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
资源ID:71852220
资源大小:40.85KB
全文页数:3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3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课题: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学习目标通过预先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以及上阕在描绘景色时所运用的“炼字”艺术。因此,本课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如下:1.在“炼字”的基础上总结上阕所绘之景的特征,探究苏轼在写景上的艺术化加工;(重点)2.赏析下阕所怀之人的形象特点,探究苏轼在写人上的艺术化加工;(难点)3.缘景明情,缘人明己,思考苏轼的人生态度。二、教学过程任务探究一万物皆染我色彩赏析诗歌的景物描写【任务导引】情景交融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作者往往把丰富的情感巧妙地融入所描绘的景物中。这首词缘情绘景,缘景明情,因人设物,情景交融,使笔下的意境意味幽远。【任务设计】1.课前预习:绘出上阕“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所描绘的赤壁图景。2.展示学生画作。3.问题探究:元丰五年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了著名的“赤壁三咏”:“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千古书法”“千古文章”前后赤壁赋。对比念奴娇·赤壁怀古与前赤壁赋中描绘赤壁之景的词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前赤壁赋)(1)这两处景物描写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要点:词中景雄奇壮阔、惊心动魄;赋中景平静美好、广阔明朗。(2)苏轼游赤壁所见的江水,出现在词与赋中迥然不同,哪一段更符合实际情况?要点:从季节、地势、游玩方式上来考虑,赋中景更符合整体的景致实况。(3)对于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那一段,苏轼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要点:营造旷远深邃的意境、千古兴亡的氛围;为周瑜的出场积蓄气势;为抒情服务。【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画,能够更直接地感悟词中所绘赤壁图景的特点。在与同期作品赤壁赋的对比中,分析苏轼在词中对所见之景的艺术化加工。明确这样加工的用意:营造怀古氛围,为下阕周瑜的出场积蓄气势,为抒情服务。任务探究二一代儒将垂青史赏析诗歌的人物形象【任务导引】苏轼笔下的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江山美人兼得,春风得意,且有儒将风度,指挥若定,胆略非凡。应该说,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才是历史上真正的周瑜。【任务设计】1. 课前预习:(1)假设周瑜出席“千古风流人物”大赛并拿了奖,请你依据三国志·周瑜传,为他撰写一段颁奖词。(2)结合你对周瑜的了解,为周瑜画一张像。2.展示学生撰写的颁奖词,看正史中的周瑜。3.展示学生画作,说“我”眼中的周瑜。4.回归文本,品苏轼笔下的周瑜。5.问题探究:(1)三种角度看周瑜,他的形象有何异同?要点:正史全面客观,自画形象直接,文本重点突出。(2)“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删去其中哪一句,对于展现周瑜人生中的高光时刻没有太大影响?要点:“小乔初嫁了”。(3)史料记载,赤壁之战发生于建安十三年,而周瑜娶小乔是在建安三年,两件事相隔十年之久。为何苏轼要特意加上这件事,还说“小乔初嫁了”,是他错了吗?要点:这是一种缩小化的夸张,从三个方面突显周瑜的意气风发,反衬自己的失意惆怅。【设计意图】读正史,看周瑜,能够更全面、更客观地反映人物生平、主要事迹以及性格爱好;让学生自己画周瑜,能够反映学生心中对周瑜最直接的印象;回归文本,明确苏轼笔下周瑜的形象特点,能够反映他为何仰慕周瑜。这样一来,人物形象比较饱满。从三种角度看周瑜,可以发现赤壁之战是其人生中的高光时刻,是周瑜最具有标志性的名片,这也是苏轼游赤壁会“遥想公瑾”的原因,呼应任务探究一的落脚点:以赤壁之景引出赤壁之人。在选材上,苏轼除了选取赤壁之战外,特意加上“小乔初嫁了”一事,这是正史和学生画作中都没有强调的内容。品读这一句,分析苏轼在词中对所怀之人的艺术化加工。明确这样加工的用意:美人衬英雄;夸张手法突显周瑜的春风得意、年轻有为,反衬自己屡遭失意、早生华发;纳小乔一事,间接反映了孙氏兄弟对周瑜的信任和器重,暗含苏轼怀才不遇、有志难骋的感慨,为抒情服务。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