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学习心得:“学生主体”视角看课标.docx
-
资源ID:71919505
资源大小:18.23KB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学习心得:“学生主体”视角看课标.docx
202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学习心得:“学生主体”视角看课标用“学生为主体”这个视角来阅读、学习新课标的想法,源于学习了课标组核心成员陆志平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新发展之后,恰逢我为一所中学的象棋爱好者上课,有所感,与新课标新理念相融以后有了这样的学习视角。一、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视角?源1:虽然我是象棋资深爱好者,但以讲师身份出现,是“大姑娘坐花轿头一回”,所以提前认真备了课。给初一的孩子讲,根据课上的调查,孩子们基本上是象棋小白兔,所以我用浑身解数讲解,从象棋的释义、起源、历史、文化、发展讲起,讲到“国运昌、棋运盛”,可以说是有板有眼、有理有据、有知识有思想,但从孩们的反应看,效果不是太好。不得已,我停下滔滔讲解,跟孩们说,选两个有象棋基础的示范一下,才算勉强自己救了自己的场。吸取了这个教训,第二节初二学生的课,我开门见山,邀请两位会下的孩子上讲台边下边摆棋。这个时候,孩们的眼里有惊讶、有即将观棋的兴奋,也有一种小小的疑惑,不知我葫芦里卖什么药。不过,他们并没有表现出对这节象棋课特别bu的兴趣。两位学生摆谱、落子,行至中局,我打断了他们。然后重新恢复了棋盘,给他们复盘,同时讲解他们的下法的得失以及出招、应招的多种变化,同时渗透象棋的攻防意识、象棋的哲学原理等等。奇迹出现了,散坐在教室四周的孩子们不自觉地聚拢来,最后全部坐到教室中间的几排座位上,有几个还蹲在了讲台下。课后,那位中学负责的老师和我畅谈,他说到,他在中学呆了30几年了,现在的孩子们都不爱学习,不想学习。我也回应道,小学的孩子们也是这种状况,特别是高年级的孩子,按年龄来说,应该懂事了,懂学习的重要性了,实际上反而不爱学习了。我们分析了这种状况形成的原因,归结到与生活条件相对好有关。后来,我们谈到了这两节课,对两节课学生行为做了剖析。第一节,老师讲,满满的都是知识,而且讲的方式也是穷尽了花样,学生兴趣不高,他们可不管有用没用,有一种你讲你的,事不关我,我为啥要有兴趣的感觉。第二节课,换了一种学习方式,没想到孩子们自主地进入了学习。于是,我们竟然有了一个共识,那就是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学习方式真的很重要,可以影响孩子们学不学、学得怎么样。于是,我想到了新课标倡导的“真实情境”,“整合的主题”“驱动的任务”,其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内驱力。这也正是两节象棋课给我的启迪。源2:新课标2022年4月21日颁布,收看、阅读了有关的解读,包括教育界知名的专家,如成尚荣、周一贯,这一类专家虽然没有亲自参与课标制定,却能从教育的高站位俯视新课标,对于理解课标的育人定位是有好处的;阅读的第二类解读是课标组核心成员或者参加课标制定的专家,如崔允漷、王宁、郑国民、吴欣歆、郭华、崔允漷、陆志明等,他们从某一个视角,对课标的来龙去脉作了阐述,对于理解为什么制定课标以及课标的整体框架和突出之处提供了解读路径;第三类是没有参与课标制定但在小语届颇有威望的一些教授、老师,如温儒敏教授(统编本总编辑),他就鲜明地亮出自己“不赞成大单元、大主题”之类的提法,还有张祖庆老师比较含蓄地提出“语文要复古,要瘦身,不用管它语文要素,不用管它大概念,不用管他学习任务群!”第四类是如李竹平、高子阳等在某一个地区有名气的老师,我读过他们的许多文章,确有独到之处,他们对课标连续剧一般的解读的分析,厘清了我的很多疑问。再有一类是我的恩师吉春亚,新课标刚刚发布,她就要求弟子和学员学习,提出研究切入点,并推荐学习资源;还有我近年来一直关注和学习的朱煜老师,他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一线老师的着眼点告诉我们新课标该如何操作。综上所述,关于新课标,我囫囵吞枣地读了很多,还在夹生阶段,不过我想关于新课标,其实有一个核心词中的核心词,那就是“学生”,关键中的关键,那就是从思想上、教学行为上实现“学生为主体”的转变。对于老师们来说,核心词应该是“观念”,通过学习新课标,转变观念最重要,不管是原来转变过的,还是转变不彻底的,或者根本没有转变的,都应该借新课标学习的东风,做一次彻彻底底的学习和转变。源3:再回顾上学期致敬鲁迅先生大单元课堂实践,见证孩子们对鲁迅单元学习的热情空前tio提高,反思新课标提出的“语文学习任务群”,我们已经有了课例的实操,其核心正是“学生为主体”。二、“学生为主体”的前世今生学生为主体、素养这些词不是现在才提出来,也不是无缘无故从天上掉下来的,至少从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当年的课程标准中就可以看到其端倪。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过程与方法”目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些理念在一线老师中得到广泛认同,在实践中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2001版语文课标“前言”第一句“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理念第一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建议第一条jue“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于“素养”“自主合作学习”的要求更加清晰、更具“标准性”,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看到,二十多年来,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理念极大地推动了课堂转型,攻破了过去“一言堂”“满堂灌”的课堂形态,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综上所述,素养的目标提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等2022版课标的核心概念至少有20多年的历史了,今天,新课标通过“修正”“凝练”再次“强调”、“明确”“素养”“学生主体地位”,我们一定要抓住我们教育教学工作史上的这次难得的机遇,当机立断、华丽转身,实现“观念”转变。