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政治经济学》全套PPT课件.ppt

    • 资源ID:71805661       资源大小:2.60MB        全文页数:138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政治经济学》全套PPT课件.ppt

    政治经济学课件政治经济学课件总总 论论经济学研究的范畴:经济学研究的范畴:1.企事业的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企事业的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如行情研究、存货管理、如行情研究、存货管理、质量控制、工艺流程质量控制、工艺流程)2.对一个经济部门或领域的集中研究对一个经济部门或领域的集中研究(如农业经济学、资源如农业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石油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经济学、石油经济学、区域经济学)3.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考察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考察(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数理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经济思想史治经济学、数理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经济思想史)西方经济学的观点:西方经济学的观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有关资源的稀缺性问题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有关资源的稀缺性问题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原理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原理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第一节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对象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对象一、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一、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生产力生产力生产要素问题。生产要素问题。劳动力 生产要素生产要素 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 西方经济学四大要素西方经济学四大要素 劳动土地资金企业家才能 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者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者之间的关系问题。间的关系问题。生产关系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对生产具有强大的反作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第二节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任务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任务一、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一、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和阶级性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和阶级性统一的问题一的问题二、政治经济学的任务二、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经济规律经济规律-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规律。经济规律的特点经济规律的特点:第一,大多数经济规律不是长久不变的。经济第一,大多数经济规律不是长久不变的。经济规律是个历史范畴。规律是个历史范畴。第二,在阶级社会中发现和利用经济规律具有第二,在阶级社会中发现和利用经济规律具有阶级背景。经济规律是具有阶级性的。阶级背景。经济规律是具有阶级性的。第三,经济规律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联系在一第三,经济规律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是人们所进行的经济活动的规律,是人们生起的,是人们所进行的经济活动的规律,是人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活动的规律。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活动的规律。第三节第三节 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一、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二、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二、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唯物辩证法、逻辑法、抽象法。唯物辩证法、逻辑法、抽象法。第一章第一章 商品和货币商品和货币 第一节第一节 商商 品品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一、商品的二因素一、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商品首先必须是个有用之物,能用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便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值:价值: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叫做商品的价值。使用价值自然属性价值社会属性 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指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1只羊只羊=3米布米布 注: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市场上的商品种类繁多,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的目的、工具、对象、方法和成果各不相同。这种具有各种特殊的具体形态的劳动,称为具体劳动。注:注:各种具体劳动创造出各种不同质的使用价值,不同质的使用价值体现出各不相同的具体劳动。