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第三章.pptx
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教育学原理冯建军主编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的历史010102020303教育的起源与原始教育学校的产生与古代教育教育系统的产生与近代教育0404制度化教育的改革与当代教育的发展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学习目标了解关于教育起源的几种主要观点。认识学校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了解学校系统的发生过程。理解制度化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其改革趋势。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教育的起源与原始教育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一、教育的起源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人类的教育起源于动物生存本能的满足沛西能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在沛西能看来,教育起源于动物本能和种族生活的需要,因此,它不只为人类所有,动物界也同样存在教育。生物起源论把教育看作一个生物的过程,教育起源于生物发展的需要。这抹杀了人的生命与其他动物生命的根本区别。教育的心理起源论教育的心理起源论也称为模仿起源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P.Monroe)。教育的心理起源论只在人类的范围内讨论教育,认为教育是一种无意识的模仿。孟禄把原始人的无意识模仿看作教育,这就意味着教育源于一种无意识模仿。它从根本上遮蔽了人与动物的另一重区别:人的意识性。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最早见于苏联学者米定斯基所著的世界教育史。康斯坦丁诺夫等人在教育史中也表述了相近的观点。按照恩格斯的观点,“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所以,真正的劳动产生之前,人类的祖先是没有教育的。人类的劳动产生了教育的可能性:自觉劳动使人的脑器官和认知能力得到了发展,劳动中的交往产生了语言,劳动产生了人类的意识。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二、原始教育原始教育,也称史前教育,是人类教育发展的第一种形态,它主要发生在原始社会。从形式上说,原始教育是一种非形式化教育。没有专门的教育者、受教育者,也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教育完全是在生活中进行的。原始社会,人们的生产生活经验相对匮乏,个人的生产生活更多的是一种探索,加之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所以,相对于近代教育,原始教育更偏重于“学”。因此,原始人的活动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生产劳动,一类是宗教活动。生产劳动也是一种最简单的手工劳动,主要是满足自我肌体的需要。宗教活动是原始人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因为原始人无法解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就认为是神灵在支配,所以,他们的生活具有明显的“泛灵论”特征。宗教教育,主要是通过一些宗教活动、宗教仪式等学习社会生活的规范、禁忌、图腾和神灵崇拜等。原始社会的后期,随着部落战争的出现,军事训练、军事体育也成为其重要的教育内容。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学校的产生与古代教育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一、学校产生的条件生产力的发展是学校产生的物质基础奴隶制国家巩固政权的需要是学校产生的政治基础文字的出现和生产经验的积累是学校产生的文化基础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二、学校的萌芽与最早的学校原始社会后期出现的“青年之家”对学校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以看作学校的萌芽。“青年之家”在母系氏族后期出现,在父系氏族时期得到发展。父系氏族时期,“青年之家”主要以男性青年为主,因此也称为“男子之家”。“青年之家”是一个公共教育机构,是由成年男子特别是老年男子对男孩、男青年进行有意识的教育的场所,而女孩和女青年的教育则是在父权家族公社中进行的。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有人推断最早的学校出现在两河流域的巴比伦。两河流域关于学校考古的发现有:其一,乌鲁克(Uruk)古城遗址。在该遗址中,发现了一些泥板文书,其中有关于神庙经济的文书,也有用作学生学习的课本。据此考古发现,人们推算,至少在5500年前,两河流域就已经出现了学校。其二,苏路帕克(Shuruppark)古城遗址。苏路帕克古城是苏美尔的重要城市,该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泥板,泥板上用楔形文字刻有词语和作业。据此考古发现判断,公元前2500年,就有了专门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的学校。其三,马里(Mari)古城遗址。该遗址发现了大量的泥板书,还发现了一条通道和两间大的房间。大间房屋长44英尺(1英尺=03048米)、宽25英尺,小间面积为大间的1/3;大间排列着4排石凳,可坐45人左右;小间排列着3排石凳,可坐20人左右,该遗址很像一所学校的教室。据推算,这是公元前2100年左右(也有人推断是公元前3500年)建立在马里古城中一所使用楔形文字进行教学的学校。学界也有人认为马里古城的学校是最早的学校。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三、古代学校的发展古代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宗教教育的学校和世俗教育的学校。宗教教育的学校主要传播宗教教义,培养神职人员和虔诚的宗教信仰者。