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学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
-
资源ID:71847504
资源大小:45.63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学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学习重难点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2.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中国古代关于创新的古诗文名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晚爱肥仙诗自然,何曾绣绘更琱镌。春花秋月冬冰雪,不听陈玄只听天。杨万里读张文潜诗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赵翼论诗五绝二、导学基础知识(一) 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二) 写作背景本文节选自文艺作品的鉴赏(叶圣陶集第十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文艺作品的鉴赏还包括“要认真阅读”“训练语感”“不妨听听别人的话”等内容。1912 年起,叶圣陶先生即从事语文方面的教学工作,之后又接触编辑、出版工作,写下了大量文章,就我国语文教育工作说利弊,谈得失,找方法。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三、导读理解1.歌谣先于文字出现,说明了什么?明确:歌谣的产生,需要想象的能力,这说明想象可以脱离文字而存在。2.为什么说“从外表说,就是一篇稿子,一部书,就是许多文字的集合体”?明确:一部书、一篇稿子都是用文字记录的一种表现形式,若脱离了想象,感悟不到这些文字所描述的内涵及思想感情,那么,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些枯燥的记录符号,因此,表面上,书、稿都是许多文字的集合体。3.文盲能唱出未记录的歌谣说明了什么?明确:人们的想象力可以脱离文字而存在,文艺也可不用文字做记录,文字记录是文艺的一种记录方式,也是人们产生想象的依据之一。4.文字一定能够将作者的感悟传递给读者吗?明确:不一定,首先作者不一定通过文字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感悟,它受到作者水平的限制,有时出现“言不达意”的现象。其次读者对文字的兴趣、理解能力、理解角度和想象力等自身条件,可能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状况。5.为什么说读者“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明确:读者阅读的目的是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绝不是为了看到“冷冰冰”的文字。6.“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领会作者的意境,就无从得到这种受用了”说明了什么?明确:离开了想象,也就找不出意境,离开了意境,剩下的只是没有活力的文字,也就谈不上“受用”了,这充分证明了“驱遣我们的想象”的重要性。7.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8.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明确: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自我检测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风景是水光山色,也是一种精神。三峡的神女峰、黄山的天都峰、庐山的三叠泉每一处景点都有个传说。那_(A.对立 B.矗立)的参差不齐的奇峰怪石本是鬼斧神工。而那寓意深刻、妙趣横生,甚至略显荒dàn的故事则是人类的情结,很难想象,没有传说的风景会是怎样的让人 chàng然!也很难想象,见了灵动的景物不去寄托情思的人是何等麻木不仁!风景因人的_(A.制造 B.改造)而变得神奇,人因风景的陶冶而变得滋润。这种美妙的想象难道不是一种对美的鉴赏吗?(1)给加粗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参差不齐_鉴赏_荒dàn_chàng然_(2)根据语境在文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只填序号)(3)将画线句子改为陈述句。2.文学常识填空。本文的作者是_,原名_,字圣陶,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著有童话集_、长篇小说_等。3.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1)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_)(2)读者也许本来就是海燕似的人物,现在接触到作者的意境,仿佛听见同伴的高兴的歌唱,因而把自己的态度把握得更坚定,这也是一种受用。假如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领会作者的意境,就无从得到这种受用了。(_)(3)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_)4.阅读课文驱遣我们的想象5-7段,回答以下问题。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先就作者的方面说。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他准备写的不是普通的论说文、记叙文;他准备写的是文艺。他动手写,不但选择那些最适当的文字,让它们集合起来,还要审查那些写了下来的文字,看有没有应当修改或是增减的。总之,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现在就读者的方面说。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1)第5段在选文中起什么作用?(2)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的画线句。(3)阅读选文,概括文艺作者是如何进行创作的。(4)作者为什么说“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5)作者为什么在课文的第6段提到了一般的论说文和记叙文,这有什么作用?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cn;jiàn;诞;怅(2)B;B(3)这种美妙的想象是一种对美的鉴赏。解析:(1)本题考查识记重点字音、字形的能力。“参”是多音字,表示长短、高低、大小不齐的时候,读“cn”;“鉴赏”的“鉴”读“jiàn”。“荒诞”指极不真实,极不近情理;“怅然”形容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对立”指两种事物或一种事物中的两个方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矛盾、相互斗争;“矗立”指高耸地立着。这里描写山峰,所以应该用“矗立”。“制造”指用人工使原材料成为可供使用的物品;“改造”指就原有的事物加以修改或变更,使适合需要。本句是指人改造自然风景,使之变得神奇,所以应该用“改造”。(3)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改变句式的时候要注意只改变语气,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本句是一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的时候要改成肯定句,然后句末改成句号。2.答案:叶圣陶 叶绍钧 稻草人 倪焕之3.答案:(1)比喻论证(2)对比论证(3)道理论证解析:(1)从“文字是一道桥梁”可知,这里把“文字”比作“桥梁”,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2)语段把“接触到作者的意境”和“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领会作者的意境”两种做法的效果进行了对比,这是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3)这句话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4.答案:(1)第5段起到了总领下文的作用,总说了文字在读者和作者之间所起到的桥梁作用。(2)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文字比作桥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文字在读者与作者之间起到的重要的沟通作用。(3)先要感悟生活,然后再用文字描写生活,接着就要进行文字的修改,以求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4)因为文字仅仅是一座桥梁,读者通过它去了解作者的心情,去还原作者的所见所感。这才是读者阅读的真正目的。(5)因为一般的论说文和记叙文都有较固定的行文结构,缺少想象力,相对来说就显得刻板不生动。作者提到这两类文体,就是要与文艺类作品形成对比,突出文艺作品生动具体、充满想象的特点。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