抽象劳动: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撇开它们的具体形式就只剩下一点,即人类劳动力的耗费,或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亦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这种撇开劳动具体形态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称为抽象劳动。注: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自然属性抽象劳动社会属性 三、商品的价值量三、商品的价值量 鞋匠的故事鞋匠的故事 好鞋匠好鞋匠 普通鞋匠普通鞋匠 差鞋匠差鞋匠 每日产量每日产量 2双双 1双双 双双 每双个别价值每双个别价值 100元元 200元元 400元元 每双社会价值每双社会价值 200元元 200元元 200元元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 社会正常的生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问题:复杂劳动、简单劳动问题:复杂劳动、简单劳动第二节第二节 货货 币币一、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一、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价值作为一定量的劳动的凝结,是看不见、摸 不着的。面对任何一件商品,人们所能直接感触到的只是它们的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只有通过商品与商品的交换关系,才能得到表现。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交换价值。价值形式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货币就是价值形式发展的最后结果。价值形式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相应地,先后表现出以下四种形式: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相对价值形式 等价形式 等价物:商品谷 1只羊只羊=30公斤谷公斤谷 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羊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谷有以下几种相对变化关系:(1)如果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谷的价值不变,则商品羊的相对价值与它的价值变动成正比例变化;(2)如果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羊的价值不变,而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谷的价值发生变动,则商品羊的相对价值与商品谷的价值变动成反比变化;(3)如果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羊的价值与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谷的价值,按相同方向和相同比例发生变化,则商品羊的相对价值不变;(4)如果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羊的价值和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谷的价值按同一方向、不同比例发生变动,或者按相反方向、不同比例发生变动,对商品羊的相对价值的影响可根据上述三种情况推知。等价形式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等价形式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成了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2)生产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的具体劳动成了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3)生产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的私人劳动成了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2.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相对价值形式 等价形式 等价物:谷、布、黄金、茶叶、盐、其他商品 1只羊只羊=30公斤谷公斤谷=3米布米布=1克黄金克黄金=2公斤茶叶公斤茶叶=5公斤盐公斤盐=X量其他商品量其他商品3.一般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30公斤谷公斤谷=3米布米布=1克黄金克黄金=2公斤茶叶公斤茶叶=5公斤盐公斤盐=X量其他商品量其他商品=1只羊只羊相对价值形式 等价形式 等价物:商品羊4.货币形式货币形式相对价值形式 等价形式 等价物:商品黄金30公斤谷公斤谷=3米布米布=1只羊只羊=2公斤茶叶公斤茶叶=5公斤盐公斤盐=X量其他商品量其他商品=1克黄金克黄金货币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二、货币的职能二、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价值尺度:即衡量其他的一切商品价值大即衡量其他的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是货币的第一种职能。小的尺度,是货币的第一种职能。流通手段:流通手段:即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是货即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是货币的第二种职能。币的第二种职能。贮藏手段:贮藏手段:即把货币作为一般社会财富贮即把货币作为一般社会财富贮藏起来,是货币的第三种职能。藏起来,是货币的第三种职能。支付手段:支付手段:即货币用于清偿债务以及支付工即货币用于清偿债务以及支付工资、利息、房租、地租和税金等,是货币的第四资、利息、房租、地租和税金等,是货币的第四种职能。种职能。世界货币:世界货币:即货币超出一国范围,在国际范即货币超出一国范围,在国际范围内执行其职能,是货币的第五种职能。围内执行其职能,是货币的第五种职能。三、货币形式及其发展三、货币形式及其发展 第一阶段:非贵金属货币形式第一阶段:非贵金属货币形式 第二阶段:贵金属货币形式第二阶段:贵金属货币形式 第三阶段:纸币第三阶段:纸币 第四阶段:纸币第四阶段:纸币+电子货币电子货币四、货币流通规律四、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贵金属货币量所需要的贵金属货币量=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贵金属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同一单位贵金属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次数次数)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贵金属货币量要的贵金属货币量=同一单位贵金属货币流通和支付的平均速度同一单位贵金属货币流通和支付的平均速度(次数次数)待售商品的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价格总额-赊销商品的赊销商品的价格总额价格总额到期应支到期应支付的总额付的总额互相抵消的互相抵消的支付总额支付总额+-第三节第三节 商品经济及其基本规律商品经济及其基本规律 一、商品经济及其产生与发展一、商品经济及其产生与发展 商品经济产生的基本条件:(1)社会分工。