世俗教育的学校教育内容世俗化,培养官吏、文士和初步掌握读、写、算知识的市民。古代学校类型多样,但学校之间尚不构成系统。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1、西方宗教教育的学校最早实施宗教教育的学校是寺庙学校(temple school),它附设在神庙中。教师由神庙中的祭司担任,学生都是富裕家庭的子弟,并且要经过一个基础阶段的预备学习才可进入。学习内容主要是宗教知识,此外,还有天文、建筑、医学、法律、绘画、雕刻等。学校以培养高级僧侣为目标,学生学习年限不定,直到可以为僧方能毕业。因此,寺庙学校又称为僧侣学校。寺庙学校不仅以寺庙为教育场所,由祭司担任教师,培养僧侣,而且教育生活本身是寺庙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有学者认为,寺庙学校只是寺庙生活的组成部分,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中世纪是宗教鼎盛的时期,宗教教育几乎是中世纪教育的全部,因此,宗教教育的学校在中世纪表现得最为突出和典型,主要有三类:初等教义学校、教理学校和教会学校初等教义学校(也译为慕道学校)初等教义学校针对那些慕名而来的异教徒和犹太人中的年轻人而设,在他们成为教徒之前对其进行一定的预备性的基督教教育。教理学校面对异教中有学问的人对基督教的攻击和质疑,为捍卫基督教的教义,巩固基督教的地位,教理学校应运而生。教理学校并不是为了培养教士或基督徒,而是为了应对挑战,满足那些年轻好问者了解基督教的需要,提供一种在基督教环境中获得知识以及用基督教的眼光看待世俗知识的机会。教会学校教会学校以培养神职人员为目的。教会学校主要有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修道院学校是在修道院中对一般儿童和孤儿进行教育的学校。修道院学校的教育秉承修道院的宗旨,进入修道院学校学习的人都必须绝色(禁欲)、绝意(听命)、绝财(安贫),终身不得反悔。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2.西方世俗教育的学校宫廷学校宫廷学校是世俗学校中最早的一种。公元前2500年左右,埃及就出现了宫廷学校。宫廷学校主要设置在王宫里,教师由宫廷中的高级官吏、法老担任,招收皇家贵族、高级官吏的子女学习管理国家的政治、法律、道德知识,宫廷礼仪和习俗等,使他们具备管理国家的能力。文士学校也称为书吏学校。它主要培养能够进行计算和书写的书吏。一般家庭的子女都可以进入文士学校。城市学校城市学校是在城市为新兴市民阶层的子女开办的、教授世俗知识的学校。城市学校有手工业行会办的行会学校,有商人联合会设立的基尔特学校、拉丁语学校、写作和算学学校、歌祷堂学校。中世纪大学中世纪大学主要设有文、法、医和神学四科,对学习者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中世纪大学有内部的自治权,师生还可免除赋税,不必履行服兵役的义务,大学还有颁发任教特许证的权利和授予学位的权利等,这些做法为现代大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3.我国古代的学校我国的学校,自夏朝萌芽,商朝奠基,到西周已经发展得较为完备,形成了国学和乡学并存的学校体系。国学是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分为小学和大学。乡学是指设在王都郊外乡一级行政区中的官学,主要为一般奴隶主和庶民子弟设立,规模简单,只有小学。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四、古代教育古代教育与原始教育相比,最重要的变化就在于古代学校的出现。学校的出现改变了教育的性质,使教育脱离日常生活走向独立,教育成为一种特殊的活动。这是人类教育文明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无论是西方的宗教学校、世俗学校,还是我国西周的国学和乡学,学校教育都与政治、宗教紧密结合。政治性是古代学校教育的本质特征,教育成为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工具。教育内容主要是政治、道德、宗教等人文学科的知识,教学方法主要强调记诵,盛行体罚,教学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为主,师生关系是一种等级依附关系。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古代学校教育是统治阶级的特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学校为奴隶主阶级所霸占,接受学校教育是奴隶主阶级的特权。学校教育以政治为核心,排斥生产劳动的内容。古代学校教育突出的是政治、伦理、道德、军事等内容,目的是使他们掌握统治之术、治人之术,鲜有生产劳动方面的知识。不仅如此,学校教育还使统治阶级子女轻视劳动,鄙视劳动人民。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教育系统的产生与近代教育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一、两种教育系统的产生古代社会虽然有了学校,但学校没有严格的程度划分,没有学习年限的规定,学校之间缺乏联系,即便我国西周时期有了“小学”与“大学”,它们之间也没有递升关系。因此,古代学校教育尚没有形成系统。随着近代大工业的发展,大量不同层次的掌握技术的产业工人成为大工业的需要,这必然要求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大力发展学校教育,并使学校形成层次分工。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学校构成一个系统,以满足社会对教育对象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要求古代学校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培养政治人才的需要而产生的,它面向的是统治阶级和贵族阶层的子女。但古代学校在近代社会中并没有消失,而是和近代学校一起构成了学校教育的两个系统:下延型系统和上伸型系统。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下延型系统是一种贵族化的教育系统,它反映了统治阶级和贵族阶层的教育需求。上伸型系统是一种平民化教育系统,它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要求教育普及的需求。它自下而上发生。