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心理发展精品文稿.ppt
婴幼儿心理发展第1页,本讲稿共61页婴幼儿心理发展第2页,本讲稿共61页第一节 婴儿心理发展婴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时期,心理发展的转折点最为集中,也最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婴儿期(婴儿期(0 03 3岁)岁)幼儿期(幼儿期(4 46 6、7 7岁)岁)l出生出生-人生的第一次转折点人生的第一次转折点l一岁左右一岁左右-人生的第二次转折点人生的第二次转折点(行走、语言)行走、语言)l三岁左右三岁左右-人生的第三次转折点(自我意识)人生的第三次转折点(自我意识)第3页,本讲稿共61页出生时出生时6 6个月个月1212个月个月2424个月个月1515岁岁脑重脑重350-400350-400克克(25%)25%)700-800700-800克克(50%)50%)800-900800-900克克(75%75%)1050-11501050-1150克克接近成接近成人水平人水平头围头围3434厘米厘米(60%)60%)46-4746-47厘米厘米48-4948-49厘米厘米大脑皮大脑皮质质大多数沟回大多数沟回已出现已出现具备基具备基本结构本结构各部位大各部位大小的比例小的比例类似成人类似成人一、婴幼儿生理发展(一)婴儿大脑形态的发展第4页,本讲稿共61页(二)动作发展1、行走动作的发展第5页,本讲稿共61页2、婴儿手的运动技能发展(1 1)三个月以前,杂乱的无目的的动作)三个月以前,杂乱的无目的的动作(2 2)到了)到了3 3个月以后,有了不随意的抚摸动作,但手眼不协个月以后,有了不随意的抚摸动作,但手眼不协调调(3 3)4-64-6个月,随意的抓握动作、手眼开始协调,大拇指分个月,随意的抓握动作、手眼开始协调,大拇指分开开(4 4)7 7个月之后,双手开始配合,摆弄物体,手眼协个月之后,双手开始配合,摆弄物体,手眼协调调(5 5)一岁末,双后配合摆弄物体)一岁末,双后配合摆弄物体第6页,本讲稿共61页3、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1)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头尾原则(3)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大小原则(粗细原则)(4)从中心到外周-近远原则 远近原则:儿童动作发展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而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第7页,本讲稿共61页身体和运动发展的直线倾向图身体和运动发展的直线倾向图头尾原则头尾原则近远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则大小原则(粗细原则粗细原则)第8页,本讲稿共61页二、婴儿心理发展发展特点1、感知觉的发展婴儿期发展相对成熟的心理过程婴儿期发展相对成熟的心理过程胎儿胎儿新生儿新生儿视视觉觉中晚期发生中晚期发生基本视觉过程基本视觉过程2-42-4个月颜色知觉有良好发展个月颜色知觉有良好发展听听觉觉5-65-6个月个月(1000Hz1000Hz)1 1个月,个月,200Hz200Hz与与500Hz500Hz差异差异5-85-8个月,鉴别个月,鉴别1000-3000Hz1000-3000Hz内内2%2%变化变化4000-8000Hz4000-8000Hz内的差别阈限同成人。内的差别阈限同成人。6 6个月,辨别旋律、音色、音高等个月,辨别旋律、音色、音高等第9页,本讲稿共61页胎儿胎儿新生儿新生儿味觉味觉嗅觉嗅觉触觉触觉3 3个月个月7-87-8个月个月2 2个月个月发育完好,味觉发达,偏爱甜食发育完好,味觉发达,偏爱甜食能对各种气味作出相应的典型反应能对各种气味作出相应的典型反应能辨别软硬不同的乳头能辨别软硬不同的乳头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方位知觉:基本的听觉定位能力方位知觉:基本的听觉定位能力距离知觉距离知觉(深度知觉深度知觉):视崖实验,:视崖实验,2 2个月个月婴儿能分辨视崖两边新生儿对空间逼近的物体有反应,2-3个月闭眼反应。物体知觉物体知觉形状知觉:形状知觉:3 3个月具有分辨简单形状的能个月具有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力大小知觉:大小知觉:4 4个月具有知觉恒常性,个月具有知觉恒常性,9 9个个月大小恒常性月大小恒常性第10页,本讲稿共61页第11页,本讲稿共61页2 2、注意的发展、注意的发展注意发展特点注意发展特点注意发展特点注意发展特点出生时:先天的定向反射出生时:先天的定向反射 婴儿的注意主要是无意注意,注意发展主要表现在注意选择婴儿的注意主要是无意注意,注意发展主要表现在注意选择性的发展:性的发展:1-31-3个月:表现出选择性,明显偏向曲线、不规则图形,对称的、集个月:表现出选择性,明显偏向曲线、不规则图形,对称的、集中的或复杂的刺激物以及所有的轮廓密度大的图形。中的或复杂的刺激物以及所有的轮廓密度大的图形。3-63-6个月后,平均注意时间增长,偏爱复杂而有意义的对象;选择性注个月后,平均注意时间增长,偏爱复杂而有意义的对象;选择性注意越来越受知识和经验的支配;意越来越受知识和经验的支配;6-126-12个月,注意以更为广泛和复杂的形式表现出来,注意对象和注意个月,注意以更为广泛和复杂的形式表现出来,注意对象和注意选择性在范围和内容上大大扩展,越来越受知识和经验的支配。