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儿科护理第十五章免疫性疾病患儿的护理课件.pptx
-
资源ID:71828342
资源大小:483.53KB
全文页数:63页
- 资源格式: PPTX
下载积分:3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中职)儿科护理第十五章免疫性疾病患儿的护理课件.pptx
儿科护理第十五章免疫性疾病患儿的护理第十五章第十五章免疫性疾病患儿免疫性疾病患儿的护理的护理学习目标1.掌握小儿免疫系统的特点,风湿热、过敏性紫癜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2.熟悉风湿热、过敏性紫癜的治疗原则及健康教育。3.了解风湿热、过敏性紫癜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护理情境患儿,男,8 岁,1 年来常常感到胸闷、心悸、乏力,尤以活动后明显,伴有 四肢大关节疼痛,呈游走性。3 天前,患儿“感冒”后胸闷、气促、乏力症状加重。查体:面色苍白,咽部充血,扁桃体度肿大、充血,心率 126 次/分,心音低钝,心尖部可闻及级收缩期杂音,双下肢水肿。外周血检查:白细胞计数 14109/L,中性粒细胞 86%,淋巴细胞 0.11,血红蛋白 98 g/L。入院诊断为风湿热。请思考:1.引起风湿热的最常见病原体是什么?2.风湿热最严重的临床表现是什么?231儿科常见免疫性疾病包括风湿性疾病、过敏性紫癜等。护士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CONTENTS13CONTENTS目录小儿免疫系统特点 风湿热患儿的护理 过敏性紫癜患儿的护理 24第 一 节小儿免疫系统特点一、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下来就有的天然免疫力,是机体在长期的种族进化过程中不断地与各种病原体相互斗争而建立起来的一系列防御功能。非特异性免疫主要包括屏障防御机制、细胞吞噬系统、补体系统及其他免疫分子的作用。这些免疫功能构成机体的第一道防线,当病原体入侵时最先发挥作用。1.屏障防御机制 屏障防御机制主要由皮肤-黏膜屏障、血-脑脊液屏障、血-胎盘屏障、淋巴结过滤作用等构 成的解剖(物理)屏障,以及溶菌酶、胃酸等构成的生化屏障组成。小儿的皮肤角质层薄嫩,易破 损,故屏障作用差,对外界刺激的抵抗力弱,容易受到机械或物理损伤而继发感染。除此之外,新 生儿的皮肤偏碱性,更易于细菌或真菌增殖;肠道通透性高,胃酸较少,杀菌力低。血-脑脊液屏障、淋巴结功能未发育成熟,以及呼吸道纤毛细胞发育不完善等,均可导致新生儿及婴幼儿的非特异性 免疫功能较差,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可逐步发育健全。2.细胞吞噬系统 血液中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主要是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在胎龄的第 9 周左右,中性粒 细胞开始出现在末梢血中。在胎龄的第 34 周,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吞噬和细胞内杀菌功能已趋近成 熟。但是,新生儿的各种吞噬细胞功能可呈现暂时性低下,这与新生儿时期缺乏血清补体、调理素、趋化因子等有关。3.补体系统 由于母体的补体不能输送给胎儿,所以新生儿补体经典途径成分(CH50、C3、C4、C5)的活 性是其母亲的 50%60%,在出生后 3 6 个月达到成人水平;旁路途径的发育更为落后。未成熟 儿补体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均低于成熟儿。4.其他免疫分子的作用 正常体液中的一些非特异性杀菌物质,如调理素、溶菌酶、干扰素、乙型溶素、吞噬细胞杀菌 素等也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屏障一样,是机体的防线,有助于消灭入侵的微生物。二、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是机体在后天的生活过程中与抗原物质接触后产 生的,是一种后天获得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由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 细胞完成的。