在上伸型系统中,劳动人民子女接受教育,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要求,其目的是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从事社会生产。正是由于存在着下延型和上伸型两种不同的学校系统,18、19世纪的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双轨学制,这是近代最早的学制,也是西欧发达国家最初的学制。双轨是两个平行系列,两轨互不相通,各自完成各自的任务。双轨制具有明显的等级性,它以身份规定受教育者进入哪一轨,这就意味着劳动人民的子女从此失去了进入社会高层的机会。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随着工业技术革命的发展对劳动者技术要求的提高和社会民主化的发展,双轨制因其等级性而受到质疑,由此出现了美国的单轨学制和苏联的分支型学制。北美地区最早采用的也是双轨制,但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的产业革命和电气化推动了美国小学和中学的迅速发展。18世纪末美国各州都颁布了在城镇设立初等学校的法令。单轨制自下而上,有小学、中学、大学多个学段,每个人都有平等接受每一阶段的教育的机会。沙俄时代的学制是双轨制。“十月革命”后苏联建立了单轨的社会主义统一的教育系统,后来在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双轨制的一些积极因素,就发展成为既不同于单轨制,也不同于双轨制的分支型学制。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分支型学制中,最初是单轨,学生接受统一的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育,到了高中阶段开始分轨,一轨是普通中学,另一轨是职业中学,但它不同于西欧的双轨制,因为职业中学的毕业生也可以升入对口的高等学校学习。分支型学制既保持了单轨制的平等性,又保留了双轨制的差异性,是介于单轨与双轨之间的一种学制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二、各类学校的形成下延型和上伸型学校系统说明了不同学校出现的时间先后,大致说来,大学先于中学,中学先于小学和幼儿园,普通学校先于职业学校、成人学校。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大学大学中世中世纪大学是大学的源大学是大学的源头,但中世,但中世纪大学大学,其入学年其入学年龄和修和修业年限都没有年限都没有明确明确规定定,因此因此,中世中世纪大学不能大学不能纳入学校系入学校系统。中学教育的下延型系统的产生使得最早的中学成为中世纪大学的预备学校。这时的文科中学具有浓厚的古典主义色彩,因此又称为古典文科中学。小学一般把中世纪后期西欧兴起的行会学校和城市学校作为小学的发端。幼儿园19世纪后半期,幼儿园逐步推广到欧洲各国,各国纷纷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幼儿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职业学校古代的职业教育最初是通过模仿,后来是通过学徒制的方式进行的。现代职业学校出现在实科中学之后。成人学校成人学校的出现,一是与宗教普及有关,二是与工业革命有关。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三、现代学制与我国学制的确立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规范化的管理规则,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学校教育制度首先在西方得以确立改革和废除科举制度中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确立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除实行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20世纪初中国开始引入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进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探索。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拟订了奏定学堂章程1903年癸卯年,这个学制又称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颁布并执行的现代学制。癸卯学制一直沿用到清政府灭亡。1912年孙中山领导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学校系统令,称为“壬子学制”1913年,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至此,我国的现代教育制度正式确立。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四、近代教育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主体的工业社会以及独立自由平等的商品经济,对近代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形成和发展。学校体系形成,制度化教育出现学校体系是学校教育系统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形式。劳动人民获得了受教育权利,教育的阶级性变得隐蔽与古代社会把劳动人民子女排斥在学校之外不同,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为劳动人民子女打开了学校大门,这是历史的巨大进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劳动者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工业革命客观上要求劳动者必须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人们只有懂得生产的流程与操作,才能从事生产。教育进入国家的视野,公益性增强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一定的法律规定每个人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义务教育面向每一个人,具有公益性和普惠性。