出现选择性在范围和内容上大大扩展,越来越受知识和经验的支配。出现认生现象。认生现象。1 1岁以后,注意与符号联系起来;他人的言语提示和指导对婴儿的注意有岁以后,注意与符号联系起来;他人的言语提示和指导对婴儿的注意有一定的制约和调节作用。一定的制约和调节作用。注意主要受当前事物或人在其社会认知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婴儿所知的自注意主要受当前事物或人在其社会认知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婴儿所知的自己与它们之间的关系的支配或影响。己与它们之间的关系的支配或影响。第12页,本讲稿共61页无意注意无意注意 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主要是由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主要是由于客观刺激物比较多变、强烈或新异等,或因人的兴趣、需于客观刺激物比较多变、强烈或新异等,或因人的兴趣、需要、态度等主体状态产生。婴儿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要、态度等主体状态产生。婴儿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有意注意 是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注意。在有意注意时往往需是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注意。在有意注意时往往需要一定的努力,人要积极主动地去观察某种事物或完成某要一定的努力,人要积极主动地去观察某种事物或完成某种任务。有意注意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在词种任务。有意注意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在词语成为心理活动的组成因素的时候产生的,就是说,有意语成为心理活动的组成因素的时候产生的,就是说,有意注意是由第二信号系统支配的。注意是由第二信号系统支配的。2 2、3 3岁儿童逐渐能够自己叫出物体的名称,并以此组织岁儿童逐渐能够自己叫出物体的名称,并以此组织自己的注意。自己的注意。第13页,本讲稿共61页3 3、婴儿的记忆、婴儿的记忆记忆发生在胎儿期,新生儿末期具备长时记忆能力。记忆发生在胎儿期,新生儿末期具备长时记忆能力。婴儿期是记忆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和关键期。记忆是心理活动在时间上婴儿期是记忆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和关键期。记忆是心理活动在时间上得以延续的根本保证,是经验积累或心理发展的重要前提。得以延续的根本保证,是经验积累或心理发展的重要前提。PapousekPapousek最早采用经典条件反射研究研究婴儿期记忆的发展。最早采用经典条件反射研究研究婴儿期记忆的发展。Rovee-CollierRovee-Collier及其同事从及其同事从19761976年年19871987,踢腿,踢腿-车动实验车动实验 3 3个月:对操作性条件反射记忆的保持达个月:对操作性条件反射记忆的保持达4 4周;周;6 6个月:长时记忆能力有了很大发展,个月:长时记忆能力有了很大发展,CornellCornell采用重学节省法研究发采用重学节省法研究发现,现,5-65-6个月的婴儿有个月的婴儿有4848小时的记忆。小时的记忆。1212个月后:符号表征和延迟模仿出现个月后:符号表征和延迟模仿出现 符号表征使词语记忆称为可能,符号表征使词语记忆称为可能,符号表征的出现使婴儿语词逻辑记忆能力的产生成为可能。符号表征的出现使婴儿语词逻辑记忆能力的产生成为可能。延迟模仿标志着婴儿表象能力和再现能力初步形成。延迟模仿标志着婴儿表象能力和再现能力初步形成。第14页,本讲稿共61页4、思维的发展思维的发生发展 皮亚杰认为,0-10个月不存在真正的问题解决行为。婴儿早期出现启发式搜索策略的问题解决行为6个月已能进行模仿12个月以前能利用工具解决问题,“手段-目的”分析策略婴儿期思维特征:直觉行动性;概括的水平很低第15页,本讲稿共61页5、婴儿言语的发展(1)言语发展的理论语言(language):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而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具有社会性和生成性等其它符号系统所没有的特性言语(speech):指个体根据所掌握的语言知识表达思想进行交流的过程,即实际的话语,是语言的传递过程,它既包括听、读等感受和理解和过程,也包括说、写等表达过程,包括言语感知、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第16页,本讲稿共61页A A、后天学习理论、后天学习理论(a(a)以巴甫洛夫和斯金纳为代表的强化说。)以巴甫洛夫和斯金纳为代表的强化说。