关系,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而不能世袭。主要官吏没有封土,只食俸禄皇权独尊(1)在整个官僚体系中,只有皇位的传承方式是在一家一姓中世袭的, “家国同治” ;(2)皇权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帝的称号和使用的任何物品都具有专一性高度集权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实行以“三公九卿”为核心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各司其职,彼此牵制,最终决定权在皇帝手中,从而保证了权力的高度集中两对矛盾一是中央内部的矛盾,主要表现在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二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从“家国一体”的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史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史料二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史料三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6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史料解读(1)史料一为后世史学家评论, “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 “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等信息,主要说明西周实行分权的分封制、秦在全国推行君主专制下的郡县制,这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重大变化。(2)根据史料二,顾炎武认为分封制下地方权力太大,而郡县制会导致君主权力过于强大,故其主张“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 。(3)史料三为后人的史学评论,注意理解“封建制” “官僚制国家” ,史料充分反映了国家形态从“封建制”到“官僚制”的演变。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秦所创制度的显著差别是什么。其反映了怎样的政治发展趋势?提示 差别: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中央下的地方分权体制,秦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趋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料二中“其专在下” “其专在上”各指什么。史料二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提示 地方权力过大;君主专制。提出“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主张限制君主权力。(3)根据史料三,分析“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的原因,并说明后来中国又是如何实现制度的“重新建构”的。提示 原因: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宗法制遭到破坏。实现途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从贵族制(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转变。史论归纳先秦至秦汉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创新时期中央体制地方体制选官体制西周家国一体,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内外服制度和分封制;地方具有较强独立性世卿世禄制;中央官员的职权分工不明确秦朝首次建立君主集权于上、行政分权于下的体制创立郡县制,用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推行军功爵制度;“以吏为师”7西汉首创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由郡国并行制到“推恩令” ,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首创察举制,有利于人才选拔,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具备了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向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转型的客观条件。这里的“客观条件”主要是指( ) 【导学号:61600005】A分封制的瓦解,郡县制的形成B宗法制的瓦解,皇帝制度确立C分封制的瓦解,实施郡国并行D秦灭六国后,实行三公九卿制A A 分封制的瓦解使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具备了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的条件,郡县制的形成有利于中央集权模式的形成,故 A 项正确;皇帝制度确立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 B 项错误;分封制的瓦解,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具备了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的条件,但实施郡国并行不利于中央集权,故 C项错误;三公九卿制是中央官制,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故 D 项错误。2在秦代,官僚这种政治角色是从分封制下君主的家臣演变而来的,同时设置官府中掌管薄书案牍的吏胥,辅助官员履行政务。这表明秦代( )A已出现了完整的官僚体系B平民政治已取代贵族政治C官僚政治的模式已经形成D中央文官的地位较为突出C C 秦朝是古代中国官僚制度的奠基时期,其官僚体系刚刚从贵族政治演变而来且尚处于雏形阶段,故 A 项错误;在古代中国的地主政权之下,取代贵族政治的只可能是官僚政治而非平民政治,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官员之下已设置有辅助其履行政务的吏胥,古代中国官僚政治的基本模式业已形成,故 C 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刻意突出“中央”与“文官”的特别地位,且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对比,故 D 项错误。3 “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 )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D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B B 由材料得知,秦朝地方郡守、郡尉、郡监御史隶属于中央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8从而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 B 项正确。4汉武帝时全国分设 13 个以“州”为名的监察区。 汉书分叙西汉疆域并不按州而按郡国排列,亦不见州之治所;而记叙东汉历史的续汉书则将所有的郡国改为按所隶州排列,并将各州住所一一注处。这表明从西汉到东汉( )A郡国并行从未改变 B郡县制度遭到破坏C地方制度发生变化D监察制日趋完善C C 根据题干中“西汉疆域并不按州而按郡国排列东汉则将所有的郡国改为按所隶州排列”可知,西汉时期作为监察区的“州”在东汉时期成为地方最高的行政级别,这说明地方制度发生了变化,故选 C 项。考点 2 秦汉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一、秦汉时期封建经济的初步发展1农业的发展(1)耕作方式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耕作技术西汉时赵过推广代田法。西汉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3)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4)水利灌溉汉朝出现了漕渠、白渠、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曹魏时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东汉王景治理黄河。2土地制度汉代,土地买卖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租佃现象比较普遍。