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脾、淋巴结;免疫活性细胞主要是T淋巴细胞和B淋 巴细胞,T 淋巴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T 细胞免疫),B 淋巴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B 细胞 免疫)。1.细胞免疫 来自胚胎和骨髓的淋巴样干细胞进入胸腺,在胸腺内继续发育,最后形成成熟的 T 细胞。在 T 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其形成了对自身组织的耐受性及对异体物质的反应性。足月新生儿外周血中 的 T 细胞绝对数已达到成人水平,但 T 细胞的分类比例及功能与成人不同。由于从未接触抗原,T 细胞需要在较强抗原的刺激下才会有反应。而随着与多种抗原的接触,T 细胞更趋完善。其中,CD4+T 细胞较多,具有抑制细胞毒作用的 CD8+T 细胞相对较少,使 CD4/CD8 的值高达 3 4,以后逐渐下降,到 2 岁时降到 2,达成人水平。新生儿时期 CD4+T 细胞的辅 助功能低,且有较高的抑制活性,可抑制 B 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受。一般在 6 月龄时 CD4+T 细胞的 辅助功能才接近正常。在新生儿时期,T 细胞产生的-干扰素(IFN-)和白细胞介素-4(IL-4)为成人的 10%20%,到 3 岁左右达到成人水平。2.体液免疫 1)B 细胞免疫 与T细胞免疫相比,B细胞免疫的发育比较迟缓。胎儿的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可产生相应的 IgM 类抗体,而有效的 IgG 类抗体应答在出生 3 个月后才会出现。足月新生儿 B 细胞的数量稍高于 成人,但小于胎龄儿 B 细胞的数量则低于成人。B 细胞的数量少不利于抗感染的特异性抗体的生成,易发生暂时性的低丙种球蛋白血症。2)免疫球蛋白 具有抗体活性的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 B 细胞最终分化为浆细胞的产物,根据理 化性质和免疫性状的不同,免疫球蛋白可以分为 IgM、IgG、IgA、IgD 和 IgE 5 类。这些免疫球蛋白 不仅存在于血液中,还存在于体液、外分泌液及 B 淋巴细胞的细胞膜上,主要功能是参与体液免疫。正常胎儿无浆细胞,其免疫球蛋白直接由浆细胞的前身 B 细胞合成。(1)IgM:在胚胎第 12 周时可以合成。IgM 的含量随胎龄的增长略有增加。在正常情况下,因无抗原刺激,胎儿自身产生的 IgM 较少,又因 IgM 不能通过胎盘,所以胎儿期血液中 IgM 含量始 终较低。出生时,若脐血 IgM 的含量增高(大于 0.2 g/L),则提示有宫内感染。出生后 3 4 个月,IgM 在小儿血清中的含量是成人的 50%,1 岁时达到成人的 75%。IgM 是抗革兰阴性杆菌的主要抗体,由于其在新生儿血中的含量较低,所以新生儿易发生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尤其易发生大肠埃希菌败 血症。(2)IgG:为唯一可以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在胚胎第 12 周末开始合成,但含量不多。新生 儿血液中的 IgG 主要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它对婴儿出生后数月内防御白喉、脊髓灰质炎、麻疹、肺炎双球菌及-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等起重要作用。来自母体的 IgG 在生后 6 个月几乎全部消失,所 以此时小儿易发生感染。小儿自身合成的 IgG 量从 3 个月开始逐渐增加,直到 6 7 岁时在血清中 的含量接近成人水平。(3)IgA:胎儿期既不产生 IgA,也不能通过胎盘获得,所以新生儿血清中的 IgA 量极少,直至 青春后期或成人时期才能达成人水平。婴儿出生后可以从母亲初乳中获得部分 sIgA,在呼吸道和胃 肠道中发挥作用。;2 4 岁时,sIgA 达成人水平,而新生儿、婴幼儿的 sIgA 含量较低。因此,新生 儿和婴幼儿容易患呼吸道和胃肠道感染。(4)IgD和IgE:都难以通过胎盘。