(2)生产出来的商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二、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二、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三、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三、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即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等价原则进行的规律。价值规律的作用:价值规律的作用:1.资源优化配置 2.提高劳动生产率 3.促使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第四节第四节 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 一、一、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的性质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的性质 二、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产生的根源二、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产生的根源 第五节第五节 市场和市场经济市场和市场经济 一、一、市场及其基本构成要素市场及其基本构成要素 二、市场体系二、市场体系 三、市场机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三、市场机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第二章第二章 资本及其增值资本及其增值一、一、资本的含义:资本的含义:能够增值的价值。能够增值的价值。二、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与资本的形成二、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与资本的形成 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其流通形式是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其流通形式是W-G-W 作为资本的货币,其流通形式是作为资本的货币,其流通形式是G-WG 这两种流通有明显区别,其不同的经济内容如下:(1)这两种流通的动机和目的不同。(2)这两种流通的内容不同。(3)这两种流通限度不同。第一节第一节 资本及其形成资本及其形成三、资本形成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商品化三、资本形成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商品化 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基本条件: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基本条件:(1)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具有法律规定的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支配属于自己的劳动力,可以把它当做商品来出卖,自然这种出卖必须以一定的时间为单位,一次一次地出卖,而不是把一生的劳动力一次性出卖,不然就是卖身为奴,失去法律规定的人身自由。(2)劳动力所有者因各种原因缺乏生产资料,为了自己和家庭成员的生存和发展,不得不把属于自己的劳动力当做商品来出卖。(3)商品生产者的投资,需要部分或全部靠吸纳家庭成员以外的劳动力的劳动来推动,换句话说,社会上存在着投资对劳动力的需求。使用价值:劳动劳动力商品 货币表现:工资 价值 实物表现:注:注:为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为维持劳动者家属、子女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便有新的劳动力来补充,使社会再生产得以延续下去;劳动者学习专门的劳动技能所需要的教育或培训费用。第二节第二节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一、劳动过程:一、劳动过程:就是劳动者的具体劳动的消耗过程,亦就是劳动者的具体劳动的消耗过程,亦即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创造出使用即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创造出使用价值的过程。价值的过程。二、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二、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以某资本家纺纱厂所纺棉纱为例以某资本家纺纱厂所纺棉纱为例1.价值的形成过程:价值的形成过程:10公斤棉纱的价值:公斤棉纱的价值:10公斤棉花转移的价值:公斤棉花转移的价值:10元元 3+10+2=15元元 纱锭转移的价值:纱锭转移的价值:2元元 工人工人6小时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小时劳动创造的新价值:3元元资本家的预付:资本家的预付:10公斤棉花:公斤棉花:10元元3+10+2=15元元 纱锭的消耗:纱锭的消耗:2元元 劳动力的日价值:劳动力的日价值:3元元2.价值的增值过程价值的增值过程20公斤棉纱的价值:公斤棉纱的价值:20公斤棉花转移的价值:公斤棉花转移的价值:20元元 6+20+4=30元元 纱锭转移的价值:纱锭转移的价值:4元元 工人工人12小时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小时劳动创造的新价值:6元元资本家的预付:资本家的预付:20公斤棉花:公斤棉花:20元元3+20+4=27元元 纱锭的消耗:纱锭的消耗:4元元 劳动力的日价值:劳动力的日价值:3元元 20公斤棉纱的价值为:公斤棉纱的价值为:20+4+6=30元元 资本家预付的资本为:资本家预付的资本为:20+4+3=27元元 0 0 3 3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m第三节第三节 资本的特征和剩余价值率资本的特征和剩余价值率 一、资本的特征:一、资本的特征:1.资本具有预付性或垫支性资本具有预付性或垫支性 2.资本具有补偿性或回流性资本具有补偿性或回流性 3.资本具有增殖性资本具有增殖性 4.资本具有运动性资本具有运动性 5.资本不是单独运用的生产要素资本不是单独运用的生产要素 6.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价值,一种经济关系。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价值,一种经济关系。