3地主田庄汉代,随着土地的集中,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即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4手工业的进步(1)概况: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2)成就冶金业:西汉时期,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9纺织业: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欧亚,赢得“丝国”誉称。(3)田庄手工业:生产经营活动包括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等。田庄中手工业生产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5古代商业(1)商业发展发展艰难,总体水平不高。由于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达。(2)城市发展:西汉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市的时空有严格限制。(3)政府政策: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教材补遗 “盐铁官营”政策“盐铁官营”是中国封建社会政府为打击富商大贾,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政策。它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汉武帝时加强,此后历朝历代不同程度地加强了盐铁专卖。盐铁专卖收入是历代政府的重要财源。盐铁官营虽然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抑制商人势力,改进与推广先进技术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品流通及商业的发展。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1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的加强奠定了物质基础。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内容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2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政治:重用儒生。汉武帝初年,儒学之士在各级部门担任职务。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践德政、推行教化。10教育:a.教科书: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b.中央:兴办太学,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c.地方: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轻巧识记 汉代儒学三、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1科技(1)造纸术概况:西汉前期已有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意义: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2)数学: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采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汇集许多算术命题。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完整体系。(3)农学: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 。(4)医学战国问世、西汉编订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辨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2文学:汉赋(1)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2)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上林赋 ,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3绘画(1)概况:绘画门类已很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板画、画像石、画像砖等。(2)代表:夫妇宴饮图 。4书法(1)小篆:创始于秦代。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2)隶书: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字体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理解史料研习归纳“重农抑商”政策下的秦汉工商业史料一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11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史料二 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汉书·贡禹传史料三 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晁错论贵粟疏史料解读(1)史料一为历史文献类原始史料。从史料一中农工商的地位和作用角度理解史料的内涵。(2)史料二为历史文献类记载。史料二主要表明汉代官营手工业规模大、从业人员多、耗费大。(3)史料三为古人的专题论著。史料三主要论述了商业和商人的危害,表明作者主张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二、三,概括秦汉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特点。提示 商业有一定的发展,富裕大商人很多,但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定位;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法律上轻视商人。(2)综合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秦汉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反而没有抑制住商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提示 商业利益比农耕大得多,从事商业的人数众多。人们社会生活的需要及封建统治者追求享乐奢侈的生活皆离不开工商业。汉代“开关梁,弛山泽之禁” ,促进商业的发展等。史论归纳1秦汉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1)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2)汉代“开关梁,弛山泽之禁”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业的发展。(3)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和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的发展。(4)两汉时期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起来。122古代中国“重农抑商”的表现(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价值取向。(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4)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史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史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董仲舒春秋繁露史料三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史料解读(1)史料一中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省略号前后两句话分别反映了“大一统”思想提出的原因及思想统一后的效果。 “邪辟之说”指的是儒家之外的学说。(2)史料二反映了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的主张。