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2中医基础理论讲稿_中医基础理论绪论讲稿.docx

    • 资源ID:7182179       资源大小:62.66KB        全文页数:6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2中医基础理论讲稿_中医基础理论绪论讲稿.docx

    2022中医基础理论讲稿_中医基础理论绪论讲稿 中医基础理论讲稿由我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猜你可能喜爱“中医基础理论绪论讲稿”。 中医基础理论讲义 以中医的故事引出今日的课题 课题大纲: 一、中医的发展历程 二、整体观的建立 三、阴阳虚实理论 四、五行与脏腑学说、八纲辨证 五、气血津液 六、经络 七、六淫邪气 八、四诊 皇帝内经讲: 上医治末病,下医治已病。 因此中医提倡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就要做好平常的养生调理及预防工作。 预防胜于治疗,调理优于保健。 二整体观 、人与自然(天人合一)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长寿与自然界有着密不行分的关系,因此人体必需 要顺应季节气候改变而调适饮食、起居、心情、劳作等。 如:春季多肝病 秋季多肺病 、人体本身 中医认为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皮脉肉等结构是依据脏腑的表里关系通过经络相互联系并相互影响。 整体观念: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例:一脏、一腑、一体、一窍构成一个系统。 人与环境有亲密的联系 例:自然(季节、昼夜、地区)与人的关系 社会与人的关系。 辨证论治 病: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过程。 症:疾病的详细临床表现。 证: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的缘由、病的部位、病的性质、邪正关系。 八纲辨证:运用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对疾病的病位外内、病势浅深、虚实属性,以及致病因素与人体抗病实力的强弱对比状态等进行分析辨别的辨证方法。 辨证:是中医相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 (案例) 是将临床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缘由、性质、部位等,推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2 论治:又称施治,是治疗疾病的过程 根椐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辨证与论治互为因果 “证”证候,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病因、病机、病位、病性以及疾病发展趋势)包含该阶段的各种临床表现。又称病证、证型或辨证,简称为“证” 。 “症”症状表现 “病”-疾病病名 如: “ 症状 ” “证候” “疾病” 治疗 发热、恶风、咽痛 咳嗽、舌苔薄黄 风热 感冒 辛凉 脉浮数。 犯表证 解表 -银翘散 八纲辨证 表里:表里寒热、表里虚实、半表半里、表里夹杂 寒热:寒证、热证、寒热虚实、寒热真假 虚实:阴阳虚、气血虚、实证 阴阳:阴证、阳证、亡阴亡阳 3 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的区分并不是单纯的、彼此孤立的、静止不变的,而是错综困难、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 中医辨证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1、八纲辨证辨证纲领 2、脏腑辨证辨证基础 脏腑辨证:是依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结合八纲、病因、气血等理论,对四诊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探求病因病机,推断疾病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是概括性的辨证纲领,它是依据病人整体证候表现的总和概括出来的规律。任何一种疾病从: 类别阴证、阳证 部位里证、表证 性质寒证、热证 邪正盛衰虚证、实证 第一节 表里 表里辨别病变部位深浅、病情轻重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 表证:皮毛、肌腠、经络在外 外邪犯表,初起,病轻。 里证:五脏六腑在内脏腑受病,深化,较重。 1、表证 表证是体表受邪甩引起病证的概括。 