二、剩余价值率:二、剩余价值率:不变资本: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不变资本: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 过程中只变换自己的物质形态,并不改变过程中只变换自己的物质形态,并不改变 自己的价值量,马克思称之为不变资本自己的价值量,马克思称之为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 程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使价值得以程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使价值得以 增殖,马克思称之为可变资本。增殖,马克思称之为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剩余价值(m)可变资本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m)=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必要劳动M=m V=m V资本的资本的分类:分类:第四节第四节 增殖价值的基本方法增殖价值的基本方法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生产更多剩余价值的方法。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生产的关系三、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生产的关系第五节第五节 工工 资资一、工资的本质:劳动力的价值一、工资的本质:劳动力的价值 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其理论依据如下:(1)如果劳动是商品,它必须在卖出之前就独立存在。然而,当劳动者作为卖者与资本家作为买者在市场上相遇时,劳动者所有的只是潜藏在身体中的劳动力。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它在劳动过程开始以后存在。而劳动过程开始以后,劳动就已经属于资本家而不属于劳动者所有,因此,劳动者就没有权利把它当做商品来出卖。劳动者如果要使他的劳动独立存在,必须占有生产资料,把自己的劳动凝结在产品中。如果真是这样,他出卖的就是劳动的产品,而不是劳动,他就是小商品生产者,而不是雇佣劳动者。(2)如果劳动是商品,则其就有价值,那么劳动的价值概念是不存在的,是毫无意义的同义反复。(3)如果劳动是商品,具有价值,那么,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资本家就应该付给劳动者全部劳动的报酬,而不可能获取剩余价值。工资之所以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是由于如下假象所体现的:(1)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力买卖,和其他一切商品的买卖一样,也是“等价交换”的关系,买者付出一定量的货币,买到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为其劳动的能力。但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是看不见的,人们看到的只是工人为资本家劳动一定的时间,因此劳动者出卖的好像是一定时间的劳动,工资就好像是劳动的价格。(2)资本家通常是在劳动者劳动以后才支付工资的,并且是按照劳动者劳动时间的长短或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来支付工资的。工资的这种支付形式也使得工资很容易被看成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3)劳动对劳动者来说,是谋取生活资料的手段。所以,劳动者很容易把出卖劳动力所得的工资,看成是他劳动换来的。而且,工资随劳动力价值的变动而变动,劳动力的价值又会随着生活资料价值的变动而变动。在劳动力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的价格也可以随着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在工作日的长度和工人劳动量不变的情况下,工资的变动往往被看成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变动。(4)在工资的实际运动中,往往使人产生错觉,似乎资本家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不是劳动力的价值,而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例如,劳动者为资本家劳动时间越长,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质量越高,得到的工资就越多;从事同一种劳动的不同劳动者,由于劳动熟练程度不同,所得的工资也不相同。二、工资的形式:二、工资的形式:计时工资:年、月、周、日、小时计时工资:年、月、周、日、小时 计件工资:计件工资:计件工资计件工资单单 价价=一日计时工资额一日计时工资额一日生产产品件数一日生产产品件数三、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以及工资的国民差异三、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以及工资的国民差异第三章第三章 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第一节第一节 再生产和资本积累再生产和资本积累一、再生产及其分类一、再生产及其分类简单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内涵式扩大再生产(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二、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及其特征二、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及其特征 假设假设:(1)m=100%即即m=v (2)资本家的消费为资本家的消费为m资本家资本家100000个资本:个资本:第一年年初:第一年年初:80 000c+20 000v第一年年末:第一年年末:80 000c+20 000v+20 000m=120 000第二年年初:第二年年初:80 000c+20 000v第二年年末:第二年年末:80 000c+20 000v+20 000m=120 000特征:特征:(1)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可以看出,)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可以看出,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是工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人自己创造的。(2)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角度来考)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角度来考察,全部资本都是由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察,全部资本都是由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来的。转化来的。(3)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还可以看出,)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还可以看出,工人的个人消费给资本家再生产出劳动力,工人的个人消费给资本家再生产出劳动力,是再生产的要素。