主要观点:主要观点:言语获得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而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起非常重言语获得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而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要的作用。(b)(b)以阿尔波特为代表的模仿说以阿尔波特为代表的模仿说主要观点:主要观点:认为婴儿语言只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认为婴儿语言只是对成人语言的模仿。(c)(c)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主要观点:主要观点:认为婴儿主要通过对各种社会语言模式的观察学习认为婴儿主要通过对各种社会语言模式的观察学习而获得语言能力的其中大部分是在没有强化条件下进而获得语言能力的其中大部分是在没有强化条件下进行的。行的。第17页,本讲稿共61页B B、先天成熟理论、先天成熟理论 主要以乔姆斯基为代表,主要以乔姆斯基为代表,主要观点:主要观点:强调先天因素对言语发展的决定作用,他们认为儿强调先天因素对言语发展的决定作用,他们认为儿童言语的发展决定于成熟。也称自然成熟说。童言语的发展决定于成熟。也称自然成熟说。生成转换语法理论:生成转换语法理论:乔姆斯基是生成转化语法理论的创始人,假设人类乔姆斯基是生成转化语法理论的创始人,假设人类先天就具有一种普遍的语法,普遍语法是一种先天就具先天就具有一种普遍的语法,普遍语法是一种先天就具备的学习语言能力,言语的获得过程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备的学习语言能力,言语的获得过程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由先天的别语法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由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语言获得装置”实现的。实现的。第18页,本讲稿共61页C、交互作用论 以皮亚杰为代表主要观点:认为后天习得理论和先天成熟理论都是正确的,语言的发展来源于生理的成熟和认知发展,在社会互动下发展。以皮亚杰为代表,强调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对言语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影响。认为语言是儿童的一种符号表征功能,语言源于智力并随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认知学说。第19页,本讲稿共61页(2)婴儿言语的发展历程 A、婴儿期言语发展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1.5岁):言语理解第二阶段(1.5-3岁):积极言语能力发展 积极词汇:凡是儿童既能正确理解又能正确运积极词汇:凡是儿童既能正确理解又能正确运用的词。用的词。消极词汇:或者不能理解,或者有些理解却不消极词汇:或者不能理解,或者有些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能正确使用的词。B、言语的发生:10-14个月标志:婴儿说出第一批具有概括性意义的词第20页,本讲稿共61页C C、言语的发展、言语的发展(a)(a)词语数量词语数量 10-1510-15个月,个月,1-31-3个新词个新词/每月每月 1515个月以后,增长速度加快个月以后,增长速度加快 1919个月以后,个月以后,2525个新词个新词/每月每月 19-2119-21个月,个月,“词语爆炸词语爆炸”现象现象 2323个月,个月,“双词句双词句”,进入词的联合和语法生成阶段。,进入词的联合和语法生成阶段。(b)(b)双词句的生成双词句的生成 双词句的特点:已具备语句的基本成分,但仍是简略、断续、不双词句的特点:已具备语句的基本成分,但仍是简略、断续、不完整的。完整的。双词句生成规律:双词句生成规律:“电报句电报句”、“主词句主词句”(c)(c)语法获得语法获得 20-3020-30个月是掌握语法的关键期个月是掌握语法的关键期 3636个月,基本掌握母语的口语语法规则系统个月,基本掌握母语的口语语法规则系统第21页,本讲稿共61页三、社会性发展1 1、情绪和情感的发展、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婴儿基本情绪的发生发展婴儿基本情绪的发生发展 5-65-6周,出现对人的特别兴趣和微笑,即社会性微笑周,出现对人的特别兴趣和微笑,即社会性微笑 3-43-4个月,出现愤怒、悲伤;个月,出现愤怒、悲伤;6 6个月时,所有的基本情绪出现,个月时,所有的基本情绪出现,7-97-9月,出现惧怕,对最熟悉、亲近者产生的依恋,产生陌生人焦月,出现惧怕,对最熟悉、亲近者产生的依恋,产生陌生人焦虑及分离焦虑;虑及分离焦虑;1-121-12个月时,婴儿的依恋阶段,认生个月时,婴儿的依恋阶段,认生 1 1岁岁2 2个月左右,出现惊奇、害羞;个月左右,出现惊奇、害羞;1 1岁半左右,逐渐产生羞愧、自豪、骄傲、内疚、同情等,同时,岁半左右,逐渐产生羞愧、自豪、骄傲、内疚、同情等,同时,最初的情绪如笑、哭、恐惧等不断分化。最初的情绪如笑、哭、恐惧等不断分化。3 3岁时,次级情绪出现,即自我意识。岁时,次级情绪出现,即自我意识。第22页,本讲稿共61页 婴儿的笑是与人交往的基本手段,引起成人对其关注,加婴儿的笑是与人交往的基本手段,引起成人对其关注,加深婴儿与其重要人物的感情联结,形成更积极的关系。