缘由: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所致病位浅在肌肤。 4 治则:发汗解表。 证候 恶寒(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为主证。 表寒证: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口不渴,无汗或有汗。舌苔薄白,脉浮。 表热证:恶寒(风)轻,发热重,头痛,咽喉痛,咳嗽,口渴。舌尖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则 发汗解表 表寒证:辛温发汗(解表)麻黄汤 表热证:辛凉发汗(解表)银翘散 2、里证 里证是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缘由:病邪由表入里;外邪直犯脏腑;情志内伤、劳倦过度、饮食不节等因 素,干脆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失调。 证候 里证主要是脏腑的证候,分别在脏腑辨证等。如: 心血虚证 心血虚是由心血不足,心失濡养所表现的病证 证候: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面白无华,眩晕,唇舌色淡,脉细。 治疗:补血养心 (四物汤合归脾汤 养心) 肝胆湿热证:是指湿热蕴结肝胆所表现的证候。 证候:胁肋胀痛,口苦纳呆,呕恶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或身目发黄,发热或见阴囊湿疹,或睾丸肿大,外阴搔痒,多见于肝炎、胆囊炎、皮肤病、妇科炎症龙胆泻肝汤。 5 治疗:清利肝胆湿热(茵陈蒿汤、大柴胡汤) 肺热咳喘证:是指热邪夹痰内壅于肺所出现的实热证候。 证候:咳喘、呼吸气促、甚则鼻翼煽动、咳痰、黄稠甚痰中带血或脓血腥臭、高热、烦渴、胸痛、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清热宣肺平喘(麻杏石甘汤、千金苇茎汤) 脾胃气虚证:是脂脾气虚弱,运化失健,精微物质汲取不足所表现的证候。 证候:食少纳呆、口淡,无味,腹胀,便溏消瘦,四肢倦怠、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治疗:健脾益气(参苓白术散 四君子汤) 肾阴虚证:是肾阴不足阴虚阳亢的临床证候。 证候:头晕目眩,耳鸣,腰膝酸软无力,低热,五心烦热,潮热,颧红,盗汗,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滋阴补肾(六味地黄汤) 二、寒热 寒与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寒热是阴阳偏盛偏衰的详细表现。 阳偏盛 实热证-寒凉药 阴不足 虚热证-清补药 阴偏盛 实寒证-温热药 阳不足 虚寒证-温补药 (一)寒证 6 缘由 多因机体受到寒邪的侵袭,或由于人体阳气不足所引起。 证候 不发热,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口不渴,喜热饮,小便清长,或 大便淡薄。舌质淡,苔白而润,脉迟等。 (二)热证 缘由 多因人体受到热邪的侵袭,或由于人体阴不足而虚火内生所致。 证候 发热,面红,口渴而喜冷饮,烦躁,小便短赤,或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数等。 寒证与热证,不是固定不变的。在肯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例如:初感寒邪,恶寒重,发热轻,若寒郁化热,即出现身热,不畏寒,口渴思冷饮等,已转化为热证了。 又如热证患者,由于大汗,或吐泻,引起津、气损耗,可出现四肢发凉,面色苍白,脉微细等,已转化为寒证。 三、虚实 虚与实,是指人体正气与病邪进行交争的过程中,双方力气消长改变关系的反映。 邪气盛则实,病邪强盛而正气不虚的病证多为实证-实则泻之 精气夺则虚,正气衰弱的状况下生病多为虚证 -虚则补之 (一) 虚证 虚证则不论病邪强盛与否,关键是机体正气处于衰弱的状况下,临床表现出一些不足的症状。 证候 临床表现:精神萎靡,肢体倦怠无力,语声低微,心悸气短,自汗或盗汗,胸腹胀满时减,难受喜按。舌质胖嫩,少苔,脉细弱无力等。 1、血虚证 证候 面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爪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多梦,手足麻木,舌淡,脉细无力。 治疗 养血补心(四物汤) 2、脾胃气虚证 证候:食少纳呆,口淡无味 ,腹胀,便溏,消瘦, 四肢倦怠,面色萎黄, 神疲乏力 ,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治疗:健脾益气(参苓白术散 ,四君子汤) 3、阴虚证 证候 形体消瘦,午后潮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小便黄短,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 滋阴补肾(六味地黄汤) 肝肾阴虚 证候:头晕目眩,视物模糊,耳鸣,腰膝酸软,肢体麻木,五心烦热,潮热,颧红,盗汗,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滋补肝肾(杞菊地黄汤) 4、阳虚证 缘由 失血、耗血;血液的生化来源不足;慢性病影响等等证候 畏寒肢冷,身倦乏力,气短,口淡不渴,或喜热饮,面白,精神萎糜,小便清长,大便溏烂,舌淡,脉沉迟无力。 