为什么要“华丽转身”,因为我们看到,当年提出素养,其概念的准确性、科学性以及操作性还不强,所以导致“语文素养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三维目标割裂、分条叙述和完成”“自主、合作、探究有其名无其实”,包括语文教学到底“教什么”一直争论不休,我们中心校所知道并践行的如“语用”教学、“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三路三点”“单元整体教学”等等,都是在诸如“教课文还是教语文”之类的“喋喋不休”的讨论中的摸索,孰对孰错并不是那么明白。好在我们始终“致教育的良知”,坚持“站在儿童的立场”,语文研究和时间的思想和行动一直没有停下来,所以,无论原来转变得如何,这次,一定要抓住“新课标”这个牛头不放松。三、用“学生为主体的视角读新课标基于这样的认识来看新课标,我们对核心素养、学科实践、课程内容结构化、学业质量等关键词就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学生为主体”,当然是要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人,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真正实现学科育人与实践育人的首要,是航标,是GPS。“学生为主体”,新课标给出的学习方式变革的支架是学科实践。 学科实践的提出,很好地给教师解释清楚为何要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过程”从哪里来、是什么、到哪里去等问题;告诉学科教师将先进理念和具体学科合二为一的策略与做法,如语文老师知道了“过程与方法+语文是什么”,明确了学习方式的转变“与学科密切相关、与我自己的教学素养提高密切相关”,是“我要做的”,不是“要我做的”。“学生为主体”,新的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除了强调素养导向、学科育人,还重组课程内容,创建学业质量标准。其中,“学习任务群”的提出是“课程内容结构化”的标志。我们看到,学习任务群是语文课程内在变化引起的形式创新,不再是以知识为中心来排列知识点;不再是以文本为中心,一篇一篇按文学史或专业研究来灌输;不再是以训练为中心猜着考题一题一题的写作业。这种创新,是我们中心校一直向往和追求的方向,也是我们研究、实践的内容,如“语用”教学、“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三路三点”“单元整体教学”等等。从这一点上来说,学习任务群并不是一个从零开始的全新的东西,而是在原有教学成功的实践基础上提出来的,它在形式上跟过去的语文课并没有太大区别,实际上学习任务群就是一种课堂教学,不过是转变了一下学生,转变了一下内在的主体,把以教为主变成了以学为主,这种课堂教学形式还是要阅读,要写作,学生还是要做语文活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一点恰恰是我们努力了,却一直做不到的。做不到的原因,我想与“学习内容设计”无的放矢有关。所以,我们要从现在做起,正如我在上一篇学习反思中写到的,以新课程理念来指导“双线组元”的统编教材的教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实践当中,我们首先要抓住能够衡量学习任务群实施是否到位的首要标准,也就是学习任务群实施的评定标准。学习任务群的本质是学生自主学习,所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境是重要的评价指标;其次,教学必须符合语文课程的特质,要做到语言文字运用,在任务驱动下,把“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这三个语文活动综合起来,实现实践性,综合性。“学生为主体”还体现在“学业质量”的制定上,让我们知道了“教得怎么样”“学得怎么样”,也就是关于“教、学、评”是否一致的标准。这一点,我们在省专项课题的研究当中,已经实实在在得到经验。“学生为主体”在新课标中的体现还有“学段要求”的表达方式。2011版是“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2022版是“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从内容上看,并无太大改动,基本上还是原来的要求,只不过做了一些整合和调整。但是,当你从语言文字的特质这个角度上分析,你会看到,原来的五个板块,其实是名词形式的呈现,而新课标则是动词形式的呈现,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标准,主体显而易见是学生。可见,新课标之“新”,新在为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明确了方向核心素养;制定了内容语文学习任务群;制作了工具箱学科实践,提出了证据学业质量,更贴心地给出了活动方式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我想,以“学生为主体”这个中心来学习、解读新课标,会不会让大家的理解更透彻、实操更简便、有用。还想用夸美纽斯的那段话,作为这次反思的结尾: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受苦,多些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