益于婴深婴儿与其重要人物的感情联结,形成更积极的关系。益于婴儿的身心健康成长。笑有一个发展过程。儿的身心健康成长。笑有一个发展过程。(1)(1)第一阶段:自发性的笑第一阶段:自发性的笑(0-5(0-5周周)(2)(2)第二阶段:无选择性社会性微笑第二阶段:无选择性社会性微笑(5(5周周-3.5-3.5月月)对主要抚养者或家庭其他成员、陌生人的微笑是不加对主要抚养者或家庭其他成员、陌生人的微笑是不加区分区分 (3)(3)第三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第三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5(3.5个月以后个月以后)对熟悉的人比对不熟悉的人笑得更多,对熟悉的人对熟悉的人比对不熟悉的人笑得更多,对熟悉的人会无拘无束地笑,而对陌生人则带有一种警惕的注意。会无拘无束地笑,而对陌生人则带有一种警惕的注意。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微笑。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微笑。第23页,本讲稿共61页2、婴儿的社会性依恋依恋:儿童在与抚养者广泛的接触交流中,与抚养者(主要是母亲)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强烈、持久、亲密的、特殊的情感联系。是婴儿最初的社会性情结,是情感社会化的标志。第24页,本讲稿共61页(1)依恋发展的几个阶段依恋发展的几个阶段 根根据据鲍鲍尔尔比比(Bowlby)和和艾艾斯斯沃沃斯斯(Ainsworth)(Ainsworth)的的研研究究,依恋是婴儿在同母亲较长期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依恋是婴儿在同母亲较长期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3个月)个月)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3-6个月)个月)第第三三阶阶段段:特特殊殊的的情情感感联联结结阶阶段段,依依恋恋关关系系明明确确期期(6 6个个月月-24-24个月)个月)第四阶段:目标调节阶段(第四阶段:目标调节阶段(2424个月以后)。个月以后)。第25页,本讲稿共61页 (2 2)通过)通过“陌生情境陌生情境”研究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研究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认为婴儿依恋存在三种类型。同反应,认为婴儿依恋存在三种类型。安全型依恋: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弄安全型依恋: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弄玩具,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极并不总是偎依在母亲玩具,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极并不总是偎依在母亲身边。(身边。(65%-70%65%-70%)回避型依恋:这类儿童对母亲在回避型依恋:这类儿童对母亲在 场或不在场影响不大。场或不在场影响不大。其接受陌生人的安慰就像接受母亲的安慰一样。实际其接受陌生人的安慰就像接受母亲的安慰一样。实际上这类儿童并未形成对人的依恋,所以又称上这类儿童并未形成对人的依恋,所以又称“无依恋无依恋的儿童的儿童”。(。(20%20%左右)左右)反抗型依恋:这类儿童逢到母亲要离开之前,总显得反抗型依恋:这类儿童逢到母亲要离开之前,总显得很警惕,有点大惊小怪。如果母亲要离开他,他就会很警惕,有点大惊小怪。如果母亲要离开他,他就会表现的极度的反抗。但是与母亲在一起时又无法把母表现的极度的反抗。但是与母亲在一起时又无法把母亲作为他安全探究的基地。(亲作为他安全探究的基地。(10%-15%10%-15%)第26页,本讲稿共61页早期依恋与儿童日后发展的关系1、依恋对婴儿具有重要的生存价值 “安全基地”、主动求助的对象、社会参照作用2、依恋对儿童心理各方面发展具有广泛影响 后期行为、情绪情感、心理健康、智力发展 社会交往认知、3、早年依恋对儿童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可以预测今后依恋的发展第27页,本讲稿共61页3、婴儿的气质气质:指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气质:指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 气质是关于心理、行为在速度、强度、灵活性气质是关于心理、行为在速度、强度、灵活性等方面的动力倾向;是具有生物遗传性的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动力倾向;是具有生物遗传性的个性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又是可变的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又是可变的(庞丽娟,庞丽娟,1993)1993)。