治疗 温阳补气(肾气汤) 8 (二) 实证 实证不仅病邪强盛,而且正气未衰(尤其初病阶段),能主动反抗病邪,表现出一些亢奋的症状。 例如高热,胸腹胀满难受拒按,脉有力等,是正邪相互交争比较激烈的反映。 临床表现:精神烦躁,肢体躁动,声高气粗,胸腹胀满难受拒按,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苍老,舌苔厚,脉有力等。 实则泻之如肺热咳喘证 证候:咳喘、呼吸气促、甚则鼻翼煽咳痰黄稠、甚痰中带血或脓血腥臭高热、烦渴、胸痛、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清热宣肺平喘(麻杏石甘汤 千金苇茎汤) 在临床上虚实夹杂证。 如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形体消瘦,呼吸气短,自汗,脉弱无力,是虚证的表现。偶感外邪,则出现发热、咳喘气急、咯痰粘稠而色黄,苔腻等,出现了虚实夹杂的病证。 要求分清虚实的主次与缓急,采纳先攻邪后补虚,或攻邪与补虚兼施的治法。 四、阳阴 阴与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因表与里,寒与热,虚与实都是疾病发生的过程中,临床上表现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冲突现象。这些冲突现象,中医就用阴阳属性加以概括。 表证、热证和实证都可划为阳证的范畴; 里证、寒证和虚证都可归属于阴证的范畴。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切病证可归纳为阴证和阳证两大类。 9 (一) 阴证与阳证 1、阴证 指虚寒证而言。 病机:是阳气虚衰所致。 证候:面色皝白或暗淡,畏寒肢冷,倦怠无力,腹痛喜按,小便频数,大便溏薄。舌质胖嫩,苔薄白,脉迟无力等。 治宜:温补阳气为主。 2、阳证 指实热证而言。 病机:是热邪炽盛所致。 证候:面色红赤,壮热,口渴喜冷饮,腹胀满痛拒按,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绛,苔黄,脉洪数有力等。 治宜:清热泻火、解毒为主。 (二)亡阴与亡阳 阴液不足为阴虚,阴液暴脱为亡阴; 阳气不足为阳虚,阳气暴脱为亡阳。 1.亡阴证 症见汗多而粘,口干喜冷饮,烦躁,身热。舌质红而干,脉细数无力。 是阴液将亡的表现,法当益气增液敛阴。 2.亡阳证 症见汗出身冷,四肢厥逆,神情淡漠,甚至昏迷。口不渴或渴而喜热饮。舌质淡,脉微欲绝。 10 是阳气将亡的表现,法当回阳救逆。 精气学说 气:一切无形的,不断运动的物质。 “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素问 精气:气中之精粹,是生命产生的本原。 “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管子 气机:气的运动(升降出入) 气化:气的改变(永不休止) 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例,磁石,潮汐)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 精气是人体生命的动力 先天之精气,天之清气,水谷之精气 人体气的运动必需协调而通畅 升降出入(气逆、气陷、气脱、气闭、气滞) 精气神的关系 精:肾中所藏之精 气:三气合一 神: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者 精可化气,气可化精。精气生神,精气养神,神统驭精与气。 阴阳学说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晦暗、沉静、抑制、向下、寒凉、内向、凝合、闭合(凝合、滋润、抑制) 11 阳:光明、活动、兴奋、向上、温热、向外、扩散、开放(推动、温煦、兴奋) 人体:上为阳,下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 人体生理功能:阳主升,阴主降;阳主出,阴主入; 人体病理改变:阴阳偏盛,阴阳偏衰。 阴阳学说基本内容 阴阳交感生命产生的基本条件(和) 阴阳对立制约“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阴阳互根互用“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阳消长平衡“此长彼消,此消彼长,此长彼亦长,此消彼亦消” 阴阳相互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阳胜的形成: 多由于感受温热阳邪,或虽感受阴寒之邪,但入里从阳而化热,或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或气滞、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热所致。 