史料中的“天”是指有意念的天,不是自然界中的天。(3)史料三体现了“三纲”的处世标准,维护了社会秩序,但也充满了封建等级与保守意识。省略号前部分语句中注意两个分号分为三层意思。 “王道之三纲”指的是“三纲五常”中的“三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史料运用(1)史料二中董仲舒的主张如何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提示 原始儒学中的“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想,而董仲舒提出“屈民以伸君”的主张使君贵民轻,因而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2)根据上述史料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提示 强调“大一统” ;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史论归纳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及评价1特点(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 ,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13(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2评价(1)“春秋大一统”思想充满唯心色彩,但统一是中国发展的主流。(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应该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3)“天人感应”学说既宣扬了“君权神授” ,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要一分为二地加以评价。(4)“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应该扬弃;“五常”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专制等级成分,可以改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记载:时有甲、乙两人到官府告发丙、丁二人私铸钱币,并呈上新钱一百一十个和铸钱所用的模具两套。这一案件说明当时( )A民间货币种类繁多,币制混乱B已统一并建立了法定货币制度C已建立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D普通民众的守法意识逐渐增强B B 材料中“甲、乙两人到官府告发丙、丁二人私铸钱币”说明当时私自铸币是违法行为,不能体现当时民间货币种类繁多,币制混乱,故 A 项错误;当时甲、乙去告发私自铸币的行为说明已统一并建立了法定货币制度,故 B 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铸币问题,不是强调地方官僚体系的完备与否,故 C 项错误;当时民间有私自铸币行为,因此不能得出普通民众的守法意识逐渐增强,故 D 项错误。2著名历史学家游彪曾说:“大司农颜异提出了盐铁官营的计划,得到武帝的批准。为了贯彻这一政策,汉王朝在全国设立了数十处盐官和铁官,使盐铁经营真正纳入了国家工商管理体制。 ”这一政策( )A不利于落实重农抑商政策B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C服务于皇帝贵族特权阶层D保障了百姓生产生活稳定B B 材料本身是重农抑商的表现,故 A 项错误;将盐铁经营纳入国家工商管理体制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故 B 项正确;盐铁经营纳入国家管理体制与为皇帝贵族特权阶14层服务无关,故 C 项错误;盐铁经营被大富商垄断破坏了百姓的生产生活稳定,但仅依靠这个措施却无法保障百姓生产和生活稳定,还有很多其他的破坏因素,故 D 项错误。3 孝经中记载:曾参问孝,孔子回答,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 。汉董仲舒提出了“父为子纲”的教条。这一变化反映了( ) 【导学号:61600006】A原始儒家思想漠视伦理B儒家伦理观念得到强化C儒学独尊地位已经确立D汉代家庭关系日趋紧张B B 根据题意,从孔子“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到汉代董仲舒“父为子纲”得出:儒家伦理观念得到强化,故 B 项正确。4下面为汉代教育结构图。从图中可以获取的最有效的信息是( )A封建教育系统已大体形成B儒家已经垄断了学校教育C汉代的儒学教育逐渐下移D太学可统领地方各级学校A A 根据题目中汉代的教育系统,中央、地方教育系统完善,官学、私学相得益彰,故A 项正确;题目中并未体现学校教授的是儒家经典,故儒家已经垄断学校教育的表述不正确,故 B 项错误;根据题意可以得出官学、私学相得益彰,中央和地方的教育系统均很完善,下移趋势并未看出,故 C 项错误;根据题意,中央是官学、地方是书馆,太学是官学中的一方面,并未体现统领地方各级学校,故 D 项错误。(对应学生用书第 18 页)20122017 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考点卷别 秦汉时期的政治秦汉时期的经济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15全国卷2013·考查汉唐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趋势;2013·西周、战国墓葬等级规定;2015·结合时代背景考查汉代外戚干政的原因2016·考查汉代田庄生产特点2016·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016·汉字的演变历程全国卷2015·运用史料考查汉代地方吏制的特点2014·儒家伦理得到强化全国卷2016·考查汉承秦制的特点2017·西汉经济的恢复发展2017·汉代官修史书的政治性全国卷2012·考查汉代刺史制度考情分析 1从考查内容看:政治、思想是考查的重点。政治主要考查政治现象、政治演变趋势的原因及特点;经济考查相对较少,主要考查秦汉小农经济的特点;思想主要考查汉代儒学的影响及演变等。2从考查题型看: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考查主要从贯通古今角度考查。3从命题特点看:主要考查重要历史现象的特点、成因及历史发展趋势的结论性认识。高考命题探究找规律立足历史解释方法能力创新考1(2017·全国卷)史记 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C C 从官修史书的参与者来看,政治意味很强,政府主导修史的方向,反映了官修史书的政治性,C 项正确。2(2017·全国卷)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 195 年15 郡汉文帝十六年前 164 年24 郡汉景帝中六年前 144 年68 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 106 年108 郡、国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16C C 题干材料反映了汉高祖十二年到汉武帝元封五年,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增多,而且从只有郡到郡、国都有,意味着封国势力被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为解决边患危机创造了条件,C 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了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逐渐增多,甚至包括了一些封国,说明诸侯王国与朝廷的矛盾得到了有效解决,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缩小,A、D 两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B 项错误。3(2016·全国卷)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导学号:61600007】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B B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把握汉代对秦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关系。材料中的“文书”泛指古代的国家档案文献,文书传承着历朝的典章制度和政治经验。材料表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重视秦朝的文书,意味着继承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即汉承秦制,故 B 项符合题意。汉初推行被称为“黄老之学”的道家思想,故排除 A 项。