A A、传统的四重类型学说、传统的四重类型学说 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B B、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强而灵活型、强而不平衡型、强而不灵活型、弱型强而灵活型、强而不平衡型、强而不灵活型、弱型 第28页,本讲稿共61页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对照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对照表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气质类型气质类型 强强不平衡不平衡(不可遏制型不可遏制型)胆汁质胆汁质平衡平衡灵活灵活 (活泼型活泼型)多血质多血质不灵活不灵活 (安静型安静型)粘液质粘液质 弱弱 弱型弱型 抑郁质抑郁质第29页,本讲稿共61页(1)托马斯和切斯的分类(1967,1974,1982)容易型:随和、脾气平和,情绪积极,对于新事物较为开放和适应,生活有规律,可以预测。困难型:活跃、易怒、生活没有规律,对改变常会有过度反应,对新的事物和人适应较慢。迟缓型:不怎么活跃,有点抑郁,对新的人和环境适应较慢。对新异刺激的反应较为温和,不会过激和消极,如他们不要人抱时会往别处看,而不是又踢又叫。第30页,本讲稿共61页(2)气质的发展 气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一定的可塑性 社会环境对婴儿气质的发展变化有着不可忽视的持续性影响。环境因素中家庭间、同伴间和师生之间存在的社会性相互作用网络可能导致婴儿气质的改变。第31页,本讲稿共61页4、自我意识(自我)的产生和发展 在1岁以内尚无自我意识。1周岁末开始把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分开来,这是自我意识的萌芽。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与言语的发展相联系。2-3岁儿童开始把自己当作主体来认识,这一变化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也可以说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第32页,本讲稿共61页第33页,本讲稿共61页第二节 幼儿心理发展一、生理发育(大脑结构的发育)表现表现特点特点脑重脑重3 3岁:岁:10111011克(克(75%75%)7 7岁:岁:12801280克(接近成人)克(接近成人)脑重量继续增脑重量继续增加加大脑皮大脑皮层结构层结构神经细胞结构复杂化,神经纤维分支神经细胞结构复杂化,神经纤维分支增多、长度伸长增多、长度伸长额叶面积增长速度在额叶面积增长速度在5-75-7岁明显加快岁明显加快大脑皮层结构大脑皮层结构日趋复杂化日趋复杂化脑电波脑电波脑区成熟顺序:枕脑区成熟顺序:枕颞颞顶顶额额大脑发展两个加速期:大脑发展两个加速期:5-65-6岁;岁;13-1413-14岁岁脑电波的变化脑电波的变化脑成熟有规律脑成熟有规律第34页,本讲稿共61页二、幼儿期心理发展特点1、感知觉、注意力的发展(1)感知觉发展 特点:幼儿的感觉和知觉在活动中发展,经验在幼儿知觉过程中的作用不断增大;词在幼儿感觉和知觉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知觉的目的性逐渐加强。第35页,本讲稿共61页儿童空间知觉发展的特点:先学会分辨上下,然后学会分辨前后,最后才学会分辨左右。不同方位分辨的难易也有差别,即分辨上下比分辨前后容易,分辨前后比左右容易。幼儿的空间方位的辨别,是从以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其他客体为中心的。第36页,本讲稿共61页幼儿图形知觉发展的特点 往往着眼于图形的整个轮廓,而忽略图形的方位。如在学习汉语拼音时,不能正确分辨bp和dq,也不正确区分数字69等,辨认三角形时通常不考虑三角形的方位。第37页,本讲稿共61页(2)注意发展 无意注意高度发展,有意注意开始形成 幼儿期是注意力形成和培养的关键期。在2-6岁时进行训练和培养,能够最有效地指导和矫正孩子注意方面的不足。幼儿期也是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的最关键时期。第38页,本讲稿共61页2、思维的发展 幼儿期是思维迅速发展时期,思维以直接感知和具体行动中进行。思维的发展思维的发展 (1)具体形象思维 (2)思维具有一定计划性和预见性 (3)思维具有不清晰性和易变性 (4)言语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5)幼儿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初步发展第39页,本讲稿共61页思维的特征:u自我为中心,即幼儿还不能设想他 人所处的情境,对事物唯一的看法就是他自己的看法;u刻板性,即幼儿的注意力容易集中于情境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重要性,结果产生不合逻辑的推理不能达到守恒u不可逆性,即对时间的理解只能顺推下去,不易逆转回来;u转导推理,即他们从一个特定的事物推论到另一个特定的事物,从不考虑一般;u相对具体性相对具体性,即幼儿是依赖表象进行思维,是形象思维,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第40页,本讲稿共61页3、幼儿言语的发展 言语发展的内容主要指语言,词汇和句法的发展。