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曹刿论战》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
-
资源ID:71847731
资源大小:40.58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20课《曹刿论战》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docx
第20课曹刿论战同步练习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jin) 小惠未遍(biàn)B民弗从也(fú) 小信未孚(fú)C齐师败绩(j) 下视其辙(zhé)D夫战,勇气也(fú) 望其旗靡(mí)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必以信B十年春,齐师伐我/伐竹取道C又何间焉/时时而间进D可以一战/何以战3课文第2段写曹刿的言行,目的是表现曹刿( )A忠君报国的思想B勇于牺牲的决心C冲锋陷阵的精神D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掌握战机4下列对“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士气,两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三次(击鼓)士气就竭尽了。B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竭尽了。C第一次击鼓能让士兵生气,第二次(击鼓)士兵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就竭尽了。D一次击鼓能振作土气,两次(击鼓)士气就竭尽了,三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二、情景默写5(1)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理由是:_,_,_。(2)春秋时期,鲁与齐交战,起初鲁庄公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被曹刿阻止了,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战胜了齐军,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这“敌疲我打”的方针是:_,_,_,_。三、综合性学习6今年,中国共产党将迎来建党100周年。你所在的学校将举行“迎七一·爱祖国”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完成下列任务。(1)为营造氛围,请你为该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2)该活动的主要负责人有意把此次活动分成四个版块,分阶段开展,但是目前只想出了两个版块,现在他想请你帮他设计其余的两个版块。爱国人物故事会 _ _ 爱国歌曲唱响会(3)在【爱国人物故事会】版块,请你从下面给出的两个爱国人物中任选一个,按照例句仿写一句话。邓稼先 闻一多例句:“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破败的茅屋前为天下寒士疾呼。四、文言文对比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左传·曹刿论战)【乙】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左右于是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选自韩非子·晋文公攻原)【注释】原:原国。卫:卫国。7解释加点的字词。(1)小惠未遍 遍:_ (2)望其旗靡 靡:_(3)罢兵而去 去:_ (4)吾与士期十日 期:_8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A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B登轼而望之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D人不知而不愠9翻译句子(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10你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乙】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节选自曾国藩挺经)【注释】荀罃(yng):春秋时晋国大将。拔:攻克,攻取。逼阳:姓,古夷族一支。遽:迅速。11解释加点的词语。彼竭我盈( ) 公将驰之( )渐就衰竭之故( ) 皆初气过锐( )12翻译句子。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此善于用气者也。13对文本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B【甲】文“将鼓”“将驰”说明鲁庄公是军事上无知的昏君。C【乙】文“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引出下文作者对“气”的思考。D【甲】文用对话的方式说出观点,【乙】文则用举例和对比的方式证明观点。14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受 创 于 郝 昭 皆 初 气 过 锐 渐 就 衰 竭 之 故15在对战争取胜原因的认识上,【甲】【乙】两文有何不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乙夫将之所以战者,兵也;兵之所以战者,气也;气之所以盛者,鼓也。能作士卒之气,则不可太频,太频则气易衰;不可太远,太远则力易竭。须度敌人之至六七十步之内乃可以鼓令士卒进战。彼衰我盛,败之必矣。法曰:“气实则斗,气夺则走。”(节选自百战齐路·气战)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望其旗靡(2)气夺则走17下面句子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克,公问其故(已经)B再而衰(重复)C夫将之所以战者(将领)D太远则力易竭(穷尽)18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2)彼衰我盛,败之必矣。19用“”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须 度 敌 人 之 至 六 七 十 步 之 内 乃 可 以 鼓 令 士 卒 进 战20甲乙两文在谈到进击敌人时都提到了“气”的问题。(请用原文回答)甲文认为_是“彼竭我盈”之时,宜于进攻。乙文认为_,才是进击敌人的最好时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乙】种世衡,宋名将也。初,知环州。环州蕃部有牛家族奴讹者,素屈强,未尝出谒郡守,闻世衡至,遽郊迎。世衡与约明日当至其帐往劳部落。是夕大雪,深三尺。左右曰:“地险不可往。”世衡曰:“吾方结诸羌以信,不可失期。”遂缘险而进。奴讹方卧帐中,谓世衡必不能至,世衡蹴而起,奴讹大惊曰:“前此未尝有官至吾部者,公乃不疑我耶!”率其族罗拜听命。(选自宋史种世衡传有删改)【注】知:做知州(官名)。蕃部:少数民族。屈强:倔强。罗拜:围绕一圈跪拜。2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肉食者鄙 鄙:目光短浅B小信未孚 孚:使信服C神弗福也 福:赐福,保佑D必以情 情:实情22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必以分人 扶苏以数谏故B乃入见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C遂缘险而进 野芳发而幽香D小大之狱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两段文字都突出一个“信”字,“信”与“仁”“义”“礼”“智”共称为儒家五常,是儒家提倡的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B古代有许多借代表意的词语,如“发闾左谪戍渔阳”中的“闾左”代指贫苦人民,“肉食者”代指当权者,“加冠”表示男子已经成人。C甲文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塑造了曹刿深谋远虑、精明干练的性格特点,乙文则主要通过记叙的方式表现了种世衡有勇有谋、讲信用的性格特点。D甲文和乙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中把曹刿与“乡人”及鲁庄公进行对比,乙文把种世衡与牛家族首领奴讹进行对比。