是再生产的要素。三、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三、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假设假设:(1)m=100%即即m=v (2)资本家的消费为资本家的消费为:(3)资本积累为:资本积累为:资本家资本家100000个资本:个资本:第一年年初:第一年年初:80 000c+20 000v第一年年末:第一年年末:80 000c+20 000v+20 000m=120 000 8 000 c 2000 v +第二年年初:第二年年初:80 000c+20 000v 第二年年末:第二年年末:88 000c+22 000v+22 000m=132 000四、决定和制约资本积累量的因素四、决定和制约资本积累量的因素 资本积累量资本积累量=剩余价值总量剩余价值总量资本积累率资本积累率 决定和制约资本积累量的因素:决定和制约资本积累量的因素:(1)剩余价值率 (2)社会劳动生产率 (3)预付资本的大小五、资本积累的动因:追求更多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五、资本积累的动因:追求更多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日益竞争的外在压力。日益竞争的外在压力。第二节第二节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相对人口过剩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和相对人口过剩 一、资本有机构成及其提高:一、资本有机构成及其提高: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从价值方面来看,资本的构成是由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或者说,分为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即工资总额的比率来决定的。资本的技术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从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物质方面来看,每一个资本都分为生产资料和活的劳动力,因而这种构成由所使用的生产资料和为使用这些生产资料而必需的劳动量之间的比率来决定的,归根结底是由生产过程赖以进行的技术水平决定的。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的有机构成:为了表达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把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c:来表示。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单个资本增大 资本积聚:是通过资本积累实现的。单个资本增大方式 资本集中:是通过信用实现的。二、相对人口过剩二、相对人口过剩 相对过剩人口以下列三种形式存在:(1)是流动形式的过剩人口。(2)是潜在形式的过剩人口。(3)是停滞形式的过剩人口。第三节第三节 资本积累的二重后果资本积累的二重后果一、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一、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 (1)资本积累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2)资本积累推动了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和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3)资本积累推动了劳动力素质的提高。(4)资本积累推动了资本家及其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二、资本积累对无产阶级命运的影响二、资本积累对无产阶级命运的影响 (1)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是指在国民收入中,无产阶级的工资收入所占的份额与资产阶级的剥削收入所占的份额相比日趋下降。(2)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是指无产阶级经济、生活状况和劳动条件的恶化。无产阶级绝对贫困,主要发生在以下三个时期:(1)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初时期。(2)经济危机和工业停滞时期。(3)扩军备战和进行战争时期。第四章第四章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第一节第一节 资本的循环资本的循环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态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态 第一阶段:购买阶段第一阶段:购买阶段G-WAPm第二阶段:生产阶段第二阶段:生产阶段WAPm P W第三阶段:售卖阶段第三阶段:售卖阶段W G 资本循环总公式资本循环总公式 GWAPm P WG G:货币资本WAPm:生产资本W:商品资本二、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二、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G W P W G G W P W G G W P产业资本连续不断的循环运动公式:产业资本连续不断的循环运动公式:货币资本的循环:货币资本的循环:G W P W G ;生产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P W G G W P;商品资本的循环:商品资本的循环:W G G W P W。第二节第二节 资本的周转资本的周转一、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一、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资本周转:资本周转:产业资本运动的目的,就是不断增殖资本产业资本运动的目的,就是不断增殖资本的价值。为了实现资本的增殖,产业资本的循环就必须的价值。为了实现资本的增殖,产业资本的循环就必须不断地进行下去。这种周而复始不断进行的资本循环运不断地进行下去。这种周而复始不断进行的资本循环运动,就是资本的周转。动,就是资本的周转。注:注:n:资本周转次数;U:一定的时间(1年);v:每周转一次所需时间。资本周转次数的公式资本周转次数的公式:n=Uv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影响资本周转速度因素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影响资本周转速度因素之一)之一)固定资本:固定资本:是指资本家投在厂房、机器、设备、工具是指资本家投在厂房、机器、设备、工具等劳动资料上的那部分生产资本。等劳动资料上的那部分生产资本。流动资本:流动资本:是指资本家投在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是指资本家投在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购买劳动力上的那部分生产资本。等劳动对象以及购买劳动力上的那部分生产资本。