幼儿期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1)幼儿词汇的发展A、词汇量的发展 词汇数量迅速增加,词汇增加最快时期B、词汇内容的丰富C、对词义的理解是个不断深化的过程D、词类的扩展:幼儿掌握名词最多第41页,本讲稿共61页(2)语法结构的发展A、句型从简单到复杂B、句子结构和词性从混沌一体到逐渐分化C、句子结构从松散到逐步严谨D、句子结构由压缩、呆板到逐步扩展和灵活第42页,本讲稿共61页 幼儿期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人生获得语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因此促进幼儿期言语发展是幼儿教育的极其宝贵的时机。幼儿期的言语发展水平,将会影响到他们未来从事的职业和社会交往的基本功能。第43页,本讲稿共61页1、情绪和情感的发展2、自我意识的发展3、幼儿亲社会性行为的产生发展4、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发展第44页,本讲稿共61页三、幼儿社会性发展1、幼儿的情绪情感的发展 幼儿的情感常受外界情境所支配,常为周围人的情绪所影响。(1)幼儿的情绪特点 冲动性:冲动性:易变性:易变性:受感染性:受感染性:明显外露明显外露:(2 2)幼儿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的发展)幼儿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的发展 美感美感-对现实生活中美的感受对现实生活中美的感受 理智感理智感-求知欲求知欲 道德感道德感-行为规范、道德标准备行为规范、道德标准备第45页,本讲稿共61页2、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或自我):是个人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对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意识,是个性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衡量个性成熟水平的标志,是整合、统一个性各个部分的核心力量,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内部动因。知、情、意 知知-自我认识、主要指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我认识、主要指自我概念、自我评价 情情-自我的情绪体验,主要包括自尊自我的情绪体验,主要包括自尊 意意-自我控制和调节自我控制和调节 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第46页,本讲稿共61页(1)自我概念的发展 自我概念:个体对自己独特属性和特质的知觉。即关于我是谁,我有什么样的性情、态度及价值观的认识。第47页,本讲稿共61页(2)自我评价的发展 自我评价发生转折的年龄在3.5-4岁,5岁儿童绝大多数已能进行自我评价。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评价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评价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从带有极大主观情绪性的自我评价到初步比较从带有极大主观情绪性的自我评价到初步比较客观的评价。客观的评价。第48页,本讲稿共61页(3)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 自我情绪体验发生的转折年龄为4岁,5-6岁儿童已表现有自我情绪体验。特点:由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愉快、愤怒)向社会性情感体验(委曲、自尊、羞愧感)不断深化、发展,同时表现出易受暗示性。第49页,本讲稿共61页(4)自我控制的发展 从缺乏自我控制到有自我控制的转折年龄在4-5岁,5-6岁儿童绝大多数都有一定的控制能力。自我控制,指对优势反应的抑制和对劣势反应的唤起的能力。优势反应,即指的是对儿童具有直接、即时吸引力的事物或活动所引起的想要获得该事物或参加某活动的冲动,劣势反应与此正好相反。如动画片与作业。研究发现,具有较高自控能力的儿童一般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第50页,本讲稿共61页3、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 指个体想使他人或群体获益的倾向与行为,自愿地做出有利于他人、表现出正向的社会行为,如同情、分享、安慰、谦让、帮助、合作、捐赠、救援第51页,本讲稿共61页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有:移情情境因素情境因素 解决人际关系的技能 家庭影响 社会文化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 大众传媒 第52页,本讲稿共61页移情:是一种特殊的观点采择能力,是指儿童能够认识别人的情感,并且产生相同的情绪反应,体验别人的情感的能力,包括认知和情感两种成分。