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忠之属也,可以一战。25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世衡与约明日当至其帐往劳部落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乙】赵简子有两白骡而甚爱之。阳城胥渠处广门之官,夜款门而谒曰:“主君之臣胥渠有疾,医教之曰:得白骡之肝,病则止; 不得则死。”谒者入通。董安于御于侧,愠曰:“嘻!胥渠也,期吾君骡,请即刑焉。”简子曰:“夫杀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杀畜以活人,不亦仁乎?”于是召庖人杀白骡,取肝以与阳城胥渠。处无几何,赵简子兴兵而攻狄。广门之官,左七百人,右七百人,皆先登而获敌首。人主安能不好士?(选自吕氏春秋)【注释】赵简子:晋大夫,名鞅,谥号简子。阳城胥渠。复姓阳城,名胥渠。董安于:赵简子家臣。期:希冀,这里指想得到。庖人:厨师。狄:我国古代北方地区少数民族名。2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3)夫杀人以活畜( ) (4)人主安能不好士 ( )27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肉食者鄙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辍耕之垄上C董安于侍奉于侧躬耕于南阳D夜叩门而谒日然得而腊之以为饵2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2)夫杀人以活畜,不亦不仁乎?29甲文用鲁庄公的“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乙文也运用了类似的写法,请用乙文中的例子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30作为当代中学生,你怎样看待赵简子“杀畜以活人”的做法。五、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郭嘉传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也。初,北见袁绍,谓绍谋臣辛评、郭图曰:“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于是遂去之。先是时,颍川戏志才,筹画士也,太祖甚器之。早卒。太祖与荀彧书曰:“自志才亡后,莫可与计事者。汝、颍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 彧荐嘉。召见,论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为司空军祭酒。征吕布,三战破之,布退固守。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语在荀攸传。孙策转半千里,尽有江东,闻太祖与袁绍相特于官渡,将渡江北袭许。众闻皆惧,嘉料之,曰:“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於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於匹夫之手。”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 注释周公:周文王第四子,姓姬名旦。太祖:魏武帝曹操。许:地名,许县。3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智者审于量主 审:审查B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示日 效:模仿C莫可与计事者 计:谋划D汝、颖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 固:本来3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 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A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B时士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C时土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D时土卒疲/倦太祖欲引军/还嘉说太祖急/攻之遂禽布33下列对文本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嘉曾到北方为袁绍做事,后来认为袁绍不懂用人之道,难成大业,便离开了吴国,投奔魏国。B郭嘉被引荐给太祖曹操后,与太祖论天下事,太祖认为他是帮助自己成就大业的人,郭嘉也认为太祖是自己的真主人。C孙策占据江东后,想乘太祖与袁绍相持官渡时,偷袭许县,魏军听到这个消息后有些害怕。D郭嘉分析孙策的性格特点,预测孙策必定死于匹夫之手。果然,孙策还没有渡江就被杀。试卷第9页,共9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答案1BA.间jiàn;C.绩jì;D.靡m;故选B。2DA两个“信”分别为“信用”“实情”;B两个“伐”分别为“攻打”“砍”;C两个“间”分别为“参与”“间或、偶然”;D两个“战”都是“打仗”;故选D。3D课文第2段写曹刿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然后“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选D。4B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奋。气,士气。再,第二次。而,就。衰,衰弱。三,第三次。竭,竭尽。句意: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竭尽了。故选B。5 (1)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2)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 彼竭我盈6(1)字数适中,内容积极向上,具有感染力或鼓舞性即可。(2) 爱国诗词朗诵会 爱国名言展示会(3)“两弹元勋”邓稼先,在荒凉的戈壁里为核武器研究坚守。“勇敢的革命者”闻一多,在特务的枪口下为民族命运呐喊。7 遍及、普遍 倒下 离开 约定8D9(1)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衰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失了。(2)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怎能不归顺他呢?10要点提示:赞成晋文公讲信用;反对晋文公墨守成规、功亏一篑。11 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驱车(追赶) 原因,缘故 都12我发现他们的车辙乱了,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这是善于利用士气作战(的人)。13B14受 创 于 郝 昭 /皆 初 气 过 锐 /渐 就 衰 竭 之 故15【甲】文论述了战时要善于观察,把握战机。【乙】文强调战时不仅要“存有余不尽之气”,还要善于用“气”。16(1)倒下(2)丧失17B18(1)鲁庄公和他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2)在敌人士气衰落,我军士气旺盛的情况下作战,打败敌人是必定无疑的。19须度敌人之至六七十步之内乃可以鼓令士卒进战20 甲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乙文:“能作士卒之气,则不可太频,太频则气易衰;不可太远,太远则力易竭”21D22B23D24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打一仗。25世衡与约明日当至其帐往劳部落。26 虚报 同“遍”,遍及 使存活 爱惜。27B28(1)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2)为使牲畜活命而杀人,不也太不仁义了吗?29用董安于杀人以活畜的主张,反衬赵简子杀畜以活人的做法,鲜明地突出了赵简子爱惜人才<即“好士”),目光长远,以人为本。(意对即可)30示例:同意赵筒子的做法,人的生命高于一切;以人为本,施行仁政是古代政治家应该具有的思想等。不同意赵简子的做法,万物平等,不可任意剥夺动物的生命权等。31A32C33A答案第1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