按在剩余价值生产按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划分中的不同作用划分资本的各种物质形态资本的各种物质形态按价值周转按价值周转的不同方式的不同方式划分划分不变资本不变资本厂房和其他建筑物、机器设备、工具等厂房和其他建筑物、机器设备、工具等固定资本固定资本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等流动资本流动资本可变资本可变资本工资工资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1)价值周转方式不同。(2)周转时间不同。(3)价值收回方式不同。(4)实物更新方式不同。生产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生产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区别:(1)划分的理论依据不同。(2)划分的目的不同。三、预付资本的总周转三、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次数)=预付资本总额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 资本量 周转次数 周转价值额固定资本 100万 1/10 10万流动资本 10万 10 100万生产资本的各种要素生产资本的各种要素价值价值(元元)一年周转的次数一年周转的次数一年内周转的价值总额一年内周转的价值总额(元元)厂房厂房800 0001/1080 000机器机器 设备设备1 600 0001/4400 000小工具小工具100 0001/520 000流动资本流动资本250 00092 250 000全部预付资本全部预付资本2 750 00012 750 000 以某产业资本为例,某产业资本家固定资本为250万元,流动资本为25万元。在固定资本中,厂房价值为80万元,可使用10年;机器设备价值为160万元,可使用4年;小工具价值为10万元,可使用5年。流动资本一年周转9次。那么,全部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可用下表表示。四、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四、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影响资本周转速度因素之二影响资本周转速度因素之二)生产时间:生产时间:(1)劳动时间 (2)劳动过程中断时间 (3)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作用时间 (4)生产资料储备时间 流通时间:流通时间:(1)购买时间 (2)销售时间GWAPm P WG 五、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五、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预付资本的数量,特别是能够直接影响流动资本的数量。例如,甲、乙两个企业的生产规模相同,每个月都要投入2万元的流动资本才能进行正常生产。甲企业的流动资本每月周转一次,一年周转12次,只需要预付2万元的流动资本就可以满足全年对流动资本的需要;乙企业的流动资本每2个月周转一次,一年周转6次,因而需预付4万元流动资本才能满足全年对流动资本的需要。由于资本周转速度的差别,乙企业预付的流动资本就是甲企业的2倍。因此,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周转时间越短,则预付流动资本的数量就越少;反之,资本周转速度越慢,周转时间越长,则预付流动资本的数量就越多。(2)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为:年剩余价值量的计算公式为:M=m v n M=m nM=MV=m v nV=m n 例如,有甲、乙两个企业,预付可变资本都是2万元,剩余价值率都是100%。甲企业的可变资本一年周转4次,乙企业的可变资本一年周转2次。根据上述公式便可以求出甲、乙两企业的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分别是:甲:M=2万元100%4=8(万元)乙:M=2万元100%2=4(万元)第五章第五章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研究的对象一、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研究的对象 社会总资本:社会总资本: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单个资本的总和,就是社会总资本。社会总资本的运动: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不仅包含生产消费和资本流通,而且包含着个人消费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一般商品流通。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研究的核心问题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研究的核心问题 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既包括生产消费和作为媒介的资本流通,又包括个人生活消费和作为媒介的一般商品流通,因此只有从社会总产品出发,才能正确认识社会总资本运动所必需的条件。第一节第一节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研究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研究的对象和核心问题对象和核心问题 三、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研究的理论前提三、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研究的理论前提 一类生产资料:一类生产资料:即用于生产消费的商品。另一类消费资料(或生活资料):另一类消费资料(或生活资料):即用于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个人消费的商品。生产资料的生产,简称第一部类(I);消费资料(或生活资料)的生产,简称第二部类(II)。商品的价值模型:W=c+v+m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分为:(1)生产资料的价值总额为:I(c+v+m)(2)生活资料的价值总额为:II(c+v+m)主要假定:主要假定:1.考察的是纯粹的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上只存考察的是纯粹的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上只存在资本家和工人两大阶级。在资本家和工人两大阶级。2.一切商品都按照它们的价值交换,价值和价一切商品都按照它们的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不发生变化。格不发生变化。3.不存在对外贸易,全部社会总产品都在国内不存在对外贸易,全部社会总产品都在国内实现。实现。4.不变资本的价值当年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变资本的价值当年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5.剩余价值率为剩余价值率为100%。6.资本有机构成不变。