临床多见壮热、烦渴、面红、尿赤、便干、苔黄、脉数。若阳热亢盛过久,则必耗阴液,故阳盛实热病证,易于煎灼人体阴液,久之亦可导致人体津液不足,阴精亏损,转化为实热伤阴的病证。此即是¡°阳胜则阴病¡±。 阴胜的形成: 多由外感阴寒之邪,或过食生冷,阴寒内盛,遏抑机体的阳气,或由素体阳虚,阳不制阴,而致阴寒内盛。前者属实,后者则为虚实夹杂。此外,阴寒之邪壅盛,日久必伤阳气,故阴盛实寒病证,常可导致虚衰,出现机体生理功能活动减退状况,此即“阴胜则阳病”。 12 阴虚则热 : 是指阴液不足,不能制约阳气,阳气相对亢盛,从而形成阴虚内热、阴虚火旺以及阴虚阳亢等病理表现。阴虚内热多有全身性虚热,五心烦热,骨蒸潮热,消瘦,盗汗,口干,舌红,脉细数;阴虚火旺多有咽干难受,牙龈肿痛,颧红升火,咳血或痰中带血等症;阴虚阳亢多见眩晕耳鸣,肢麻,肌肉抖动等症。 阳虚则寒 : 临床可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舌淡脉迟等寒象,亦可见到倦卧神疲,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虚象,以及由于阳虚气化无力,阳不化阴,水液代谢功能减退或障碍而导致的水湿停滞等病变。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阴阳亡失 五行学说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改变。 木:生长、升发、条达、安逸 火:温热、向上 土:生化、承载、受纳 金:沉降、肃杀、收敛 水: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13 相生 母病及子:“水不涵木” 子病及母:心肝血虚,心肝火旺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相克 相乘:“木旺乘土” 相侮:“木火刑金” 抑强扶弱 中医理论中的人体结构: 气 血 津液 脏腑 经络 气的概念 气的主要来源: Ø先天之精气 Ø后天之精气(天气,谷气) 气与脏腑的关系 Ø肺为气之主 Ø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14 Ø肾为生气之源 气的生理功能: 推动作用 温煦作用 防卫作用 固摄作用 气化作用 养分作用 气的分类 元气(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走息道而司呼吸,贯心脉而行气血,与视听言动有关)营气(化生血液,养分全身) 卫气(温养、调整、防卫) 血的概念 血的来源 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最基本的物质。 血与脏腑的关系: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心主血脉 肺朝百脉 脾统血 肝藏血 血的生理功能 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 °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神智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心血虚,肝血虚易惊悸,失眠,多梦。 失血者可见恍惚,昏迷。 气血的关系: 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津液的概念 津液的来源 水谷精微是生成津液的最基本的物质。 津液与脏腑的关系 小肠主液 大肠主津 肺主行水 肾主津液 津液的生理功能 滋润和濡养 化生血液 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 16 排泄代谢产物 运载全身之气 、定义:风 寒 暑 湿 燥 火 一年四季的六种气候称为六气,当人体正气(反抗力)不足,或气候恶劣时侵扰人体太过时,称之为六淫邪气 因此六淫邪气也是人体重要的一个致病因素 、六淫邪气的产生 外在天气因素 内在脏腑病变 生活习惯 风 、定义:为春季的主气。因许多其他的外邪也经常借助风邪的活动性侵扰人体,所以古人又称风邪为“百病之长”。 、风的特性:变化多样、游走不定 、导致风邪的因素:季节更替、饮食习性 、易受影响的部位:皮肤、胸背、头面部 、受风邪的特征: 痛无定处、如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头目眩晕、头痛、口眼歪斜。 寒 、定义:为冬季的主气 、寒的特性:使物质收缩,分子运动变慢、凝滞 、导致寒邪的因素: 季节更替、饮食习性、阳气不足者 、易受影响的部位: 寒在哪个部位就会引起该部位的问题 (令血液循环变慢) 、寒邪的特征:难受、面色青白、口唇青紫、痛经血块。 