新生儿血中的IgD含量极少,5岁时能达到成人水平的 20%。IgE 是血清中含量最低的一种免疫球蛋白,约在 7 岁时达到成人水平,主要参与型超敏反应。第 二 节风湿热患儿的护理风湿热是一种由咽部感染 A 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后发生的变态反应和自身免疫反应性疾病。风 湿热具有反复发作的倾向,可累及心脏、关节、中枢神经系统和皮下组织,临床表现为心脏炎、环形红斑、关节炎、舞蹈症和皮下结节,以心脏炎和关节炎最为明显。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5 15 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为主,发病率无性别差异。风湿热在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多见。一、病因风湿热是 A 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咽峡炎后并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0.3%3.0%的患儿在出现 该菌引起的咽峡炎 1 4 周后发生风湿热。二、发病机制1.链球菌抗原的分子模拟 多种 A 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抗原与人体器官抗原存在同源性。当链球菌感染后,机体产生抗 链球菌抗体,它一方面能清除链球菌,对机体起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因链球菌抗原的分子模拟,此 抗体可与人体组织产生免疫交叉反应而导致器官损害。2.免疫复合物致病 链球菌抗原和抗链球菌抗体能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在人体关节滑膜、心瓣膜、心肌后激 活补体成分,产生炎性病变。3.其他 1)细胞免疫损伤 细胞免疫反应参与风湿热的发病。2)遗传机制 以遗传特征为基础的免疫应答的个体差异性和人体易感性在风湿热的发病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三、护理评估1.健康史评估 护士应询问患儿发病前 1 6 周是否有上呼吸道感染的表现,有无发热、关节疼痛、皮疹等,既往有无心脏病或者关节炎的表现。知识链接近年来我国风湿热发病状况和临床表现的发展变化 风湿热是由 A 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时可导致心脏损 害、慢性心脏瓣膜病形成,危害儿童的身体健康。我国风湿热的发病率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 来已明显降低,总体呈下降趋势。但目前风湿热的发病率较 20 世纪 80 年代稍有回升,尤以 我国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发病率较高。现在由于大量抗生素的广泛使用,风湿热的临床特点也在逐渐发生变化,症状变得不典型。患者的临床表现趋向于减轻,只有部分病例有发热(低热或中度发热);关节疼痛轻,无红、肿、热和功能障碍;心脏炎较轻,表现为心功能减退,如心悸、气促、心音减弱、心率增快、心脏杂音强度弱;皮下小结、环形红斑的发生率低;舞蹈症的发生率有所增加。2.身体状况评估 1)一般表现 患儿表现为发热,热型不定,急性期体温可为 38 40 ;隐匿起病者仅有低热或无发热。患儿可伴有精神不振、乏力、食欲不佳、面色苍白、关节疼痛、腹痛等。未采取相应预防措施的患儿常反复发作。2)心脏炎 心脏是风湿热唯一持续性损害的器官,2/5 1/2 的风湿热患儿的心脏受累,以心肌炎和心内膜炎最多见,亦可发生全心炎。(1)心肌炎:病情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可伴有心力衰竭。患儿体温升高与心率增快不成比例;叩诊心浊音界增大;听诊心音低钝,可闻及奔马律,心尖部第一心音减弱,可出现期前收缩、心动 过速等心律失常的表现,可闻及吹风样杂音;75初发患儿的主动脉瓣区可闻及舒张中期杂音。(2)心内膜炎:主要侵犯二尖瓣,其次为主动脉瓣,可导致二尖瓣关闭不全,在心尖部可闻及 收缩期杂音;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在胸骨左缘第 3 肋间可闻及舒张期杂音。