第53页,本讲稿共61页4、侵犯行为(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指任何有意地对他人的财物、身体造成损害或对他人精神造成伤害的行为。分类:表现方式表现方式身体动作侵犯行为身体动作侵犯行为言语侵犯行为言语侵犯行为表现目的表现目的敌意性侵犯行为敌意性侵犯行为工具性侵犯行为工具性侵犯行为第54页,本讲稿共61页四、幼儿的游戏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第55页,本讲稿共61页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理解理解)1 1、游戏是年幼儿童的特殊的生活活动方式;、游戏是年幼儿童的特殊的生活活动方式;儿童的游戏是儿童的游戏是儿童身心发展不可或缺的活动儿童身心发展不可或缺的活动2 2、游戏是他们认识周围环境、事物特征的主要活动;、游戏是他们认识周围环境、事物特征的主要活动;3 3、游戏是发展各种心理活动的主要途径;、游戏是发展各种心理活动的主要途径;是促进儿童感知、是促进儿童感知、注意、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手段注意、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发展的极其重要的手段4 4、游戏是自我实现的主要手段;、游戏是自我实现的主要手段;控制儿童的情绪和情绪失调控制儿童的情绪和情绪失调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5 5、游戏是促进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一种最佳方式;、游戏是促进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一种最佳方式;在儿在儿童自控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的学习和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童自控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的学习和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作用6 6、游戏活动可以增强体质。、游戏活动可以增强体质。第56页,本讲稿共61页游戏的主要理论游戏的主要理论1 1、精力过剩说、精力过剩说 以德国诗人、哲学家席勒和英国哲学家斯宾塞为代表以德国诗人、哲学家席勒和英国哲学家斯宾塞为代表 提出动物和人为了基本的食物需要而被迫进行严肃的提出动物和人为了基本的食物需要而被迫进行严肃的劳动,在基本的食物需要满足以后,剩下的过多精力所进劳动,在基本的食物需要满足以后,剩下的过多精力所进行的活动,这就是游戏。他们认为,动物和人有一种要活行的活动,这就是游戏。他们认为,动物和人有一种要活动的普遍倾向,游戏是一种自我满足,天生本能的无意识动的普遍倾向,游戏是一种自我满足,天生本能的无意识产物。产物。剩余精力越多,游戏就越多。剩余精力越多,游戏就越多。第57页,本讲稿共61页2、复演说 以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霍尔为代表 这个理论认为,在童年时期通过游戏重演了人类的历史。人类历史被假定为动物阶段(如儿童的爬行)原始人阶段(儿童的捉迷藏,捉人游戏-如同搜寻打猎)-游牧人阶段(儿童豢养小动物)-农业宗法阶段(玩娃娃,掘沙游戏)-部落阶段(球队等比赛游戏。游戏就是个体在种系发展各阶段的演习,游戏是先天行为模式的表现。第58页,本讲稿共61页3、松弛消遣说(娱乐放松说)以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拉扎鲁斯和帕特瑞克为代表。他们认为游戏不是源于精力的过剩,而是来自于放松的需要。认为艰苦的脑力使人身心疲竭,这种疲劳需要一定的休息和眨眼才能消除,然而只有当一个人解除了紧张状态时才有可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和眨眼。他们认为游戏或娱乐活动可能具有解除紧张恢复健康的机能。第59页,本讲稿共61页4、生活预备说 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罗斯(Gross),他是一个新达尔文主义者,他认为游戏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环境,使各个种系得以生存下去。他认为存在童年期就是为了使有机体能够游戏。而游戏时期的长短,直接与有机体在种系发生领域中的地位相一致,机体愈复杂,不成熟时期愈长,练习基本技能技巧所必需的游戏时期就愈长。儿童在游戏时更感兴趣游过程,而不是行为的结果。第60页,本讲稿共61页5、认知动力理论-以皮亚杰为代表 皮亚杰认为,游戏只不过是一种同化作用。在同化中,儿童把各种事件、各种客体实物或情境用已存在的思维方法合并起来。皮亚杰认为,一个孩子的认知水平达到的阶段,决定着这个孩子游戏的发展水平,他把游戏分为练习游戏、象征性游戏和规则游戏,并分别对应于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第61页,本讲稿共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