湿 、为长夏的主气 、湿的特性:黏腻不爽、缠绵难愈 、导致湿邪的因素:梅雨季节、居住环境潮湿、脾胃虚弱 、受湿邪的特征:面色晦暗、发黄、水肿、胸闷、困倦、嗜睡、周身酸重乏力、长水疱、鼻炎、胸闷、大便不爽、白带增多、小腹凸挺。 燥 、为秋的主气 、燥邪的特性:干燥伤津 、导致燥邪的因素:季节、饮食 、受燥邪的特征:毛发枯干、眼睛干涩、口鼻干燥、咽干舌燥、皮肤干燥、大便干结。 火 导致上火的因素:饮食 熬夜 火的特征:长痘、红血丝、口腔溃疡、心烦失眠、多食易饿 易出血 易引起一系列干燥的症状。 藏象学说脏腑 18 脏腑的概念 脏: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内脏 腑:受盛和传化水谷的内脏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 1 .脏腑: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五脏(心,肺,脾,肝,肾),为实质性脏器。 五脏的生理功能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中空有腔 六腑的生理功能受纳和传化水谷 奇恒之腑(胆,脉,骨,髓,脑,女子胞) 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类似脏的贮藏精气的作用 2、经络: 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构成人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3、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最 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的 物质基础。 肾,在体合骨,开窍于耳和二阴,其华在发,在志为恐,在液为唾。 肾藏精,主生育 Ø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天癸) Ø调整机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 肾主水 19 肾主纳气 脾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在志为思。 主运化 主统血 主升清(脾升胃降,脾胃为人体气机的枢纽)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悲,在液为涕。 主气,司呼吸 通调水道 宣散卫气 朝百脉,主治节。 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在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肝藏血 肝主疏泄 Ø对气机的影响 Ø对脾胃运化功能的影响 Ø对情志的影响 Ø对胆的影响 Ø对男子排精、女子月经的影响 心,在体合脉,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心主血脉 心藏神 20 六腑: 胆:贮存胆汁,排泄胆汁,主决断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 小肠:主受盛和化物,泌别清浊 大肠:主传化糟粕 膀胱:贮尿和排尿 三焦:通行元气,运行水液 胆 :胆附于肝,肝和胆有经络相互络属,二者互为表里。 :生理功能 i贮存和排泄胆汁。 胆汁,味苦,呈黄绿色,生成于肝,贮存于胆,在消化食物过程中向小肠排泄,以助脾胃运化。胆汁的生成和排泄有赖于肝的疏泄功能限制和调整。 i主决断:决断指人能够完全限制自己的意识和动作,恰如其分,不偏不倚。 胃 胃位于膈下,上接食道,下通小肠。胃又称胃脘。胃与脾相为表里。 生理功能 Â主受纳,腐熟水谷。受纳是接受和容纳的意思;腐熟是指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变成食糜。 Â主通降,以降为和。 饮食入胃,经胃的腐熟后,必需下行入小肠,进一步消化汲取,所以说胃主通降,以降为和。胃的通降作用还包括帮助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大肠及帮助大肠 21 传化糟粕。 小肠 小肠位于腹中,上接胃,下通大肠。小肠与心互为表里。 生理功能 ê主受盛和化物。受盛,即接受,以器盛物之意;化物,即彻底消化食物,将之化生成精微。受盛和化物是指小肠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物,将其进一步消化,将水谷化为精微。 ê泌别清浊:泌指分泌;别指分别;清指水谷精微;浊指食物糟粕。小肠的泌清别浊功能是指小肠将经过消化后的饮食物分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部分。将水谷精微汲取,再经脾运化输送至全身,把食物残渣下送大肠。 大肠 大肠位于腹中,上接小肠,下接肛门。大肠与肺互为表里。 生理功能 传化糟粕:指大肠接受经过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剩下的食物残渣,再汲取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 膀胱 膀胱位于小腹中心,与肾互为表里。 