反复发作者可形成风湿性心瓣膜病。(3)心包炎:临床表现为心前区疼痛,积液少时难以发现,可听到心包摩擦音;积液多时,患 儿表现为呼吸困难、心动过速、心前区搏动消失、心音遥远、心浊音界会随着体位的改变而变化、颈静脉怒张、肝大等。3)关节炎 关节炎占风湿热患儿的 1/2 3/5,主要累及膝、踝、肘、腕等大关节,呈游走性和多发性。患 儿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关节活动受限,不遗留关节畸形。4)舞蹈症 舞蹈症的发生率相对低,主要由病变累及锥体外系所致。舞蹈症多见于女孩,表现为以四肢和面部肌肉为主的不自主、不协调、无目的的快速运动,如挤眉弄眼、伸舌、耸肩、语言障碍等,兴奋或注意力集中时明显,入睡后即消失。5)皮肤表现(1)环形红斑:多分布于躯干及四肢屈侧,呈环形或半环形,色淡红,边界清楚,大小不等,中心苍白,可反复出现,消退后不留痕迹。(2)皮下结节:好发于肘、膝、腕、踝等关节伸面,与皮肤不粘连,直径为 0.1 1.0 cm,2 4 周后消失。3.辅助检查 1)风湿热活动指标 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 反应蛋白阳性,黏蛋白增高。2)链球菌感染证据 链球菌感染证据包括抗链球菌溶血素 O(ASO)增高、咽拭子培养 A 组溶血性链球菌阳性、抗 链球菌激酶阳性等。4.社会心理评估 风湿热反复发作可导致风湿性心瓣膜病,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护士应评估家长对风湿热治疗、预后、预防复发的认知情况,有无焦虑和恐惧的情绪反应。对年长儿,护士还要注意评估其有无因休学和舞蹈症而产生的自卑心理。四、治疗原则护士应询问患儿发病前 1 6 周是否有上呼吸道感染的表现,有无发热、关节疼痛、皮疹等,既往有无心脏病或者关节炎的表现。1.一般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补充维生素、加强营养等。2.抗链球菌感染 抗链球菌感染可应用大剂量青霉素静脉滴注,每日 2 次,持续 2 3 周。对青霉素过敏的患儿 应改用红霉素。3.抗风湿热治疗 对心肌炎患儿要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疗程为 8 12 周;无心肌炎者可口服阿司匹林,疗程为 4 8 周。4.对症治疗 患儿有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加用地高辛,但剂量应小,并加用卡托普利、呋塞米及螺内酯等,慎 用洋地黄制剂。患儿有舞蹈症时可用苯巴比妥、氯丙嗪等镇静剂,有关节肿痛时应当给予制动。五、护理诊断(1)心排血量减少:与心脏损害有关。(2)疼痛:与关节受累有关。(3)体温过高:与感染有关。(4)焦虑:与家长缺乏风湿热的相关知识、疾病的威胁有关。(5)潜在并发症主要为心力衰竭,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六、护理措施1.减轻心脏损害的护理 1)观察病情 护士应注意观察患儿面色、呼吸、心率、心律及心音的变化。如患儿有心力衰竭的表现(如烦 躁、面色苍白、气促等),护士要及时报告医生并进行处理。2)休息 护士应根据患儿心脏受累的程度限制其活动,无心脏炎的急性期患儿需卧床休息 2 周,随后 2 周内逐渐恢复活动;有心脏炎而无心力衰竭者应卧床休息 4 周,随后 4 周内逐渐恢复活动;心脏炎 伴有心力衰竭者应卧床休息 8 周,随后 3 个月内逐渐增加活动量。3)饮食护理 护士应给予患儿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对有心力衰竭者可适当限制其盐和水的摄入量,保持患儿大便通畅。2.用药护理 1)抗链球菌感染 临床可应用青霉素,每天 2 次,连续 2 周,对青霉素过敏者可改用红霉素等。2)抗风湿热治疗 有心脏炎的患儿应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每日 2 mg/kg,最大用量不超过每日 60 mg;无心脏炎的患儿可用水杨酸制剂。护士应注意患儿有无糖皮质激素和水杨酸制剂的不良反应(如胃 肠道反应、肝功能损害、出血等)。饭后口服能减轻水杨酸制剂的胃肠道反应。泼尼松会引起消化道 溃疡、血压增高、免疫抑制等不良反应,护士应予以注意。3)对症护理 对有心力衰竭者,必要时护士可遵医嘱给予其吸氧及利尿、扩张血管的治疗;需要用洋地黄制 剂时,用药剂量应偏小,并注意密切观察患儿有无洋地黄过量的表现。