汉初充分发挥文书功能,以便继承前代的政治制度,故排除 C 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官吏是否熟知秦朝的典章制度,故排除 D 项。4(2012·全国卷)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 300 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C 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 , “田宅逾制”说明当时存在土地兼并现象,兼并土地的往往是地方豪强大族,因此政府通过抑制豪强来缓解土地兼并,故选 C 项;豪强大族只是汉代地方上的一股强大势力,中国古代封建政权的经济支柱是农业,排除 A 项;汉代豪强大族不仅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而且往往在政治上也拥有很大的权力,排除 B 项;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不仅有经济手段,还有政治手段、思想手段等,题干中“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就属于政治手段,排除 D 项。名师点拨 历史解释强调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历史解释具有主观性、动态性和时代性,只有从历史发展的视野中掌握历史解释才能做出正确客观的辩证认识。第 1 题,从官修史书的参与者来看,政治意味很强,政府主导修史的方向,反映了官修史书的政治性。立足家国情怀社会热点隐性考175(2015·全国卷)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A A 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对地方进行垂直管理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材料体现了汉宣帝高度重视郡太守的作用,而郡太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故 A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郡太守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没有提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故排除 B项;材料强调的是汉宣帝的观念而非汉代地方行政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故排除 C 项;D项内容在材料中未提及。6(2015·全国卷)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 “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C C 材料中说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年幼,执政大臣也从他们中选择,反映了母族亲属(外戚)在两汉时期的地位极高。由于皇帝年幼,很容易被外戚所控制,导致汉代经常出现外戚干政,故选 C 项。名师点拨 全国卷历史试题,承担着“学以致用,资政教化”的社会功用。因此试题的命制会隐含时政热点,达到呼应社会热点的隐性考查。如汉代地方吏治题目,意在强调地方长官为政好坏,对于维持一方安宁,进而实现国家政治安宁的重要意义。再如汉代外戚干政,科举制与选官用官试题,无不暗合当前的反腐倡廉、整顿吏治、公平公正文明社会的构建等社会热点。立足史料实证创设情境灵活考7(2017·全国卷)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 “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18C C 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凭借其努力和智慧成为郡、县、乡里程度不同的富人,多得不可胜数。这反映了西汉前期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C 项正确;材料中的信息并未体现人们对“义利”观念的看法,A 项错误;材料中的信息并未体现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B 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地方豪强势力对郡县的控制,D 项错误。8(2016·全国卷)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D 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图片信息。图片反映的是集体生产,故排除 A 项;仅依据题干图片无法说明农业的“不断发展” ,故排除 B 项;汉代,土地私有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故排除 C 项;田庄是汉代地主阶级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超经济的人身控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够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经济实体。图片正是这种田庄经济下的集体生产情形的反映,故 D 项正确。名师点拨 全国卷在重视考查主干知识的同时,更注重拓展挖掘教材之外知识,以补充完善古代史的知识体系。如第 8 题以农事图为载体汉画像石,考查知识点汉代庄园经济,体现了新高考“史料实证”的素养立意的命题趋势。9(2016·全国卷)右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B B 题干中的时间是曹魏时期,内容是三体石经 ,它由先秦古文、小篆、隶书三体书写。三体皆工整精良,丝丝入扣,书法清新挺秀,成为习作者之范本,于此亦可看出汉字书法嬗递演变的痕迹,故选 B 项;A 项说法错误,秦始皇时统一了文字,故排除;小篆流行于秦朝,隶书流行于汉朝,故排除 C 项;商朝时,汉字已形成完整的体系,D 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名师点拨 史料实证是指获取史料信息进行推理判断,然后得出结论。第 9 题,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其一是弄清楚“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所处的历史时代及中国文字的演变情况;其二是对“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中展示的汉字形体19再对照选项进行判断。高考仿真演练明趋向1(2017·周口调研)有学者认为,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既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否定,又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这里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 )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B皇帝制度与公卿制度相互制约C郡县制与封国制的有机统一D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治原则D D 秦朝在地方行政管理上全面推行郡县制,着力加强中央集权,故 A 项错误;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使得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故 B 项错误;秦朝在地方行政管理上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故 C 项错误;“启继禹位”使“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宗法政治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法则,皇位继承原则是对其的完善和发展,故 D 项正确。2秦始皇曾采用战国时期阴阳家的终始五德说。该学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秦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这实际上反映出,秦代采用终始五德说旨在( )A宣扬以德治国B辩护政治法统C推动经济交流D加强民族融合B B 根据材料“该学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可知其采用终始五德说是为了辩护政治法统,故 B 项正确。3公元前 106 年,西汉武帝将全国 103 个郡划分为 13 州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