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 尿液为津液所化生,在肾的气化功能作用下生成尿液,下输于膀胱,在膀胱内潴留至肯定程度时,可刚好自主的排出体外。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与肾的气化功能亲密相关。 三焦 (一)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为六腑之一。 22 三焦是脏腑之外,躯体之内的整个体腔。划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三个部分,总称三焦。事实上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实质器官。 生理功能 ¨通行原气 Ø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它发源于肾,藏于丹田,必需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到达和作用于全身 ¨运行水液 Ø体内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和肾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但必需以三焦为通道才能正常的升降出入。 三焦 (二) 三焦分部和各自的生理功能: n上焦: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和头面部。 主要功能:宣发卫气,敷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发挥养分和滋润全身的作用。 n中焦:膈以下脐以上的腹部,包括脾胃,肝胆。 主要功能:消化、汲取、输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化生气血的功能。 n下焦:脐以下的腹部,包括大肠,小肠,肾,膀胱,女子胞,阴部等。 主要功能:泌清别浊,排泄糟粕。 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本节重点探讨脑与女子胞。 脑 脑居颅内,由髓汇合而成。 生理功能: 主精神活动 23 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思维意识和情志活动等都与脑有关。 主感觉功能。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和一般感觉。 女子胞 女子胞又称胞宫,子宫。位于小腹,是女子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 生理功能 主月经 Ö月经来潮是一个困难的生理过程,与肾中精气,冲、任二脉及心肝脾三脏亲密相关。 主孕育胎儿 主生理性的带下,分泌阴液,润泽阴部 经络的概念(简述) 经络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肺经 心包经 心经 大肠经 三焦经 小肠经 脾经 肝经 肾经 胃经 胆经 24 膀胱经 任脉 督脉 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三里 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胃的下合穴。强壮身心的大穴。 取穴: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 功效: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 足太阴脾经 血海 取穴:以对侧的手掌按其膝盖,手指向上,拇指偏向大腿内侧,当拇指端所止处 主治: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带下,产后恶露不尽,贫血;睾丸炎,小便淋涩;风疹,瘾疹,湿疹、皮肤瘙痒、神经性皮炎,丹毒。 三阴交 “妇科三阴交”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穴 取穴: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 功效:健脾益血,调肝补肾。 25 女性健康:保养子宫和卵巢;紧致脸部肌肉;调月经,去斑,去皱,祛痘;改善性冷淡;调治肌肤过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次髎 防治和诊断妇科病的重要穴位 取穴:髂后上棘下与后正中线之间,适对第2骶后孔中。 功效:补益下焦,强腰利湿。 主治:腰骶神经痛、腰骶关节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性功能障碍、泌尿系感染等。配三阴交主治月经不调、痛经 。 