患儿有舞蹈症时,护士可遵 医嘱应用苯巴比妥、地西泮等镇静剂。3.减轻关节疼痛 患儿有关节疼痛时,护士应予以制动,将其关节置于功能位上,避免关节受压,操作时注意动 作要轻柔。急性期后,护士可用热水袋为患儿局部热敷止痛,注意防止患儿被烫伤,加强皮肤护理。4.降低体温 护士应密切观察患儿的体温变化,可采用物理降温。5.心理护理 护士应关心、爱护患儿,耐心地向患儿及其家长解释各项检查、治疗、护理措施的目的,及时 减轻或消除患儿的不适感;及时解答家长的疑问,主动向其介绍患儿的病情及治疗的进展,减轻或 消除家长的疑虑和不安。七、健康教育(1)护士应为患儿及其家长讲解风湿热的相关知识和护理要点,告知家长患儿的病情。(2)护士应指导家长观察患儿的病情,告知其预防感染的方法。(3)护士应指导家长合理安排患儿的日常生活,使其不做剧烈运动。(4)护士应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交流,解除他们的焦虑情绪,帮助他们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强调定期门诊复查的重要性。(5)护士应向患儿及其家长强调预防复发的重要性,告知其预防用药首选长效青霉素 120 万 U 肌内注射,每月 1 次,至少持续 5 年,最好持续至 25 岁,有心脏损害者宜终身预防用药;青霉素过 敏者可口服红霉素,每月口服 6 7 天,疗程同前。第 三 节过敏性紫癜患儿的护理过敏性紫癜又称舒-亨综合征,是一种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系统性血管炎。过敏性紫癜多 发生于 2 8 岁的儿童,男孩发病多于女孩。其临床特点为反复的皮肤紫癜,伴有关节肿痛、腹痛、便血、血尿和蛋白尿,但血小板不减少。过敏性紫癜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春秋季节较明显。过敏 性紫癜具有自限性,大多数预后较好,有少数病例迁延不愈。一、病因过敏性紫癜的病因尚不清楚,目前认为与由某种致敏因素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例如,病 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药物(如抗生素、磺胺类药物、解热镇痛药等)、食物(如鱼虾、蛋、牛奶等)、花粉、虫咬、疫苗接种等可能为致敏因素,但均无明确证据。近年来,有证据表明 A 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是诱发过敏性紫癜的重要因素。二、发病机制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机制可能是各种因素作用于具有遗传背景的个体,激发 B 细胞克隆扩增,从 而导致 IgA 介导的系统性血管炎。过敏性紫癜的基础病理改变为全身性白细胞碎裂性小血管炎。1三、护理评估1.健康史评估 护士应评估患儿有无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肾炎病史;发病前有无过敏原,如各种食物、药物或 其他物质的接触史;有无过敏性紫癜的家族史。2.身体状况评估 患儿常急性起病,通常以皮肤紫癜为首发症状,也有部分患儿首先出现腹痛、关节炎或肾脏症状。起病前,患儿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伴有低热、食欲减退、乏力等症状。1)皮肤紫癜 皮肤紫癜反复出现为过敏性紫癜的主要特点,下肢及臀部多见,以伸侧较多,呈对称性分布,分批出现。皮肤紫癜初起为紫红色斑丘疹,高出皮肤,压之不褪色,数日后转成暗紫色,后为棕褐色而消退(图 15-1)。少数重症患儿的紫癜可融合成大疱,伴出血性坏死。皮肤紫癜的消退时间通常 为4 6 周,部分病例可复发。2312)消化道症状 约 2/3 的患儿可出现消化道症状,以阵发性腹痛为主,通常位于脐周或下腹部,可伴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并发肠穿孔、肠套叠、出血坏死性肠炎和肠梗阻。3)关节肿痛 约 1/3 的患儿可出现膝、踝、肘、腕等大关节肿、痛,为游走性疼痛,关节活动受限,但不遗留关节畸形。4)肾脏症状 50 60的患儿有肾脏受损的表现,常于发病 1 个月内出现,患儿出现血尿、蛋白尿和管型 尿,以及高血压及水肿,称为紫癜性肾炎。虽然有些患儿的血尿、蛋白尿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但 大部分都能完全恢复,只有少数病例会发展成慢性肾炎。