义务教育的产生是出于传教的需要,但义务教育的真正普及,则源于工业革命的需要。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制度化教育的改革与当代教育的发展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一、制度化教育的改革近代以来,学校教育不断系统化、制度化,最终“建立了一种具有普遍使命的、结构坚固而权力集中的学校体系”,即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具有正规化、封闭化和划一性的特。它把教育等同于学校教育,把非学校教育排除在教育之外,学校教育成为一个孤立的封闭系统。学校系统内部按照既定的标准和规范进行科学管理,保持学校教育的统一性和有序性。制度化的学校教育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层级宝塔系统,从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教育层次之间的递升通过筛选来进行,因此,制度化教育是一种筛选系统。伊利奇等人提出取消学校教育体系的主张,但审慎的态度是以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为指导思想,改进封闭的学校教育体系,使之朝着开放的方向发展。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概括起来,当今制度化教育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双轨制是一种隐蔽的等级学制,它出现在工业革命初期,既照应了工业革命对劳动人民子女学习的需要,又保持了统治阶级的特权和利益学制结构从双轨制向分支制和单轨制发展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以学龄儿童为对象,以从小学到大学的正规学校为唯一的教育系统。制度化教育系统是一个单独的、垂直的、分层的封闭系统。学校教育系统日益开放现代社会,一方面学校教育日益开放,另一方面各种非学校教育机构越来越承担教育的责任,成为学校之外教育的一支“生力军”。非制度化的、非正规的教育得到发展在科技革命和终身教育思想的冲击下,当代学校教育系统内部发生着变化。学制系统内各级各类教育发生变化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二、当代教育的发展当代教育正在超出制度化教育所规定的界限,逐渐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展到它的真正领域整个人生的各个方面,不仅包括纵向的人生各个阶段,而且包括横向的各种受教育影响的方面。前者的着眼点是个人的终身教育,后者的着眼点是学习化社会。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相互联系,互为因果。没有终身教育,就不可能出现学习化社会;没有学习化社会,终身教育也不可能形成。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1、终身教育在制度化教育看来,人的一生被分为几个不同的时期接受教育的儿童和青年时期、职业工作的成年期和退休的老年期。学习活动在儿童和青年期进行,年轻人在学校里学习足够的知识,为之后的生活做好准备。制度化教育的理念适合于一个发展缓慢、知识有限的社会,但在一个飞速发展、知识爆炸的时代,这一理念“不再符合现代生活的实际情况,更不符合未来的要求。终身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不等同于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也不是学校教育加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的根基在于人的未完成性,所以,每个人必须不断地学习。终身教育在纵向上贯穿人的一生,开始于人的生命之初,终止于人的生命之末,包括一个人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在横向上,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各阶段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既有学校教育,又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终身教育虽然不排斥学校教育的主导地位,但学校教育不是唯一的,它只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与制度化教育的阶段性、精英性、封闭性不同,终身教育具有终身性、全民性、开放性、广泛性、灵活性等特点。终身教育理论自创立以来,受到国际组织和各国的普遍重视。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终身教育是进入21世纪的关键所在”。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今天倡导学习化社会并非否定学校的作用,更非废除学校,走向伊利奇所说的“非学校化社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学习化社会的认识是,扩大教育范围,使之不局限于学校之内,而是从学校走向整个社会。在学习化社会中,学习的场所包括家庭、学校、单位、社区,学习的内容包括社会的、文化的、专业的、生活的、闲暇的各个方面,学习的形式包括正规的、非正规的、非正式的一切形式。在这里,教育与社会、与生活融为一体,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个组织和机构,在行使自己专业职能的同时,也要担负起教育的职能。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2、学习化社会终身教育理论主张,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学习之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走出学校,都是如此。所谓学习化社会,就是充满学习的气氛,通过某种机制保证每个社会成员终身不断地学习的社会。学习化社会,“只能把它理解为一个教育与社会、政治与经济组织(包括家庭单位与公民生活)密切交织的过程。新编21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教育学原理Thank you for wat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