足少阴肾经 涌泉 人体长寿大穴 取穴:足前部凹陷处第 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主治: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倦怠感、妇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压、晕眩、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肾脏病等。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太冲 26 足厥阴肝经的输穴,原穴。“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 取穴:足背侧,第 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主治:脑血管病、高血压、青光眼、面神经麻痹、癫痫、肋间神经痛、月经不调、下肢瘫痪等 。 任脉 气海 取穴: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5寸 主治:虚脱、形体赢瘦、脏气衰惫、乏力等气虚病证;水谷不化、绕脐难受、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腑病证;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阴挺、恶露不尽、胞衣不下等妇科病证。 关元 取穴: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主治:泌尿、生殖器疾病,如遗尿、尿血、尿频、尿潴留、尿道痛、痛经、闭经、遗精、阳痿;此外,对神经衰弱、失眠症、手脚冰冷、荨麻疹、生理不顺、精力减退、太胖(减肥)、太瘦(增肥)等也很有疗效。 督脉 百会 取穴:头顶正中心,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 主治:头痛、心悸、失眠、健忘,头重脚轻、痔疮、脱肛、泄泻、高血压、低血压、宿醉、目眩失眠、焦躁等。 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27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 竣痛取阿是,急救刺水沟。 望、闻、问、切 四诊 四诊,是希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 医者通过目察、耳闻、鼻嗅、口问和手的触摸按压等“以外测内”的诊察方法,可以了解到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及其内在联系,从而为辩证论治供应牢靠的依据。 望诊 望诊,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以及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进行有目的地视察,以获得与疾病有关的辩证资料的一种诊察方法。 主要内容:望神、望色、望形态、望头颈五官、望舌、望分泌物及排泄物、望小儿食指络脉。 望神 什么是神? 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其突出表现是眼神,“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神; 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神是以精气为物质基础,通过望神可以了解病人的精气盛衰,推断病情的轻重,推想疾病的发展、转归及预后。 神的三种表现 有神:精气足够,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正常,病轻浅,预后好 28 无神:精气大伤或邪重正衰,病情较重,多预后不良 假神:灯灭前的最终一闪,“残灯复明”“回光返照”,多为临终前的预兆 少神:慢性病人常见的一种神志。表明脏腑功能较弱 望色 望色,是希望皮肤的颜色和光泽。是脏腑气血的外荣。 皮肤的颜色分为五种:青、赤、黄、白、黑,称为五色 正常的面色:红黄隐隐,荣潤光泽 五色主病 1青色 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 2赤色 主热证 3黄色 主虚证、湿证(黄疸) 4白色 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5黑色 主肾虚证、寒证、水饮证、瘀血证 望形态 望形体:视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等状况 望姿态:是视察病人的动静姿态及肢体的异样动作来诊察病情的方法 望头与五官 望头部 头部的形态 头发的色泽 望五官(略) 望皮肤(略) 望舌 29 望舌,即舌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舌与脏腑的关系 1、舌尖属于心肺 2、舌中属于脾胃 3、舌根属于肾 4、舌边属于肝胆 舌诊脏腑部位分属图 舌 诊 ¡°舌诊¡±的含义:是通过视察舌象(包括舌体与舌苔的改变)以了解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的诊察方法。 