5)其他表现 偶可发生颅内出血。个别患儿有出血倾向,如鼻出血、牙龈出血、咯血等。3.辅助检查 1)外周血检查 患儿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增高,中性粒细胞数和嗜酸粒细胞数可增高,血小板计数正常,出血和凝血时间、血块退缩正常。部分患儿的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呈阳性。知识链接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试验方法:将血压计袖带缚于小儿上臂后充气,并使其压力维持在收缩压与舒张压之 间,以对毛细血管施加压力。持续 8 min 后放松袖带,5 min 后记录前臂屈侧直径为 5 cm 圆 周内的新出血点数目。新出血点超过 10 个为阳性,提示毛细血管脆性增加。临床意义:阳性见于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功能缺陷、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和过敏性紫癜等。2)尿、便常规检查 肾脏受累的患儿可有血尿、蛋白尿、管型尿,腹型紫癜患儿的大便隐血试验可呈阳性反应。4.社会心理评估 患儿家长可因对过敏性紫癜的预后担忧,对疾病的治疗、护理、随访观察等认知欠缺而产生焦 虑心理。护士应评估患儿及其家长的心理状态。4四、治疗原则过敏性紫癜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采取抗过敏、对症治疗、去除过敏原等治疗方法。231五、护理诊断(1)皮肤完整性受损:与变态反应、血管炎有关。(2)疼痛:与关节和胃肠道变态反应性炎症有关。(3)潜在并发症包括消化道出血、紫癜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六、护理措施1.皮肤护理 护士应观察患儿皮疹的形态、颜色、数量、部位和是否反复出现,每日记录皮疹变化的情况;保持患儿皮肤清洁,避免其抓伤皮肤,皮肤溃破处要及时处理,以防发生出血和感染。患儿应穿软而透气性好的棉质内衣,衣物要干净、干燥。护士应注意使患儿避免接触过敏原,为患儿穿刺时注 意避开皮疹。2.饮食护理 护士应给予患儿富含维生素 C、维生素 K 的食物,嘱其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勿食致敏性食物(如鱼、虾、蛋等),不进食粗糙、坚硬的食物,以免损伤胃肠道。对有肾脏症状的患儿,护士应 给予其低盐饮食。3.病情观察(1)护士应观察患儿有无腹痛、便血等情况。患儿有消化道出血时,护士应使其卧床休息,给予其无渣饮食,出血量大时嘱患儿禁食。护士应观察患儿尿液颜色、量、性质的改变,指导家长定 期带患儿做尿常规检查。如患儿有蛋白尿、血尿,则护士应按肾炎进行护理。(2)护士应注意观察患儿有无颅内出血的表现及其他出血倾向。4.用药护理 1)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急性期患儿的关节、腹痛症状明显,可用泼尼松进行治疗,症状缓解后可停药。严重过敏性紫癜肾炎可以加用免疫抑制剂。2)抗凝治疗 肾脏症状明显者可应用抗凝药阿司匹林、双嘧达莫、肝素等。3)对症治疗 大剂量维生素 C 可改善血管通透性。有荨麻疹或血管神经性水肿者可应用抗组胺药物和钙剂。4)其他 临床可采用中药治疗,以补肾益气、活血化瘀等。5.疼痛的护理 1)关节疼痛 对关节疼痛的患儿,护士应观察其疼痛及肿胀情况,使关节处于功能位,协助患儿取舒适体位,做好日常护理。2)腹痛 护士应嘱腹痛患儿卧床休息,观察其腹痛情况;注意观察患儿粪便的性状,详细记录其排便次数。对腹痛者禁止腹部热敷,以防发生肠出血。6.心理护理 护士应关心、爱护患儿,耐心地解释各项检查、治疗、护理措施的目的,及时消除或减轻患儿 的不适感;及时解答家长的疑问,主动介绍患儿的病情及治疗的进展,减轻或消除家长的疑虑和不安。七、健康教育护士应教会家长和患儿观察病情,合理饮食,避免接触过敏原,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防止患儿 抓伤、擦伤皮肤;指导患儿注意个人卫生,加强营养;指导患儿在急性期控制活动,有肾脏损伤时不能参加体育锻炼;嘱家长带过敏性紫癜肾炎患儿定期进行尿液检查。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