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第二节第二节 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一、简单再生产的图式和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一、简单再生产的图式和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推导过程:假设推导过程:假设m=资本家的消费资本家的消费 第一年第一年 年初年初 第一年第一年 年末年末 第二年第二年 年初年初 第二年第二年 年末年末 二、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二、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第三节第三节 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一、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一、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这个公式是由这个公式是由 的两端分别减的两端分别减 简简化而成的。化而成的。,这个公式是由,这个公式是由 的两端分别减去的两端分别减去 简化而成的。简化而成的。二、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二、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推导过程:推导过程:假设:假设:II:I:第一年第一年 年初年初 第一年第一年 年末年末第二年第二年年初年初第二年第二年年末年末+I:+II:下下 编编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具体考察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具体考察第一章第一章 自由资本主义自由资本主义第一节第一节 产业革命与自由竞争统治地位的确立产业革命与自由竞争统治地位的确立一、商品货币关系的产生、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商品货币关系的产生、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的产生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初发展与资本原始积累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初发展与资本原始积累三、产业革命与自由竞争统治地位的确立三、产业革命与自由竞争统治地位的确立四、古典企业制度四、古典企业制度五、宏观经济的自发调节五、宏观经济的自发调节第二节第二节 平均利润率与生产价格平均利润率与生产价格一、利润和利润率一、利润和利润率 W=c+v+m=K+m=K+P K:成本价格 P:利润 p:利润率 C:全部预付资本 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2)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3)不变资本的节约状况。(4)资本的周转速度的快慢。生产部门生产部门资本资本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商品价值商品价值利润率利润率机械部门机械部门90c+10v100%1011010%纺织部门纺织部门80c+20v100%2012020%食品部门食品部门70c+30v100%3013030%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生产生产部门部门资本资本剩余价剩余价值率值率%剩余剩余价值价值商品商品价值价值利润利润率率%利润利润平均利平均利润率润率%平均平均利润利润平均利润平均利润与剩余价与剩余价值之差值之差机械机械90c+10v1001011010102020+10纺织纺织80c+20v10020120202020200食品食品70c+30v1003013030302020-10合计合计240c+60v6060600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剩余价值总额社会资本总额社会资本总额三、价值的转形和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改变三、价值的转形和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改变 (价值转化为生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产价格)生产生产部门部门资本资本剩余价剩余价值率值率%剩余剩余价值价值或利或利润润利润利润率率%平均平均利润利润平均利平均利润率润率%商品商品价值价值生产生产价格价格平均利平均利润与剩润与剩余价值余价值之差之差机械机械90c+10v10010102020110120+10纺织纺织80c+20v100202020201201200食品食品70c+30v10030302020130120-10合计合计240c+60v60603603600四、超额利润四、超额利润 超额利润:超额利润: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余额,叫超额利润。五、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五、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率)C:V 提 1:2 66.7%1:1 50%高 2:1 33.5%4:1 20%下降v阻碍和延缓平均利率下降的因素:阻碍和延缓平均利率下降的因素:v对雇佣工人剥削程度的提高。由于资本家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压低工人工资等办法来不断提高剩余价值率,会延缓利润率的下降。v不变资本的各物质形态的价值降低。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机器、设备、原料、燃料等不变资本的各物质形态的价值降低,从而放慢了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速度,延缓了平均利润率的下降。v相对过剩人口增多。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机器不断代替人力,造成越来越多的相对过剩人口,引起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工资下降,使剩余价值量增大,从而阻碍和延缓平均利润率的下降。v对外贸易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对外贸易,一方面从落后国家输入廉价的原料和生活资料,使不变资本的各物质要素和可变资本转化成的生活资料都变得便宜;另一方面向国外输出商品或直接投资获得高额利润,可以提高剩余价值率的增加利润量,这些都可以阻碍利润率的下降。第三节第三节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一、商业资本的形成和作用一、商业资本的形成和作用 商业资本的作用:商业资本的作用:第一,它可以缩短商品的流通时间,加速商品资本转化为第一,它可以缩短商品的流通时间,加速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过程。货币资本的过程。第二,它可以减少流通资本数量,从而增加生产领域的第二,它可以减少流通资本数量,从而增加生产领域

    注意事项

    本文(《政治经济学》全套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飞****2)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