脏腑经络与舌象形成的关系 、舌与脏腑经络之间的亲密联系 ()舌为心之苗,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 ()舌为脾之外候,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肾藏精,足少阴肾经挟舌本。 ()肝藏血,主筋,其经脉络于舌本。 ()肺系上达咽喉,与舌根相连。 脏腑在舌面上的分布规律: 舌尖反映心肺病变;舌中反映脾胃病变;舌根反映肾与膀眺病变;舌边反映肝胆病变。 结合临床舌象,理解脏腑病变在舌象改变上的规律。 30 舌诊的方法和留意事项 全面诊舌的方法。以望诊为主,结合闻诊、问诊和揩刮等。 (一)诊舌的体位和伸舌姿态 、舌诊的体位: 坐位或仰卧位。 伸舌姿态: 自然伸舌于口外,舌体放松,尽量张口使舌体充分暴露。 (二)诊舌的方法 、诊舌的一般依次: 先看舌尖,再舌中、舌侧,最终看舌根部;先看舌质,再看舌苔。 、刮舌揩舌的方法和意义: 可用于鉴别舌苔有根无根,以及是否属于染苔。 (三)诊舌的留意事项 、光线对诊舌的影响 光线要求:正对光源;以足够的自然光线为佳。 、饮食或药物对舌诊的影响 饮食和某些药物可以使舌象发生改变。 、“染苔”的概念: 饮服某些食物或药物,可使舌苔着色,称为染苔。 、染苔常见的一些状况: 、染苔的特征:短暂出现;不匀称分布;可经揩舌除去;与病情不相符。 、口腔状况对舌象的影响: 如缺牙侧舌苔偏厚;镶牙侧舌边见齿痕;张口呼吸舌苔变干等等。 三、舌诊的内容和正常舌象 (一)舌诊的内容 、诊舌的内容 观舌主要视察舌体和舌苔两方面的改变。 31 ()诊舌体:舌体的色、形、态、神。 ()诊舌苔:苔质、苔色。 、舌体和舌苔综合分析的意义:舌质主要是反映机体脏腑虚实,气血盛衰;舌苔可以分析病邪的深浅,邪正的消长。舌苔和舌质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说明疾病的本质,故能互为补充。 舌诊的内容 望舌主要是望舌质与舌苔的改变。 正常的舌象:舌体松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上铺有一层薄而匀称干湿适中的白苔,统称淡红舌、薄白苔。 望舌质 望舌色 淡白舌:虚证、寒证或气血两虚 红舌:主热证(有实热和虚热之分) 绛舌:主热重邪已入营或阴虚火旺 紫舌:主瘀血、寒证、热证 望舌形 老嫩、胖大、瘦薄、裂纹、齿痕、芒刺 望舌态 强硬、痿软、抖动、歪斜、吐弄 望舌苔 32 望苔色 白色:主表证、寒证 黄色:主里证、热证 望苔质 厚薄、潤燥、腐腻、剥落 舌诊的意义 推断正气的盛衰 辨别病位的深浅 区分病邪性质 推断病情进退 望舌体 正常舌象舌体松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铺有薄薄的、颗粒匀称、干湿适中的白苔,常描写为“淡红舌、薄白苔”。 图解:裂纹舌舌面见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形态各异的裂纹,称裂纹舌。 裂纹舌主病: (1)热盛伤阴,多为红绛舌有裂纹 (2)血虚不润,多为淡白舌有裂纹 (3)脾虚湿浸,多舌质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又有裂纹。治宜滋补阴精,益气生津;补脾渗湿;补阴泻火;清热润燥。 另外,裂纹舌指舌质之裂纹,也指舌苔之裂纹;在辩证时,应从苔的干润来辨,若因干而裂,为外感疾病热灼津伤,燥热严峻。若苔上有津而裂,多为 33 气虚所致。 图解:胖大舌舌体虚浮胖大,或边有齿痕,色淡而嫩的称胖大舌。 胖大舌主病 (1)脾虚,证见舌体胖大而嫩,色淡。舌边有齿痕,舌苔薄白,面白形寒,少气懒言,倦怠食少,腹满便溏,脉虚缓或迟弱。多由于水饮痰湿阻滞,水湿潴留舌体致舌体胖大。若谈白胖嫩,舌面水滑,属脾肾阳虚,气不化津,水湿上泛所致,治宜健脾益气,方宜八理中汤,补中益气汤类。 临床多见于肥胖症、甲状腺功能低下、贫血等病人的舌象。 常用的中成药有:人参健脾丸、藿香正气丸、参苓白术丸、附子理中丸、加味保和丸等。 (2)肾虚水泛,证见舌大胖嫩,色淡,边有齿痕,腰以下肿甚,小便少,形寒神疲,四肢厥冷,面色晦暗或晃白,脉沉迟或沉细,治直温阳利水,用金匮肾气丸、真武扬之类,另外若见舌淡红而胖大,伴黄腻苔,多是脾胃湿热与痰浊相搏,湿热痰饮上溢所致。治宜化湿逐痰,。宜茵陈、木通、滑石、石膏、栀子以清热利湿。 临床多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病人的舌象。 常用的中成药有: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补腰健肾膏、肾炎温阳片、肾炎消肿片等。 图解:齿痕舌舌体的边缘见牙齿的痕迹,即为齿痕舌。 气虚与

    注意事项

    本文(2022中医基础理论讲稿_中医基础理论绪论讲稿.docx)为本站会员(l****)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